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向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长节段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曾令国 刘国强 +2 位作者 郭杰坤 邹佳伟 唐华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009-0012,共4页
探究纵向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长节段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20.01.01-2022.05.31期间的胫骨长节段半软组织缺损的患者20例,患者7例为胫骨开放性骨折Gustilo IIIB型患者,13例为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清创后骨... 探究纵向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长节段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20.01.01-2022.05.31期间的胫骨长节段半软组织缺损的患者20例,患者7例为胫骨开放性骨折Gustilo IIIB型患者,13例为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清创后骨缺损长度6-10cm,平均长度(8.06±1.11)cm;皮肤缺损面积6-60cm2,平均缺损面积(33.07±2.31)cm2;均未使用游离或带蒂皮瓣覆盖创面,创面闭合时间25-180d,平均创面闭合时间(101.01±2.38)d。手术均采取清创环架纵向骨搬移治疗,观察患者的骨端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情况、功能评价、并发症。结果 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能积极从事活动,获得优级评价13例;能积极从事活动,但合并其他四项标准中的一个或两个,获得良级评价7例。治疗期未出现并发症患者有10例,针道口感染5例;针道口感染合并足下垂1例;单纯足下垂3例;膝、踝关节僵硬1例,在经局部换药,进行消毒处理后,感染情况得以控制,顺利愈合;对于关节等问题通过关节牵伸矫形后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在清创后环架纵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的长节段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显著,极大程度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Paley功能评分结果情况良好,促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搬移技术 长节段缺损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宏亮 干阜生 +4 位作者 李超 程其远 李立 董磊 崔西龙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8-750,共3页
[目的]评价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7月对7例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患者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男5例,女2例,年龄25~54岁,平均35.2岁。彻底清创,截除病骨... [目的]评价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7月对7例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患者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男5例,女2例,年龄25~54岁,平均35.2岁。彻底清创,截除病骨,干骺端截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定期随访,软组织靠拢后,予以清创缝合。随访X线片示两缺损端对合后,根据骨愈合及矿化情况,逐步简化Ilizarov外固定架,达到骨性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统计并发症、骨愈合情况,踝、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外支架取出后再次骨折,患膝、踝关节功能良好。1例出现钉道感染,经清创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出现外固定架术后软组织阻挡,行软组织松解术后阻挡解除。Paley骨愈合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结论]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软组织缺损 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
原文传递
改良Masquelet技术结合组织瓣修复小腿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效果及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3
作者 徐伟华 何峰 吴昌荣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8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膜诱导(Masquelet)技术结合组织瓣修复小腿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效果及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2月于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手足外科进行治疗的63例因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小腿开放骨折伴骨、软组... 目的:探讨改良膜诱导(Masquelet)技术结合组织瓣修复小腿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效果及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2月于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手足外科进行治疗的63例因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小腿开放骨折伴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1例,两组均予以组织瓣修复,对照组采取单纯植骨术,观察组运用改良Masquelet技术,对两组治疗效果、踝关节功能、围手术期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6周临床总有效率、术后6周、6个月、1年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术后6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清创至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腿骨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予以改良Masquelet技术结合组织瓣修复疗效明显,在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加快骨缺损愈合,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膜诱导技术 组织瓣修复 小腿软组织复合缺损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用VSD技术联合复合组织皮瓣术治疗跟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吴兴玉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1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用VSD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复合组织皮瓣术治疗跟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以来我院收治的23例跟骨缺损伴足跟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首先使用VSD技术对这23例患者进行了... 目的:探讨用VSD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复合组织皮瓣术治疗跟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以来我院收治的23例跟骨缺损伴足跟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首先使用VSD技术对这23例患者进行了治疗,然后使用复合组织皮瓣术逆行修复了他们的足跟骨缺损和皮肤缺损。结果:这23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为I期愈合。在这23例患者出院后,我们对他们进行了6个月~2年的随访,结果未发现出现迟发感染、皮肤破溃和伤口形成窦道的患者。结论:用VSD技术联合复合组织皮瓣术治疗跟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可有效地预防伤口的感染、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伤口的愈合,而且对损伤部位的功能影响不大。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技术 复合组织皮瓣术 缺损 软组织缺损 联合
下载PDF
Ilizarov骨短缩-延长技术与皮瓣修复术联合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局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7
5
作者 黎立 何云 +1 位作者 司裕 周泓宇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4期63-66,共4页
目的 观察Ilizarov骨短缩-延长技术与皮瓣修复术联合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局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方法 已接受多次常规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清创术后直接行骨短缩术,... 目的 观察Ilizarov骨短缩-延长技术与皮瓣修复术联合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局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方法 已接受多次常规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清创术后直接行骨短缩术,将缺损两端骨质短缩连接,然后根据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予以局部转移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创面。骨短缩术治疗中,如断端骨质接触良好,即刻予以加压处理,术后1周使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开始行骨延长治疗,每天延长1mm,分4~8次完成;如断端骨质尚未接触,则1周后予以骨搬运,每天搬运1mm,断端接触后予以加压处理,加压1周后使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行骨延长治疗。术后按时复诊及随访,观察患者骨搬运情况、会师端是否接触、骨延长段是否矿化、双下肢长度等。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骨搬运治疗骨缺损疗效评价系统和肢体功能评价系统评价患者骨缺损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7例患者均按时复诊并接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17例患者中,16例骨折部位一期愈合,1例行二期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术后皮瓣均成活。末次随访时,9例已完全恢复负重行走,3例可站立部分负重,5例可带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部分负重行走。骨缺损疗效评价优良率为82.35%,肢体功能评价优良率为64.71%。患肢与对侧肢体等长13例,相差2cm以内4例。结论 Ilizarov骨短缩-延长技术加皮瓣修复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短缩-延长技术 短缩术 延长术 皮瓣修复术 胫腓开放性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骨与软组织侧向搬移治疗局灶性胫骨骨髓炎 被引量:6
6
作者 潘圆 刘福尧 +4 位作者 董志军 安敏 王丛涛 付桂红 邓莹莹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501-505,共5页
背景:骨感染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是骨科治疗的难题之一,目前常规治疗方法是膜诱导技术和骨搬移技术,结合上述两种方法,提出了Ilizarov技术骨与软组织侧向搬移。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骨与软组织侧向搬移治疗局灶性胫骨骨髓炎的可行性及... 背景:骨感染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是骨科治疗的难题之一,目前常规治疗方法是膜诱导技术和骨搬移技术,结合上述两种方法,提出了Ilizarov技术骨与软组织侧向搬移。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骨与软组织侧向搬移治疗局灶性胫骨骨髓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Ilizarov技术骨与软组织侧向搬移治疗5例伴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多处窦道形成的局灶性胫骨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3~70岁。软组织缺损范围(2.5~5.0)cm×(4.0~12.0)cm;骨组织缺损长度4~8 cm,缺损宽度为胫骨周长的1/3~1/2。一期清创切除感染的皮肤窦道瘢痕和感染骨组织,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和覆盖创面,待创面无脓性分泌物渗出后二期行骨水泥取出,行侧向半皮质骨截骨,截骨块予橄榄针或克氏针折弯固定,安放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进行侧向骨块及软组织搬移,牵伸速度1 mm/d,每日4~6次调节。根据Paley愈合标准对骨性愈合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分别获得4~12个月随访。外固定时间为3.5~5.0个月。3例骨与软组织顺利靠拢愈合,2例出现克氏针的橄榄头或克氏针尾阻挡失效,更换或调克氏针继续牵伸后获得骨与软组织愈合。均未发生皮肤软组织坏死、骨外露、术后骨折等并发症,未影响或加重肢体功能障碍。根据Paley愈合标准对骨性愈合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5例均为优。结论:Ilizarov技术骨与软组织侧向搬移为局灶性骨髓炎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髓炎 软组织 搬移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与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7
作者 宰庆书 刘冬彩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31-35,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与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51例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治疗,试验组... 目的评价采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与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51例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Ilizarov技术行骨短缩-延长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疗效及患肢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皮瓣移植均成活,创面达到Ⅱ期愈合;试验组患者创面达Ⅰ期愈合者7例,Ⅱ期愈合者15例,延期愈合者5例。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现合并永久性神经损伤及腓骨截骨处持续性疼痛等严重并发症。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8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7 3,P=0.443 5)。2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至少1.5年,平均为(2.3±1.7)年。2组患者的骨折处骨延长端均自然愈合,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为(8.75±2.25)个月,对照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为(8.92±2.28)个月,2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7 6,P=0.790 1)。试验组患者骨缺损端愈合时间为(0.89±0.21)年,对照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为(1.12±0.18)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2 4,P=0.000 1);试验组骨缺损端自然愈合19例,二次清理后愈合5例,复植骨后愈合3例,对照组患者自然愈合17例,二次清理后愈合6例,复植骨后愈合1例,2组患者的自然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 3,P=0.971 1)。试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1 2,P=0.565 0)。结论采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与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均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且采用骨短缩-延长治疗时患者的骨缺损端愈合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搬运治疗 短缩-延长治疗 缺损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联合皮瓣修复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晓亮 张大泉 +3 位作者 李开智 吴雅梅 张翠猛 左玉明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2-65,75,共5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皮瓣修复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10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行皮瓣修复联合Ilizarov骨搬运术,观...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皮瓣修复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10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行皮瓣修复联合Ilizarov骨搬运术,观察组行Ilizarov骨短缩-延长联合皮瓣修复术。记录2组围术期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及创面闭合时间。分别在术前、术后3 d检测2组血清醛固醇(ALD)、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临床效果,利用Kofoed踝关节评价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评估踝关节功能,并分析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创面闭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3 d血清ALD、Cor、E、NE水平均高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术后3、6、12个月Kofoed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愈合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患者行Ilizarov骨短缩-延长联合皮瓣修复术,能缩短住院、愈合、创面闭合时间,且可减轻术后应激反应,促进局部功能恢复,总体疗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 软组织缺损 ILIZAROV技术 短缩-延长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制备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及体外成骨诱导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白燕 白丽娟 +1 位作者 陈华黎 周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8,共11页
本研究将左旋聚乳酸微球(PLLAms)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醇酸(nHA/PLGA)多孔支架复合,构建可次第释放不同生长因子的骨组织工程支架.首先,制备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左旋聚乳酸微球(BMP-2-PLLAms),然后将微球与nHA/PLGA及碱性成... 本研究将左旋聚乳酸微球(PLLAms)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醇酸(nHA/PLGA)多孔支架复合,构建可次第释放不同生长因子的骨组织工程支架.首先,制备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左旋聚乳酸微球(BMP-2-PLLAms),然后将微球与nHA/PLGA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通过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制备的BMP-2-PLLA载药微球呈规则球形,粒径分布在6~10μm之间,BMP-2载药量为1.45×10-3%,包封率为61.9%,制备的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孔径为100~200μm,孔隙率为75.8%,抗压强度为6.8 MPa,8周降解率为19.9%.7天时,FGF-2和BMP-2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77.1%和44.2%;14天时,FGF-2和BMP-2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84.9%和61.5%.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诱导实验证明复合支架中释放的BMP-2和FGF-2能够持续有效地刺激BMSCs的增殖和分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有效实现了FGF-2和BMP-2的次第释放,且能够显著地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醇酸 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 复合支架 次第释放 诱导
下载PDF
致密层骨软骨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修复关节骨软骨缺损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戎 武军龙 +3 位作者 吴飞翔 王超 刘娟娟 吴晴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7-201,共5页
背景:理想的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应巧妙地模拟人体正常关节骨软骨结构。目的:基于关节骨软骨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制备致密层骨软骨复合支架,同时观察其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在三维立体包芯结构骨架表面... 背景:理想的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应巧妙地模拟人体正常关节骨软骨结构。目的:基于关节骨软骨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制备致密层骨软骨复合支架,同时观察其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在三维立体包芯结构骨架表面喷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磷酸三钙有机溶液,形成0.5 mm的致密层;利用"溶解-粘连"工艺能将定向微管结构软骨支架与致密层相互连接,形成致密层骨软骨复合支架。取60只家兔,制备左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随机分3组,实验组植入致密层骨软骨复合支架,对照组植入定向微管结构软骨支架,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修复后12,24周进行缺损部位大体与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1大体观察结果:对照组修复后12周存在明显缺损部位,未见明显修复痕迹;24周缺损面积减少,可见新生组织覆盖,但表面粗糙。实验组修复12周后缺损部位表面平整,质地较软,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修复后24周,被透明软骨样组织覆盖,表面平整。空白对照组修复效果较差;2组织学观察结果:修复后12周,对照组缺损部位出现形态不规则的骨痂,但未形成骨小梁;实验组出现新生骨,软骨厚度与正常软骨接近,并且软骨下存在不规则骨小梁。修复后24周,对照组出现新生软骨,但厚度不均,高低不平,骨小梁结构不规则;实验组组织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软骨表面光滑;空白对照组修复效果较差;3结果表明:致密层骨软骨复合支架接近人体正常关节骨软骨结构,可促进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类 膝关节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 致密层复合支架 关节软 快速成型技术 定向微管结构软支架 膝关节软缺损 “溶解-粘连”工艺 修复效果
下载PDF
肌腱-骨移植重建止点修复疗腱性锤状指的临床应用
11
作者 李峻 廖晓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2期1-1,3,共2页
目的探讨肌腱-骨复合组织治疗腱性锤状指的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有12例锤状指患者接受肌腱-骨复合组织重建止点修复腱性锤状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2例均获... 目的探讨肌腱-骨复合组织治疗腱性锤状指的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有12例锤状指患者接受肌腱-骨复合组织重建止点修复腱性锤状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8个月。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临床效果采用TAM系统评定疗效: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66%。术后并发症:供区疼痛、指甲畸形伴术后10周甲沟炎1例,术后3个月发现线结排异反应1例。结论肌腱-骨复合组织移植物移植是治疗腱性锤状指的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满意但需要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性锤状指 肌腱-复合组织 手术技术 临床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创面生长因子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烧伤整形患儿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兰 蔺洁 +1 位作者 冯建科 李辉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基于创面生长因子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烧伤整形患儿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103例烧伤整形患儿,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扩张组52例和移植组51例,分别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和复合皮移植术。统计2组临... 目的基于创面生长因子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烧伤整形患儿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103例烧伤整形患儿,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扩张组52例和移植组51例,分别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和复合皮移植术。统计2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皮肤血运恢复时间、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创面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以及美容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扩张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移植组(P<0.01);扩张组创面愈合时间、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短于移植组,创面愈合率高于移植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血清BMP-7、TGF-β1、bFGF水平均升高,且扩张组高于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柔软度、色泽、血管分布、厚度评分均低于术前,且扩张组上述评分低于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扩张组美容优良率高于移植组(P<0.05);扩张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移植组(P<0.05)。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有利于改善烧伤整形患儿创面生长因子水平,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创面瘢痕状态及美容效果,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儿童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复合皮移植 形态发生蛋白-7 转化生长因子-Β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下载PDF
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骨软组织复合缺损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宗原 唐诗添 +3 位作者 王军 张定伟 石波 王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66-970,共5页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4月,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修复18例小腿及足骨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3~59岁,平均37.1岁。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1...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4月,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修复18例小腿及足骨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3~59岁,平均37.1岁。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15 d^39个月,平均0.9个月。缺损部位:胫骨上段4例,胫骨中段8例,胫骨下段4例,足跟外侧2例。扩创后骨缺损长度(5.7±1.8)cm,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4 cm^13 cm×11 cm。入院后均先行清创处理,待创面好转后,一期手术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区,并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组织瓣修复创面;6~8周后待创面完全愈合、无感染迹象后,二期手术取髂骨或(和)腓骨棒植骨修复骨缺损。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8个月,平均24.3个月。一期术后组织瓣均成活;钉道感染6例,经加强消毒护理及口服抗生素后治愈。二期术后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5~57周,平均25.3周。患者膝、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二期术后6个月按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定为74~98分,平均89.7分;其中优7例,良10例,中1例。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骨软组织复合缺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复合缺损 缺损 软组织缺损 组织
原文传递
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文峰 张铁慧 +5 位作者 梁武 任远飞 董玉金 李巨涛 尚耀华 钟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282-2285,共4页
[目的]评价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了解影响骨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选择的患者为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胫骨骨折伴软组织缺损者,共计60例,选择要求为随机,地点为本医院骨科,所有患者均... [目的]评价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了解影响骨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选择的患者为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胫骨骨折伴软组织缺损者,共计60例,选择要求为随机,地点为本医院骨科,所有患者均采用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观察手术效果评估、功能恢复评估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了解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采用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治疗软组织平均缺损面积达8.4 cm的胫骨骨折患者,经过长达1年多的随访,骨折愈合良好,平均外固定时间约6.8个月,胫骨明显延长,且外固定指数和骨搬运速度等也得到很好的恢复,经Paley评估优良率达到81.67%,影响骨愈合、功能恢复的因素有延长长度和外固定时间。[结论]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不仅在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且在控制感染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有效率,能够在单次手术中完成固定、康复、塑形,应用价值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Ilizarov外固定架搬移技术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异体骨与人工关节复合重建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积礼 夏亚一 吴萌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6期430-432,共3页
关键词 复合 缺损 异体关节移植 全膝关节成形 人工全髋关节 临床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 放射线照射 关节固定术 疲劳性 软组织附着 异体移植 质缺损 保存技术 保肢手术 人工假体 质丢失 髓炎 肿瘤 自体 重建术
下载PDF
小腿骨搬移中软组织嵌顿的Z字成形术
16
作者 董惠双 马铁鹏 +6 位作者 高顺红 张文龙 于志亮 胡宏宇 张云鹏 赵亮 于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092-2094,共3页
[目的]介绍小腿骨搬移后软组织嵌顿的Z字成形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2年7月~2018年11月,本科采用Z字成形术矫正Ilizarov技术骨段搬移后皮肤软组织嵌顿患者8例。于皮瓣原伤口切开,切除部分多余软组织,以原邹褶为轴线行多个&q... [目的]介绍小腿骨搬移后软组织嵌顿的Z字成形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2年7月~2018年11月,本科采用Z字成形术矫正Ilizarov技术骨段搬移后皮肤软组织嵌顿患者8例。于皮瓣原伤口切开,切除部分多余软组织,以原邹褶为轴线行多个"Z"字切口,形成多个三角形皮瓣。小心锐性剥离,保护游离骨段血运,切除部分多余皮肤软组织。调整胫骨段间力线,将滑移胫骨骨段向近端移动约0.5 cm后拧紧螺钉,拍摄X线片确定胫骨力线正常后,交叉缝合三角形皮瓣闭合创面。[结果] 8例患者术后Z字三角形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滑移过程皮肤软组织无再嵌顿发生,术后疗效满意。[结论] Z字成形术是一种治疗小腿大段骨缺损术后合并皮肤软组织嵌顿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 技术 搬移 软组织嵌顿 “Z”字成形术
原文传递
骨搬运与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3
17
作者 殷渠东 孙振中 +3 位作者 顾三军 包岳丰 韦旭明 宋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8-822,共5页
目的比较利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与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5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31例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骨搬运治疗18例(A组),行骨短缩-延... 目的比较利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与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5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31例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骨搬运治疗18例(A组),行骨短缩-延长治疗13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骨缺损部位、骨和软组织缺损范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Paley等方法分别评价骨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皮瓣均成活、创面均Ⅱ期愈合;B组创面Ⅰ期愈合1例,延期愈合3例,Ⅱ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2.4年。并发症:A组针道松动或感染15例,B组针道松动或感染10例、患肢不等长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5)。骨延长端两组均自然愈合,愈合分级均获优,A组愈合时间(251±39)d,愈合指数(4.26±0.19)d/mm;B组愈合时间(239±45)d,愈合指数(4.13±0.19)d/mm;两组愈合时间和愈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00,P=0.430;t=1.775,P=0.086)。骨缺损端A组自然愈合12例,二次清理或加植骨后愈合6例,愈合时间(341±55)d,骨愈合获优17例、良1例;B组自然愈合11例,二次清理或加植骨后愈合2例,愈合时间(295±62)d,骨愈合获优12例、良1例;两组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36),骨愈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93,P=0.091)。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恢复:A组优7例、良6例、可5例,B组优3例、良6例、可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60,P=0.509)。结论利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或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疗效相似,但骨短缩-延长的骨缺损端愈合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软组织缺损 ILIZAROV技术 搬运 短缩 - 延长
原文传递
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6
18
作者 殷渠东 孙振中 +3 位作者 顾三军 韦旭明 宋升 马运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62-1465,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外伤所致8例...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外伤所致8例,慢性感染所致4例。小腿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4 cm^20 cm×16 cm;胫骨骨缺损4.5~8.0 cm,平均6.2 cm。结果术后延长段切口均Ⅰ期愈合;创面Ⅰ期愈合6例,延期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4例。无腓总神经损伤。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54个月,平均29个月。延长段骨均自然愈合,愈合时间为180~365 d,平均267 d;愈合指数3.8~4.3 d/mm,平均4.1 d/mm。短缩段1例行二期植骨后愈合,余均自然愈合,愈合时间195~380 d,平均297 d。12例均有轻度钉道松动或感染,但无延长段和短缩段骨感染。末次随访时,患肢均完全恢复负重及行走,按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获优2例,良6例,可4例。患肢与对侧肢体等长9例,相差2 cm以内3例。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轻微、容易闭合创面和疗效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软组织缺损 ILIZAROV技术 短缩-延长术
原文传递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胫骨骨搬移术后新生骨段矿化的影响
19
作者 张泽 张进 +5 位作者 王栋 李岩 李娟 张茹琦 刘少皇 张永红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793-799,共7页
目的:探讨在胫骨截骨端置入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胫骨骨搬移术后新生骨段矿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2年1月因胫骨骨缺损接受骨搬移术治疗的患者77例,其中44例患者在胫骨截骨端置入外源性rhBMP-2(rhB... 目的:探讨在胫骨截骨端置入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胫骨骨搬移术后新生骨段矿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2年1月因胫骨骨缺损接受骨搬移术治疗的患者77例,其中44例患者在胫骨截骨端置入外源性rhBMP-2(rhBMP-2试验组),33例患者进行单纯胫骨截骨骨搬移术(常规治疗组)。rhBMP-2试验组患者骨缺损范围为3.0~20.3 cm,平均(7.9±4.0)cm;常规治疗组患者骨缺损范围为3.1~18.9 cm,平均(8.0±4.1)cm。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手术治疗,术后第1日开始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复查时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搬移区骨痂生长情况,记录两组患者骨愈合时间,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估。结果:7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rhBMP-2试验组随访时间为7.3~53.6个月,平均(23.6±9.5)个月;常规治疗组随访时间为9.8~60.0个月,平均(30.0±14.5)个月。末次随访时,rhBMP-2试验组患者患肢功能优良率为84.1%(37/44),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75.8%(25/33)。rhBMP-2试验组患者骨愈合指数为(39.0±13.8)d/cm,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48.0±14.2)d/cm(t=−2.778,P=0.007)。77例患者中共38例患者出现针道反应,在减少运动量、加强针道护理、提高换药频率后,针道反应消失;2例患者的力线出现轴向偏移,在调整环形外固定器后矫正;1例患者在骨搬移治疗结束时发现对合端对位稍差,因对骨愈合影响较小,未予特殊处理。结论:rhBMP-2可以加速胫骨骨搬移术后牵张区骨痂的成骨矿化,是骨搬移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形态发生蛋白-2 ILIZAROV技术 搬移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度感染糖尿病足
20
作者 苏永锋 丁毅 +7 位作者 赵永鑫 刘杰 陈业平 曾道福 韦桂政 廖志东 花奇凯 陈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735-1741,共7页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治疗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0年8月本院治疗的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所有患...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治疗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0年8月本院治疗的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所有患者均接受矫正休克,改善全身情况,应用敏感抗生素和局部清创等治疗;然后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5例行TTT治疗,32例行传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TTT组的住院时间[(21.8±7.6)d vs(28.6±12.0)d,P=0.007]、清创次数[(2.1±0.5)次vs(3.5±1.0)次,P<0.001]、换药次数[(19.7±7.5)次vs(25.1±11.1)次,P=0.013]、出院时创面面积[(68.2±27.4)cm^(2)vs(105.2±20.5)cm^(2),P=0.003]、住院期间截肢率[8(17.8%)vs 15(46.9%),P=0.006]和死亡率[1(2.2%)vs 7(21.9%),P=0.005]均显著低于传统组。随访时间1~72个月,平均(20.4±15.8)个月。末次随访时足保留者死亡例数TTT组为8(22.2%)例,传统组为6(60.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保肢成功例数TTT组为26(72.2%)例,传统组为0(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截止末次随访时存活者TTT组的PCS评分[(43.5±3.4)vs(40.6±2.1),P=0.043]和MCS评分[(46.4±3.6)vs(36.5±2.4),P<0.001]均显著优于传统组。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的PCS评分和MC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辅助检查方面,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的WBC、PCT、CRP、ESR、IL-6均显著降低(P<0.05)。出院时,TTT组保肢者的WBC、PCT、CRP、ESR、IL-6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TTT组出院时的CTA血管显像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末次随访时TTT组的CTA血管显像显著优于出院时(P<0.05)。[结论]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TTT治疗合并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可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缓解疼痛,改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脓毒症 ILIZAROV技术 张力-应力法则 横向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