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与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和功能鉴别 被引量:1
1
作者 倪博 张珍珍 +4 位作者 袁厅 张磊 王海燕 甘源 冯志新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152,共6页
为比较来源于猪骨髓来源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两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从猪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经重组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猪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分化为猪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和猪单核... 为比较来源于猪骨髓来源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两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从猪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经重组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猪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分化为猪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和猪单核细胞衍生树突状细胞(MoDC),对这两种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表型鉴定以及功能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MDC和MoDC均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和基本功能;BMDC和MoDC的分子表型为CD172a^(+)MHC II^(+),经LPS刺激后表达升高;BMDC和Mo DC均具有吞噬功能,BMDC吞噬能力较强;在TranswellTM迁移实验中,Mo DC具有更好的迁移能力;BMDC和MoDC均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BM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率高于MoDC。本研究可为不同体外模型中DCs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 功能特性
下载PDF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淑君 周放 +4 位作者 吴乐 高雪丽 刘超男 吕晓萍 郑世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71-2577,共7页
为了探讨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并分析鸡树突状细胞(DC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将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的鸡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纯化后获得单个核细胞,然后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 为了探讨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并分析鸡树突状细胞(DC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将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的鸡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纯化后获得单个核细胞,然后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体外诱导分化,细胞培养后第7天再加入脂多糖(LPS)继续培养48 h刺激成熟,分别于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变化观察,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鸡骨髓细胞培养7 d后,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长出树突状小突起,细胞表面高表达MHCⅡ和CD11c分子,经LPS刺激后,突起伸长变粗,扫描电镜观察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细胞表面MHCⅡ表达显著升高,依据上述方法成功获得大量而高纯度的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为进一步研究禽类DC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某些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鉴定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布鲁氏菌OMP10介导的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活化及其对小鼠T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朕宇 王月丽 +8 位作者 易继海 童志霞 邓肖玉 杨宁宁 徐明国 王勇 孟闯 苗玉和 陈创夫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84-1090,共7页
为探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OMP10)介导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的活化机制及其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BMDC细胞6 d后,将重组OMP10(rOMP10)与BMDC共孵育24 h,经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 为探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OMP10)介导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的活化机制及其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BMDC细胞6 d后,将重组OMP10(rOMP10)与BMDC共孵育24 h,经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孵育BMDC能够诱导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同时采用ELISA检测共孵育后BMDC细胞因子(TNF-α、IFN-γ、IL-6、IL-12、IL-10、IL-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孵育BMDC能够诱导其细胞因子(IL-6、IL-12、TNF-α、IFN-γ)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但IL-4和IL-10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01)。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共孵育后BMDC的Toll样受体(TLRs)和MHC-I、MHC-II类分子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能够诱导BMDC的TLR2和TLR4(P<0.05),以及抗原递呈相关分子MHC-I和MHC-II的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另外,将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与rOMP10预处理的BMDC共孵育后,经MTT试验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效率,结果显示,rOMP10处理组比PBS组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增加2倍以上,且在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DCs:T)为1:50时,rOMP10处理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效率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布鲁氏菌OMP10能够诱导BMDC的活化,促进抗原递呈分子的转录,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的高效增殖,该结果为解析布鲁氏菌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奠定实验基础,同时也为布鲁氏菌新型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外膜蛋白OMP10 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抗原递呈 T淋巴细胞增殖
下载PDF
猪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巩栋梁 雍艳红 +4 位作者 韦美兰 石琳 李俊玉 陈进军 巨向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3-446,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DC功能及诱导其分化的方法,本研究采用硬膜外腔麻醉法麻醉受试猪,以骨髓采集针从髋骨处抽取骨髓,裂解红细胞后,差速贴壁法获得前体细胞后,...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DC功能及诱导其分化的方法,本研究采用硬膜外腔麻醉法麻醉受试猪,以骨髓采集针从髋骨处抽取骨髓,裂解红细胞后,差速贴壁法获得前体细胞后,添加重组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猪白细胞介素4诱导其分化,以形态学方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特征。结果显示,骨髓前体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具有典型的DC形态,其标记分子分化抗原簇1在第6 d和8 d阳性率分别达65.13%(p<0.01)和56.5%(p<0.01),标记分子二型猪白细胞抗原(SLA-IL-DR)在诱导后第6 d和8 d阳性率分别为86.87%(p<0.01)和84.60%(p<0.01)。本研究建立了活体猪骨髓源DC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方法,为基于DC的疾病防控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激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CD1 SLA-II-DR
下载PDF
新城疫病毒利用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受体途径感染鸡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5
作者 杨晓凤 仇旭升 +6 位作者 孙英杰 宋翠萍 孟春春 刘炜玮 廖瑛 丁铲 谭磊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5,共7页
新城疫病毒(NDV)可以通过多种内吞途径感染细胞,且其入胞途径可能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本研究以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BM-DCs)为模型,探究NDV入侵该细胞的内吞途径。首先利用CPZ(CME抑制剂)和Dynasore(dynamin1/2抑制剂)预处理DCs,然后... 新城疫病毒(NDV)可以通过多种内吞途径感染细胞,且其入胞途径可能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本研究以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BM-DCs)为模型,探究NDV入侵该细胞的内吞途径。首先利用CPZ(CME抑制剂)和Dynasore(dynamin1/2抑制剂)预处理DCs,然后感染NDV强毒株Herts/33,通过Western blot和IFA检测NDV NP的胞内表达水平变化。药物预处理组N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表明NDV能够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DCs。进一步利用甲基-β-环糊精(MβCD)预处理DCs,然后感染Herts/33,通过Western blot和IFA检测NDV NP的胞内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药物预处理组N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表明NDV能够通过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DCs。本研究为全面阐明NDV感染宿主细胞的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网格蛋白介导内吞 小窝蛋白介导内吞
下载PDF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和DC2.4中RelB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磊 包杰 +3 位作者 王前 顾春瑜 裘宇容 李娟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745-748,772,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BM-DC)和DC2.4中核转录因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体系扩增骨髓... 目的比较研究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BM-DC)和DC2.4中核转录因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体系扩增骨髓前体细胞的方法产生未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在培养结束前18h经LPS刺激获得成熟的BM-DC;DC2.4细胞系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于37℃,5%CO2条件孵箱中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表型,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和DC2.4,RelB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40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在成熟的BM-DC中则呈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在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高水平表达,而在未成熟的BM-DC中呈低水平表达。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均显示,RelB基因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的BM-DC中呈高水平表达,成熟的BM-DC与未成熟BM-DC及DC2.4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RelB基因的表达与小鼠BM-DC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RelB基因在DC2.4中呈低水平表达,提示DC2.4是一种不成熟的DC细胞系。DC2.4具有的未成熟DC的特点可能与RelB基因的低水平表达有一定关系。抑制骨髓DC中RelB基因的表达,有可能诱导产生具有耐受原性的未成熟的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骨髓树突状细胞 DC2.4 RELB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增强CI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袁利亚 戎吉平 +2 位作者 俞火 陈国安 纪德香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12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DC和CIK细胞,同时用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DC和CIK细胞,同时用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骨髓DC-CIK细胞与脾脏DC-CIK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和CD3^+CD8^+、CD3^+NK1.1^+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骨髓源性DC增强CIK细胞的增殖能力,DC-CIK细胞增加抗淋巴瘤细胞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骨髓树突状细胞 共培养 淋巴瘤细胞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HD11来源NDV Ex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8
作者 丁伟 刘婷婷 +7 位作者 邹映雪 黄天鸿 冯嘉轩 曲书靓 苏佳鑫 张頔 徐小洪 丁壮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0,52,共9页
利用重组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hGM-CSF)和重组鸡白细胞介素4(chIL-4)体外诱导鸡骨髓细胞分化为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icken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chBMDCs),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利用鸡巨噬细胞系HD11来源的ND... 利用重组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hGM-CSF)和重组鸡白细胞介素4(chIL-4)体外诱导鸡骨髓细胞分化为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icken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chBMDCs),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利用鸡巨噬细胞系HD11来源的NDV Ex刺激未成熟chBMD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表型鉴定来鉴定体外诱导培养所得的chBMDCs,检测chBMDCs活化情况及细胞因子水平,评估其对chBMDCs的影响,探究NDV Ex对chBMD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protein A/G磁珠联合禽CD63抗体成功分离得到不含NDV粒子的NDV Ex,有效优化了chBMDCs的分离培养条件;NDV Ex能够降低chBMDCs MHCⅡ、CD40等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抑制chBMDCs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 外泌体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涛 周晓晴 +7 位作者 杜宗汉 陈龙 张彦 胡小三 彭利红 李凤 于意文 何琴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19-823,共5页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测BMDC纯度。将BMDC分为4组:i DC组、m DC组、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4组DC细胞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差异,并采用ELISA法检测DC分泌的IL-10。结果:分离纯化的BMDC的CD11c表达率为85%~89%。与i DC组比较,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均呈低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这两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明显增加(P <0. 05)。结论:锡类散能使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和MHC-II低表达,且不受LPS刺激的影响,即锡类散能诱导BMDC产生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类散 炎症性肠病 骨髓树突状细胞 耐受性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抗CD40抗体诱导RelB核转位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甘劭丁 林琪斌 +2 位作者 倪海阳 黄毅 聂汉祥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9期1023-1030,共8页
目的:探讨抗CD40抗体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野生型雌性健康BALB/c小鼠胫骨和股骨制备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给予不同浓度抗CD40抗体(0、10或20μg/mL)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s... 目的:探讨抗CD40抗体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野生型雌性健康BALB/c小鼠胫骨和股骨制备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给予不同浓度抗CD40抗体(0、10或20μg/mL)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s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BMDCs培养上清液中IL-6、IL-12p70和TNF-α水平;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DCs中RelA和RelB mRNA表达水平。部分实验中,给予抗CD40抗体(20μg/mL)刺激前30 min加入RelB核转位抑制剂SN52(40μg/mL)干预,24 h后检测各组BMDCs表面分子表达及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水平。结果:高浓度抗CD40抗体组(20μg/mL)和低浓度抗CD40抗体组(10μg/mL)BMDCs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0和CD86、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p70和TNF-α以及Rel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μg/mL)(P<0.05或P<0.01),且该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3组间RelA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抗CD40抗体加SN52干预组BMDCs表面MHC-Ⅱ、CD40、CD80和CD86及培养上清液中IL-6、IL-12p70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单纯抗CD40抗体组(P<0.01),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D40抗体可能通过诱导RelB核转位促进BMDCs表型和功能成熟,并且该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这可能为疾病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D40抗体 骨髓树突状细胞 免疫原性 RELB 核转位
原文传递
TLR7激动剂CL097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Th17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琳 粘红 +5 位作者 魏瑞华 张红梅 张晓敏 肖青 李雪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4-299,共6页
背景 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7(TLR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TLR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是否通过树突状细胞(DCs)调控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的作用机制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TLR7激动剂CL097处理的小鼠骨髓... 背景 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7(TLR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TLR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是否通过树突状细胞(DCs)调控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的作用机制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TLR7激动剂CL097处理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对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将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及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加入培养基在体外定向诱导BMDCs,于诱导后第6天在培养基中加入5μg/ml CL097作用8h,对照组加入PB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L097处理组与对照组BMDCs中IL-6、IL-23、IL-1β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小鼠腹腔内注射百日咳毒素1μg,注射后2h将IRBP1-20与等容积含有结核分枝杆菌HR37RA的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主动免疫C57BL/6小鼠,眼底检查参照Caspi 0 ~4分的标准进行炎症评分.免疫后第13天取眼球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分离小鼠脾脏及淋巴结中IRBP1.20-特异性T细胞,分别与CL097处理组及对照组的BMDCs共培养5d,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个组细胞中IL-17、γ干扰素(IFN-γ)、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和T细胞中表达的T盒21转录因子(T-bet)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CL097处理组和对照组Th1与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 EAU模型成功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L097处理组BMDCs中IL-6、IL-23、IL-1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0,P=0.045; t=5.476,P=0.032; t=17.240,P=0.003),而TGF-β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10,P=0.009).CL097处理组BMDCs与IRBP1-20-特异性T细胞共培养后,RORγt和IL-17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44,P=0.012;t=8.831,P=0.013),而CL097处理组中T-bet、IFN-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078,P=0.173; t=1.082,P=0.393).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CL097处理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为(17.750±4.7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40±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8,P=0.039),CL097处理组和对照组Th1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123±0.356)%和(1.060±0.3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14,P=0.113).结论 TLR7激动剂CL097促进BMDCs分泌与Th17细胞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并促进IRBP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7/激动剂 CL097 葡萄膜炎/免疫性 CD4+T淋巴细胞/分泌 辅助性T细胞17 细胞极性/免疫 炎性因子 树突状细胞/骨髓 C57BL/6小鼠
下载PDF
磷酸化乌兹别克甘草多糖的体外免疫增强活性研究
12
作者 韩健宝 仇天新 +4 位作者 衣蕾 吴昱 徐孝宙 武毅 胡元亮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116,共7页
为了探究磷酸化乌兹别克甘草多糖(pGPS)的免疫增强作用,以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为靶细胞,用MTT法和形态观察法测定了pGPS对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增殖以及对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 为了探究磷酸化乌兹别克甘草多糖(pGPS)的免疫增强作用,以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为靶细胞,用MTT法和形态观察法测定了pGPS对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增殖以及对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39.062~625μg/mL浓度的pGPS单独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细胞对照组(P<0.05);在78.125~156.25μg/mL的pGPS与植物血凝素(PHA)共同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PHA对照组(P<0.05);pGPS在39.062~312.5μg/mL时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P<0.05)。对于小鼠树突状细胞,pGPS组树突状细胞的刺突明显多于空白组;pGPS在0.977~15.625μg/mL时,未成熟树突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脂多糖(LPS)对照组,并且显著促进树突状细胞IFN-γ和TNF-α的分泌(P<0.05)。结果表明:pGPS在合适的浓度能单独或协同PHA显著促进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显著促进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化、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增强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甘草多糖 外周血T淋巴细胞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增殖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树突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小艳 刘祖德 +1 位作者 张欢 李锦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SD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增殖的影响。方法:制备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观察含药血清作用下的细胞生长情况,进行细胞计数及细胞活力测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SD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增殖的影响。方法:制备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观察含药血清作用下的细胞生长情况,进行细胞计数及细胞活力测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作用下的细胞增殖变化,寻找最佳六味地黄丸浓度和作用时间;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成熟型DC含药血清组显著促进DC细胞增殖,且这种增殖在含药浓度15%,作用时间48 h时最为显著。其IL-12分泌量显著提高(P<0.05)。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培养的成熟型DC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具有增殖刺激作用,且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呈量效关系。结论: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具有诱导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含药血清 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聚凝胺提高慢病毒载体对树突状细胞的转染率
14
作者 孙凯伦 张季 宫念樵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聚凝胺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毒性作用以及聚凝胺促慢病毒载体转染BMDCs的最佳浓度。方法制备BMDCs悬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聚凝胺处理,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 目的探讨聚凝胺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毒性作用以及聚凝胺促慢病毒载体转染BMDCs的最佳浓度。方法制备BMDCs悬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聚凝胺处理,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标记法评价聚凝胺对BMDCs的毒性作用。向BMDCs悬液中加入慢病毒载体[感染复数(MOI)=10],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聚凝胺处理,对照组加入等量PBS,每天采用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各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刺激BMDCs成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GFP表达。各组之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聚凝胺浓度≥11 mg/L时,活细胞数目显著减少[吸光度(A)值(0.881±0.007)比(1.031±0.017),t=7.8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浓度范围内,使用聚凝胺能显著提高GFP表达,聚凝胺浓度为8 mg/L时,GFP表达最高。结论聚凝胺对BMDCs存在剂量依赖的毒性作用,安全浓度范围内,聚凝胺可明显提高慢病毒载体对BMDCs的转染率,最适浓度为8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凝胺 慢病毒载体 骨髓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