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解友邦 方来福 +4 位作者 蒋白丽 韩国雄 沈括 李文倩 陈绍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79-1184,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就诊于本院就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和单纯骨折患者各20例并分别纳入MM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基本临床资料,通过改良的塑...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就诊于本院就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和单纯骨折患者各20例并分别纳入MM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基本临床资料,通过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ELISA法检测骨髓上清VEGF、TNF-α、HGF、TGF-α、TGF-β1、bFGF、ANG-Ⅰ、ANG-Ⅱ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水平;real-time-PCR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上述因子mRNA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MVD与骨髓上清VEGF、HGF、bFG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MM组MV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MM组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TGF-α、TGF-β1、HGF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MM组骨髓上清VEGF、HGF、bFGF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MVD与骨髓VEGF、HGF、bFGF水平呈正相关(r=0.488,0.472和0.457)。结论:MM患者MVD和骨髓上清中血管相关因子水平升高,其中VEGF、HGF水平和骨髓单个核细胞mRNA表达水平一致,并且MVD和骨髓上清VEGF、HGF、bFGF水平呈正相关,提示骨髓微环境血管生成因子的变化在多发性骨髓瘤血管生成和疾病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相关生成因子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和血清β_2-微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健 欧阳清 +2 位作者 王晓桃 莫东华 唐爱林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8期7-9,共3页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的状态,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MM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骨髓MVD;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MM患者...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的状态,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MM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骨髓MVD;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MM患者血清β2-MG。结果初诊MM患者骨髓MV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国际预后分期(ISS)及血清β2-MG相关(P<0.01),随临床分期的增加依次增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有效组骨髓MVD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无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MVD及血清β2-MG检测可作为MM患者体内瘤负荷、预后及疗效判断的指标,骨髓血管新生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新生治疗可能成为治疗MM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血管新生 骨髓微血管密度 Β2-微球蛋白
下载PDF
川芎嗪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早期骨髓微血管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肖侃艳 刘文励 +3 位作者 路武 徐慧珍 孙汉英 唐锦治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18-120,288,共4页
对全身亚致死量^(60)Co 照射后的小鼠立即腹腔注射磷酸川芎嗪注射液250mg/kg,每天2次,连续7天,观察尺骨骨髓切片。第5天,川芎嗪组骨髓微血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第7天,对照组已降到正常值,而川芎嗪组仍持续增多,而且微血管面积明显扩张... 对全身亚致死量^(60)Co 照射后的小鼠立即腹腔注射磷酸川芎嗪注射液250mg/kg,每天2次,连续7天,观察尺骨骨髓切片。第5天,川芎嗪组骨髓微血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第7天,对照组已降到正常值,而川芎嗪组仍持续增多,而且微血管面积明显扩张。应用川芎嗪7天内尺骨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照射后第7天,川芎嗪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率有所上升。上述结果提示,在急性放射损伤后早期应用川芎嗪能促进和改善骨髓的血流供应,可能有助于骨髓造血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急性放射损伤 骨髓微血管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与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高燕 丁慧芳 +2 位作者 路希敬 刘国强 邢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恶性血液病患者48例(观察组),其中急性白血病(AL)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例、多发性骨髓瘤(MM)15例;正常对照组20例。利用SP免疫组...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恶性血液病患者48例(观察组),其中急性白血病(AL)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例、多发性骨髓瘤(MM)15例;正常对照组20例。利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骨髓组织标本中MVD、TSP-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恶性血液病在不同疾病的同一阶段比较,骨髓MVD、TSP-1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②初诊组与未缓解组的骨髓MVD值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均<0.01),TSP-1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均<0.01)。③相关性分析显示,MVD、TSP-1与年龄、性别、血细胞计数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VD是分析恶性血液病病情的独立指标,TSP-1是血管生成负性调节分子,联合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病情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 骨髓微血管密度 凝血酶敏感蛋白-1
下载PDF
血液疾患骨髓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武 宋艳秋 +1 位作者 李薇 王冠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52-854,共3页
为了探讨血液系统疾病骨髓血管新生的状态及意义 ,采用改良的乙二醇 甲基丙烯酸酯 (GMA)塑料包埋骨髓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贫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的骨髓微血... 为了探讨血液系统疾病骨髓血管新生的状态及意义 ,采用改良的乙二醇 甲基丙烯酸酯 (GMA)塑料包埋骨髓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贫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的骨髓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显示 ,初诊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治疗前骨髓MVD明显增加 ;急性白血病化疗完全缓解后骨髓MVD降至正常水平 ,未缓解者下降程度小 ,复发者再次升高至化疗前水平 ;贫血患者骨髓MVD也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但远不如急性白血病骨髓MVD增高的幅度大。结论 :骨髓血管新生在急性白血病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抗血管新生治疗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骨髓微血管 微血管密度 白血病
下载PDF
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敏 顾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二步法)检测32例初诊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活检标本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结果初诊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VD[(21.48±8.50)/hpf]明显高于对照... 目的探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二步法)检测32例初诊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活检标本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结果初诊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VD[(21.48±8.50)/hpf]明显高于对照组[(9.29±3.53)/hpf](P<0.01);化疗后缓解者骨髓MVD[(13.09±6.84)/hp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67)。结论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存在血管新生,骨髓MVD变化与临床病情有关,观察骨髓MVD有助于判断疗效和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血管新生 骨髓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骨髓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7
作者 刘健 王晓桃 +3 位作者 欧阳清 莫东华 唐爱林 聂宇微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情况,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M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步法检测患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情况,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M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步法检测患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结果:治疗前观察组MM患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缓解组骨髓MVD及VE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0.05),治疗未缓解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MM患者MVD及VEGF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1)。MM患者中MVD及VEGF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581、P<0.01)。结论:血管新生与MM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骨髓MVD及VEGF表达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病情、体内瘤负荷及短期疗效,且两者表达呈一致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血管新生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骨髓微血管密度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蒋惠 虞志斌 龙君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19-521,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健康查体者4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不同疾病给予相关治疗。采集...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健康查体者4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不同疾病给予相关治疗。采集2组骨髓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MVD、TSP-1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MVD升高,TSP-1阳性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缓解患者MV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未缓解患者(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缓解患者TSP-1阳性率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患者(P均<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MVD与TSP-1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75,P<0.05)。结论 MVD可作为了解并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病情发展程度的独立指标,TSP-1是血管形成负性调节分子,对2项指标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恶性 骨髓微血管密度 凝血酶敏感蛋白-1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骨髓微血管CD105表达强度及形态研究
9
作者 易小翠 刘思恒 汤荣睿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434-2436,共3页
目的:研究初发急性白血病骨髓微血管CD105表达强度及微血管形态研究。方法:选取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27例作为试验组,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2例,并选取25例骨髓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 目的:研究初发急性白血病骨髓微血管CD105表达强度及微血管形态研究。方法:选取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27例作为试验组,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2例,并选取25例骨髓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两组患者骨髓中CD105表达强度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观察其微血管形态。结果:试验组骨髓CD105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30565.5(55838.0)vs 2856.0(8077.7),t=-4.526,P=0.000];CD105染色的MVD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2.5±11.7 vs 12.7±7.3,t=-2.569,P=0.015);试验组骨髓中CD105阳性细胞排列紊乱,形成的微血管多为单层结构,对照组微血管多为多层结构,且极少见CD105阳性表达。结论:急性白血病时患者骨髓中可见较多白血病性微血管,可能和白血病的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骨髓微血管 CD105
下载PDF
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罗林香 姚建军 蔡云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1432-1437,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MM)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200例MM患者的相关资料,并根据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间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与未耐药组。单因素和...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MM)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200例MM患者的相关资料,并根据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间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与未耐药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发生耐药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验证校准图判断实际发生率和预测发生率的一致性;并采用H-L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200例MM患者中有68例在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出现耐药且临床疗效不佳的情况,硼替佐米临床耐药率为3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患者高骨髓微血管密度(MVD)、高骨髓上清VEGF、HGF、bFGF表达水平等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均是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发生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由骨髓MVD、血清VEGF、HGF、bFGF和TNF-α水平联合构建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其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78.8%联合预测模型AUC高于骨髓MVD(AUC=0.743)和血管相关生成因子(AUC=0.878)独立预测模型。绘制联合预测模型校准图当中校准曲线贴近于标准曲线,提示该模型一致性较好。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4.748,P=0.164,说明联合预测模型拟合度好。DCA曲线提示干预在0.0~1.0区间的临床净收益大于全干预和不干预。结论:以MM患者骨髓MVD和血管相关生成因子(VEGF、HGF、bFGF)联合构建的预测模型具备更高的临床评估效能和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生成因子 多发性骨髓 硼替佐米 耐药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对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氧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雨润 娄晋宁 +3 位作者 李子荣 孙伟 王佰亮 贾勇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3-537,共5页
目的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是引起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经糖皮质激素处理后的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代谢变化,进一步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取行人工全... 目的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是引起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经糖皮质激素处理后的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代谢变化,进一步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取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自愿捐献的股骨头内松质骨,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0、0.03、0.10、0.30、1.00 mg/mL)氢化可的松培养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观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荧光探针检测细胞中ROS含量变化,以及与ROS代谢相关的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含量变化。结果原代培养2~3 d后,镜下见单个细胞为梭形,呈铺路石样排列;1周后细胞趋于融合状态。0.03、0.10、0.30、1.00 mg/mL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0.22%±2.97%、22.94%±4.52%、43.98%±3.35%、78.29%±3.85%,0.30、1.00 mg/mL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0.03、0.10 mg/mL组(P<0.05)。0、0.03、0.10、0.30、1.00 mg/m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10%±0.01%、0.23%±0.02%、1.83%±0.04%、6.34%±0.11%、15.33%±0.53%,0.30、1.00 mg/mL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0 mg/mL组(P<0.05)。0、0.30、1.00 mg/mL组ROS含量分别为57.35±7.11、120.47±15.68、166.15±11.57,XOD含量分别为0.017 9±0.000 9、0.028 3±0.001 7、0.067 7±0.004 1;以上两指标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通过使血管内皮细胞内ROS生成增加,引起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糖皮质激素 活性氧 黄嘌呤氧化酶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血液病与骨髓微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迪炯 周郁鸿 +1 位作者 叶宝东 俞庆宏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1-873,共3页
骨髓微血管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成受多种调控因子的交互影响。目前在多种恶性血液病及非恶性血液病均发现存在血管生成的异常,骨髓微血管密度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在部分疾病中具有分层意义。通过... 骨髓微血管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成受多种调控因子的交互影响。目前在多种恶性血液病及非恶性血液病均发现存在血管生成的异常,骨髓微血管密度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在部分疾病中具有分层意义。通过给予相应的治疗,抑制或促进血管新生对提高疾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疗效机制仍有待于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微血管 血液病 调控因子
原文传递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叶琇锦 林茂芳 +1 位作者 王丽君 丁伟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0,共2页
关键词 成人 急性白血病 骨髓微血管 临床意义 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对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珈宜 崔宏勋 +5 位作者 郭马珑 李峰 张琳 郭艳锦 郭艳幸 张云飞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38-1540,共3页
目的 观察经糖皮质激素处理后的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的合成变化,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自愿捐献的股骨头内松质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取第3代细胞.利用... 目的 观察经糖皮质激素处理后的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的合成变化,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自愿捐献的股骨头内松质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取第3代细胞.利用氢化可的松诱导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分别与不同浓度(0、0.10、0.50、1.00、2.00g/L)氢化可的松培养,孵育8h;不同时间(0、4、8、16h),终质量浓度为1 g/L氢化可的松培养,随后对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中NO浓度进行检测,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磷酸化eNOS (p-eNOS)蛋白表达.Pull-down检测eNOS与Akt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结果 氢化可的松对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NO的合成有抑制作用,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5).eNOS Thr 495位点的磷酸化状态未发生改变,而Ser633位点发生了去磷酸化.同时检测到Akt Thr308/Ser473位点发生了去磷酸化,eNOS与Akt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结论 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NO合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磷酸肌醇3激酶(PI3K)-Akt-eNOS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糖皮质激素 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 蛋白激酶B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对骨髓微血管照射损伤的修复 被引量:2
15
作者 仲照东 邹萍 +4 位作者 游泳 刘凌波 胡中波 郭荣 黄士昂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6-318,共3页
目的 探讨内皮生长因子对骨髓移植小鼠骨髓微血管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利用腺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 6 5(hVEGF1 6 5)在骨髓移植小鼠体内表达 ,检测骨髓微血管系统和造血细胞容量变化。结果  +10d接受hVEGF1 6 5基因治疗... 目的 探讨内皮生长因子对骨髓移植小鼠骨髓微血管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利用腺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 6 5(hVEGF1 6 5)在骨髓移植小鼠体内表达 ,检测骨髓微血管系统和造血细胞容量变化。结果  +10d接受hVEGF1 6 5基因治疗的小鼠胫骨中央静脉肿胀程度明显轻于注射腺病毒AdEGFP组和常规移植组 (P <0 0 1) ;+2 0d时该组小鼠胫骨中央静脉直径、微血管灌注面积已恢复正常 (P >0 0 5 ) ,且骨髓细胞容量高于其他组 (P <0 0 5 )。结论 VEGF基因体内高效表达可以加快全身照射引起的骨髓移植小鼠骨髓微血管损伤的修复 ,重塑微血管结构 ,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骨髓微血管 照射损伤 全身照射
原文传递
12周下坡跑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髓脂肪组织容量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16
作者 江大雷 刘海涛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髓脂肪组织容量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15只9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去卵巢+运动组(OVX+EX),每组5只,OVX组和OVX+EX组行去卵巢手术,SHAM组只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 目的:探讨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髓脂肪组织容量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15只9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去卵巢+运动组(OVX+EX),每组5只,OVX组和OVX+EX组行去卵巢手术,SHAM组只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OVX+EX大鼠进行12周跑台下坡跑运动,跑速为18 m/min,每天运动时间为45 min,每周5天。12周后,取右侧股骨进行骨密度测定,取左侧股骨远侧干骺端制成石蜡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HE)用于观察骨髓病理学改变,计算骨髓脂肪组织容量百分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CD34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SHAM组相比,OVX组大鼠骨密度显著下降(P<0.05),提示骨质疏松造模成功;股骨干骺端骨髓脂肪组织容量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骨髓MVD显著降低(P<0.01);OVX+EX组大鼠骨密度、骨髓MVD均高于OVX组(P<0.05),骨髓脂肪组织容量百分比显著低于OVX组(P<0.05)。结论:12周下坡跑运动可以有效抑制大鼠去卵巢后骨密度的下降,降低骨髓脂肪组织容量,提高骨髓微血管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坡跑 骨质疏松 骨髓微血管密度 骨髓脂肪组织
下载PDF
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变化与骨髓组织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6
17
作者 朱蕾 赵小英 卢兴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01-1805,共5页
目的:探讨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变化与骨髓组织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3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分别在4周、8周和12周处死。取左侧股骨测量骨密度(BMD)。右侧远端股骨干骺端松质骨甲醛固定,EDTA-Na2脱钙。常规... 目的:探讨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变化与骨髓组织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3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分别在4周、8周和12周处死。取左侧股骨测量骨密度(BMD)。右侧远端股骨干骺端松质骨甲醛固定,EDTA-Na2脱钙。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用于观察骨髓组织病理改变,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观察微血管密度(MVD),采取大鼠腹主动脉血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定。结果:大鼠去卵巢8周后BMD明显低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此时,骨髓造血组织容量减少,脂肪组织容量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骨髓组织MVD与假手术组比略有减少。12周后,上述改变更为明显。同时,骨小梁容量减少,骨髓组织MVD明显减少(P<0.05),且显示MVD与BMD、造血组织容量和骨小梁容量呈正相关,与脂肪组织容量呈负相关。但血浆VEGF含量测定OVX组与sham组间无明显差异,与骨髓组织各形态指标亦无相关性。结论:去卵巢大鼠在骨量丢失和造血组织容量减少的同时伴有骨髓组织MVD减少,为骨质疏松症采用促微血管增生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切除卵巢大鼠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骨髓组织因子含量和血管新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金慎 朱传升 +2 位作者 王焱 徐文伟 董琳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与血管增生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穿刺液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阳性率,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微血管数目,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与血管增生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穿刺液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阳性率,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微血管数目,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阳性率(54±13)%,对照组未检测到组织因子表达。骨髓微血管密度(20.8±7.5/400倍视野)明显高于对照(9.2±2.4/400倍视野)。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阳性率和骨髓微血管密度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组织因子在AL血管增生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组织因子 骨髓微血管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MRI骨髓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忠亮 孙道萍 贾焕香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2436-243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RI骨髓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以25例初诊M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传统影像学、血清肌酐、血清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检测,并根据Durie-Salmon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对骨髓瘤患者在初诊及治疗之...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RI骨髓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以25例初诊M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传统影像学、血清肌酐、血清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检测,并根据Durie-Salmon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对骨髓瘤患者在初诊及治疗之前行脊柱T1WI、STIR和常规的T1WI增强扫描,分析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的浸润模式。对照组包括非恶性血液病患者10例,其骨髓涂片及活检检查均证实为正常骨髓象。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进行骨髓活检及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MVD),以CD34单抗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另外,采集骨髓后分离上层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VEGF蛋白浓度,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治MM患者骨髓上清VGEF水平及MVD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RI骨髓弥漫性浸润的MM患者骨髓上清VGEF水平及MVD高于MRI骨髓成像正常或局灶性浸润的患者(P<0.05)。结论:MRI骨髓弥漫性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MRI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生成及调控因子的表达
20
作者 陈秀芳 孙峰 +4 位作者 丁润生 尹红 刘红 黄石兵 徐瑞容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91-1693,共3页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EnVison两步法)检测38例初诊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活检标本微血管密度(BM-MVD)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白血病患者...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EnVison两步法)检测38例初诊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活检标本微血管密度(BM-MVD)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VEGF的表达,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检测骨髓幼稚细胞水平,分析VEGF与白血病类型、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MVD[(20.39±8.49)/hpf]明显高于对照组[(8.97±3.49)/hpf](P<0.01);白血病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存在血管新生,骨髓MVD变化与临床病情有关,观察骨髓MVD有助于判断疗效和评估预后;白血病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对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活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