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80例,随机分为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h组)和全麻组(q组),各40例。2组病人均采用喉罩通气,维持脑电双频指数...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80例,随机分为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h组)和全麻组(q组),各40例。2组病人均采用喉罩通气,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60,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A)。比较2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相关指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病人术后疼痛情况;于术前(D0)、术后第1(D1)、3(D3)、7(D7)天分别测定病人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评分,并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与q组相比,h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24 h PCA次数、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首次下床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h组术后IL-1β、IL-6、TNF-α、CRP、S100β蛋白水平、CAM评分及PO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q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较单纯全麻,可减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病人麻醉药用量,完善镇痛,降低炎性反应和POD发生率,有助于病人术后快速康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hree dimensional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SPACE)神经成像技术显示腰骶丛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目的:探讨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hree dimensional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SPACE)神经成像技术显示腰骶丛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16例累及腰骶丛神经的肿瘤性病变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测量病灶的最大径,统计病灶数目,观察病变累及的腰骶丛神经位置,统计受累神经数目,描述肿瘤与神经间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6例,病灶平均最大径为(57.1±37.2) mm。累及单根神经5例,累及多根神经11例。肿瘤与神经关系,沿神经生长5例,神经受压5例,神经受肿瘤侵袭、包绕6例。结论:3D-SPACE神经成像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受累神经的位置、数目及肿瘤与神经间的关系,在显示腰骶丛肿瘤性病变的定位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与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黄石工矿医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阻滞组(腰...目的:探究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与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黄石工矿医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阻滞组(腰交感神经阻滞)和联合阻滞组(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各33例。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指标、麻醉满意度、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阻滞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全时间长于常规阻滞组,麻醉满意度高于常规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高于常规阻滞组,而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常规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开始后30 min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头痛、恶心、呕吐及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常规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给予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可提升镇痛、镇静效果,提升麻醉满意度,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80例,随机分为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h组)和全麻组(q组),各40例。2组病人均采用喉罩通气,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60,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A)。比较2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相关指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病人术后疼痛情况;于术前(D0)、术后第1(D1)、3(D3)、7(D7)天分别测定病人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评分,并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与q组相比,h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24 h PCA次数、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首次下床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h组术后IL-1β、IL-6、TNF-α、CRP、S100β蛋白水平、CAM评分及PO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q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较单纯全麻,可减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病人麻醉药用量,完善镇痛,降低炎性反应和POD发生率,有助于病人术后快速康复。
文摘目的:探讨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hree dimensional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SPACE)神经成像技术显示腰骶丛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16例累及腰骶丛神经的肿瘤性病变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测量病灶的最大径,统计病灶数目,观察病变累及的腰骶丛神经位置,统计受累神经数目,描述肿瘤与神经间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6例,病灶平均最大径为(57.1±37.2) mm。累及单根神经5例,累及多根神经11例。肿瘤与神经关系,沿神经生长5例,神经受压5例,神经受肿瘤侵袭、包绕6例。结论:3D-SPACE神经成像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受累神经的位置、数目及肿瘤与神经间的关系,在显示腰骶丛肿瘤性病变的定位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文摘目的:探究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与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黄石工矿医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阻滞组(腰交感神经阻滞)和联合阻滞组(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各33例。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指标、麻醉满意度、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阻滞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全时间长于常规阻滞组,麻醉满意度高于常规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高于常规阻滞组,而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常规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开始后30 min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头痛、恶心、呕吐及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常规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给予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可提升镇痛、镇静效果,提升麻醉满意度,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