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0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端珍 盖鲁粤 +1 位作者 刘宏伟 朱鲜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6669-6673,共5页
背景:关于骨髓单个核细胞促使梗死心肌再生存在很大争议,早期研究均认为非常有效,甚至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但最近的文献却基本否认了这种说法,认为单个核细胞仅可以有限的促进血管生成。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 背景:关于骨髓单个核细胞促使梗死心肌再生存在很大争议,早期研究均认为非常有效,甚至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但最近的文献却基本否认了这种说法,认为单个核细胞仅可以有限的促进血管生成。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后对促进心肌细胞再生、血管新生及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改善之间的差别。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5-09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实验室与沈阳军区总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4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55只,10只用于骨髓单个核细胞标记追踪,剩余兔随机分为脂肪干细胞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空白对照组,15只/组。方法:各组兔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同时取少量腹部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抽取髂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于自体移植。3周后再次开胸,脂肪干细胞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分别于梗死心肌直接注射自体脂肪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空白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继续培养5周,将专用于骨髓单个核细胞标记追踪的10只兔行DAPI和BrdU标记,脂肪干细胞组的移植细胞行BrdU标记。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细胞标记情况。移植后心功能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脂肪干细胞组心肌梗死区可见大量移植细胞存在,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参与新血管形成;骨髓单个核细胞组DAPI及BrdU标记后均未于梗死心肌组织发现单个核细胞存在。细胞移植前3组动物心功能基本相似;细胞移植后5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脂肪干细胞组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压力曲线检测均显示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明显改善(P<0.05)。脂肪干细胞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的血管密度均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5),但前者于心肌梗死中心和边缘均可见大量血管,而后者仅在梗死区边缘血管密度增高。结论:脂肪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新血管形成,进而改善心功能;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仅能促进血管新生,对心功能改善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骨髓单个细胞 心肌梗死 移植 心功能
下载PDF
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熊艺颖 周琴 +3 位作者 陈琳 余伟 张红宾 陈建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0-4分,62例)和High-CONUT组(5-12分,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疗效和生存情况,同时对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验证结果。结果:High-CONUT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初诊时骨髓浆细胞>30%的患者比例均较Low-CONUT组高(均P<0.05),而在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2级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Low-CONUT组移植前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都显著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后3个月后者优势仍然保持(P<0.01),但前者已无显著差异(P>0.05)。Low-CONUT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前的CONUT评分低(0-4分)、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阴性是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有利因素(均P<0.05),初诊时国际骨髓瘤工作组预后危险分层为高危和移植前乳酸脱氢酶>250 U/L仅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时间相关的ROC曲线分析提示,CONUT评分和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单独或联合预测1和2年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结合移植前CONUT评分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以较好地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控制营养状况 微小残留病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
3
作者 程平 关军 +4 位作者 周英 王秋香 王兰兰 张婷 程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0,共7页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IgH重排来评价微小残留病(MRD),对疾病的转归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6例MM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41-70)岁,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33(7-52)个月。与骨髓IgH重排阴性组(17例)比较,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9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疗效的比例更低(1/9 vs 14/17),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10.78±4.35 vs 15.88±5.22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阴性组(21例)比较,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5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的比例更低(0/5 vs 15/21),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9.60±4.83 vs 15.19±5.11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的患者有5例(5/9)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均存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患者有4例(4/5)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有1例死亡(1/21)。无论是骨髓还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标本,IgH重排阳性患者移植后生存时间较IgH重排阴性患者更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疾病分期、初诊时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干细胞动员方案、移植前疗效评价(≥CR和<CR)、CD34+细胞计数对移植前骨髓及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均无影响(P>0.05)。结论:通过检测接受auto-HSCT的MM患者IgH重排,可以进一步评价MRD的深度,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H重排 多发性骨髓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微小残留病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
4
作者 高锦宏 高大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2,I0003,共8页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学恶性肿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核心治疗方案。诱导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后续巩固和维持治疗是目前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基本框架。达雷妥...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学恶性肿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核心治疗方案。诱导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后续巩固和维持治疗是目前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基本框架。达雷妥尤单抗等抗CD38单克隆抗体的引入改变了适合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模式,四联疗法成为新的标准诱导治疗。随着强效新型免疫疗法的引入,骨髓瘤的治疗格局正在发生变革性转变。笔者拟对在新药及新疗法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达雷妥尤单抗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重建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谢妍 颜灵芝 +9 位作者 尤涛 施晓兰 颜霜 翟英颖 商京晶 严治 尤红英 王晴晴 吴德沛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511,共7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TPO分为rh TPO组80例和对照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PLT植入时间、血制品输注需求量、移植后+14和+100 d PLT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患者比例以及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M蛋白类型、初诊时PLT数、APBSCT前诱导治疗中位疗程数、回输的CD34^(+)细胞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h TPO组患者PLT植入中位时间为10(6-14)d,较对照组11(8-23)d显著缩短(P<0.001)。rh TPO组患者在APBSCT期间的中位PLT输注需求量为15(0-50)U,较对照组20(0-80)U更少(P=0.001)。移植后+14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6.3%和52.2%,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3.8%和11.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00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3%和89.6%(P>0.05),但rh TPO组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 55.2%,P=0.012)。两组患者在PLT水平低下期间不同部位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无差异,且rh TPO组治疗耐受性良好,肝肾功能异常和感染的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类似。结论:MM患者在一线行APBSCT时,皮下注射rh TPO药物可以缩短PLT植入时间,减少血制品的需求量,耐受性良好,且在移植后有更多患者达到了PLT高水平的恢复,这对保证APBSCT和MM患者维持治疗期间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多发性骨髓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重建
下载PDF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为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分离方法、接种数目、培养瓶包被条件
6
作者 孙白羽 陈静依 姜志超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44-48,共5页
目的筛选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诱导扩增为内皮祖细胞(BM-EPCs)的细胞分离方法、接种数目、培养瓶包被条件,构建一个高效、高产量、高纯度的骨髓来源BM-EPCs分离培养诱导扩增方法。方法取2周龄雄性SD大鼠,脱颈处死后分离大鼠双侧... 目的筛选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诱导扩增为内皮祖细胞(BM-EPCs)的细胞分离方法、接种数目、培养瓶包被条件,构建一个高效、高产量、高纯度的骨髓来源BM-EPCs分离培养诱导扩增方法。方法取2周龄雄性SD大鼠,脱颈处死后分离大鼠双侧胫骨和股骨,收集骨髓细胞悬液。配制30%、50%、60%和70%浓度的Percoll细胞分离液,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BMMNCs种子细胞,并计算活细胞比例。将获得的BMMNCs分为1×10^(5)、5×10^(5)、1×10^(6)、2.5×10^(6)、5×10^(6)、1×10^(7)六个组别,分别接种于25 cm^(2)无菌培养瓶中,培养7 d后镜下观察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数目,并计算每10^(6)细胞的集落形成数。运用Graphpad prism9.5软件进行Logistic拟合曲线,根据相关系数R^(2)确定相关性,根据其P值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接种数目纳入范围,随后使用R语言编程定义计算函数,根据已知种子细胞总数及相关性函数限制下,通过迭代寻找最佳的BMMNCs细胞接种数目。分别配制20、50、100 nmol/L浓度的人纤连蛋白(FN)溶液,以不添加FN的空白溶液为对照,分别包被空白培养瓶2、6、12、24 h,将收集的48 h未贴壁BMMNCs接种于FN包被的各培养瓶中,静置培养3 d后计算各组集落形成数目,确定FN包被的最佳浓度与时间。接种48 h未贴壁BMMNCs于25 cm^(2)培养瓶底,使用EGM-2完全培养基定向诱导,于显微镜下观察集落形成及诱导扩增进程。取培养14 d的BM-EPCs,分别采用双阳性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BM-EPCs的纯度。结果使用Percoll分离法可把BMMNCs细胞清晰的分为5层,其中30%与50%Percoll细胞分离层之间为BMMNCs活细胞比率最高。BMMNCs的最优接种数目为2.5×10^(6)个。以50 nmol/L的FN溶液包被24 h或以100 nmol/L的FN溶液包被6 h皆可有效促进细胞集落形成。细胞接种7 d后获得形态良好的铺路石样细胞并建立生长优势,表明BMMNCs已经诱导成为形态良好的BM-EPCs。Dil-Ac-LDL/FITC-UEA-1双阳性细胞占比为91.89%±5.77%,CD31+KDR阳性率为90.73%±0.61%、CD14阳性率为0.53%±0.17%、CD45阳性率0.77%±0.34%,说明获得的BM-EPCs纯度良好。结论大鼠BMMNCs诱导扩增为BM-EPCs过程中,可使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NCs,BMMNCs的最优细胞接种数目为2.5×10^(6)个,细胞培养瓶包被条件为以50 nmol/L的FN溶液包被24 h或以100 nmol/L的FN溶液包被6 h,分离培养诱导获得的BM-EPCs形态和纯度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 单个细胞 骨髓单个细胞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 人纤连蛋白 骨组织工程 细胞分离方法 细胞培养方法
下载PDF
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孙旭 李成君 +2 位作者 衣红杰 宋吉美 王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718-722,共5页
目的观察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hUCB-MNC)静脉移植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轻中度AD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hUCB-MNC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 目的观察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hUCB-MNC)静脉移植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轻中度AD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hUCB-MNC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磁共振质子波谱技术(1H-MRS)中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肌酸(Cho/Cr)、肌醇/肌酸(mI/Cr)、N-乙酰天冬氨酸/肌醇(NAA/mI)比值、尿AD7c-NTP水平、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得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oCA总分及各认知域评分提高,尤其在记忆力、视空间与执行力、注意力、定向力领域的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AA/Cr、Cho/Cr、NAA/mI升高,mI/Cr降低(P<0.05),且治疗组NAA/Cr、Cho/Cr、NAA/mI、mI/Cr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尿AD7c-NTP水平降低,且治疗组尿AD7c-NTP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hUCB-MNC可明显改善轻中度AD患者的记忆力、视空间与执行力等认知域,并且能改善轻中度AD患者的脑代谢水平及减轻神经元损伤程度,1 H-MRS结合尿AD7c-NTP的评估模式可为临床治疗A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单个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 静脉移植
下载PDF
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8
作者 袁靖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0-303,共4页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水平及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患者为观察...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水平及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患者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被诊断为单纯缺铁性贫血的患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MSA-8和MMSA-1 mRNA的水平差异。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随访1年,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年生存情况,根据随访预后疗效将其分为良好组(n=25)和不良组(n=5)。比较不同预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MSA-8和MMSA-1 mRNA的水平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MSA-8和MMSA-1 mRNA水平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能。结果:观察组MMSA-8、MMSA-1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预后良好25例,预后不良5例,良好率为83.33%(25/30)。不良组的MMSA-8、MMSA-1 mRNA水平明显高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MSA-8、MMSA-1 mRNA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0.840,95%CI为0.709~0.969、0.661~0.948,预测效能较好。结论:MMSA-8和MMSA-1 mRNA的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呈高水平表达,在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能较好,临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程以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8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1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 单个细胞
下载PDF
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促进心脏血管再生 被引量:2
9
作者 吕菁君 林国生 李庚山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后实现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 结扎 4 5只 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随机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组(5 溴 2’ 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后实现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 结扎 4 5只 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随机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组(5 溴 2’ 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直接心肌注射至梗死周边区域 ) ,心肌梗死未治疗组及假手术组 ,分别在细胞移植后 2、4、8周时处死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中的分化、毛细血管密度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中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早期 ,心肌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细胞移植后 4、8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未治疗组及假手术组。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区能促进血管再生 ,改善侧支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 心脏血管再生 心肌梗死 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10
作者 刘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49-0052,共4页
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治疗中具备的优势。方法 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覆盖范围内于我院就诊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纳为受试对象,患者均行基础综合治疗,依据双盲法分组原则令患者依次落入对照组(... 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治疗中具备的优势。方法 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覆盖范围内于我院就诊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纳为受试对象,患者均行基础综合治疗,依据双盲法分组原则令患者依次落入对照组(实施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与研究组(自体骨髓肝细胞移植治疗)观察患者肝功能与凝血功能、生存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身体活动能力与肝代谢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较,研究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总胆红素、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肝移植分配模型分数更低(P<0.05),白蛋白更高(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生存率更高(P<0.05),且患者治疗24周与治疗48周后的ECO状况评分更高(P<0.05),吲哚菁绿15分钟存留率更低(P<0.05)。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有助于改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凝血指标以及肝代谢的能力,同时在维持患者远期治疗效果与生活状况中具有显著优势,可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细胞移植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源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51
11
作者 谷涌泉 张建 +12 位作者 齐立行 郭连瑞 张淑文 苏立 李建新 徐娟 俞恒锡 李学锋 崔世军 罗涛 吴英锋 齐一侠 汪忠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 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侧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3侧患肢。其中间歇性跛行期5例5侧患肢;静息痛期15例19侧患肢;组织缺损期15例19侧患肢,其中组织溃疡期9例12侧患肢;组织坏疽期6例7侧患肢。在抽取骨髓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2~3d,每天300μg;抽取骨髓血130-200ml,经分离纯化后再行移植。采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13例19侧患肢,下肢动脉腔内注射16例16侧患肢,下肢肌肉局部注射与动脉腔内同时注射6例8侧患肢进行移植。结果术后2个月肢体疼痛改善率为94.7%,冷感改善率为97.1%,肢体麻木改善率为93.3%。5例5侧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44.2%患者的踝肱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有不同程度增加。39侧患肢行经皮氧分压(transe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eP02)测定,92.3%有不同程度增高。患肢溃疡:在9例11侧患肢中,愈合1侧,明显缩小或缩小3侧,无变化7侧,其中3侧患肢被截肢。术后行血管造影评估25例34侧患肢,91.2%患肢的侧支循环有不同程度增加。并发症:骨髓动员刺激出现发热和轻微乏力各1例,均自行缓解;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出现轻度心肌梗死1例,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个月后因患肢疼痛加重行膝下截肢。32例40侧患肢获随访3412个月,症状消失13侧,明显改善15侧,改善8侧,复发2侧,无效2侧。客观评价标准与术前比较ABI增加25侧;TcPOz测定增加36侧;21侧患肢的血管造影显示90.5%患肢有新生侧支形成;10侧患肢足部溃疡7侧愈合,3侧明显缩小;3侧患肢截除坏疽足趾者于术后2~3个月愈合出院。结论经骨髓动员刺激后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下肢缺血,具有抽取骨髓血少、细胞量多、近期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优点,是除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的又一种治疗下肢缺血的新方法。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动员刺激 自体骨髓 单个细胞移植 下肢缺血
下载PDF
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对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李连达 张荣利 +4 位作者 刘成源 宁可永 李贻奎 冯新庆 何君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99-1004,共6页
目的:研究中药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对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利用心导管技术建立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栓塞心肌梗死模型,建立经心导管冠状动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新方法,通过心电图、定量组织学、超声心... 目的:研究中药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对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利用心导管技术建立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栓塞心肌梗死模型,建立经心导管冠状动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新方法,通过心电图、定量组织学、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及生化检查、心肌小血管密度、梗死区内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等综合评价双龙方、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及两者合用的疗效。结果: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可减小心肌梗死范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功能明显改善,并可增加心肌梗死区小血管密度,对心肌酶及生化指标亦有不同程度改善作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及合用双龙方后均有助于心肌侧枝循环的建立,心肌供血明显改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在移植区内存活,并部分分化为心肌细胞及心肌小血管,补充了心肌细胞的数量。结论: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龙方 骨髓单个细胞 心导管 自体移植 冠心病 心肌细胞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被引量:11
13
作者 虞桂平 刘长建 +3 位作者 陈国强 王忠 刘昭 王晓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773-1779,共7页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3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沿下肢动脉走行路径进行多点注射,测定患肢疼痛程度、冷感缓解程度、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及皮肤溃疡或坏疽面积的改变,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疼痛评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疼痛评分均较移植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个月与移植后1年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冷感缓解程度:移植后2个月缓解率为51%,移植后1年缓解率为60%,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踝肱指数的变化:移植2个月踝肱指数均较移植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踝肱指数较移植前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皮氧分压的变化:对经皮氧分压增加值进行比较,移植后2个月及移植后1年均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行走距离:移植后2个月和移植后1年的行走距离明显增加,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溃疡创面的变化: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溃疡面积均较移植前有缩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新生血管评价:移植后股动脉造影显示缺血下肢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部位毛细血管增生明显,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循环,促进了缺血下肢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细胞移植 骨髓单个细胞 骨髓细胞 下肢缺血性疾病 动脉闭塞 自体 踝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行走距离 血管新生 细胞移植 其他基金 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李延林 葛均波 +9 位作者 钱菊英 史剑慧 王齐兵 牛玉宏 潘翠珍 樊冰 刘学波 张少衡 孙爱军 邹云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目的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内骨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可行。方法2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骨髓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h内经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安... 目的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内骨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可行。方法2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骨髓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h内经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安慰剂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随访患者PCI术后1周及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以及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结果经胸心脏超声提示移植组LVEF由术后1周53.8%±9.2%升至58.6%±9.9%(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58.2%±7.5%比56.3%±3.5%,P>0.05);随访移植组LVDd维持不变(52.5±2.8mm比52.1±3.2mm,P>0.05),而对照组LVDd由术后1周50.4±6.0mm增加至55.2±7.1mm(P<0.05)。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提示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由21±11降低至13±10(P<0.01),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血流灌注,并有效防止远期左心室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细胞移植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被引量:8
15
作者 辛世杰 宋清斌 +8 位作者 胡海地 张健 秦岭峰 张赞松 张平 罗英伟 丁奎 白明欣 段志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7-630,F0003,共5页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5例...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5例、糖尿病足14例、下肢狼疮性动脉炎1例。术前多数患肢有轻重不同的静息痛,踝肱指数(ABI)均在0.6以下。随访时检查跛行距离、ABI、双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客观指标。结果:患者手术1个月后开始随访,其中显著有效11例(26%)、有效16例(38%)、无效15例(36%),总有效率64%。糖尿病足、TAO、下肢狼疮性动脉炎3种疾病总有效率80%,ASO有效率5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患肢血流灌注,改善某些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细胞 自体移植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双下肢放射性素扫描
下载PDF
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不同时期心肌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吕菁君 徐红新 +2 位作者 魏捷 林国生 李庚山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624-628,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s,BM-MNCs)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后改善心功能、减少梗死面积的能力以及最佳的移植时机。方法结扎日本大耳白兔(n=35)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AMI)模型,分别在AMI后1周、2周、4周...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s,BM-MNCs)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后改善心功能、减少梗死面积的能力以及最佳的移植时机。方法结扎日本大耳白兔(n=35)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AMI)模型,分别在AMI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将BrdU标记的13M-MNCs直接注射至梗死心肌周边区域,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NCs在梗死心肌组织中的分化,并比较各组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结果移植的MNCs在梗死心肌组织中表达cTnT、SMC浕-actin、Ⅷ因子相关抗原、Cx-43。细胞移植术后4周,各移植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在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移植BM-MNCs效果有差异。心肌梗死4周内进行干细胞移植在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方面优于AMI后8周、12周移植。结论BM-MNCs自体移植至心肌梗死周边区域能改善心功能,减少梗死面积。AMI后1周至4周可能是较佳的移植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细胞 自体 心肌梗死 BM-MNC8 AMI 左心室功能
原文传递
犬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重建梗死心肌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智明 高连如 +5 位作者 费宇行 王志国 张宁坤 陈宇 贺声 丁青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36-939,共4页
目的 :探讨选用含有原始干细胞 /多系祖细胞及基质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MBMC) ,经冠状动脉移植重建犬梗死心肌 ,观察其修复、重建梗死心肌及改善心功能的效果。方法 :经皮穿刺球囊封堵前降支成功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存活约 1周的... 目的 :探讨选用含有原始干细胞 /多系祖细胞及基质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MBMC) ,经冠状动脉移植重建犬梗死心肌 ,观察其修复、重建梗死心肌及改善心功能的效果。方法 :经皮穿刺球囊封堵前降支成功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存活约 1周的杂种犬 10条 ,平均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术前 1d分离 MBMC,以 DAPI标记 ,温箱保存过夜。常规冠状动脉造影、PTCA,在球囊闭塞前降支条件下注入 MBMC(每次 4× 10 6个细胞 ,2 ml) ,气囊保持充盈 2 min后恢复灌注 2 min,重复注入 3次。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动物放血处死后取心脏前壁和下壁冰冻切片 ,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照相。 结果 :移植组术后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 ,平均左室舒张末容量和左室收缩末容量减少、EF和 FS增加 (P<0 .0 5 ) ;对照组则左室舒张末容量和左室收缩末容量明显增加、FS减少 (P<0 .0 5 )。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及舒张内径和梗死长度均较移植前缩小 ,梗死部位室壁厚度较移植前增加 (P<0 .0 5 ) ;而对照组梗死区室壁变薄。在细胞移植组前壁心肌组织冰冻切片中可以看到心肌细胞核发黄绿色荧光 ,发现带绿色荧光的丝状肌丝肌管 ,移植犬的下壁和对照组的前壁可见心肌细胞核发出光亮较移植组前壁淡的自发黄绿色荧光 ,而均未发现有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骨髓单个细胞 细胞移植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83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广宇 朱旅云 +5 位作者 厚荣荣 马利成 胡丽叶 李晓玲 杨少玲 单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508-2511,共4页
背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项技术,对缺血性病变有较好的效果,有个案报道对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糖尿病足病患者缺血性及神经性病变... 背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项技术,对缺血性病变有较好的效果,有个案报道对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糖尿病足病患者缺血性及神经性病变指标的变化。方法: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 83 例 153 条肢体。每例患者抽取自体骨髓 250~400 mL,经密度梯度法提取单个核细胞,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 1.01×108~4.96×109个,平均数量为(2.04±0.53)×108个,稀释后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点 1~3 mL,间隔约 3 cm。移植后 3,6 个月进行缺血性指标和神经病变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增加了双下肢血流量和外周血管数量,延长了行走距离,提高了皮温,促进了溃疡的愈合。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后均有明显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 6 个月后,还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的自觉症状,增加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细胞 自体 细胞移植 糖尿病足病 缺血性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学军 林晓燕 +3 位作者 何玉卓 冯雪琴 李风菊 姚志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367-4370,共4页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肝干细胞的主要肝外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肝组织和肝细胞从而参加肝脏的修复与重建。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肝硬化...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肝干细胞的主要肝外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肝组织和肝细胞从而参加肝脏的修复与重建。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在无菌条件下由髂后上棘抽取骨髓200mL,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制成10mL细胞悬液,经肝动脉将细胞悬液移植入肝脏,分别在移植后第2、4、8、12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周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移植后4周白蛋白由(27.05±5.23)g/L升到(30.02±5.02)g/L,纤维蛋白原由(1.55±0.53)g/L升到(2.55±0.53)g/L,凝血酶原时间由(24.05±5.23)s降到(17.05±5.13)s,胆碱酯酶和甲胎蛋白也有不同程度上升,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在移植前后无显著性变化。单个核细胞移植后食欲改善、体力好转10例,腹胀减轻6例,腹水减少7例,下肢浮肿减轻4例。全部患者在移植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移植近期无不良反应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单个细胞 移植 肝硬化 失代偿期 血清学指标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会峰 赵志刚 +2 位作者 袁慧娟 虎子颖 马跃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137-1140,共4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动物模型,通过在组织内能促进血管再生和增加血管生成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能改善临床症状。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 背景:有研究表明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动物模型,通过在组织内能促进血管再生和增加血管生成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能改善临床症状。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60条下肢,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治疗组和对侧下肢非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对照组,各30条下肢。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病变自主症状问卷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快(P<0.01),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说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细胞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自体移植 下肢 细胞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