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锐角效应”的相关研究及骨道技术的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闫昌葆 陈百成 +3 位作者 赵宝辉 孙然 刘虎 李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566-1568,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的"锐角效应"以及对骨道技术进行评价。[方法]应用猪的屈趾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呈80°、90°、100°夹角的骨道,以及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处...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的"锐角效应"以及对骨道技术进行评价。[方法]应用猪的屈趾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呈80°、90°、100°夹角的骨道,以及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处理。在骨道边缘与移植物之间放置压敏片计算得压强值来表示磨损作用的大小,压强值越大表示磨损作用越大。通过比较应用骨道技术重建PCL组与对照组的压强值来说明这种减小"锐角效应"的方法是否可行。[结果]应用骨道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各组中移植物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夹角为100°时压强最小[(3.55±0.21)MPa],并且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后压强值[(3.29±0.19)MPa]明显低于对照组[(3.55±0.21)MPa]。[结论]应用骨道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的"锐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锐角效应 骨道技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双线双骨道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吴建辉 周彬 +3 位作者 向福胜 王冶 邢志杰 张绍春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2期195-197,共3页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双线双骨道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2—2022-06采用关节镜下双线双骨道技术治疗的42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根据患者术后膝关节X线片检查结果评估骨折复位及愈...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双线双骨道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2—2022-06采用关节镜下双线双骨道技术治疗的42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根据患者术后膝关节X线片检查结果评估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并应用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X线片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93.6±3.1)分,高于术前(50.6±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0,P<0.001)。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为(94.2±2.7)分,高于术前(54.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0,P<0.001)。结论关节镜下双线双骨道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可靠,不仅简化了手术流程,而且固定牢固、手术创伤小、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胫止点撕脱 关节镜 双线双骨道技术 钮扣钢板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固定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
3
作者 孙超 徐稳 +3 位作者 陈雪 王庆玲 薛朝亚 梅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7-604,共8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46例接受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撕脱骨折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46例接受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撕脱骨折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术前和术后的体格检查(稳定性和活动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活动等级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满意度、并发症情况以及重返运动时间等。将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样本数据分别与术前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结果:4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7.6±10.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4.4±2.7个月。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的IKDC评分分别为59.7±5.4、86.1±5.7、89.5±5.0(P<0.001);Lysholm评分分别为56.7±5.0、84.8±4.4、90.6±4.2(P<0.001);Tegner评分分别为0.5±0.3、4.6±1.7、6.6±2.1(P<0.001);VAS评分分别为7.1±1.1、1.7±1.0、0.7±0.8(P<0.001)。术后满意度评为优秀42例、良好3例、一般1例,优良率达97.8%。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时,体格检查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结果均为阴性;重返运动平均时间为8.3±2.5个月。所有患者撕脱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关节僵硬、骨折块松动移位及畸形愈合等术后并发症,均无需二次手术。结论: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对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恢复术后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下止点 撕脱 关节镜 缝线骨道技术
下载PDF
股骨端骨道技术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对髌骨脱位青少年骨骺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博 徐斌 +1 位作者 徐洪港 吴磊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3期342-346,351,共6页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MPFL)解剖重建股骨端骨道技术是否会影响青少年骨骺生长。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创伤与关节镜外科从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髌骨脱位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首次髌骨脱位的青少...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MPFL)解剖重建股骨端骨道技术是否会影响青少年骨骺生长。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创伤与关节镜外科从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髌骨脱位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首次髌骨脱位的青少年选择保守治疗作为保守组(但是其中6例患者在后期的随访中出现髌骨再脱位,而选择手术治疗)。44例(46个关节)接受了手术治疗作为手术组,术中重建MPFL时取自体半腱肌腱,髌骨端采用双锚钉技术或双骨道技术固定肌腱,股骨端采用骨道-界面螺钉固定。以末次随访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恐惧试验、身高以及双下肢有无畸形、是否等长等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保守组随访(20.10±6.80)月,手术组随访(20.93±8.78)月。两组Kujala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手术组高于保守组(P<0.01)。末次随访时手术组的平均身高为(167.89±4.65)cm,在国人青少年平均身高范围内,也未发现有双下肢不等长和肢体畸形出现,且恐惧试验均为阴性。除了1例患者患肢活动度为0°~90°外,其余均为全角活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髌骨再脱位现象,但是1例患者在术后两月因外伤出现髌骨骨折,4例患者遗留长期屈膝疼痛。结论初次髌骨脱位保守治疗可以有满意的结果,但临床评分较低,且不排除再脱位可能。尽管采用股骨端骨道技术解剖重建MPFL可能会对骨骺有刺激,但并未发现术后出现患者身高、患肢内外翻畸形或双下肢不等长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骨道技术 内侧髌股韧带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单皮肤通道双骨道孔镜技术在高髂骨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运用
5
作者 廖乐明 刘群铧 +1 位作者 林永培 赵琦辉 《浙江创伤外科》 2018年第5期991-993,共3页
目的探讨单皮肤通道双骨道孔镜技术在高髂骨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4例高髂骨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观察组应用单皮肤通道双骨道孔镜... 目的探讨单皮肤通道双骨道孔镜技术在高髂骨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4例高髂骨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观察组应用单皮肤通道双骨道孔镜技术行高髂骨双节段椎间盘突切除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间盘摘除重量、术后并发症比较,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段Oswestry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P>0.05。随访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单皮肤通道双骨道孔镜技术在高髂骨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中切口小,出血量少,有利于患者康复,可达到传统手术相当的效果,但因具有微创性,因此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皮肤通孔镜技术 高髂 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
下载PDF
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昊 刘广辉 +1 位作者 张铁 史俊霞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1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松质骨骨道技术对于逆行髓内钉闭式复位、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对其采用C型臂X线机下闭式复位、逆行扩髓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早期功能锻炼及负重训练效果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松质骨骨道技术对于逆行髓内钉闭式复位、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对其采用C型臂X线机下闭式复位、逆行扩髓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早期功能锻炼及负重训练效果分析。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9个月,平均6个月。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6个月,无成角、内外翻畸形发生。据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28例,良20例,一般4例,优良率90.6%。结论略偏后的松质骨骨道有利于逆行髓内钉闭式复位股骨远端骨折,松质骨骨道技术从二维平面增强了髓内钉固定骨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质骨道技术 髓内钉 远端
下载PDF
重建后交叉韧带股骨侧“锐角效应”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项群 王四清 +2 位作者 殷俊 王栋梁 吴亚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1期47-49,共3页
背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的股骨侧"锐角效应"可造成韧带移植物磨损,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目的:通过动物模型试验研究骨道技术减小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股骨侧"锐角效应"的可行性及其生物力学特性,以进一步指导临... 背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的股骨侧"锐角效应"可造成韧带移植物磨损,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目的:通过动物模型试验研究骨道技术减小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股骨侧"锐角效应"的可行性及其生物力学特性,以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采用猪屈趾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夹角为80°、90°、100°骨道组,均未行骨道边缘打磨处理,测量并计算压强值,用以表示磨损作用大小;之后建立压强值最小组的对照组,采用相同夹角大小,并行骨道打磨处理。不同夹角组之间和同夹角不同处理组之间进行压强值比较,评估骨道技术对韧带磨损情况的减小作用。结果: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呈100°夹角,且进行边缘打磨处理的骨道的压强值最小。结论:应用骨道技术可有效减小重建后交叉韧带股骨侧的"锐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锐角效应 骨道技术
下载PDF
胫骨骨道定位对后交叉韧带重建“杀伤角”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陆文杰 成立 +3 位作者 施绒舟 陈坚祥 童松林 王以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2-717,共6页
目的观察胫骨骨道与胫骨平台夹角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杀伤角”的影响,初步探讨一种安全、合理的骨道技术。方法应用18具新鲜跟腱作为移植物在新鲜尸体胫骨侧重建PCL,所有标本骨道均采用前内侧人... 目的观察胫骨骨道与胫骨平台夹角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杀伤角”的影响,初步探讨一种安全、合理的骨道技术。方法应用18具新鲜跟腱作为移植物在新鲜尸体胫骨侧重建PCL,所有标本骨道均采用前内侧人路,按照骨道与胫骨平台夹角不同分为A组(30°)、B组(40°)和C组(50°),每组6例。记录测试前后所有标本骨道出口面积、骨道出口压强以及在循环载荷下的循环特征。结果三组测试后胫骨骨道出口面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0,P〈0.05),骨道出口的压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P〈0.05)。在相同循环载荷(256N)和相同频率(126nz)作用下,三组循环次数及疲劳强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5,P〈0.05)。结论胫骨骨道与胫骨平台夹角与骨道出口面积及压强呈负相关,与循环载荷下的循环次数及疲劳强度呈正相关。胫骨骨道与胫骨平台成40°角的胫骨前内侧骨道为理想的骨道解剖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生物力学 骨道技术解剖
原文传递
后交叉韧带重建中不同角度胫骨隧道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坚样 陆文杰 +3 位作者 童松林 成立 施绒舟 王以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年第7期638-640,共3页
目的评价后交叉韧带重建中不同角度胫骨隧道对移植物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应用18具人体跟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胫骨平台呈30°、40°、50°3组不同夹角的胫骨隧道,在胫骨隧道出口边缘与移植物之间放... 目的评价后交叉韧带重建中不同角度胫骨隧道对移植物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应用18具人体跟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胫骨平台呈30°、40°、50°3组不同夹角的胫骨隧道,在胫骨隧道出口边缘与移植物之间放置压敏片计算压强值及试验前后隧道出口面积变化来评估磨损作用的大小、"锐角效应"的影响以及移植物循环载荷能力。结果胫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50°时压强最小、隧道出口面积扩大最小。夹角减小压强增大、隧道出口面积的扩大增大,"锐角效应"增加,导致循环载荷能力下降。结论增加胫骨隧道与胫骨平台的夹角,可以降低隧道出口处的压强,减少移植物磨损,增加疲劳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锐角效应 骨道技术解剖 生物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