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家兔骨骼肌损伤模型构建新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寇久社 张保平 +1 位作者 吴涛 李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892-895,共4页
目的:通过设计造模器挤压实验兔后小腿胫骨前肌,探讨一种建立兔骨骼肌损伤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实验分为8组,A组挤压重量5 kg,B组挤压重量6 kg,C组挤压重量7 kg,时间均为5分钟;D组挤压重量7 kg,E组挤压重量8 kg,F组挤压重量9 kg,时间均... 目的:通过设计造模器挤压实验兔后小腿胫骨前肌,探讨一种建立兔骨骼肌损伤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实验分为8组,A组挤压重量5 kg,B组挤压重量6 kg,C组挤压重量7 kg,时间均为5分钟;D组挤压重量7 kg,E组挤压重量8 kg,F组挤压重量9 kg,时间均为10分钟;G组挤压重量8 kg,时间15分钟。观察进食、饮水、活动等一般状态,遇危险刺激及时躲避反应,有无骨折,皮肤与皮下肉眼观,骨骼肌肉眼观与光镜下改变。结果:C组比A组和B组接近实验标准,E组比D组和F组更接近实验标准,G组不符合实验标准。结论:利用本实验设计的家兔骨骼肌损伤造模器,采用挤压重量8 kg,时间10分钟,可复制符合实验标准的兔骨骼肌损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损伤模型 腰背痛 模型新方法
下载PDF
低强度激光对疲劳骨骼肌细胞模型的效应及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承宜 徐晓阳 +3 位作者 邓树勋 杨则宜 骆清铭 刘颂豪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5-256,共2页
关键词 低强度激光 运动疲劳 骨骼肌细胞模型 运动医学
下载PDF
AngⅡ诱导大鼠成肌细胞萎缩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宿玮洁 张美沙 +3 位作者 李佳凝 刘颖 徐丁洁 常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8-13,共6页
目的构建AngⅡ诱导大鼠成肌细胞(L6)萎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心衰合并肌少症提供模型依据。方法采用大鼠成肌细胞(L6),用2%马血清诱导分化,镜下观察和MyHC蛋白表达情况判断诱导分化的时间。CCK-8检测不同浓度AngⅡ对L6细胞的影响。为确定... 目的构建AngⅡ诱导大鼠成肌细胞(L6)萎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心衰合并肌少症提供模型依据。方法采用大鼠成肌细胞(L6),用2%马血清诱导分化,镜下观察和MyHC蛋白表达情况判断诱导分化的时间。CCK-8检测不同浓度AngⅡ对L6细胞的影响。为确定细胞萎缩模型的条件,选择不同浓度的AngⅡ作用于L6细胞,并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MyH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L6细胞在2%马血清下生长6 d,能被成功诱导分化,镜下显示细胞出现融合现象和肌管,MyHC蛋白表达也增加。0.1~10μM的AngⅡ对L6细胞活性无影响,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提示在5μM和10μM的AngⅡ作用72 h下,MyHC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结论诱导分化后的L6细胞经10μM AngⅡ刺激72 h可形成细胞萎缩模型,为心衰合并肌少症的体外细胞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6细胞 心力衰竭 肌少症 骨骼肌萎缩模型
下载PDF
基于新型骨骼肌肉模型的肌肉力及损伤股骨复位力分析
4
作者 翟宇毅 于琳 +2 位作者 陈冬冬 崔泽 雷静桃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2-741,752,共11页
机器人骨折复位通常是固定骨折近端,机器人带动骨折远端按照规划的复位路径向近端运动。为提高复位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有必要了解复位中肌肉力和复位力的变化规律。本文基于骨骼肌组织的肌肉力分析骨折复位力,由Haeufle四元素骨骼肌... 机器人骨折复位通常是固定骨折近端,机器人带动骨折远端按照规划的复位路径向近端运动。为提高复位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有必要了解复位中肌肉力和复位力的变化规律。本文基于骨骼肌组织的肌肉力分析骨折复位力,由Haeufle四元素骨骼肌模型,综合考虑下肢羽状肌的羽状角对肌肉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一种股骨骨骼肌肉模型PA-MTM,对比分析不同肌肉模型的骨骼肌的肌肉力。对比仿真分析两种复位路径下的肌肉力及复位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羽状角越大对肌肉力的影响越大;股骨骨折复位,轴向牵引力最大且股二头肌短头起主要作用,轴向牵引力最大值为472.18 N,复位合力最大值为497.28 N,验证了新型骨骼肌肉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股骨 骨骼肌模型 肌肉力 复位力
原文传递
关于《基于新型骨骼肌肉模型的肌肉力及损伤股骨复位力分析》的更正启事
5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7-827,共1页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21年8月第38卷第4期发表了翟宇毅、于琳、陈冬冬、崔泽、雷静桃撰写的《基于新型骨骼肌肉模型的肌肉力及损伤股骨复位力分析》(DOI:10.7507/1001-5515.202009016),由于作者笔误,3.1小节第二段(第739页右栏第二...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21年8月第38卷第4期发表了翟宇毅、于琳、陈冬冬、崔泽、雷静桃撰写的《基于新型骨骼肌肉模型的肌肉力及损伤股骨复位力分析》(DOI:10.7507/1001-5515.202009016),由于作者笔误,3.1小节第二段(第739页右栏第二行)“-8.47、3.69、2.18 rad”应为8.47、3.69、2.18°”,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表示诚挚的歉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学 复位力 骨骼肌模型 股骨 肌肉力 更正启事
原文传递
猪精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1(SRPK1)克隆表达及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俄广鑫 刘娣 +6 位作者 张冬杰 杨秀琴 崔羽 祝继原 杨少成 王嘉博 谢宇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79-1386,共8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猪SRPK1基因的分子特点和表达谱。以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SRPK1基因CDS区域,同时利用反向PCR(inverse PCR,I-PCR)技术得到猪部分SRPK1的5′UTR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RPK1基因核苷酸序列及编码蛋白... 本研究旨在阐明猪SRPK1基因的分子特点和表达谱。以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SRPK1基因CDS区域,同时利用反向PCR(inverse PCR,I-PCR)技术得到猪部分SRPK1的5′UTR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RPK1基因核苷酸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的结构特点;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SRPK1在1和30日龄大白猪及杜洛克的心脏、肌肉、脾脏、肝脏、肾脏、肺脏、胃、小肠、大肠、脑的表达情况;构建猪骨骼肌损伤模型,研究在骨骼肌发育过程中SRPK1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将克隆片段拼接得到长2499bp的大白猪SRPK1基因序列,包含了1968bp完整CDS区域,分析表明其编码含65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包括2个P_Kc结构域,猪SRPK1蛋白序列与人和黑猩猩的相似性较高。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所得5′UTR含有多个转录结合位点:HSF1、HSF2、Ik-1、IK-2、SRY、SP1MyoD、USF、E47、p300、CP2、RREB-1、E2F和AP-1。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发现,表达结果显示猪该基因表达具有组织和种间特异性,主要都是在胃、大肠和小肠中表达。SR-PK1基因在整个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反复出现升高和降低。5′UTR处有多个和肌肉生长相关蛋白的转录结合位点,主要在消化系统组织表达,在骨骼肌修复中表达上调,推测其可能与骨骼肌细胞发育或其他肌肉生长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1 实时荧光定量PCR 反向PCR 骨骼肌损伤模型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3-PH/R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被引量:2
7
作者 卢宗兴 魏湘文 蔡灿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115,共6页
目的研究3-PH/R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在不同轨迹下对关节及肌肉受力的影响。方法分析3-PH/R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运动学原理,将机器人模型简化后导入生物力学建模软件中,以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实际运动轨迹作为模型驱动,比较在跖背屈、内外翻... 目的研究3-PH/R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在不同轨迹下对关节及肌肉受力的影响。方法分析3-PH/R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运动学原理,将机器人模型简化后导入生物力学建模软件中,以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实际运动轨迹作为模型驱动,比较在跖背屈、内外翻和章动3种不同运动轨迹下关节和肌肉的受力情况,并对3种运动轨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章动能同时满足跖背屈和内外翻的功能,并让踝部肌肉群得到充分锻炼;3种不同的康复轨迹的关节力最大相差0.3 N;不同的肌肉对于轨迹敏感度不同。结论实现了3种康复轨迹作用下肌肉力和关节力的一个连续性动态分析,研究结果对脚踝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和康复轨迹制定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轨迹 逆向动力学分析 脚踝康复机器人 骨骼肌模型
下载PDF
在体股后肌群最优长度的测算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万祥林 刘卉 +3 位作者 李翰君 杨辰 李秋捷 于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9-356,共8页
目的建立测算在体股后肌群最优长度的方法,并与其他间接反映最优长度的指标进行对比。方法通过同步采集屈膝过程的力矩和运动学数据,建立下肢骨骼肌肉模型,获得股后肌群的力量及肌肉长度,进而计算股后肌群各肌肉的最优长度。结果最大屈... 目的建立测算在体股后肌群最优长度的方法,并与其他间接反映最优长度的指标进行对比。方法通过同步采集屈膝过程的力矩和运动学数据,建立下肢骨骼肌肉模型,获得股后肌群的力量及肌肉长度,进而计算股后肌群各肌肉的最优长度。结果最大屈膝力矩时膝屈角显著大于股后肌群最大收缩力时膝屈角,两者相关系数为0.741;股后肌群各双关节肌最优长度显著大于站立时的肌肉长度,且两者相关系数较低。结论所建在体股后肌群最优长度的测算方法,为今后明确股后肌群损伤机制和致伤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一定程度上,最大屈膝力矩时的膝屈角可以间接代表股后肌群最优长度。不建议将站立时股后肌群长度代替股后肌群最优长度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长度 股后肌群 损伤机制 肌肉生物力学 骨骼肌模型
下载PDF
疾跑时股后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对拉伤危险时相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万祥林 曲峰 +1 位作者 刘卉 于冰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75,共6页
目的:旨在通过分析疾跑过程中下肢和股后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参数,探讨股后肌群拉伤的危险时相,进一步深入了解疾跑时股后肌群拉伤的机制。方法:有短跑训练经历的大学生男、女各20名,采集受试者疾跑时的运动学、地面反作用力和肌电数据以... 目的:旨在通过分析疾跑过程中下肢和股后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参数,探讨股后肌群拉伤的危险时相,进一步深入了解疾跑时股后肌群拉伤的机制。方法:有短跑训练经历的大学生男、女各20名,采集受试者疾跑时的运动学、地面反作用力和肌电数据以及10°/s的等速向心屈膝练习时的力矩和运动学数据,进而获得下肢的关节角度、净力矩、关节功率、股后肌群肌肉应变和激活特征等参数。结果:疾跑时股后肌群3块双关节肌的应变峰值出现在步态周期的90%左右。性别对疾跑时肌肉最大应变影响的主效应不显著(P=0.387),股二头肌长头(P=0.002)和半腱肌(P=0.029)的最大应变大于半膜肌。结论:疾跑时股后肌群最大应变出现在摆动阶段末期,提示,股后肌群拉伤更易发生于疾跑摆动末期。疾跑时股后肌群最大应变无性别差异。疾跑时股后肌群各肌肉最大应变不同,这可能是疾跑时各肌肉拉伤率不同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拉伤 损伤机制 肌肉生物力学 肌肉应变 骨骼肌模型
下载PDF
基于逆向动力学的点射过程人枪动态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缘 王亚平 +1 位作者 王新蕊 徐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8-295,共8页
为研究人体对典型步枪点射冲击的响应和受力特性,建立了一种典型步枪人枪骨骼肌肉模型,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获取的人枪运动作为模型驱动,进行了逆向动力学求解,获得了点射过程中人体运动和动力学响应数据,揭示了点射过程中冲击在人体... 为研究人体对典型步枪点射冲击的响应和受力特性,建立了一种典型步枪人枪骨骼肌肉模型,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获取的人枪运动作为模型驱动,进行了逆向动力学求解,获得了点射过程中人体运动和动力学响应数据,揭示了点射过程中冲击在人体中的传递与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整个射击过程中,关节所受冲击力为右肩大于左肩、右肘大于左肘和左腕大于右腕,脊柱各关节在前后方向上受力差异不大;按步枪射击过程后坐—复进作用循环分段,后坐过程中,关节前后方向所受冲击作用力大于左右方向,关节力矩主要为外力矩;复进过程中,关节左右方向所受冲击作用大于前后方向,左右肘以屈伸肌肉力矩来响应;并进一步给出了点射过程中人体关键部位运动与受力量值及定量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枪相互作用模型 逆向动力学 人体冲击响应特性 骨骼肌模型 步枪
下载PDF
基于肌肉的人体运动仿真研究
11
作者 马文超 侯进 曹宁哲 《电视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8-103,共6页
针对当前国内缺少满足牛顿运动定律的人体运动仿真问题,提出了基于肌肉的人体运动仿真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解剖学的人体骨骼肌肉模型,然后进行运动捕获数据与人体模型的匹配,其次构建了主要关节点的局部坐标系,接着运用多刚体运... 针对当前国内缺少满足牛顿运动定律的人体运动仿真问题,提出了基于肌肉的人体运动仿真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解剖学的人体骨骼肌肉模型,然后进行运动捕获数据与人体模型的匹配,其次构建了主要关节点的局部坐标系,接着运用多刚体运动学与动力学进行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之后施加空间力学平衡约束得到了有效的关节运动约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实现的人体运动仿真真实、自然、逼真,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 骨骼肌模型 运动捕获 多刚体运动学
下载PDF
Degradation of human hair keratin scaffold material used to repair injured skeletal muscles of rabbits
12
作者 乔东访 路艳蒙 +1 位作者 傅文玉 朴英杰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2年第4期255-259,共5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degradation of human hair keratin (HHK) scaffold material implanted in damaged skeletal muscle tissues. Methods: Six New Zealand rabbits with HHK scaffold material implants (c...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degradation of human hair keratin (HHK) scaffold material implanted in damaged skeletal muscle tissues. Methods: Six New Zealand rabbits with HHK scaffold material implants (composed of 3 different types of HHK material with varied degradation speed) after musclectomy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2 in each group) to observe the degradation of the material at 1, 3, 6weeks after operation. Another rabbit without operation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degradation of HHK was observed with light microscopy, histochemistry of ubiquitin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Light microscopy showed that human hair cuticles fell off from the HHK material and emerged, and the macrophagocytes and multinucleate giant cells were attached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 which became homogeneous at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week. The HHK scaffold material was degraded into particles that was phagocytosed by macrophagocytes and multinucleate giant cells at the third week. Ubiquitin enzymatic 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the macrophagocytes and the multinucleate giant cells were positive at the first week.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e, HHK scaffold material was degraded into particles, and at the sixth week,part of HHK scaffold material was further degraded. Conclusion: Large mass of the HHK scaffold material is degraded via ubiquitin system, and the resultant particles are phagocytosed and degraded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lysosome and ubiquit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hair keratin skeletal muscle tissue engineering
下载PDF
Angle Control of a Pneumatically Driven Musculoskeletal Model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Agonist-Antagonist Muscle
13
作者 Yuki Honda Fumio Miyazaki Atsushi Nishikawa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2年第12期709-719,共11页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have been actively pursuing research into developing robots that can be useful in many fields of industry (e.g., service, medical, and aging care). Such robots must be safe and flexible ...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have been actively pursuing research into developing robots that can be useful in many fields of industry (e.g., service, medical, and aging care). Such robots must be safe and flexible so that they can coexist with people. Pneumatic actuators are useful for achieving this goal because they are lightweight units with natural compliance. Our research focuses on joint angle control for a pneumatically driven musculoskeletal model. In such a model, we use a one-degree-of-freedom joint model and a five-fingered robot hand as test beds. These models are driven by low pressure-driven pneumatic actuators, and mimic the mechanism of the human hand and musculoskeletal structure, which has an antagonistic muscle pair for each joint. We demonstrated a biologically inspired control method using the parameters antagonistic muscle ratio and antagonistic muscle activity. The concept of the method is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an antagonistic muscle pair using these parameters.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developed a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and conducted joint angle control by implementing the test 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culoskeletal model pneumatic actuator position control muscle coordination agonist-antagonist muscle.
下载PDF
不同负重方式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赓 王连雷 +1 位作者 王宏卫 刘新宇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78,共9页
目的结合骨骼肌肉模型及腰椎有限元模型研究直立状态下不同背包方式对椎旁肌收缩和腰椎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无负重和使用双肩包、单肩包和手提包的4种骨骼肌肉模型以及腰椎的有限元模型。使用骨骼肌肉模型分析站立位... 目的结合骨骼肌肉模型及腰椎有限元模型研究直立状态下不同背包方式对椎旁肌收缩和腰椎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无负重和使用双肩包、单肩包和手提包的4种骨骼肌肉模型以及腰椎的有限元模型。使用骨骼肌肉模型分析站立位下使用3种负重方式时的肌肉收缩力和腰椎椎间压力,并将其施加在腰椎有限元模型中来分析腰椎椎体、间盘和韧带的应力分布。结果与无负重模型相比,双肩包、单肩包和手提包的平均椎旁肌收缩力增加了31.0%、43.4%和105.1%。双肩包模型的椎旁肌收缩力左右均衡,单肩包模型中负重侧的总体椎旁肌收缩力较大,而在手提包模型中非负重侧的椎旁肌收缩力较大。多裂肌在不同负重条件下的收缩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无负重模型相比,双肩包、单肩包和手提包模型中T12~S1平均椎间压力分别增加了37%、45%和64%。双肩包、单肩包及手提包模型的椎体平均峰值应力分别增加了71.6%、122.3%和146.6%。双肩包、单肩包及手提包模型的纤维环峰值应力分别增加了155.6%、183.4%、195.8%;髓核峰值应力分别增加了95.2%、146.9%、161.5%。结论左右平衡的负重方式对肌肉和腰椎间盘的产生负荷最小。当使用非平衡负重方式时,肌肉的收缩使得躯体保持平衡,但同时也使得腰椎应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旁肌 骨骼肌模型 有限元 应力分布
原文传递
猪精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酸3(SRPK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多态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5
作者 俄广鑫 刘娣 +1 位作者 张冬杰 崔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54,共9页
通过对猪SRPK3基因初步的研究,为猪分子遗传育种提供基础分子生物学信息,为猪的遗传育种提供分子标记。以大白猪为实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精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3(serine/arginine-rich specific kinase 3,SRPK3)的全长基因CDS区... 通过对猪SRPK3基因初步的研究,为猪分子遗传育种提供基础分子生物学信息,为猪的遗传育种提供分子标记。以大白猪为实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精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3(serine/arginine-rich specific kinase 3,SRPK3)的全长基因CDS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SRPK3基因核酸序列并对其所编码的的蛋白序列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编码蛋白序列的结构特点;采用PCR-SSCP方法对大白猪,野猪,民猪及野家杂交猪的SRPK3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检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方法检测了SRPK3在1日龄和30日龄大白猪及杜洛克的心脏、肌肉、脾脏、肝脏、肾脏、肺脏、胃、小肠、大肠、脑的表达情况;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构建猪骨骼肌损伤模型用于研究在骨骼肌修复过程中SRPK3基因表达特性。经拼接所得到的1 708bp核苷酸片段,涵盖了SRPK3基因的全长CDS(1 701bp),该基因编码含567个氨基酸片段;蛋白存在两个S_TKc结构域,猪SRPK3蛋白序列与人和牛的相似性较高。PCR-SSCP检测发现第6外显子上A629→G629,T653→T653的突变,氨基酸变化为Pro→His,Ile→Thr;第9外显子处的G1059→A1059,氨基酸无突变。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发现,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表达具有组织和种间特异性。SRPK3基因的表达在整个骨骼肌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逐渐升高。SRPK3基因主要在肌肉和心肌内表达,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伴随骨骼肌细胞分化SRPK3的表达持续升高,推测其可能与骨骼肌细胞发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丝氨酸特异蛋白激酶3 生物信息学分析 PCR-SSCP 实时荧光定量PCR 骨骼肌损伤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