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肩袖残端联合骨髓刺激技术修复急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2例采用保留肩袖残端微骨折骨髓刺激修复(改良组),另...[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肩袖残端联合骨髓刺激技术修复急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2例采用保留肩袖残端微骨折骨髓刺激修复(改良组),另外32例采用传统骨床新鲜化修复技术(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结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主动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31.9±3.4)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Constant-Murley、UCLA和ASES评分,以及肩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内-外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肌腱完整性均显著改善(P<0.05),肩肱距离(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肌腱脂肪浸润程度、肌腱萎缩程度无显著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组肌腱完整性[Ⅰ/Ⅱ/Ⅲ/Ⅳ/Ⅴ,(20/11/0/0/1)vs(15/9/0/5/3),P=0.042]和再撕裂率(3.1%vs 25.0%,P=0.026)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保留残端骨髓刺激技术在关节镜下修复急性肩袖撕裂,保留了肩袖原生止点,能缓解患者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且有良好的临床愈合效果,这可能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肩袖撕裂中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侧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3侧患肢。其中间歇性跛行期5例5侧患肢;静息痛期15例19侧患肢;组织缺损期15例19侧患肢,其中组织溃疡期9例12侧患肢;组织坏疽期6例7侧患肢。在抽取骨髓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2~3d,每天300μg;抽取骨髓血130-200ml,经分离纯化后再行移植。采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13例19侧患肢,下肢动脉腔内注射16例16侧患肢,下肢肌肉局部注射与动脉腔内同时注射6例8侧患肢进行移植。结果术后2个月肢体疼痛改善率为94.7%,冷感改善率为97.1%,肢体麻木改善率为93.3%。5例5侧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44.2%患者的踝肱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有不同程度增加。39侧患肢行经皮氧分压(transe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eP02)测定,92.3%有不同程度增高。患肢溃疡:在9例11侧患肢中,愈合1侧,明显缩小或缩小3侧,无变化7侧,其中3侧患肢被截肢。术后行血管造影评估25例34侧患肢,91.2%患肢的侧支循环有不同程度增加。并发症:骨髓动员刺激出现发热和轻微乏力各1例,均自行缓解;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出现轻度心肌梗死1例,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个月后因患肢疼痛加重行膝下截肢。32例40侧患肢获随访3412个月,症状消失13侧,明显改善15侧,改善8侧,复发2侧,无效2侧。客观评价标准与术前比较ABI增加25侧;TcPOz测定增加36侧;21侧患肢的血管造影显示90.5%患肢有新生侧支形成;10侧患肢足部溃疡7侧愈合,3侧明显缩小;3侧患肢截除坏疽足趾者于术后2~3个月愈合出院。结论经骨髓动员刺激后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下肢缺血,具有抽取骨髓血少、细胞量多、近期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优点,是除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的又一种治疗下肢缺血的新方法。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肩袖残端联合骨髓刺激技术修复急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2例采用保留肩袖残端微骨折骨髓刺激修复(改良组),另外32例采用传统骨床新鲜化修复技术(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结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主动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31.9±3.4)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Constant-Murley、UCLA和ASES评分,以及肩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内-外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肌腱完整性均显著改善(P<0.05),肩肱距离(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肌腱脂肪浸润程度、肌腱萎缩程度无显著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组肌腱完整性[Ⅰ/Ⅱ/Ⅲ/Ⅳ/Ⅴ,(20/11/0/0/1)vs(15/9/0/5/3),P=0.042]和再撕裂率(3.1%vs 25.0%,P=0.026)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保留残端骨髓刺激技术在关节镜下修复急性肩袖撕裂,保留了肩袖原生止点,能缓解患者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且有良好的临床愈合效果,这可能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肩袖撕裂中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文摘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侧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3侧患肢。其中间歇性跛行期5例5侧患肢;静息痛期15例19侧患肢;组织缺损期15例19侧患肢,其中组织溃疡期9例12侧患肢;组织坏疽期6例7侧患肢。在抽取骨髓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2~3d,每天300μg;抽取骨髓血130-200ml,经分离纯化后再行移植。采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13例19侧患肢,下肢动脉腔内注射16例16侧患肢,下肢肌肉局部注射与动脉腔内同时注射6例8侧患肢进行移植。结果术后2个月肢体疼痛改善率为94.7%,冷感改善率为97.1%,肢体麻木改善率为93.3%。5例5侧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44.2%患者的踝肱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有不同程度增加。39侧患肢行经皮氧分压(transe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eP02)测定,92.3%有不同程度增高。患肢溃疡:在9例11侧患肢中,愈合1侧,明显缩小或缩小3侧,无变化7侧,其中3侧患肢被截肢。术后行血管造影评估25例34侧患肢,91.2%患肢的侧支循环有不同程度增加。并发症:骨髓动员刺激出现发热和轻微乏力各1例,均自行缓解;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出现轻度心肌梗死1例,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个月后因患肢疼痛加重行膝下截肢。32例40侧患肢获随访3412个月,症状消失13侧,明显改善15侧,改善8侧,复发2侧,无效2侧。客观评价标准与术前比较ABI增加25侧;TcPOz测定增加36侧;21侧患肢的血管造影显示90.5%患肢有新生侧支形成;10侧患肢足部溃疡7侧愈合,3侧明显缩小;3侧患肢截除坏疽足趾者于术后2~3个月愈合出院。结论经骨髓动员刺激后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下肢缺血,具有抽取骨髓血少、细胞量多、近期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优点,是除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的又一种治疗下肢缺血的新方法。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