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sculin影响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雷廷 夏雨 +4 位作者 余静 刘可 种慧敏 李遂焰 严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9-546,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野生型(wildtype,WT)和Musculin敲除(knockout,KO,-/-)小鼠骨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 目的探讨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野生型(wildtype,WT)和Musculin敲除(knockout,KO,-/-)小鼠骨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IL-4体外诱导BMDC,7 d后加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继续培养24 h;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收集WT组和Musculin-/-组BMDC及上清,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表达CD11c、CD40、CD80、CD86、PD-L1和IAIE的比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刺激异源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es,SI),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IL-1β、IL-6、IL-10、IL-12(P40)、IL-12(P70)和TNF-α的水平。结果与WT组比较,Musculin-/-组BMDC形态相似,纯度无明显差异;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的比例显著下降(P<0.05),共抑制分子PD-L1和MHC-Ⅱ分子IAIE的比例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刺激异源淋巴细胞后的数量和刺激指数上升,尤其是刺激5 d以后(P<0.05);上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IL-12(P40)、IL-12(P70)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Musculin可能增强BMDC介导的免疫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提示Musculin能够调控BMDC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culin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抑制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被引量:2
2
作者 霍毅 陈功金 +5 位作者 申彦彦 李柄毅 李玉芳 席文锦 杨安钢 王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54-1657,共4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b样SWIRM和MPN结构域1(MYSM1)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吞噬、抗原提呈、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的骨髓细胞,在体外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 目的研究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b样SWIRM和MPN结构域1(MYSM1)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吞噬、抗原提呈、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的骨髓细胞,在体外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DC,利用小干涉RNA(siRNA)下调MYSM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微球实验检测BMDC的吞噬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的抗原提呈功能、实时定量PCR检测BMDC的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变化,探讨MYSM1下调后DC在固有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下调MYSM1的表达后,BMDC的吞噬功能无显著变化,抗原提呈功能增强,IL-6、TNF-α的表达增强。结论 MYSM1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可以抑制BMDC的抗原提呈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 Myb样SWIRM和MPN结构域1(MYSM1)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固有免疫应答
下载PDF
强力霉素调节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慧 史蓓蕾 +5 位作者 俞黎娅 黄莉莉 宗扬勇 彭鑫 申卫红 邵启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对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rat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cells,RBM-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SD大鼠骨髓细胞,经重组大鼠GM-CSF(recombinated rat GM-CSF,rrGM-CSF)4 ng/ml+重组大... 目的:探讨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对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rat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cells,RBM-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SD大鼠骨髓细胞,经重组大鼠GM-CSF(recombinated rat GM-CSF,rrGM-CSF)4 ng/ml+重组大鼠IL-4(recombinated rat IL-4,rrIL-4)4 ng/ml+Dox 100 ng/ml,500 ng/ml和1 000ng/ml诱导8天,同时设立rrGM-CSF 4 ng/ml+rrIL-4 4 ng/ml为对照组。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ox对RBM-DCs形态学变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RBM-DCs表面标志的变化;最后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反应检测RBM-DCs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未发现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别;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不同剂量的Dox均可下调未成熟RBM-DCs表面CD11c,OX62,MHC-Ⅱ,CD86和CD80分子的表达;经Dox处理的RBM-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结论::Dox可能通过调节RBM-DCs表面分子的表达,来调节RBM-DCs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强力霉素 免疫调节
下载PDF
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瘤苗的抗肿瘤免疫学效应
4
作者 李日伦 周爽 +3 位作者 秦杰 张浩如 梁春敏 罗国容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1,F0002,共6页
目的:研究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抗肿瘤免疫生物学效应.方法:用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BMDCs制成瘤苗,瘤苗的效应通过C57BL/6J小鼠肝细胞癌模型验证.皮下接种Hepal-6细胞8d后,成... 目的:研究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抗肿瘤免疫生物学效应.方法:用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BMDCs制成瘤苗,瘤苗的效应通过C57BL/6J小鼠肝细胞癌模型验证.皮下接种Hepal-6细胞8d后,成瘤小鼠随机分实验组,足垫部皮下注射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BMDCs;无血清RPMI-1640注射组、BMDCs注射组和单纯Hepal-6细胞裂解蛋白致敏BMDCs注射组.取肿瘤组织分离成细胞悬液,FACS检测CD11c+细胞、CCR7+细胞、CD80+细胞和CD86+细胞;取淋巴结、脾、肿瘤冷冻切片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淋巴结、脾、肿瘤内Foxp3+细胞浸润的改变;ELISA检测瘤内转化生长因子-p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肿瘤组织比各对照组有更多的CD11c+细胞、CCR7+细胞、CD80+细胞和CD86+细胞浸润;与各组对照相比较,实验组Foxp3+细胞在淋巴结、脾、肿瘤内浸润明显减少;实验组细胞因子TGF-β1、IL-10低于各对照组,IFN-γ、IL-2则高于各对照组.结论: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BMDCs瘤苗能促进DCs在瘤内浸润和成熟,减少Foxp3+细胞在肿瘤内的浸润,下调免疫抑制细胞因子TGF-β1、IL-10和上调免疫促进因子IFN-γ、IL-2分泌,有较强的抗肿瘤免疫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DA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志文 李立强 +1 位作者 张武 李明皓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77-582,共6页
目的分离DA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进行体外培养及鉴定。方法取出DA大鼠的股骨、胫骨之间骨髓腔的骨髓细胞,并联合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20 ng/mL和10 ng/m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培... 目的分离DA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进行体外培养及鉴定。方法取出DA大鼠的股骨、胫骨之间骨髓腔的骨髓细胞,并联合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20 ng/mL和10 ng/m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培养7 d,诱导DA大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ELISA检测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倒置显微镜观察BMDC增殖情况以及形态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imDC表面特异性标志物OX62/CD103、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imDC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DA大鼠骨髓细胞经体外培养可获得大量imDC;imDC高表达OX62,低表达CD40、CD80、CD86、MHC-Ⅱ;rmIL-10处理的imDC上清液IL-12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rmIL-4处理组则相反;imDC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结论成功建立简易分离培养高纯度的DA大鼠imDC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大鼠 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
下载PDF
CD11b激动剂leukadherin-1通过阻断NF-κB p65通路抑制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TLR7和TLR9活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翟伟伟 邹孟君 +6 位作者 孙明慧 梁玥 董知临 张馨元 杨永红 董冠军 司传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整合素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中Toll样受体7(TLR7)和TLR9通路活化的影响,并探索其调控机制。方法成功诱导BMDC,用CCK-8法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 目的研究整合素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中Toll样受体7(TLR7)和TLR9通路活化的影响,并探索其调控机制。方法成功诱导BMDC,用CCK-8法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筛选出对BMDC活性和凋亡都无影响的LA1浓度。LA1预处理BMDC 2 h后,用TLR7激动剂R837和TLR9激动剂CpG1826刺激BMDC,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面标志CD4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2p4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DC中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结果LA1浓度低于20μmol/L时对BMDC活力和凋亡无影响;LA1预处理显著抑制BMDC中R837和CpG1826诱导的CD40、CD86和MHC-Ⅱ的表达;LA1预处理显著抑制BMDC培养上清中R837和CpG1826诱导的IL-6、IL-12p40和TNF-α的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LA1预处理显著抑制BMDC中R837和CpG1826激活的NF-κB p65磷酸化水平。结论CD11b激动剂LA1可显著抑制BMDC中TLR7和TLR9通路的活化,且通过NF-κB p65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Toll样受体(TLR) 整合素CD11b 细胞黏附素1(LA1)
下载PDF
MRP8、MRP14及MRP8/14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小芹 李杏 +1 位作者 白永坤 孙尔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髓样相关蛋白8(MRP8)、MRP14及其异二聚体MRP8/14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纯化小鼠BMDC,分为对照组、1μg/m L MRP14处理组、1μg/m L MRP8处理组、1μg/m L MRP8/14处理组。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髓样相关蛋白8(MRP8)、MRP14及其异二聚体MRP8/14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纯化小鼠BMDC,分为对照组、1μg/m L MRP14处理组、1μg/m L MRP8处理组、1μg/m L MRP8/14处理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刺激后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结果 MRP14、MRP8及MRP8/14均能促进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MRP14、MRP8均能促进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表达,且MRP14和MRP8/14促进BMDC表达CD80、CD86的能力强于MRP8。结论 MRP14、MRP8及MRP8/14通过增加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而促进BMDC的表型成熟,且MRP8、MRP14及MRP8/14三者促进DC表达各种共刺激分子的能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相关蛋白8(MRP8) 髓样相关蛋白14(MRP14) 髓样相关蛋白8/14(MRP8/14)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表型成熟 小鼠
下载PDF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
8
作者 杨超 韦燕凯 +1 位作者 魏瑞华 粘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33-939,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定向诱导分化为BMDCs。诱导培养第5天,将未成熟的BMDCs分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miR-338-3p拟似物和拟似物阴性对照。转染后24 h,加入100 ng/ml脂多糖刺激BMDCs成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DCs中miR-338-3p及IL-6、IL-23、IL-1βmRNA表达。采用IRBP 1-20、弗氏不完全佐剂(IFA)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诱导EAU模型,免疫后第13天,分离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分别将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BMDCs与T细胞在含有IRBP 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Th17细胞条件诱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率。此外,为进一步验证BMDCs中miR-338-3p对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分别将miR-338-3p抑制剂或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的BMDCs与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结果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miR-338-3p相对表达量较拟似物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1,P=0.002)。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16和1.33±0.1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00±0.01和1.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2,P=0.022;t=3.681,P=0.021);ELISA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5941.00±452.40)pg/ml,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299.00±348.3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9,P=0.008),miR-338-3p抑制剂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3092.00±200.90)pg/ml,明显低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的(4063.00±131.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5,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例为(8.03±1.35)%,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5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8,P=0.017)。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IL-6、IL-23和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21、2.21±0.56和2.32±0.43,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1.00±0.06、1.00±0.07和1.01±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90,P=0.001;t=3.747,P=0.020;t=5.280,P=0.006)。结论miR-338-3p过表达可以增强BMDCs中Th17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L-6、IL-23和IL-1β的表达,促进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17 免疫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微小RNA 338-3p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翁霞 邓晓辉 +2 位作者 马静秋 余金妹 梁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 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DC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外周血采集物培养的DC成熟明显早于...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 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DC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外周血采集物培养的DC成熟明显早于骨髓采集物培养的DC(P<0.01)。DC表型CD1a-PE、HLA-DR-PE、CD54-FITC、CD80-FITC的阳性率平均值在骨髓组和外周血组分别为23.3±3.6和25.8±2.2、95.0±2.1和96.9±1.0、54.4±1.4和56.1±1.2、40.5±2.7和41.7±1.8(P>0.05)。结论 外周血组DC表型的阳性率稍高于骨髓组,但获取费用较昂贵,适用范围有限;骨髓来源则较简便,但培养成熟时间较长,且受个体差异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研究方法 材料来源 细胞培养 DC表型检测 骨髓 外周血
下载PDF
SLC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及不同免疫方式抗肿瘤作用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春敏 钟翠平 +5 位作者 郑宁 刘彬彬 孙瑞霞 吴欣 刘银坤 叶胜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1-726,共6页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DC,GFP作为成功转染的示踪蛋白。RTPCR在mRNA水平、ELISA在蛋白水平检测SLC表达,Transwell检测转染DC的培养上清对T细胞的趋化作用。瘤苗的在体效应通过C57BL/6J小鼠肿瘤模型验证。皮下接种Hepal6肿瘤细胞后成瘤小鼠分成3组:①生理盐水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NS;②单纯DC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未修饰DC;③SLC基因修饰DC组,瘤内或足垫注射SLC基因修饰的DC。每隔7天注射1次,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4周后分离瘤体,用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瘤体内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rAAVSLC在MOI为100时能成功转染DC,未成熟DC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成熟DC,并产生对T细胞有明显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动物实验表明,瘤内注射SLC修饰后DC,肿瘤大小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显示瘤体内有较多的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足垫注射SLC修饰的DC与对照组相比,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rAAVSLC在Ad2的辅助下能有效转染未成熟DC并能表达具有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SLC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瘤内注射以其对CD4+T细胞、CD8+T细胞的吸引作用而发挥了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进一步证实用树突状细胞进行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时,不同免疫方式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相关病毒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下载PDF
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瘤苗对肝细胞癌瘤内CD25^+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11
作者 李日伦 周爽 +2 位作者 秦杰 梁春敏 罗国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081-2090,共10页
目的:观察注射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瘤苗对小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瘤内CD25+叉头盒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Foxp3)+调节T淋巴细胞(... 目的:观察注射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瘤苗对小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瘤内CD25+叉头盒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Foxp3)+调节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浸润的影响.方法: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factor,GM-CSF)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诱导下体外扩增BMDCs,使用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体外致敏BMDCs制备瘤苗,荧光免疫化学染色和FACS检测致敏前后BMDCs CD11c、CCR7、CD80和CD86的表达变化.使用Hepal-6细胞皮下注射的方法制备小鼠(C57BL/6J)HCC模型,成瘤小鼠分组注射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BMDCs瘤苗(足垫部和瘤内,每7 d注射1次,共2次),并另设对照(空白对照组、BMDCs组和Hepal-6细胞裂解蛋白组).在治疗结束后9 d获取组织标本,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FACS检测瘤苗注射后肿瘤内CD8+T细胞和CD25+Foxp3+Tregs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光镜和扫描电镜显示:GM-CSF和IL-4在体外诱导扩增的BMDCs具有树突状细胞特征性的形态特征,且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该细胞表达CD11c,CCR7,CD80和CD86.使用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BMDCs组,与对照组(BMDCs组和Hepal-6细胞裂解蛋白组)相比该组细胞CD11c(67.2±4.49 vs 52.4±5.20,58.4±4.43,P<0.01),CCR7(65.4±5.34 vs 45.9±5.04,57.0±3.46,P<0.01),CD80(62.9±4.69 vs 46.9±4.75,54.4±3.47,P<0.01)和CD86(73.3±3.58 vs 60.1±2.98,63.7±3.10,P<0.01)的表达均明显增高.使用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BMDCs瘤苗为HCC荷瘤小鼠进行注射治疗,治疗后的检测结果显示:该组小鼠瘤内CD8+T细胞的浸润明显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BMDCs组和Hepal-6细胞裂解蛋白组)(55.0±4.11 vs 38.2±3.34,44.6±4.29,45.6±4.92,P<0.01),而同时瘤内CD25+Foxp3+Tregs细胞的浸润则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0.37±0.028 vs 1.31±0.020,0.77±0.057,0.57±0.062,P<0.05).结论:使用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的BMDCs瘤苗进行治疗,可增强HCC小鼠瘤内CD8+T细胞的浸润,并同时减少CD25+Foxp3+Tregs细胞的浸润,该瘤苗具有抗肿瘤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CD8+T细胞 CD25+Foxp3+Treg细胞 细胞
下载PDF
病毒性心肌炎中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迁移过程及其机制
12
作者 陈萍 陈瑞珍 +3 位作者 虞勇 张鹏 邹云增 杨英珍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56-57,共2页
目的免疫反应参与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生、发展,前期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DCs)在病毒感染的心肌炎症组织中数量增多,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VMC中DCs的体内迁移过程,进而探讨趋化因子在DCs迁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140只,体... 目的免疫反应参与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生、发展,前期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DCs)在病毒感染的心肌炎症组织中数量增多,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VMC中DCs的体内迁移过程,进而探讨趋化因子在DCs迁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140只,体质量约16-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0只和VMC组80只。VMC组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B组病毒(CoxB3),滴度为1×105TCID50/0.1 mL,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容积不含病毒的EMEM液。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组织中DCs相应的趋化因子受体CCR5、CCR7的表达变化和趋化因子MIP-1β、MIP-3β的表达变化以及脾脏中CCR7和MIP-3β的表达变化:从小鼠的骨髓中分离诱导培养DCs,经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Giemsa染色鉴定后,应用趋化实验在体外分析DCs对MIP-1β、MIP-3β的趋化反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VMC组心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表达增加,且局部趋化因子MIP-1β和MIP-3β表达也增加(P值均<0.05),脾脏中CCR7和MIP-3β表达增加(P值均<0.05);VMC组骨髓来源的DCs对趋化因子MIP-1β、MIP-3β的趋化反应能力增强(P值均<0.05)。结论骨髓来源的不成熟DCs表达CCR5、CCR7,分别在心肌局部的MIP-1β、MIP-3β趋化作用下迁移至心肌病变部位,并且逐渐演变为成熟DCs,同时高表达CCR7,在脾脏MIP-3β趋化作用下迁移至脾脏T细胞区引发适应性免疫反应;病毒组DCs的趋化作用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因此,病毒感染心肌后DCs逐渐成熟,引发趋化因子表达增高,进而使心肌组织中炎症细胞聚集,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出现临床心肌炎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树突状细胞 趋化因子 小鼠腹腔注射 骨髓来源 病毒感染 肌组织 迁移过程 染色鉴定 适应性免疫
下载PDF
microRNA-27a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信攸 周阳春 +3 位作者 王瑶 杨晓俊 沈历宗 吴文溪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5,39,共6页
目的:研究microRNA-27a(miR-27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 DC)转染miR-27a的模拟物(mi... 目的:研究microRNA-27a(miR-27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 DC)转染miR-27a的模拟物(miR-27a mimics)后,用LPS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ELISA方法检测其上清中的IL-12p70及IL-10蛋白水平,RT-PCR方法检测其细胞内IL-12p40及IL-10 mRNA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未处理的im DC比较,LPS刺激24 h后的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01);LPS刺激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R-27a mimics细胞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01),且显著抑制IL-12分泌(P<0.01)、促进IL-10分泌(P<0.05),并显著减弱LPS刺激的DC促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P<0.01)。结论:miR-27a影响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27a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成熟 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丁酸盐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中STING信号通路的影响
14
作者 刘烁 厉雨婷 +7 位作者 李宏慧 陈少聃 陶泽华 蒋雅澜 俞宛君 姚雪 邵启祥 夏圣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7-465,共9页
为探究丁酸盐(butyrate, BU)对环鸟苷酸-腺苷酸(cyclic GMP-AMP,cGAMP)激活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 BMDC)中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 STING)信号通路的调控效应,体外诱导... 为探究丁酸盐(butyrate, BU)对环鸟苷酸-腺苷酸(cyclic GMP-AMP,cGAMP)激活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 BMDC)中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 STING)信号通路的调控效应,体外诱导、培养制备BMDC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BU组、cGAMP组和BU+cGAMP组及聚脱氧腺苷-脱氧胸苷[Poly (deoxyadenylic-deoxythymidylic),Poly(dA:dT)]/lip2000组、BU+Poly(dA:dT)/lip2000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BMDC形态;FACS检测BMDC表面标志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情况,并检测BU及cGAMP处理后BMDC对特异性CD4~+T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Griess偶联反应及qPCR分别检测BMDC合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和表达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的能力;ELISA检测对照组、BU组、cGAMP组、BU+cGAMP组、Poly(dA:dT)/lip2000组及BU+Poly(dA:dT)/lip2000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β、IL-6和IL-12的含量;qPCR检测BMDC中IFN-β、IL-6和IL-12的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STIN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如STING、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 kinase 1,TBK1)和p-TBK1等。结果显示,BU可显著上调BMDC表面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但BU抑制STING激动剂cGAMP引起的BMDC表面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抑制NO及IFN-β、IL-6的合成和分泌(均P<0.05);BU显著抑制cGAMP促进CD4~+T细胞的增殖,对初始CD4~+T细胞向Th1分化无明显影响;STING激动剂Poly(dA:dT)引起BMDC IFN-β、IL-6和IL-12分泌的增加也可被BU抑制(均P<0.05)。由此,BU可在BMDC中抑制因STING信号通路激活上调的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及NO、IFN-β、IL-6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其对CD4~+T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盐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信号通路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CD4~+T细胞 环鸟苷酸-腺苷酸 聚脱氧腺苷-脱氧胸苷
原文传递
免疫细胞与肿瘤微环境(英文)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楠 李涛 张学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5-1084,共10页
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肿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均表明,炎症反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但是其中的分子作用机理和遗传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大细胞... 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肿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均表明,炎症反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但是其中的分子作用机理和遗传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大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会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协同调控肿瘤生长、免疫逃逸和侵袭转移.本文就近年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功能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正确认识这些免疫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发展更优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巨噬细胞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大细胞
下载PDF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免疫低反应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翔 赵鸿 +5 位作者 张元芳 丁强 瞿连喜 吴忠 孙正达 古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观察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联合骨髓移植(BMT)对大鼠移植肾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DA(RT1a)大鼠为供者,Lewis(RT1l)大鼠为受者,Wistar大鼠为无关第三品系。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进行不同的预处理后进... 目的观察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联合骨髓移植(BMT)对大鼠移植肾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DA(RT1a)大鼠为供者,Lewis(RT1l)大鼠为受者,Wistar大鼠为无关第三品系。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进行不同的预处理后进行肾移植。(1)阴性对照组:受者不接受任何预处理;(2)imDCs诱导组:受者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经60Co照射(30 Gy)灭活的、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2×107/只;(3)BMT诱导组:受者术前4 d经尾静脉注射供者来源的新鲜骨髓细胞2×108/只;(4)imDCs+BMT联合诱导组:受者术前7 d经尾静脉注射经60Co照射(30 Gy)灭活的、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2×107/只,术前4 d经尾静脉注射供者来源的新鲜骨髓细胞2×108/只;(5)第三品系组:预处理与imDCs+BMT联合诱导组相同,但供者肾脏来自Wistar大鼠。术后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白细胞介素2(IL-2)逆转实验;体内细胞转移实验(DTH);流式细胞仪检测RT1a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各组大鼠肾移植后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阴性对照组(7.12±1.25)d;imDCs诱导组(24.38±3.20)d;BMT诱导组(7.87±2.10)d;第三品系组(6.63±1.06)d;而imDCs+BMT联合诱导组延长到(80.75±16.88)d;后者与上述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耐受的大鼠脾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免疫低反应性 诱导大鼠 Wistar大鼠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60CO照射 尾静脉注射 流式细胞仪检测 LEWIS大鼠 供者来源 联合诱导 平均存活时间 免疫耐受 骨髓移植 骨髓细胞 阳性细胞 细胞介素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GM-CSF体外诱导培养C57BL/6J小鼠BMDCs的动态观察及鉴定
17
作者 赖燕燕 李日伦 +1 位作者 黄应雯 李晓龙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48-2654,共7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培养并观察C57BL/6J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集落、形态、表型的动态变化,为BMDCs的形态、表型等方面提供参考数据。取C57BL/6J小鼠骨髓,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和培养BMDCs,在第3、6、9、12天... 本研究旨在通过培养并观察C57BL/6J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集落、形态、表型的动态变化,为BMDCs的形态、表型等方面提供参考数据。取C57BL/6J小鼠骨髓,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和培养BMDCs,在第3、6、9、12天拍照、HE染色观察BMDCs的集落、形态;FACS分析第3、6、9、12天以及LPS刺激后BMDCs的CD11c、CD80和CD86的表达;扫面电镜拍照LPS刺激后BMDCs的树突与形态。发现GM-CSF诱导和培养的C57BL/6J小鼠BMDCs在第3天形成明显的集落、第6天集落释放较多的BMDCs;显微镜下HE染色显示,第3天可见BMDCs有突起、第6天明显,第12天有明显突起的细胞数量增多;FACS分析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BMDCs的CD11c、CD80、CD86的表达逐渐上调,第12天表达较明显,LPS刺激能提高CD80、CD86的表达;扫描电镜显示,LPS刺激的BMDCs有明显的树突状突起。因此GM-CSF诱导和培养的C57BL/6J小鼠BM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表达CD11c、CD80、CD86等树突状细胞(DCs)分子标记,LPS刺激能促进CD11c、CD80、CD86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脂多糖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