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5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KDM7在骨重建过程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石全 丁子毅 +5 位作者 李苇航 王栋 张世磊 高博 刘志斌 闫铭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34-137,共4页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骨退行性疾病,骨重建的失衡是导致OP以及脆性骨折的重要发病机制。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其他调控机制引起基因表达和功能发生改变,例如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和染...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骨退行性疾病,骨重建的失衡是导致OP以及脆性骨折的重要发病机制。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其他调控机制引起基因表达和功能发生改变,例如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和染色质重塑等。组蛋白去甲基化修饰是目前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热点之一,并受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严格调控,已被证实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KDMs)参与了骨重建过程,包括成骨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而KDM7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KDMs家族中的一员,包括KDM7A、KDM7B、KDM7C,在骨重建过程中的作用相关报道较为少见。本文主要从表观遗传学调控、组蛋白去甲基化修饰以及KDM7在骨重建过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OP的防治及干预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症 骨重建 表观遗传学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 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 KDM7
下载PDF
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高岩 刘震钢 +1 位作者 李小硕 韩子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9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MSCT检查,并进行MSCT三维重建,观察X线片、二维MSCT图像和MSCT骨三维重建图像。结...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9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MSCT检查,并进行MSCT三维重建,观察X线片、二维MSCT图像和MSCT骨三维重建图像。结果手术显示,98例患者共发现101处髋中骨折,其中35处为股骨头骨折,24处为股骨颈骨折,21处为粗隆间骨折,21处为髋臼骨折。X线漏检12处骨折,二维CT漏检7处骨折,MSCT三维骨重建未见漏检,其对髋关节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及二维CT(P<0.05)。MSCT三维重建对髋臼骨折分型正确检出率高于二维CT和X线,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术前MSCT骨三维重建资料设计治疗方案,术中所见与资料吻合,患者手术时间(106.30±27.40)min,术中出血量(356.60±54.17)mL,术中透视时间(21.35±5.11)s,骨折愈合时间(80.46±12.29)d;术后随访显示治疗优良率为94.90%,且暂未发生并发症。结论MSCT三维骨重建可清晰显示髋关节骨折情况,有利于髋关节骨折及骨折分型诊断,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三维骨重建 髋关节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低载荷机械振动在骨重建中的作用及其力学生物学机制研究
3
作者 朱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9,共1页
骨重建是紧密耦合的动态过程,伴随破骨细胞去除劳损旧骨,成骨细胞形成新生骨骼。低载荷机械振动(LMHFV,通常频率为32~37 Hz,重力加速度0.2~0.3 g)促进成骨,其对抗骨质疏松的观点已得到的认可,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细胞及信号通路层面,对... 骨重建是紧密耦合的动态过程,伴随破骨细胞去除劳损旧骨,成骨细胞形成新生骨骼。低载荷机械振动(LMHFV,通常频率为32~37 Hz,重力加速度0.2~0.3 g)促进成骨,其对抗骨质疏松的观点已得到的认可,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细胞及信号通路层面,对于细胞如何感知不同类型LMHFV,如何发生力-化转导,以及细胞内蛋白质修饰的机制仍研究甚少。LMHFV可以加速骨重建,促进骨折愈合,对抗废用性骨质疏松。2001年纽约大学Clinton Rubin教授发现LMHFV可以对抗太空旅行中低重力产生的骨丢失。我们研究发现,成骨细胞对力学刺激具有“敏感疲劳”的特点,为探索更加有效的加载方式,我们提出:间歇性LMHFV可能是对抗骨质疏松,改善骨重建的最有效方式。首先,我们研制LMHFV细胞加载装置,保证机械力可均匀作用于每个细胞。之后开展持续与间歇LMHFV对抗骨质疏松的研究:(1)绝经引起的骨质疏松:给予大鼠双侧卵巢切除术,分别进行持续和间歇LMHFV,发现间歇7 d的振动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成骨蛋白表达。(2)老年废用引起的骨质疏松:我们选用尾部悬吊的大鼠,随机分为持续和间歇LMHFV,结果表明,间歇7 d振动效果最佳,显著促进骨生成,提升骨骼力学性能。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我们针对153名志愿者进行为期4周的间歇LMHFV试验,结果表明,LMHFV可以有效提高骨密度,对抗骨质疏松的骨量减少。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开展了LMHFV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我们建立了小尾寒羊跖骨骨折模型,垂直于骨折部位施加持续与间歇的LMHFV,采集骨组织样本进行宏观、微观、纳观形态结构观测及生物力学实验,实验表明:间歇7天的机械振动组成骨效应最为活跃,且骨折远近端内外骨痂的机械性能增加,骨折愈合加速。之后对骨折端进行仿真模拟和力学测试,发现LMHFV可明显减慢骨丢失进程,加速骨折愈合。之后,我们开展LMHFV对抗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引起骨质疏松的研究。(1)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力-化转导受阻,初级纤毛缩短,PI3K/AKT通路受抑,细胞分化和矿化受抑;除此以外,破骨细胞成熟加速,迁移速率增加,骨吸收区域扩大。施加LMHFV后,原子力显微镜:骨密度提升,模型鼠微观形貌特征向细小矿物颗粒转变。(2)高脂环境下成骨细胞凋亡增加,成骨分化、矿化明显减少,模型鼠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ITGβ1-FAK/PI3K/AKT激活,促进细胞矿化及成熟,减少凋亡,提升成骨相关蛋白表达。(3)高糖合并高脂的环境下,电镜显示:成骨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内膜断裂,模型鼠骨密度及弹性模量下降,转录组学测序发现,该环境下成骨细胞凋亡与铁死亡相关,XCT/GPX4通路受抑;间歇LMHFV后,成骨细胞线粒体损伤减少,成骨蛋白表达增多,模型鼠股骨表现出更佳的力学性能,Micro-CT:骨小梁数目及骨密度增加。此外,LMHFV不但改善骨的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还具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帮助恢复体重。未来,我们将探讨初级纤毛与力学感受器的串扰,探讨LMHFV最佳条件、初级纤毛的形态结构,促进生物力学更好服务于健康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折端 质疏松 细胞 机械振动 骨重建 密度 细胞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调控H型血管影响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的骨重建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志奎 熊伟 +8 位作者 梁卫东 钱国文 梁超轶 潘斌 郭灵 魏文强 邱勋祥 邓文芳 袁灵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5130-5135,共6页
背景:多项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诱导膜中血管新生、改善诱导膜生物性能、加速诱导膜技术骨重建,但相关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调控H型血管对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 背景:多项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诱导膜中血管新生、改善诱导膜生物性能、加速诱导膜技术骨重建,但相关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调控H型血管对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3组均建立4 mm右后肢股骨骨缺损模型,模型组与中药组骨缺损处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造模后6周,空白组骨缺损处填充大鼠自体尾骨,模型组与中药组取出诱导膜内的骨水泥后植入大鼠自体尾骨。植骨第3天开始,中药组灌胃给予骨碎补总黄酮157.5 mg/(kg·d),其余两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至植骨后8周。植骨后8周取材进行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显示,空白组缺损区骨折线清晰,仅有少量骨痂形成;模型组缺损区可见不连续皮质骨,骨缺损区仍存在;中药组缺损区充满新生骨组织,骨髓腔与部分皮质骨形成,骨折线消失。②Micro-CT扫描显示,空白组缺损区新生骨量较少,模型组缺损区骨小梁数量明显增多,中药组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于骨缺损区。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区仅见少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较差;模型组缺损区有较多的新骨形成,但骨组织内夹杂有部分纤维结缔组织;中药组缺损区可见大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最佳。④CD31/Emc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空白组骨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内H型血管数量稀少、分布稀疏;相比空白组,模型组骨缺损区骨组织内含更多H型血管,血管呈相对规则的条状分布;中药组骨缺损区H型血管数量最多,并且血管分布密集。⑤结果表明,骨碎补总黄酮可通过上调H型血管表达增强成血管-成骨作用,提高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成骨效能、促进骨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碎补总黄酮 H型血管 诱导膜 缺损 骨重建
下载PDF
复合人工骨在上颌骨重建中的应用
5
作者 朱清 李帅泽 +2 位作者 李杨 陈茁 乔彬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944-1947,共4页
目的 研究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型(EH)人工骨材料在个性化重建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入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7例在数字化技术引导下使用EH复合型人工骨接受上颌骨重建的患者,并对其手... 目的 研究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型(EH)人工骨材料在个性化重建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入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7例在数字化技术引导下使用EH复合型人工骨接受上颌骨重建的患者,并对其手术前后的基本资料、影像学资料及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年龄27~66岁,中位年龄49岁。术后随访时间为5~22个月。结果 6例患者未发生任何术后并发症,对外观和功能结果满意。1例患者在术后第7个月时因为人工骨的暴露并反复感染而最终选择取出该植入物。结论 EH复合型人工骨可以修复上颌骨不同程度的缺损,重建上颌骨的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重建 数字化技术 人工 个性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人体多尺度运动-力学特征的腰椎骨重建特征及模型研究
6
作者 杜娟 夏晓宇 +1 位作者 刘世忠 孟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92-592,共1页
目的骨质疏松症(OP)是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运动疗法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然而,宏观肢体运动诱发组织尺度骨重建的力学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针对OP最常见部位腰椎,提出多尺度运动-力学模型,揭示... 目的骨质疏松症(OP)是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运动疗法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然而,宏观肢体运动诱发组织尺度骨重建的力学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针对OP最常见部位腰椎,提出多尺度运动-力学模型,揭示引发骨重建的多尺度力学作用机制,构建阈值参数自适应运动诱发骨重建模型。方法设计了6个月联合运动实验。招募30名受试者,首先采集联合运动与日常典型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建立了适用于联合运动的全身肌骨模型;其次,根据受试者运动前后的CT影像,建立了包含腰椎有限元模型。开发matlab算法,将肌骨模型匹配于有限元模型中,建立多尺度运动-力学模型;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骨重建预测。结果联合运动产生的椎旁肌肌肉力和椎间盘压力与日常运动存在显著差异。抗阻运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椎旁肌平均肌肉力均显著高于冲击运动(P<0.05)。6个月运动干预前后L2节段BMD流失最少,发现了联合运动中L2节段平均应力与骨密度变化显著相关(r=0.825,P=0.022)。结论运动引起的腰椎节段平均应力或许是影响腰椎BMD的重要力学因素,基于此创新构建阈值参数自适应运动诱发骨重建模型,为开拓更精准、更高效和更适用人体的骨重建预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非药物治疗 椎旁肌 抗阻运动 骨重建 冲击运动 平均应力 力学因素
下载PDF
T细胞免疫在骨重建和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胡文慧 邓金霞 +2 位作者 苏展鹏 王海兴 林思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0-459,共10页
骨重建和骨再生对于保持骨骼完整性和维持矿物质稳态至关重要。T淋巴细胞为适应性免疫的关键成员,通过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骨重建和骨再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理状态下,T淋巴细胞通过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 骨重建和骨再生对于保持骨骼完整性和维持矿物质稳态至关重要。T淋巴细胞为适应性免疫的关键成员,通过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骨重建和骨再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理状态下,T淋巴细胞通过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交互作用参与骨稳态的维持;在病理状态下,T淋巴细胞通过与雌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的协作参与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的病理过程;在损伤后修复的骨折愈合过程中,T淋巴细胞在炎症血肿期、骨痂形成期和骨重建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因此,靶向T淋巴细胞成为调节骨稳态的潜在策略。本文综述了T细胞免疫参与骨重建和骨再生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机制,以期为靶向T淋巴细胞调控骨重建和骨再生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学 T淋巴细胞 适应性免疫 骨重建 再生 质疏松 折愈合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水平的补肾中药调控骨重建作用机制探讨肾主骨生髓的科学内涵
8
作者 涂心怡 魏君 +3 位作者 王洁 刘玉昂 董一菲 刘艳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175,I0060,共6页
骨重建主要是由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功能偶联并受到骨微环境如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等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此过程是维持骨稳态的关键环节。在衰老或雌激素缺乏等病理条件下,骨重建失衡,骨微环境紊乱,导致骨代... 骨重建主要是由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功能偶联并受到骨微环境如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等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此过程是维持骨稳态的关键环节。在衰老或雌激素缺乏等病理条件下,骨重建失衡,骨微环境紊乱,导致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骨重建相关细胞,如成骨细胞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破骨、血管内皮及免疫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这些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形成不同亚型,异质性高,对调控骨重建发挥不同功能与作用。以肾主骨生髓中医理论,补肾中药是调控骨重建的主要药物,可调控骨重建多环节发挥作用。研究解析骨重建相关细胞的异质性,探讨补肾中药可能调控骨重建细胞异质性分化及功能作用,为探寻补肾中药治疗骨代谢疾病的机制与靶点以及阐释肾主骨生髓的新的细胞学机制提供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中药 骨重建 单细胞 质疏松
下载PDF
成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介导微小RNA-494影响骨质疏松症大鼠骨代谢与骨重建平衡
9
作者 林维 李超艺 +1 位作者 唐捷 张丕军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02-310,共9页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中微小RNA(miR)-494对骨质疏松症(OP)大鼠骨代谢与骨重建平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MC3T3-E1成骨细胞系中分离鉴定Exo,并将miR-494电转至Exo,Real-time PCR测定miR-494表达水平。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中微小RNA(miR)-494对骨质疏松症(OP)大鼠骨代谢与骨重建平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MC3T3-E1成骨细胞系中分离鉴定Exo,并将miR-494电转至Exo,Real-time PCR测定miR-494表达水平。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494模拟剂(miR-494)组和miR-494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切除卵巢构建OP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miR-494组与miR-494抑制剂组分别接受含相应miRNA的Exo尾静脉注射,剂量为3×10^(9)个微粒。4周后,Micro-CT检测各组大鼠的骨参数,ELISA测定血清骨标志物,HE染色观察骨组织病理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量,Western blotting测定骨重建相关蛋白及Toll样受体4(TLR4)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从MC3T3-E1细胞中分离得到典型杯状或圆形,直径约100 nm的Exo,其含有CD63、CD9、肿瘤易感性基因101(TSG101)、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且能被MC3T3-E1细胞摄取。经电转处理后,miR-494模拟剂和miR-494抑制剂的Exo中miR-494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和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miR-494组大鼠骨参数降低,血清骨标志物骨钙蛋白(BGP)、TRACP、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升高,骨保护蛋白(OPG)、Ⅰ型前胶原N端肽(PⅠNP)降低,骨小梁结构紊乱,破骨细胞增加,骨组织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下调,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上调,TLR4、核因子κB(NF-κB)p65及髓样分化主要响应蛋白88(MyD88)上调(P<0.05)。而miR-494抑制剂组情况则相反,骨参数和OPG、PⅠNP升高,BGP、TRACP、CTX-Ⅰ降低,骨结构恢复正常,破骨细胞减少,骨组织内BMP-2、RUNX2上调,RANKL下调,TLR4、NF-κB p65及MyD88下调(均P<0.05)。结论Exo传递miR-494可加重OP大鼠骨代谢异常,并抑制骨重建平衡,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症 微小RNA-494 外泌体 代谢 骨重建平衡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印迹法 大鼠
下载PDF
同期神经化腓骨瓣用于下颌骨重建及下唇感觉恢复的术式初探
10
作者 张冰清 史敬存 +4 位作者 吴梓谦 张于涵 王婕妤 肖孟 王磊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因肿瘤截除后,同期颌骨重建及感觉恢复的新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中一并切除与病灶密切的下牙槽神经,同期行神经化血管化腓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后... 目的:探讨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因肿瘤截除后,同期颌骨重建及感觉恢复的新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中一并切除与病灶密切的下牙槽神经,同期行神经化血管化腓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通过影像学观察其移植骨吸收情况,应用两点辨别觉和感觉测试丝评估感觉保存效果。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患者颜面自然对称,皮瓣存活良好,移植骨稳定未见明显吸收,下唇感觉功能良好,颏部稍次,无咬唇、流涎等问题;受区及供区未见并发症。结论:同期重建神经的新方法对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时恢复下唇感觉及预防移植骨术后吸收具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吻合 下颌缺损 骨重建
下载PDF
骨细胞陷窝-小管流体动力学微环境调控骨重建的生物力学机理
11
作者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18,共1页
目的骨力学适应性重建受到不同力学信号、微重力环境和生理病理等条件的影响,但其无法通过经典的Wolf定律或Frost理论解释。团队从骨细胞力学微环境入手,探究以上条件通过骨细胞陷窝-小管网络(LCN)流体动力学调控骨重建的生物力学机理... 目的骨力学适应性重建受到不同力学信号、微重力环境和生理病理等条件的影响,但其无法通过经典的Wolf定律或Frost理论解释。团队从骨细胞力学微环境入手,探究以上条件通过骨细胞陷窝-小管网络(LCN)流体动力学调控骨重建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利用活体小鼠胫骨轴向加载,显微CT和共聚焦成像,RNA-seq以及“整骨-LCN-骨细胞”多尺度力学建模,研究骨骼外部不同力学信号参数(如幅值、频率、循环、间歇和加载方向等)以及废用和增龄等条件引起的LCN结构变化对LCN内流速/流体剪切力(FSS)和骨细胞响应的影响。结果加载幅值、频率以及加载方向主导LCN内FSS大小的变化;循环数量增加使骨细胞响应饱和,间歇助其恢复力学敏感性。废用导致陷窝体积增大,增加了LCN内骨细胞感知的FSS,促进了相关基因集的表达,增强了废用条件下骨力学适应性重建。总的来说,LCN形态(陷窝体积和小管截面积)变化时,骨细胞感知的FSS呈线性增减;而LCN结构改变(陷窝和小管密度降低)将强烈影响LCN内FSS分布,从而影响骨细胞的力学感知。结论从骨细胞LCN力学微环境新视角,阐释了不同力学刺激信号和生理病理等条件影响骨力学适应性重建的机制,为骨重建力学调控理论向纵深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 废用 力学刺激 流体动力学 细胞 生理病理 骨重建 流体剪切力
下载PDF
基于“整骨-陷窝小管网络-骨细胞”多尺度模型探究不同加载参数对骨重建的影响
12
作者 付瑞森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5-335,共1页
目的骨重建效应与所施加循环载荷的幅值、速率、频率、数量和恢复时间等参数密切相关。然而,不同加载参数与骨重建效应之间的确切关系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从骨细胞对力学刺激的响应入手,通过建立“整骨-陷窝小管网络(LCN)-... 目的骨重建效应与所施加循环载荷的幅值、速率、频率、数量和恢复时间等参数密切相关。然而,不同加载参数与骨重建效应之间的确切关系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从骨细胞对力学刺激的响应入手,通过建立“整骨-陷窝小管网络(LCN)-骨细胞”多尺度模型,探究不同加载参数对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基于显微CT扫描建立小鼠胫骨有限元模型,计算加载引起的组织变形;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对LCN进行成像,计算LCN内组织变形产生的流体剪切力(FSS);建立骨细胞力敏感离子通道(MSIC)模型,描述FSS作用下的骨细胞MISC的打开、关闭和失活。然后,使用该模型探究载荷大小、频率、循环数量和恢复时间对骨细胞MISC的影响。结果载荷幅值和频率通过直接影响骨细胞上FSS,进而调控MSIC的开放比例。随着数量的增加,MSIC逐渐从开放状态转变为失活状态,骨细胞对FSS响应饱和。短期恢复时间有助于MSIC恢复到关闭状态,而长期恢复时间有助于恢复骨细胞的力学敏感性。模型预测所有加载参数下的骨细胞MSIC开放比例与动物实验测量的骨形成率存在很强的相关性(R=0.86)。结论通过描述骨细胞MSIC对力学刺激的响应,揭示了不同加载参数与骨重建效应之间的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刺激 关闭状态 多尺度模型 共聚焦显微镜 细胞 流体剪切力 骨重建
下载PDF
非生理方向力学加载对骨重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3
作者 王圆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3-663,共1页
目的人体大部分承重骨呈杆状,受到轴向生理载荷作用;骨组织通过骨形成和吸收的动态骨重建过程以适应这种力学环境。然而,一些研究发现,骨重建似乎对非生理方向力学载荷更为敏感,但其原因还不清楚。本研究将比较轴向和侧向加载对骨重建... 目的人体大部分承重骨呈杆状,受到轴向生理载荷作用;骨组织通过骨形成和吸收的动态骨重建过程以适应这种力学环境。然而,一些研究发现,骨重建似乎对非生理方向力学载荷更为敏感,但其原因还不清楚。本研究将比较轴向和侧向加载对骨重建的影响,并从组织和细胞两个层次揭示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采用轴向9 N和侧向5.6 N(n=10/组)对小鼠胫骨加载两周,匹配近端骨干处应变;通过Micro-CT测量骨形态参数;建立“整骨-陷窝小管网络(lacunoanalicular network,LCN)”多尺度力学模型,计算并比较两种载荷作用下骨组织层次应变和骨细胞LCN中流速和剪切应力的差异,以解释表观骨重建效应的差别。结果相比于轴向加载,侧向加载引起的骨量增加更多,其中,在应变匹配的近端骨干区域,皮质骨厚度的增加显著高于轴向加载组(22.7%vs.16.2%;P<0.05)。多尺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在近端骨干应变相近的情况下,侧向加载在LCN内产生的流速和流体剪切应力较轴向加载组分别增加了4.1倍和2.7倍。结论非生理方向力学加载通过增大骨细胞流体剪切力(而非基质应变)进而增强骨重建效应,提示LCN流体动力学微环境在调控骨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 骨重建 流体剪切力 多尺度模型 细胞 组织 侧向加载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调节骨重建及药物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意园 刘斯仪 +3 位作者 姜虹会 普玟 刘灿炎 徐家科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483-1490,共8页
骨重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相互协调的阶段,对于预防骨骼老化,增加骨密度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mitophagy)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线粒体自噬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清理过程,通过... 骨重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相互协调的阶段,对于预防骨骼老化,增加骨密度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mitophagy)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线粒体自噬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清理过程,通过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来维持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和代谢。随着对线粒体自噬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结合药物干预的研究,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骨质疏松等骨科相关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也将为骨科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自噬 骨重建 药物干预 科相关疾病
下载PDF
颌骨重建
15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71-271,共1页
①利用骨移植和牵引成骨等方法实现颌骨缺损的修复,为外部结构提供骨性支持,达到恢复功能和美学的目的。②广义的颌骨重建还包括正颌手术等临床手段。
关键词 缺损 正颌手术 外部结构 移植 牵引成 骨重建 恢复功能
下载PDF
利用内部骨重建理论和有限元法计算骨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安梅岩 马爱军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3,共4页
采用内部骨重建理论和有限元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外载荷对骨重建的作用。从一张骨的X线断层片提取出边界数据,处理后建立骨的二维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A nsys进行计算,得到骨重建后的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内部重建理论预测结果与骨的... 采用内部骨重建理论和有限元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外载荷对骨重建的作用。从一张骨的X线断层片提取出边界数据,处理后建立骨的二维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A nsys进行计算,得到骨重建后的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内部重建理论预测结果与骨的实际结构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证明了此种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重建 内部骨重建 模型 有限元
下载PDF
颧骨种植体在颌骨重建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17
作者 李芳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06-0009,共4页
在口腔颌面部重建领域,为实现颌骨缺损后的功能性重建,颧骨种植体的应用较为广泛,是该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话题。近十年来,在口腔医学发展的背景下,颧骨种植体的实施价值逐渐显现,其适应症也显著增加,实施价值越发显著。基于此,本文主要是... 在口腔颌面部重建领域,为实现颌骨缺损后的功能性重建,颧骨种植体的应用较为广泛,是该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话题。近十年来,在口腔医学发展的背景下,颧骨种植体的实施价值逐渐显现,其适应症也显著增加,实施价值越发显著。基于此,本文主要是对颧骨种植体在颌骨重建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骨重建 进展
下载PDF
骨重建的力学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西正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6-361,共6页
骨骼的生长、发育和维持都与骨组织重建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生物力学、组织工程、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骨科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的研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力学生物学已经成为研究骨重建的重要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骨重建... 骨骼的生长、发育和维持都与骨组织重建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生物力学、组织工程、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骨科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的研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力学生物学已经成为研究骨重建的重要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骨重建的力学生物学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和总结,希望为骨重建的研究、骨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和临床治疗相关骨科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骨重建 组织工程 定向骨重建
下载PDF
“益肾清火”方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束蓉 罗礼君 +2 位作者 姜云涛 谢云锋 俞瑾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益肾清火"方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12个月龄SD大鼠,分为A、B、C、D共4组,每组各6只动物。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牙周炎造模组,C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高剂量组,D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等效剂量组... 目的:观察中药"益肾清火"方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12个月龄SD大鼠,分为A、B、C、D共4组,每组各6只动物。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牙周炎造模组,C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高剂量组,D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等效剂量组。牙周炎造模成功后,A、B组动物灌喂生理盐水,C、D组动物灌喂中药3个月。方块截取各组动物牙槽骨,制作硬组织切片,行苦味酸-品红染色后,分析各组牙槽骨骨量、骨结构及骨转换参数的差异。采用SAS6.04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牙周炎大鼠灌服"益肾清火"方3个月后,与B组相比,C、D组类骨质形成明显增多,骨小梁密度较高、游离末端数少;A、B、C、D各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和结点末端比分别为:75.24±3.82/1.49±0.12、45.78±6.70/0.48±0.08、73.33±4.20/1.33±0.06和67.69±2.83/1.26±0.10。B组的2项参数均低于其余3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类骨质面积(变量经转换)分别为(88.44±7.52)μm2、(145.37±13.91)μm2、(211.10±22.96)μm2和(201.22±24.75)μm2。A组类骨质面积比其余3组低,而B组又低于C、D2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益肾清火"方有助于增加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骨量,改善其骨质结构,促进骨的修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中医药 硬组织切片 牙槽骨重建
下载PDF
振动应力促进骨重建最佳频率的实验研究——扫描电镜观察与生化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洪 申华 +4 位作者 陈国振 王建国 王以进 徐明 王智兴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 :研究振动应力促进骨重建的最佳频率。方法 :应用可调脉冲频率的振动应力刺激仪 ,对 43只家兔尺骨骨折进行不同频率应力刺激。行扫描电镜观察与生化分析。结果 :低频应力 (10~ 5 0HZ)骨痂内胶原蛋白含量、钙、磷沉积量较大 ,与高... 目的 :研究振动应力促进骨重建的最佳频率。方法 :应用可调脉冲频率的振动应力刺激仪 ,对 43只家兔尺骨骨折进行不同频率应力刺激。行扫描电镜观察与生化分析。结果 :低频应力 (10~ 5 0HZ)骨痂内胶原蛋白含量、钙、磷沉积量较大 ,与高频应力 (6 0~ 10 0HZ)相比 ,差别显著 (P <0 .0 1)。扫描电镜显示 ,低频应力下骨痂中血肿吸收快速、骨母细胞增生活跃、骨小梁胶元纤维排列有序、毛细血管分布密集。结论 :超微结构与生化分析显示 ,振动应力有利于骨痂的成熟与改建 ,其最佳频率在 1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应力 最佳振动频率 扫描电镜 生化分析 骨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