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骶前间隙轴向腰骶椎间融合入路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14
1
作者 庞彬 邓忠良 曾希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81-384,I0001,共5页
目的:测量与经骶前间隙轴向腰骶椎间融合(AxiaLIF)入路相关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数据,探讨国人该入路的安全性。方法:(1)成人尸体标本20具,男8具,女12具,年龄26~86岁,平均56岁,在S1/2间隙水平线上测量骶骨中线至髂内动、静脉和骶中动脉的... 目的:测量与经骶前间隙轴向腰骶椎间融合(AxiaLIF)入路相关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数据,探讨国人该入路的安全性。方法:(1)成人尸体标本20具,男8具,女12具,年龄26~86岁,平均56岁,在S1/2间隙水平线上测量骶骨中线至髂内动、静脉和骶中动脉的距离及直肠系膜的厚度,计算最靠近中线的左右髂血管间的距离。(2)120例腰痛患者,男46例,女74例,年龄18~90岁,平均53岁,在其腰骶椎MR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骶骨前缘至直肠系膜的最短距离。骶前间隙的前后向最短距离和最靠近中线的左右髂血管间距离构成AxiaLIF工作通道的"操作空间"。结果:同一性别左、右侧同名血管到骶骨中线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靠近骶骨中线的髂血管均为髂内静脉,左右髂内静脉间的距离即"操作空间"横径男性为5.8±0.5(5.1~6.4)cm,女性为6.3±0.4(5.6~7.0)cm,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骶中动脉位置有变异;直肠系膜厚度为0.3 ̄0.5cm。在MRI上测量,男性骶骨前缘到直肠系膜的最短距离的中位数为1.0(0.3~2.3)cm,女性为0.6(0.3~1.8)cm,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国人在经骶前间隙AxiaLIF入路中放置直径1.2cm的工作套管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 解剖学 MRI 骶前间隙
下载PDF
骶前间隙胰腺并胃幽门腺异位继发感染1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恒 任东林 +1 位作者 万星阳 黄艳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患者,男,38岁,因肛周流脓10余年,右下腹痛6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入院。既往反复肛周脓肿病史,多次行瘘管及脓肿切开治疗未愈。6个月前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右髂窝脓肿,诊断为“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出现切口化脓性感染及腹... 患者,男,38岁,因肛周流脓10余年,右下腹痛6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入院。既往反复肛周脓肿病史,多次行瘘管及脓肿切开治疗未愈。6个月前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右髂窝脓肿,诊断为“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出现切口化脓性感染及腹壁瘘形成,瘘管造影提示腹壁瘘管与肛周瘘管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感染 骶前间隙 胃幽门 肛周瘘管 胰腺 坏疽性阑尾炎 肛周脓肿 阑尾切除术
下载PDF
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9
3
作者 韩月东 魏梦绮 +4 位作者 龚雪鹏 张劲松 刘凯 葛亚丽 徐长杰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4期348-350,共3页
目的:了解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分析73例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包括纤维脂肪血管瘤、未分化癌和淋巴瘤各1例,畸胎瘤和骨巨细胞瘤各3例,神经源性肿瘤18例,骶尾部脊索瘤22例,转移瘤24例。结果:畸胎瘤含脂肪、纤维和液体等成... 目的:了解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分析73例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包括纤维脂肪血管瘤、未分化癌和淋巴瘤各1例,畸胎瘤和骨巨细胞瘤各3例,神经源性肿瘤18例,骶尾部脊索瘤22例,转移瘤24例。结果:畸胎瘤含脂肪、纤维和液体等成分;纤维脂肪血管瘤含有粗大血管;骨巨细胞瘤呈溶骨性破坏,1例在T2WI有液-液平面;神经源性肿瘤通过骶孔与骶管内病变相连,神经节母细胞瘤和神经外胚层瘤破坏骶孔;9例脊索瘤在T2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未分化癌和淋巴瘤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和较高信号;19例转移瘤有多处骨骼破坏,5例只有骶椎侵犯。结论:MRI可清楚地显示骶前间隙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其中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间隙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经骶前间隙轴向腰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华锋 郑召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5-278,共4页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lumbarinterbodvfusion,AxiaLIF)是一种新兴的微创经骶前间隙人路的腰骶椎间融合技术,由Cragg等[1]最先于2004年提出,其巧妙利用特殊解剖通道,避免暴露脊柱前方、后方及侧方的结构,不破坏双侧关节突关节...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lumbarinterbodvfusion,AxiaLIF)是一种新兴的微创经骶前间隙人路的腰骶椎间融合技术,由Cragg等[1]最先于2004年提出,其巧妙利用特殊解剖通道,避免暴露脊柱前方、后方及侧方的结构,不破坏双侧关节突关节及椎旁肌肉、韧带等结构,不显露神经根和硬膜囊,无需进入腹腔以免牵拉血管和腹腔内脏器,避免了神经根和其他重要结构的破坏,达到真正微创的目的。而且,AxiaLIF保留了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的完整性,使脊柱融合节段得到最大程度支持和力学稳定。笔者就AxiaLIF的可行性、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融合术 骶前间隙 轴向 腹腔内脏器 椎间融合技术 后纵韧带 关节突关节 融合节段
下载PDF
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术的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林海英 李丹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5年第1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术前及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对33例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护理,内容包括术前心理评估、术前训练、术后护理、早期并发症... 目的探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术前及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对33例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护理,内容包括术前心理评估、术前训练、术后护理、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功能训练等,观察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 1例患者术后出现骶前血肿,予以伤口局部换药、引流1周后血肿吸收。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因护理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术前患者的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均较末次随访时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效果好。加强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 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术 护理
下载PDF
正常人骶前间隙测量(附500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戴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5期385-386,共2页
目的 :建立正常成人骶前间隙量化标准。方法 :收集 5 0 0例正常成人气钡灌肠标准侧位片 ,测量出骶前间隙宽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按其年龄段和性别。结果 :统计各组 95 %正常值范围 ,分别简要归纳 ,列出正常值范围。结论
关键词 骶前间隙 测量 正常人
下载PDF
小儿骶前间隙占位的CT诊断价值
7
作者 孙利芳 冯东朦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小儿骶前间隙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骶前占位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30例骶前占位的病理类型为:畸胎瘤23例,内胚窦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淋巴瘤1...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小儿骶前间隙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骶前占位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30例骶前占位的病理类型为:畸胎瘤23例,内胚窦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淋巴瘤1例,血管瘤1例。其中良性19例,恶性11例。结论:CT检查提高了诊断小儿骶前间隙占位病变的能力,目前可作为小儿骶前占位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可以显示占位病变,明确性质。MRI在探查软组织受侵和骨髓腔改变以及显示范围方面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骶前间隙 占位性 CT诊断
下载PDF
经骶前间隙入路腰骶椎椎体间轴向融合术
8
作者 马向阳 宋西正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经骶前间隙入路腰骶椎椎体间轴向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全新腰骶椎椎体间融合技术,2004年由美国Cragg等[1]提出,其创造性地应用在经骶骨前间隙,对腰骶椎进行轴向融合,与传统的椎体间融合... 经骶前间隙入路腰骶椎椎体间轴向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全新腰骶椎椎体间融合技术,2004年由美国Cragg等[1]提出,其创造性地应用在经骶骨前间隙,对腰骶椎进行轴向融合,与传统的椎体间融合入路及操作方法完全不同;因此,其具有许多独特的微创优势及特点,并逐渐被一些外科医生所接受和应用,现全球应用量已达12 000余台。本文将对其手术机制和特点、相关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外科学 骶前间隙入路 综述
下载PDF
骶前间隙的相关影像解剖学测量 被引量:4
9
作者 娄伟钢 武垚森 +1 位作者 盛孙仁 池永龙 《浙江创伤外科》 2009年第1期15-17,共3页
椎间融合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不稳,目前的手术入路主要分前路和后路,但术中两者都不可避免的要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这样的操作破坏了周边的稳定结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微创手术由于其更少的组织损伤,更少的术后并发... 椎间融合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不稳,目前的手术入路主要分前路和后路,但术中两者都不可避免的要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这样的操作破坏了周边的稳定结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微创手术由于其更少的组织损伤,更少的术后并发症,更低的手术风险,正越来越受到广大骨科医生欢迎。经骶前间隙行的腰骶椎间融合术或髓核置换术是近期发展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这种轴向间盘入路较以往的前后方入路和前侧微创人路有着更为显著的优点,该手术方法不仅减少了对脊柱稳定结构的破坏,而且也降低了引起血管和内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间隙 解剖学测量 椎间融合术 术后并发症 影像 手术入路 微创手术 腰椎不稳
下载PDF
经骶前间隙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法在60岁以上老年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任慧 顾立强 陈晶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1年第13期741-746,共6页
背景超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5 cm的直肠癌,多由遗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等诸多因素所致.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虽可有效控制病情恶化,切除病变组织,但术后易出现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不利于预后,甚至威胁患者... 背景超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5 cm的直肠癌,多由遗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等诸多因素所致.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虽可有效控制病情恶化,切除病变组织,但术后易出现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不利于预后,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而老年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更是临床的重点及难点.目的评估经骶前间隙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法在60岁以上老年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11/2020-10就诊于本院的118例老年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实施单腔引流管法,试验组(59例)接受经骶前间隙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法.对比两组疗效、各项指征恢复时间、术后功能、炎症因子.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31%)比对照组(84.75%)高,拔管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愈合时间、下腹部胀痛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试验组治疗2 wk后视觉模拟评估量表评分比对照组低,肉芽生长等级及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治疗2 wk后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比对照组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法治疗老年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显著,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新鲜肉芽生长,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 吻合口瘘 骶前间隙 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法
下载PDF
成年男性骶前间隙巨大成熟畸胎瘤1例
11
作者 陈志 周荣华 +5 位作者 陈建华 张忠平 范从彬 陆亚平 刘爱玲 袁亚峰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23期4132-4135,共4页
位于骶尾部的畸胎瘤一般多见于婴幼儿,临床称为骶尾部畸胎瘤。该文报道了1例骶前间隙巨大成熟畸胎瘤,旨在为临床探讨该疾病提供研究资料,以提高临床对骶尾部畸胎瘤的诊治水平。
关键词 成熟型畸胎瘤 骶前间隙 腹腔镜 生殖细胞肿瘤
下载PDF
改良骶前间隙引流途径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磊 刘春凤 +1 位作者 徐林霞 周业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7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经改良骶前间隙引流途径冲洗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AL)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 年1 月—2018 年8 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3 例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经改良骶前间隙引流途径冲洗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AL)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 年1 月—2018 年8 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3 例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引流管拔出途径将吻合口瘘患者分为17 例传统途径组(传统组)和16 例改良途径组(改良组)。传统途径组引流管由骶前间隙路径腹腔拔出,改良途径组引流管经坐骨结节与尾骨连线中点外侧、距肛缘约2.0 cm 处拖出。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腹膜炎和腹腔积液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 <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引流管拔出时间亦均短于传统组(P <0.05)。结论经改良骶前间隙引流途径冲洗超低位直肠癌吻合口瘘应用安全,减少AL 伴发的并发症,缩短住院和冲洗引流时间,此改良途径更适合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改良腹腔引流途径 吻合口瘘 骶前间隙
下载PDF
骶前间隙间质细胞瘤1例
13
作者 陈必刚 陈鸿 《四川医学》 CAS 2004年第5期519-519,共1页
关键词 骶前间隙肿瘤 间质细胞瘤 剖腹手术 癌胚抗原 甲胚蛋白
下载PDF
骶前间隙封闭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191例分析
14
作者 柴粉琼 薛梅 《云南医药》 CAS 2001年第3期194-196,共3页
关键词 骶前间隙封闭 输卵管阻塞 不孕症 妊娠率
下载PDF
原发骶前间隙包虫囊肿二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振海 杜永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1998年第2期22-23,共2页
包虫病好发部位为肝脏和肺。原发性骶前间隙包虫病极为少见。我院1996—1997年两年中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及本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例1:女性,21岁,农牧民,于1996年11月13日以“直肠肿物”入院。患者于1996年9月初,无明显诱因自觉排... 包虫病好发部位为肝脏和肺。原发性骶前间隙包虫病极为少见。我院1996—1997年两年中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及本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例1:女性,21岁,农牧民,于1996年11月13日以“直肠肿物”入院。患者于1996年9月初,无明显诱因自觉排便、排尿困难,下腹部坠胀感,无恶心呕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囊肿 骶前间隙 包虫病 下腹部 动差 囊壁 囊性肿物 直肠 乙状结 B超
全文增补中
骶前间隙静脉型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梁树生 莫永灿 朱玉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161-162,共2页
目的 探讨骶前间隙静脉型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骶前静脉型血管瘤的临床表现、MRI表现、手术纪录及病理结果。结果 骶前间隙静脉型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圆形、椭圆形实性或囊实性病灶,边界清楚,可见静... 目的 探讨骶前间隙静脉型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骶前静脉型血管瘤的临床表现、MRI表现、手术纪录及病理结果。结果 骶前间隙静脉型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圆形、椭圆形实性或囊实性病灶,边界清楚,可见静脉石,增强扫描渐进性延迟强化。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骶前间隙静脉型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根据其影像学特点,可作出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间隙 血管瘤 影像学 诊断
下载PDF
骶前间隙间质细胞瘤一例
17
作者 张友磊 王强 +3 位作者 傅志仁 陈腾 施靖华 王元和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67-567,共1页
关键词 骶前间隙间质细胸瘤 CT 诊断 外科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骶前尾肠囊肿的CT与MRI表现
18
作者 蓝海源 雷新军 +1 位作者 满术千 吴玲秀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0-163,166,共5页
目的总结骶前尾肠囊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21年12月丽水市中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尾肠囊肿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4例(增强2例),MRI检查5例(增强4例),分别观察病灶分房、对周围有无... 目的总结骶前尾肠囊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21年12月丽水市中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尾肠囊肿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4例(增强2例),MRI检查5例(增强4例),分别观察病灶分房、对周围有无侵犯、密度(信号)及强化程度等。结果CT上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3例呈低密度,1例呈高密度,2例呈单囊,2例呈多房囊性,囊壁不厚,增强后无强化。MRI上病灶边界清楚,信号均匀,1例呈单房囊性,4例呈多房囊性,囊壁不厚。T1WI 4例呈低信号,1例呈高、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1例边缘环状强化,术后证实恶变。结论尾肠囊肿影像学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囊性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结合发病部位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尾肠囊肿的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间隙 尾肠囊肿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骶前尾肠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韦骏 文小军 +3 位作者 孙嗣麒 许彪 陈天忠 陈菁菁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384-387,共4页
目的分析骶前尾肠囊肿的磁共振(MRI)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骶前尾肠囊肿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其MR... 目的分析骶前尾肠囊肿的磁共振(MRI)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骶前尾肠囊肿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5例骶前尾肠囊肿中1例合并感染,1例合并感染并肛瘘形成,3例为单纯囊肿。5例尾肠囊肿均显示为囊性病灶,其中4例为多房囊性或囊内有分隔,1例为单囊。单纯尾肠囊肿囊液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FS呈明显高信号,DWI上无弥散受限,囊液无强化;囊壁光滑、均匀,T1WI及T2WI-FS上均呈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合并感染的病例局部囊壁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瘘管表现为管状病灶,管腔在T1WI上低信号,T2WI-FS上高信号,管腔内黏液在DWI上弥散受限,增强扫描管壁强化。结论术前MRI检查能明确尾肠囊肿的位置、形态及大小,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与其他骶前占位性病变相鉴别,分辨病变的良恶性,以指导临床开展正确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间隙 囊肿 尾肠囊肿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下载PDF
骶裂孔前间隙法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年随访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延青 王平 +3 位作者 牟桂玲 刘红兵 丁晓宁 宋宝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76-279,共4页
目的:评价骶裂孔前间隙法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方法:262例采用骶裂孔前间隙法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按照随访年度分为8、9、10年组,记录其临床症状、体征、脊柱功能活动、能否正常恢复工作等指标。... 目的:评价骶裂孔前间隙法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方法:262例采用骶裂孔前间隙法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按照随访年度分为8、9、10年组,记录其临床症状、体征、脊柱功能活动、能否正常恢复工作等指标。根据患者术后直腿抬高度、脊椎活动度、VAS评分、患肢肌力的改变综合评定疗效。结果:各组治愈率、优良率分别是八年组73.33%、88.89%,九年组72.22%、87.78%,十年组75.61%、87.80%。三组间治愈率、优良率比较无差异。结论:骶裂孔前间隙法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孔间隙 胶原酶溶解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远期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