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骼肌内血管瘤影像学与临床病理对照 被引量:9
1
作者 乔巨峰 郑少俊 +3 位作者 刘林 周世拄 梁志敏 李瑞忠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 分析比较了B超、CT和MRI影像学表现在确立诊断和指导骨骼肌内血管瘤手术的意义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比较 11例经病理证实骨骼肌血管瘤的B超、CT和MRI表现 ,及可提供血管瘤的部位、范围及深度 ,对诊断的确立及制定治疗方案... 目的 分析比较了B超、CT和MRI影像学表现在确立诊断和指导骨骼肌内血管瘤手术的意义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比较 11例经病理证实骨骼肌血管瘤的B超、CT和MRI表现 ,及可提供血管瘤的部位、范围及深度 ,对诊断的确立及制定治疗方案之帮助程度 .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切除肿块最大者 8.0cm× 12 .0cm×30 .0cm ,最小者 3.0cm× 4.0cm× 4.0cm .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者 4例 ,手术切除范围与三种仪器所示范围一致 .而7例形态不规则、蔓状生长的病例MRI确定的血管瘤体范围与实际情况最一致 .特别是MRI较好显示了知名血管神经与血管瘤间解剖关系 .结论 影像学检查发现骨骼肌内软组织肿块应考虑血管瘤的可能 .B超和CT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的技术特点 ,能清楚地勾画出肿瘤的范围、层次及同神经血管间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内血管瘤 影像学 临床病理学
下载PDF
骨骼肌内血管瘤破裂出血伤情鉴定1例
2
作者 洪翔 何冰凡 《中国司法鉴定》 2021年第4期107-108,共2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顾某,男,26岁,看守所羁押人员。2016年4月27日凌晨自诉右侧大腿肿胀、疼痛难忍被急送当地医院。看守所监控室监控录像显示顾某于4月22日上午和4月26日下午两次遭同监人员徒手击打头面部、胸腹部,膝盖顶撞臀部等处。顾... 1案例1.1简要案情顾某,男,26岁,看守所羁押人员。2016年4月27日凌晨自诉右侧大腿肿胀、疼痛难忍被急送当地医院。看守所监控室监控录像显示顾某于4月22日上午和4月26日下午两次遭同监人员徒手击打头面部、胸腹部,膝盖顶撞臀部等处。顾某被殴打后意识清,未见明显行动障碍,入睡后无其他外伤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骨骼肌内血管瘤 出血 损伤程度鉴定
下载PDF
SWI在骨骼肌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锋 孙国龙 牛香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5期1155-1157,共3页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骨骼肌内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骨骼肌内血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和SWI分析结果。结果:血管瘤位置:处于上肢8例,下肢18例。ITSS形态...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骨骼肌内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骨骼肌内血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和SWI分析结果。结果:血管瘤位置:处于上肢8例,下肢18例。ITSS形态为:8例团状、6例点片状,12例蔓状。ITSS分级为3级,骨骼肌内血管瘤均表现为弥漫分布。ITSS在病变内分布面积的占比为:9例为1/3~2/3,17例不低于2/3。结论:骨骼肌内血管瘤的SWI序列均有特殊影像学特征,应用SWI可对骨骼肌内血管瘤予以明确诊断,且有助于将之和软组织内肿瘤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内血管瘤 磁敏感加权成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骨骼肌肌肉内血管瘤 被引量:17
4
作者 华锦明 郑祖根 +3 位作者 唐天驷 董启榕 施立 蔡丽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18-622,共5页
目的探讨肌肉内血管瘤(intramuscularhemangioma,IMH)的诊断、治疗与误诊的原因。方法收集自1962年10月~1998年12月术后经病理证实、110例资料完整的IMH病例,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分类、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X线片、CT、SPECT、MRI与超... 目的探讨肌肉内血管瘤(intramuscularhemangioma,IMH)的诊断、治疗与误诊的原因。方法收集自1962年10月~1998年12月术后经病理证实、110例资料完整的IMH病例,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分类、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X线片、CT、SPECT、MRI与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描述其手术方法、病理学分类、手术效果与复发原因,提出鉴别诊断、并发症及复发的预防措施。结果解剖分布:颈部占11.82%,躯干占10.91%,上肢占16.36%,下肢占60.91%。以局限性疼痛、深压痛,运动或劳累后肿块增大、疼痛加重为主要症状与体征;可分为毛细血管、海绵状、混合型三类,混合型IMH常存在静脉型、上皮样型与肉芽肿型等血管瘤的组织学表现。毛细血管型IMH42例(38.18%),海绵状IMH37例(33.64%),混合型IMH31例(28.18%)。随访49例,占44.55%,术后疗效优24例(48.98%),良11例(22.45%),不满意10例(20.41%),差4例(8.16%)。结论体积小而深同时合并纤维、脂肪、瘢痕增生的混合型IMH易误诊。行MR检查能够确诊,核素显像有参考价值。IMH增大可压迫神经引发疼痛,一般不侵犯神经组织,手术治疗最为理想,主张将IMH相关血管结扎,手术不彻底易引起复发,难以切除的残余肿瘤可以行血管硬化剂等方法治疗;IMH易感染但不会产生恶变,反应区相关血管的结扎对预防肿瘤复发、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肌肉内血管 X线诊断 CT MRI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