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骶棘肌复位缝合法与传统骶棘肌游离法在单纯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赵志胜 石胜强 夏富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9期753-75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单纯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中骶棘肌复位缝合法与传统骶棘肌游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探讨骶棘肌复位缝合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单纯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中骶棘肌复位缝合法与传统骶棘肌游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探讨骶棘肌复位缝合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骶棘肌复位缝合法治疗)和对照组(行传统骶棘肌游离法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DI),以及患者术后48 h血红蛋白丢失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21.4±12.8)ml、(159.7±14.3)ml,血红蛋白丢失率分别为(1.4±0.6)%、(2.3±0.8)%,术后ODI评分分别为(11.6±7.3)分、(15.4±8.8)分,以上项目两组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3±1.1)d、(9.4±1.3)d,两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1±1.8)分、(2.7±1.9)分,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棘肌复位缝合法具有术后引流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ODI评分值及术后48 h血红蛋白丢失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 骶棘肌复位缝合 骶棘肌游离
下载PDF
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5
2
作者 齐新文 王兆杰 +1 位作者 安荣泽 陈军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骶棘肌腰方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我们对12例胸腰段结核实施了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1~52岁,平均34.5岁;病变累及部位:L1结核... 目的:探讨骶棘肌腰方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我们对12例胸腰段结核实施了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1~52岁,平均34.5岁;病变累及部位:L1结核4例,L2结核3例,L3结核2例,T12结核2例,T12~L1结核1例,无跳跃型结核病例。手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8例;手术前4联抗痨药应用2~3周,采用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4.5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手术中显露较好,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2~3h,手术中出血300~800mL,未出现胸膜破裂、瘫痪加重等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期内无结核复发及瘫痪加重,末次随访时术前有神经症的4例中1例C级恢复为D级,1例C级和2例D级均恢复为E级。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植骨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为6.5个月。结论: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具有入路简捷,损伤小,出血少,能够最大限度进行椎管内病灶的彻底清除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加重脊髓损伤和胸膜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植骨和内固定操作方便等优点,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较好的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外科手术 骶棘肌腰方肉间隙 入路
下载PDF
腰椎后路术后骶棘肌损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曹鹏 吴华成 +1 位作者 边杭 杨庆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44-148,共5页
目的:阐明常规腰椎后入路手术导致骶棘肌的功能紊乱与后期残留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访3组人群,包括初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12例,再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7例和正常健康人20例。采用EMG、Cybex肌力测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骶棘肌的功... 目的:阐明常规腰椎后入路手术导致骶棘肌的功能紊乱与后期残留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访3组人群,包括初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12例,再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7例和正常健康人20例。采用EMG、Cybex肌力测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骶棘肌的功能状态,临床功能评价采用改良的WHO-OH评分法。结果:肌电图测试结果显示,再次手术组患者的腰背伸肌肌电活动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Cybex等速肌力测试表明,再次手术组患者的腰背伸肌力显著弱于正常对照组和初次手术组;骶棘肌的组织学检查显示,在各种染色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修复反应以及骶棘肌的失神经支配现象,电镜结果与光镜表现相呼应。按WHO-OH评分,初次手术组多属轻或中度损害,而再次手术组则多为中度或较严重病损。结论:由EMG和Cybex等速肌力测试所反映的骶棘肌功能状态与其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骶棘肌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可能是引起腰椎后路术后失败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分析 外科入路创伤 骶棘肌功能 组织形态学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及开放手术中骶棘肌损伤的病理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汤朝晖 杨维权 +3 位作者 孙荣华 植致敏 朱礼传 刘大雄 《颈腰痛杂志》 2012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手术与经椎间盘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骶棘肌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组与开放手术(open lumbar discectomy,OLD)组患者各30例,分别在术中骶棘肌牵开前、牵开后30、45、60、...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手术与经椎间盘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骶棘肌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组与开放手术(open lumbar discectomy,OLD)组患者各30例,分别在术中骶棘肌牵开前、牵开后30、45、60、75min取肌肉标本,光镜观察肌肉损伤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肌肉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光镜下,两组肌肉细胞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透射电镜下,MED组肌原纤维排列整齐,Z带清晰,线粒体、内质网轻度肿胀。OLD组在手术45min出现肌原纤维排列紊乱,线粒体、内质网肿胀,60 min见肌原纤维断裂,Z带模糊,线粒体和内质网结构紊乱,空泡状,严重者细胞核出现DNA聚集。结论开放手术对骶棘肌的损伤随手术时间延长而加重,MED可以明显减轻对骶棘肌的损伤;施行开放手术者,建议间歇放松椎板拉钩,可以减轻对骶棘肌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 骶棘肌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骶棘肌疝形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子峰 鲁胜武 +3 位作者 孙传友 易志坚 陆锡平 侯铁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6-317,共2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棘肌疝形成 手术后
下载PDF
骶棘肌蒂脊髓移植术 被引量:6
6
作者 任启光 江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5期201-204,共4页
介绍骶棘肌蒂脊髓移植术的适应证.手术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手术的意外处理以及手术的价值和改进设想等。
关键词 骶棘肌 脊髓损伤 移植
下载PDF
改良骶棘肌重建臀肌功能63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钟国荣 温端生 +6 位作者 符臣学 陈学明 徐皓 陈三立 杨先庆 徐(车月)旺 王素琴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3期140-142,192,共4页
我们自1981年6月~1987年9月对脊髓灰质炎后遗臀肌麻痹,应用改良骶棘肌重建臀肌功能63例,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8~29岁,平均16.3岁。采用患侧腰骶部“L”形切口,切取舌状的骶辣肌瓣,与游离的臀大、中肌肌束行端端缝合。术后随访34~7... 我们自1981年6月~1987年9月对脊髓灰质炎后遗臀肌麻痹,应用改良骶棘肌重建臀肌功能63例,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8~29岁,平均16.3岁。采用患侧腰骶部“L”形切口,切取舌状的骶辣肌瓣,与游离的臀大、中肌肌束行端端缝合。术后随访34~72个月,平均38个月,总优良率为81.0%。本手术的优点为操作简单、力传递直接、中途消耗少,替代后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棘肌 总优良率 舌状 关节脱位 深部感染 纵形切开 术后随访时间
下载PDF
带蒂骶棘肌瓣在症状性骶管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海波 徐满 杨定群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6期483-485,共3页
目的探讨带蒂骶棘肌瓣在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SSCC)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其应用于临床的初步效果。方法自2002年8月-2008年4月,行囊肿壁大部分切除后应用带蒂骶棘肌瓣填塞交通孔法治疗具有明确交通孔的SSCC患者20例,其中L5-S1平面1例,L5-S... 目的探讨带蒂骶棘肌瓣在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SSCC)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其应用于临床的初步效果。方法自2002年8月-2008年4月,行囊肿壁大部分切除后应用带蒂骶棘肌瓣填塞交通孔法治疗具有明确交通孔的SSCC患者20例,其中L5-S1平面1例,L5-S3平面2例,S1平面2例,S1-S2平面5例,S1-S3平面3例,S2平面1例,S2-S3平面6例。结果随访1年~4年10个月,平均21.6个月。未发生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术后MR复查示囊肿消失。症状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4例,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带蒂骶棘肌瓣填塞封堵交通孔法是治疗具有明确交通孔且术中有较多囊肿壁残留的SSCC的理想术式,明显优势表现在操作简单安全、充分消除残腔及有效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囊肿 带蒂骶棘肌
下载PDF
腰椎后路术后骶棘肌损伤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鹏 吴华成 +1 位作者 张伟滨 杨庆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5期416-420,共5页
目的 观察腰椎后入路手术时骶棘肌不同程度创伤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 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低张力组、高张力短时间组和高张力长时间组)。每组分别于术中骶棘肌牵开前,术后即刻,术后2d,1、2周,1、... 目的 观察腰椎后入路手术时骶棘肌不同程度创伤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 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低张力组、高张力短时间组和高张力长时间组)。每组分别于术中骶棘肌牵开前,术后即刻,术后2d,1、2周,1、2月,取压力感应片下的深层骶棘肌肌肉,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各后路手术实验组呈现变性、坏死和修复的演变顺序。在损伤早期,不同程度的横纹肌细胞间水肿、炎细胞浸润和核内移。在高张力组可出现频率逐渐加剧的“靶纤维”、“破碎红纤维”等病理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腊样变性及液化性坏死,腊样变性肌细胞。从术后第1周起,肌组织的坏死越来越明显,并逐渐向修复反应过渡,后期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并替代大片萎缩的肌纤维。电镜观察,后期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大最脂滴聚集现象。结论 不同程度的骶棘肌剥离、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骶棘肌损伤,其牵拉力和持续时间的大小与组织学反应相一致;多种损伤机制(压迫、缺血、代谢紊乱、失神经支配)参与了手术时对骶棘肌的损伤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骶棘肌损伤 组织形态学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经骶棘肌肌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云生 游辉 +1 位作者 陈荣春 陈勤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81-82,85,共3页
目的探讨经骶棘肌肌腹入路治疗胸椎和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9年8月间经骶棘肌肌腹入路手术治疗的45例胸腰椎疾病患者,其中11例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为腰神经根鞘膜瘤,1例为腰2横突骨样骨瘤,其余31... 目的探讨经骶棘肌肌腹入路治疗胸椎和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9年8月间经骶棘肌肌腹入路手术治疗的45例胸腰椎疾病患者,其中11例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为腰神经根鞘膜瘤,1例为腰2横突骨样骨瘤,其余31例为胸10~腰4椎体骨折。结果 45例患者术后得到6~32个月随访,平均15.5个月。优27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88.9%。结论熟悉骶棘肌解剖和掌握手术技巧,运用骶棘肌肌腹入路治疗胸腰椎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棘肌入路 胸腰椎疾病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经骶棘肌小切口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7例报告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哲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2期136-137,共2页
椎管探查椎体间融合手术,可以通过前路和后路完成.但单纯前路的椎体间融合椎管减压手术,减压不完全,通常还需要进行后路的减压.手术创伤大,过程较复杂.
关键词 椎体间融合 融合手术 小切口 骶棘肌 椎管减压手术 腰椎 微创 手术创伤
下载PDF
针刀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木南 刘建华 +1 位作者 林松庆 刘献祥 《福建中医药》 1999年第2期13-14,共2页
以往骶棘肌下段损伤均采用推拿、理疗、针灸、拔火罐等治疗,效果不满意。笔者自1997年~1998年运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30例,并与单纯手法推拿治疗30例作对照,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以往骶棘肌下段损伤均采用推拿、理疗、针灸、拔火罐等治疗,效果不满意。笔者自1997年~1998年运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30例,并与单纯手法推拿治疗30例作对照,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38例,女2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棘肌下段损伤 针刀疗法 疗效
下载PDF
针刀疗法 第23讲 骶棘肌下段损伤 被引量:1
13
作者 柳百智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1年第12期6-6,29,共2页
关键词 针刀疗法 骶棘肌下段损伤 劳损
下载PDF
骶棘肌代臀肌手术远期疗效观察
14
作者 王智良 马永东 +2 位作者 赵强 别克 杨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216-1216,共1页
关键词 麻痹 手术方法 骶棘肌代臀手术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刺激骶棘肌对降低双下肢肌张力的影响
15
作者 何璐 黄利荣 廖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1期2986-2986,共1页
目的探讨刺激骶棘肌对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使用痉挛治疗仪交替刺激12例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的左右侧骶棘肌,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下肢Arworth评级、内收肌角和双侧足背屈角变化。结果12例患儿治疗后Ashwort... 目的探讨刺激骶棘肌对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使用痉挛治疗仪交替刺激12例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的左右侧骶棘肌,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下肢Arworth评级、内收肌角和双侧足背屈角变化。结果12例患儿治疗后Ashworth分级42%进步2级,42%进步1级,两例无进步。内收肌角(t=5.009)、左足背屈角(t=4.95)、右足背屈角(t=4.75)治疗后均有改善(P均<0.1)。结论刺激骶棘肌可降低下肢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棘肌 小儿 痉挛治疗仪 电刺激疗法 下肢张力增高 康复
下载PDF
骶棘肌代臀肌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康复
16
作者 陈洪勋 廉智 郝国严 《现代康复》 CSCD 1997年第2期97-97,共1页
21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行骶棘肌代臀肌手术的前后治疗体会,骶棘肌代臀肌手术效果的好坏,除了高质量的手术操作外,尚需进行认真的术前准备和积极的术后康复治疗。本文介绍了一种特别的保持髋关节后伸外展位的床垫,解除了术后保持髋... 21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行骶棘肌代臀肌手术的前后治疗体会,骶棘肌代臀肌手术效果的好坏,除了高质量的手术操作外,尚需进行认真的术前准备和积极的术后康复治疗。本文介绍了一种特别的保持髋关节后伸外展位的床垫,解除了术后保持髋关节后伸体位的问题,强调早期进行骶棘肌功能锻炼是增强手术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棘肌代臀 术前准备 术后康复 小儿麻痹后遗症
下载PDF
横断骶棘肌对猕猴脊柱功能影响的实验
17
作者 马慎谨 朱培祐 +1 位作者 宋秀娥 钱松明 《颈腰痛杂志》 1991年第1期5-4,共2页
通过横断猕猴骶棘肌(m.evector spin-al)手术,1,单侧骶棘肌横断术,2,单侧骶棘肌横断后游离术,3。
关键词 骶棘肌 脊柱功能 腿痛症状 腰动脉 实验动物 相邻节段 松解术 手术部 血供
下载PDF
半椎体骨骺破坏骶棘肌肌力均衡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
18
作者 陈兴 李宏伟 +1 位作者 马远征 商斌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4期248-249,共2页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先天性侧方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半椎体骨骺破坏止长、骶棘肌肌力均衡 ,利用肌肉牵拉结合术后外固定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共 10例。结果  10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 1 5~ 5年 ,平均 3 5年 ,10...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先天性侧方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半椎体骨骺破坏止长、骶棘肌肌力均衡 ,利用肌肉牵拉结合术后外固定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共 10例。结果  10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 1 5~ 5年 ,平均 3 5年 ,10例平均矫正度数 17°,无一例畸形加重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本术式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 ,更接近自然矫正 ,创伤小、出血少 ,对 3~ 5岁因畸形椎体导致的脊柱侧弯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弯 半椎体骨骺 骶棘肌 力均衡 外固定矫形治疗
下载PDF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134例临床报告
19
作者 张洪安 王明杰 +1 位作者 周学龙 郑锦洪 《大众科技》 2014年第5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索骶棘肌下段损伤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我科收治的134例骶棘肌下段损伤观察疗效。结论: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针刀 手法治疗 骶棘肌下段损伤
下载PDF
术区骶棘肌周围注射预混止痛药物在控制腰椎后路手术疼痛的疗效研究
20
作者 何仁建 陈康 +2 位作者 杨富国 罗园超 杨渠平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探索术区骶棘肌周围注射预混止痛药物(罗哌卡因100 mg、利多卡因100 mg、吗啡10 mg及曲安奈德注射液80 mg)对腰椎Wiltse入路融合手术切口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40... 目的探索术区骶棘肌周围注射预混止痛药物(罗哌卡因100 mg、利多卡因100 mg、吗啡10 mg及曲安奈德注射液80 mg)对腰椎Wiltse入路融合手术切口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40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51~81岁,平均(67.0±6.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4±1.6)kg/m2。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3~79岁,平均(67.6±6.9)岁;BMI为(27.1±2.9)kg/m2。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腰椎Wiltse入路融合手术治疗,研究组于手术切口缝合前在术区骶棘肌周围注射预混止痛药物,对照组无注射药物。术后分别记录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首次平卧自行翻身时间、首次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等,测量两组术后在MRI上骶棘肌横截面积。结果本研究80例患者,研究组中1例发生硬脊膜撕裂剔除本研究,余7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手术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平卧自行翻身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切口处骶棘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嗜睡、呼吸抑制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例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对照组1例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在术区骶棘肌周围注射预混止痛药物能显著减轻腰椎Wiltse入路融合手术患者切口疼痛,有助于早期床上翻身活动及下床行走,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对骶棘肌无显著影响,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止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混止痛药物 骶棘肌 腰椎 Wiltse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