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的亚群分布及功能异常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静茹 陈书铖 +2 位作者 许凯明 陈加弟 黄慧芳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73-378,共6页
目的 探讨初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亚群的分布和功能。方法 收集50例初诊DLBCL患者和30例健康供者的外周血标本,10例初诊DLBCL患者和10例健康供者的骨髓标本。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 探讨初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亚群的分布和功能。方法 收集50例初诊DLBCL患者和30例健康供者的外周血标本,10例初诊DLBCL患者和10例健康供者的骨髓标本。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标本中MDSC两大亚群即单核细胞性MDSC(M-MDSC)和粒细胞性MDSC(G-MDSC)的分布情况。从收集的初诊DLBCL患者和健康供者外周血标本中分别随机选取20例,通过DCFH-DA探针法检测其外周血标本M-MDSC和G-MDSC的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M-MDSC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供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G-MDSC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70)。初诊DLBCL患者骨髓标本中M-MDSC比例亦高于健康供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G-MDSC比例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13)。G-MDSC的R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供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2组间M-MDSC的ROS表达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99)。结论 初诊DLBCL患者的外周血、骨髓中M-MDSC亚群比例的上调和外周血G-MDSC的ROS表达水平增高可能参与构成异常免疫微环境,介导疾病进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单核细胞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细胞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活性氧
下载PDF
宫颈癌组织内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频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欢欢 鲁智敏 +1 位作者 朱梦婷 毕开欢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1年第5期822-825,共4页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与非癌组织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频率及功能。方法收集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组织标本,分为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两组,使用胰酶消化法处理成单细胞悬液,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组之间MDSCs和...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与非癌组织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频率及功能。方法收集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组织标本,分为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两组,使用胰酶消化法处理成单细胞悬液,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组之间MDSCs和Treg细胞的频率和功能的差异。结果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单核细胞型(Mo)-MDSCs和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1),且Mo-MDSCs的一氧化氮(NO)水平在癌组织中显著升高(P<0.05)。此外,在540d的随访中,宫颈癌组织中Mo-MDSCs水平升高与无进展生存期呈显著正相关(P=0.0372)。结论Mo-MDSCs和Treg细胞在宫颈癌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免疫抑制作用,且宫颈癌组织内高频率的Mo-MDSCs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流式细胞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菊粉对酒精性肝病小鼠单核细胞型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小利 李珂 +4 位作者 薛静 王振 朱丽丽 王浩 杨少奇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11期1264-1268,1273,共6页
目的探讨菊粉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防治的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菊粉干预阴性对照组、ALD模型组和菊粉干预ALD模型组,每组15只。每组小鼠给予等热量Lieber-decarli(LD)液体饮... 目的探讨菊粉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防治的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菊粉干预阴性对照组、ALD模型组和菊粉干预ALD模型组,每组15只。每组小鼠给予等热量Lieber-decarli(LD)液体饮食。喂养6周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肝脏和脾脏样本的单核细胞型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MDSCs),流式CBA分析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分析各组M-MDSCs比例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肝脏和脾脏M-MDSCs比例高于阴性对照和菊粉干预阴性对照组;菊粉干预ALD模型组M-MDSCs在外周血、肝脏和脾脏中的比例较ALD模型组升高(P<0.05或<0.01)。菊粉干预ALD模型组较ALD模型组外周血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P均<0.05)。外周血、肝脏及脾脏中M-MDSCs分别与TNF-α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菊粉可提高酒精性肝病小鼠外周血、肝脏和脾脏M-MDSCs比例,同时降低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粉 酒精性肝病 单核细胞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毅 张晓玲 +4 位作者 官俏兵 郭丽 张慧 韩晨阳 王琰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2群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收治并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80人和健康志愿者20人为研究对象。按照HoehnYahr分期法将80名患者进行分期,其中Ⅰ级22人,Ⅱ级24人...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2群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收治并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80人和健康志愿者20人为研究对象。按照HoehnYahr分期法将80名患者进行分期,其中Ⅰ级22人,Ⅱ级24人,Ⅲ级20人, Ⅳ级14人,Ⅴ级0人。分别收集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各5 mL,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4^+CD11b^+和CD14^-CD11b^+细胞的水平,磁珠分选2群细胞,通过q PCR检测2群细胞中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精氨酸酶1(ARG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环氧合酶2(COX-2)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检测2群细胞表面膜蛋白CD14和CD11b,以及ARG1、IL^-10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细胞比例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变化,而CD14^-CD11b^+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不同分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细胞比例与Hoehn^-Yahr分期呈正相关,且CD14^-CD11b^+和CD14^+CD11b^+细胞共同高表达IL^-10和COX^-2,仅CD14^-CD11b^+细胞中高表达ARG1,与CD14^+CD11b^+细胞和正常人的2群细胞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细胞和ARG1的高水平表达可以作为帕金森病发病和分期的参考依据。免疫抑制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免疫抑制
下载PDF
CCR5介导小鼠肝癌微环境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的迁移 被引量:1
5
作者 许雅苹 郑晓辉 +3 位作者 吴春 伊雪 黄黎月 王玉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9-35,52,共8页
目的探索CCR5在小鼠肝癌微环境中MDSCs迁移的作用。方法建立原位肝癌小鼠模型,流式检测其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水平。分选MDSCs,用CCR5抑制剂100 nmol/L预处理后观察小鼠肝癌细胞H22条件培养基(t... 目的探索CCR5在小鼠肝癌微环境中MDSCs迁移的作用。方法建立原位肝癌小鼠模型,流式检测其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水平。分选MDSCs,用CCR5抑制剂100 nmol/L预处理后观察小鼠肝癌细胞H22条件培养基(tumor conditional medium,TCM)及CCR5抑制剂对MDSCs迁移的影响。最后在小鼠肝癌原位模型尾静脉注射DiR标记的CCR5抑制剂处理MDSCs,观察体内肝癌微环境下CCR5抑制剂对MDSCs的迁移影响。结果在原位肝癌小鼠模型中,MDSCs在骨髓、脾、肝中的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显著性升高;分选得到MDSCs纯度可达94.5%,且MDSCs高表达CCR5。细胞迁移结果显示,CCR5抑制剂能够抑制TCM对MDSCs的募集作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MDSCs经CCR5抑制剂处理后其在体内向脾和肝迁移的作用也减弱。结论在小鼠肝癌微环境中CCR5介导MDSCs在肿瘤微环境中迁移,抑制MDSCs的CCR5可能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肝癌 CCR5 迁移
下载PDF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王婷 黄龙 +2 位作者 卢志勇 涂新飞 万宇杰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6期92-95,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03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组,1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以CD33^(...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03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组,1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以CD33^(+)HLA-DR^(-/low)为表达特征的MDSCs表达水平;研究组患者根据预后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162例)和预后不良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CD33^(+)HLA-DR^(-/low) MDSCs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33^(+)HLA-DR^(-/low) MDSCs表达水平用于判断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临床价值;结合研究组患者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病理类型信息,分析MDSCs表达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D33^(+)HLA-DR^(-/low) MDSCs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CD33^(+)HLA-DR^(-/low) MDSCs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3^(+)HLA-DR^(-/low)MDSCs表达水平用于判断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95%CI=0.646~0.775),特异度为53.70%,灵敏度为82.93%;CD33^(+)HLA-DR^(-/low) MDSCs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r=0.458,P<0.05),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342,P<0.05)。结论MDSCs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有较高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能用于早期预后评估,以指导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CD33^(+)HLA-DR^(-/low)MDSCs 上皮性卵巢癌 免疫抑制 临床诊断 预后评估
下载PDF
水飞蓟素通过调控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抗肺癌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天聪 王夏 朱锡旭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822-827,共6页
目的:研究水飞蓟素通过调控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的抗肺癌机制。方法:我们在C57/BL6小鼠上构建了路易斯(Lewis)肺癌细胞转移瘤模型,灌胃给予不同浓度(25、50 mg/kg,每天一次)的水飞蓟素。测量小鼠肿瘤体积及体重变化。用免疫组化... 目的:研究水飞蓟素通过调控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的抗肺癌机制。方法:我们在C57/BL6小鼠上构建了路易斯(Lewis)肺癌细胞转移瘤模型,灌胃给予不同浓度(25、50 mg/kg,每天一次)的水飞蓟素。测量小鼠肿瘤体积及体重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ewis肺癌细胞肿瘤增殖相关指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通过TUNEL染色检测肺癌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CD8^+T细胞浸润及功能。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Gr-1^+的MDSC百分比。通过Q-PCR检测肿瘤组织中Arg-1、i NOS2及MMP9的表达。结果:25和50 mg/kg的水飞蓟素剂量依赖地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水飞蓟素增加了CD8^+T细胞浸润;减少了肿瘤组织中MDSC的比例,肿瘤组织中Arg-1、i NOS2及MMP9(MDSC功能相关)m RNA表达的减少也证实了MDSC功能的减弱。结论:水飞蓟素抑制了MDSC,促进CD8^+T细胞浸润及功能,抑制模型中肿瘤生长,为水飞蓟素治疗肺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素 肺癌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CD8+T细胞
下载PDF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冯建波 杨礼丹 +1 位作者 李陈诚 彭笳宸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是新近发现来源于骨髓并对机体免疫起抑制作用的细胞。其在肿瘤、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免疫抑制作用,在疾病模型研究中证实其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来实现。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仍...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是新近发现来源于骨髓并对机体免疫起抑制作用的细胞。其在肿瘤、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免疫抑制作用,在疾病模型研究中证实其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来实现。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特别是在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MDSCs在感染性疾病中出现聚集增多的现象,因此MDSCs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其潜在治疗作用可能将被进一步的挖掘。文章主要从MDSCs在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真菌等感染性疾病方面的免疫抑制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真菌
下载PDF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9
作者 黄梅凤 刘文凤 袁新春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347-352,共6页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近年来发现来源于骨髓的一群不成熟的异质性细胞,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胶质瘤、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近年来发现来源于骨髓的一群不成熟的异质性细胞,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胶质瘤、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情感障碍、脑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仍是一大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DSCs在上述疾病中出现聚集增多的现象,因此MDSCs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并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之一。本文就MDSCs与上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胶质瘤 多发性硬化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情感障碍 脑缺血
下载PDF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及亚群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贺宜 欧阳春晖 +2 位作者 卢放根 吴小平 张洁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IBD患者外周血中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及亚群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99例IBD住院患者为观察组1,其中CD患者84例(活动期70例,缓解期14例),UC患者15例,同期选择经询... 目的探讨IBD患者外周血中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及亚群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99例IBD住院患者为观察组1,其中CD患者84例(活动期70例,缓解期14例),UC患者15例,同期选择经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正常的32名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1,检测观察组1CD、U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1外周血MDSC及亚群所占比例。从观察组1中选取62例IBD患者(47例CD患者,15例UC患者)为观察组2,从健康对照组1中选取21名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2,检测血清TNF-α和IL-8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1中CD和UC患者MDSC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30±3.97)%和(7.50±3.12)%比(3.94±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2、-3.21,P均〈0.01)。CD患者粒细胞型MDSC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高于U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1[(65.69±20.45)%比(50.93±13.56)%和(51.50±11.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3.79,P均〈0.01)。UC患者单核细胞型MDSC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高于C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1[(28.41±18.33)%比(18.38±17.43)%和(28.17±1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2.53,P均〈0.05)。CD活动期患者粒细胞型MDSC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高于缓解期患者,CD活动期患者单核细胞型MDSC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均低于缓解期患者[分别为(67.36±2.27)%比(46.49±6.32)%,(17.19±2.02)%比(34.33±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0、3.26,P均〈0.01)。观察组2中CD患者中TNF-α水平高于U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2[(7.83±6.54)ng/L比(4.77±2.12)ng/L和(4.40±2.0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2.53,P均〈0.05);观察组2中UC患者IL-8水平高于C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2[(65.80±45.14)ng/L比(25.80±22.32)ng/L和(26.40±22.3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7、4.21,P均〈0.01)。粒细胞型MDSC与TNF-α呈正相关(r=0.319,P=0.011),与IL-8呈负相关(r=-0.296,P=0.019);单核细胞型MDSC与TNF-α呈负相关(r=-0.260,P=0.040),与IL-8呈正相关(r=0.306,P=0.016)。结论粒细胞型MDSC在CD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单核细胞型MDSC在UC和CD缓解期升高明显,检测MDSC及亚群有助于CD和UC的鉴别以及CD病情的判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疾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介素8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及亚群
原文传递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陆英 陈炳官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7-461,共5页
很多成功用于实验动物中的肿瘤免疫疗法已经用于临床试验,但是只有部分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很多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最近,研究者发现在肿瘤病人中有一种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明显增加。其可以在很多方面抑制免疫系统。研究... 很多成功用于实验动物中的肿瘤免疫疗法已经用于临床试验,但是只有部分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很多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最近,研究者发现在肿瘤病人中有一种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明显增加。其可以在很多方面抑制免疫系统。研究者正在研究各种克服MDSC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得抗肿瘤疫苗和其他的免疫疗法得到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源骨髓抑制性细胞 肿瘤免疫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免疫细胞与肿瘤微环境(英文)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楠 李涛 张学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5-1084,共10页
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肿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均表明,炎症反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但是其中的分子作用机理和遗传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大细胞... 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肿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均表明,炎症反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但是其中的分子作用机理和遗传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大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会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协同调控肿瘤生长、免疫逃逸和侵袭转移.本文就近年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功能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正确认识这些免疫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发展更优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巨噬细胞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大细胞
下载PDF
肿瘤5-氟尿嘧啶治疗后可提高CD8^+T细胞免疫应答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亚辉 朱波 赵林涛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3-296,301,共5页
目的探讨荷瘤小鼠5-氟尿嘧啶治疗后,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改变及初步机制,为化疗结合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皮下注射Lewis肺癌细胞,不同时相点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 目的探讨荷瘤小鼠5-氟尿嘧啶治疗后,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改变及初步机制,为化疗结合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皮下注射Lewis肺癌细胞,不同时相点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及CD8+T细胞的比例;尾静脉感染李斯特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检测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标记CFSE的OT-I细胞过继转移实验,观察体内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结果 5-氟尿嘧啶处理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显著受到抑制;MDSC细胞的比例显著减少;机体总CD8+T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的改变,感染李斯特菌感染后,5-氟尿嘧啶处理组,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显著增多;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体内增殖速率明显增强。结论荷瘤小鼠5-氟尿嘧啶治疗后,可以显著抑制MDSC,提高机体CD8+T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CD8+T细胞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细胞免疫
下载PDF
COX2抑制剂对HSC调控肝癌移植瘤免疫微环境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雅苹 赵文秀 王效民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96-701,共6页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COX2)在肝星状细胞(HSC)促进肝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H22组、HSC组、SC-236组。H22组皮下注射单纯小鼠肝癌细胞H22,HSC组皮下注射H22和HSC,SC-236组皮下注射H22和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SC...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COX2)在肝星状细胞(HSC)促进肝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H22组、HSC组、SC-236组。H22组皮下注射单纯小鼠肝癌细胞H22,HSC组皮下注射H22和HSC,SC-236组皮下注射H22和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SC-236预处理的HSC。从第5天开始每3天测量小鼠肿瘤大小。第25天将小鼠处理,测量肿瘤大小、质量,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小鼠脾脏中CD4、CD8,调节性T细胞以及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的表达。结果 HSC组的肝癌大小、质量明显大于H22组,而SC-236组的肝癌大小、质量显著小于HSC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HSC组的脾脏CD4、CD8,调节性T细胞以及MDSC的表达均显著高于H22组,而SC-236组的CD4、CD8,调节性T细胞以及MDSC的表达均显著低于HSC组。结论在肝癌微环境中,肝星状细胞(HSC)可能通过COX2调节小鼠体内免疫微环境从而促进肝癌发生发展,本研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星状细胞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COX2
下载PDF
HDAC抑制剂丙戊酸通过减少MDSCs蓄积抑制肝癌的生长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雅苹 蒋丽妹 +4 位作者 王盛 黄义豪 许婉琼 谢晓玲 王玉孝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74-580,共7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抑制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将16只Balb/c小鼠注射小鼠肝癌细胞H22建立肝癌原位模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VPA组。术后第2天VPA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VPA(200mg/kg),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的...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抑制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将16只Balb/c小鼠注射小鼠肝癌细胞H22建立肝癌原位模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VPA组。术后第2天VPA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VPA(200mg/kg),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10d后将小鼠处死,观察肿瘤大小及小鼠肝脏质量,利用流式分析小鼠脾脏部位CD4、CD8、NK细胞、MDSCs水平及肿瘤部位MDSCs的比例。建立小鼠肝癌原位模型,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分析MDSCs经1mmol/L VPA处理后在体内迁移情况。结果 VPA抑制肝癌原位模型中肝癌生长,上调脾脏CD4、CD8水平,抑制肿瘤和脾脏部位MDSCs蓄积。MDSCs经VPA处理后向肿瘤和脾脏迁移的能力减弱,而MDSCs向骨髓的迁移的能力没有受影响。结论在肝癌微环境中,VPA能够抑制MDSCs向肿瘤和脾脏部位迁移、改善肝癌微环境,从而抑制肝癌生长。本研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丙戊酸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新乐 袁飞 +1 位作者 吴显宁 徐美青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第7期1021-1026,1036,共7页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各免疫细胞比率,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69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reg、TIL、MDSC等免疫细胞比率,通...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各免疫细胞比率,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69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reg、TIL、MDSC等免疫细胞比率,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CD+4 T细胞、CD+8 T细胞比率、Treg占总T细胞及Treg细胞占总CD+4 T细胞比率、TIL细胞比率、M-MDSC细胞比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G-MDSC占总细胞比值与癌旁组织结果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占总T细胞的比率、TIL细胞、G-MDSC细胞、M-MDSC细胞、Macrophages细胞、CD163+Macrophages(M2)细胞比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肿瘤大小以及肿瘤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占总CD+4 T细胞的比值与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肿瘤大小以及肿瘤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占总CD+4 T细胞的比值与患者性别、年龄有关,其中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大于等于60岁患者高于小于60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各免疫细胞共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促进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调节性T细胞(Treg)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 巨噬细胞
下载PDF
MDSCs参与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源 赵森 杨勇 《药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2期711-714,721,共5页
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与其所处的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等方式对所处环境进行改造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肿瘤免疫抑制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 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与其所处的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等方式对所处环境进行改造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肿瘤免疫抑制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就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参与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理解与干预肿瘤免疫抑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肿瘤微环境 免疫抑制
下载PDF
蜕膜中免疫调节细胞参与妊娠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胡亮 陈金铃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1期68-72,共5页
蜕膜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参与妊娠免疫耐受。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 natural killer, uNK)细胞是存在于人类和小鼠蜕膜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参与子宫螺旋动脉的血管重塑。调节性T(Tregs)细胞通过分泌多种抑制性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蜕膜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参与妊娠免疫耐受。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 natural killer, uNK)细胞是存在于人类和小鼠蜕膜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参与子宫螺旋动脉的血管重塑。调节性T(Tregs)细胞通过分泌多种抑制性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0、转化生长因子β等],或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参与妊娠免疫耐受的形成。B10细胞通过分泌IL-10等细胞因子维持妊娠。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 NKT)细胞影响母体对免疫反应的相容性。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是母体骨髓细胞增殖的未成熟发育前体,蜕膜中的MDSC不仅抑制T细胞增殖,而且有助于T细胞向Th2型转化。本综述将讨论蜕膜中的免疫调节细胞,包括uNK细胞、T细胞、Breg细胞、NKT细胞和MDSC细胞在维持妊娠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蜕膜组织 子宫自然杀伤细胞 T细胞 B10细胞 自然杀伤T细胞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下载PDF
选择性S1P_1激动剂SEW-2871促进胃癌的进展研究
19
作者 黄波 周玉静 +4 位作者 郭枫 肖丽丽 赵春娜 李林 张丽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6期196-197,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选择性鞘氨醇-1-磷酸1型受体(S1P_1)激动剂SEW-2871促进胃癌的进展研究。方法 28只产生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使用SEW-2871进行预处理,采用选择性S1P_1激动剂激活S1P_1信号传导,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目的探讨分析选择性鞘氨醇-1-磷酸1型受体(S1P_1)激动剂SEW-2871促进胃癌的进展研究。方法 28只产生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使用SEW-2871进行预处理,采用选择性S1P_1激动剂激活S1P_1信号传导,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使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评估肿瘤细胞的趋化因子表达,使用Transwell小室评估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迁移。分析选择性S1P_1激动剂在肿瘤细胞中趋化因子的表达,评价选择性S1P_1激动剂对SEW-2871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调控作用。结果 SEW-2871处理的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受损,与处理前的小鼠模型相比抗肿瘤的作用要弱,但经过S1P_1特异性激动剂对T淋巴细胞抗肿瘤的调控作用,鞘氨醇-1-磷酸(S1P)0.1~2.5μmol/L作用于T淋巴细胞6.0 h,可促进细胞活化,且呈现量效关系,在S1P 1.0μmol/L剂量时作用效果达到峰值。对小鼠模型在使用S1P_1特异性激动剂前,T淋巴细胞受损的比例为32.8%,在使用S1P 1.0μmol/L预处理细2.0 h后,T淋巴细胞受损的比例下降到了14.6%。结论 S1P_1激动剂可以促进细胞存活,提高TIL的抗肿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鞘氨醇-1-磷酸1型受体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微环境 免疫抑制
下载PDF
吉西他滨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倪道斌 吕宏祥 +4 位作者 陈蓉 田雨 张士清 苏兆亮 许化溪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EAM)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15只Balb/c小鼠构建EAM模型,分为对照组,EAM组,EAM+吉西他滨组,每组5只;在第21天,取眼球血,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心脏...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EAM)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15只Balb/c小鼠构建EAM模型,分为对照组,EAM组,EAM+吉西他滨组,每组5只;在第21天,取眼球血,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心脏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并行炎症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组织中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和Th17细胞比例; 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A浓度; qRT-PCR检测心脏组织中IL-17A mRNA含量。取正常Balb/c小鼠脾脏分选MDSC和Na?veCD4^+T细胞,分为活化组,诱导组,共培养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h17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AM组心肌组织以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坏死为主,组织炎症评分明显增高(P <0.05);与EAM组比较,EAM+吉西他滨组炎性细胞的浸润和心肌细胞坏死减少,组织炎症评分明显降低(P <0.05);与对照组比较,EAM组脾脏中MDSC和Th17比例明显增加(P <0.05);与EAM组比较,EAM+吉西他滨组二者比例明显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EAM组IL-17A浓度和IL-17A mRNA表达明显增高(P <0.05);与EAM组比较,EAM+吉西他滨组二者含量明显降低(P <0.05)。与诱导组比较,共培养组Th17比例明显增加(P <0.05)。结论:吉西他滨可能通过降低EAM模型小鼠脾脏中MDSC数量,进而抑制Na?veCD4^+T细胞向Th17细胞的分化从而缓解心肌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IL-17A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