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CT-VNCa图在不同RCMR条件下对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富强 黄耀渠 +2 位作者 袁健祥 张治堂 黄学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7期2989-2991,共3页
目的:探讨第三代Force双能量CT虚拟去钙(DECT-VNCa)图在不同对比物质相对比值(RCMR)条件下对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2月本院拟诊为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双源CT... 目的:探讨第三代Force双能量CT虚拟去钙(DECT-VNCa)图在不同对比物质相对比值(RCMR)条件下对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2月本院拟诊为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双源CT能量扫描、MRI检查,RCMR值取1.59、1.79、1.89,根据RCMR值重建三组DECT-VNCa图像。以MRI诊断为“金标准”,观察三组DECT-VNCa图像在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效能,明确RCMR最优值。随后采用最优的RCMR条件测量患侧水肿区和对侧正常区域的CT值。结果:MRI检查显示,48例患者共96个骶骨翼,共分为288个区域,有129个区域存在骨髓水肿。RCMR值为1.79的约登指数、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1.59、1.89(P<0.05)。以RCMR值=1.79重建DECT-VNCa图像,发现患侧水肿区的CT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区域的CT值(P<0.05)。结论:在RCMR值为1.79时,DECT-VNCa图像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效能显著,且在该条件下测量的CT值能为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翼骨挫伤 隐匿性骨折 DECT-VNCa图 RCMR条件 诊断效能
下载PDF
骶骨翼髂骨螺钉和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治疗DenisⅡ、Ⅲ型骶骨骨折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潘晓辉 罗杨兴 +3 位作者 尹恩志 许喆 谷美琪 易成腊 《骨科》 CAS 2023年第3期215-221,共7页
目的比较骶骨翼髂骨(SAI)螺钉与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DenisⅡ、Ⅲ型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同一术者采用SAI螺钉或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的48例DenisⅡ、Ⅲ型骶... 目的比较骶骨翼髂骨(SAI)螺钉与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DenisⅡ、Ⅲ型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同一术者采用SAI螺钉或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的48例DenisⅡ、Ⅲ型骶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按内固定不同分为两组,采用SAI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22例(SAI螺钉组),男14例,女8例;年龄为(32.55±15.06)岁(13~72岁);DenisⅡ型21例,DenisⅢ型1例。采用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26例(髂骨螺钉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为(37.35±12.08)岁(13~51岁);DenisⅡ型24例,DenisⅢ型2例。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再手术发生率、住院时间、Matta复位质量评分系统、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SAI螺钉组和髂骨螺钉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7.23±23.61)min、(122.12±33.5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0.45±213.64)mL、(534.62±231.42)m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73,P=0.569;t=1.918,P=0.061)。SAI螺钉组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为0(0/22),显著低于髂骨螺钉组的23.08%(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SAI螺钉组与髂骨螺钉组复位质量、功能结果、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I螺钉组1例术后出现螺钉穿出髂骨外板,髂骨螺钉组3例术后出现臀部疼痛。结论SAI螺钉三角固定和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治疗DenisⅡ、Ⅲ型骶骨骨折均能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但SAI螺钉三角固定的螺钉突出及手术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骶骨翼髂骨螺钉 髂骨螺钉 三角固定术
下载PDF
骶骨翼轴位像在骶髂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潘进社 侯志勇 张培楠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12期1913-1913,共1页
关键词 骶髂关节脱位 螺钉内固定 骶骨翼 骶髂螺钉固定 神经血管损伤 轴位像 以手术为主 骨盆正位
下载PDF
第三代Force双能量CT对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夏海红 高杨 +5 位作者 肖扬锐 刘伟文 叶勇军 陈涛 张文伟 纪建松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第三代Force双能量CT虚拟去钙(DECT-VNCa)图在不同对比物质相对比值(RCMR)条件下对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有明确骨盆外伤史或腰骶部疼痛的35例患者... 目的:探讨第三代Force双能量CT虚拟去钙(DECT-VNCa)图在不同对比物质相对比值(RCMR)条件下对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有明确骨盆外伤史或腰骶部疼痛的35例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及MRI检查,RCMR值分别取1.59、1.79、1.89,重建3组DE-VNCa图像。以MRI诊断为金标准,计算3组图像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效能,获得最优RCMR值,并在此最优条件下测量并比较骶骨翼骨髓水肿区与对侧正常区域的CT值,以ROC曲线评价CT值对骶骨翼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RCMR值取1.59、1.79、1.89时,诊断骶骨翼骨髓水肿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40、0.81、0.71;RCMR为1.79时,DE-VNCa图诊断效能最高。以RCMR=1.79重建DE-VNCa图,骨髓水肿区域平均CT值为(-20.21±18.81)Hu,对侧正常骨髓区平均CT值为(-74.19±27.94)Hu,骶骨翼骨髓水肿区与对侧正常区域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CT值=-43.45 Hu为临界值,诊断骶骨翼骨髓水肿的AUC为0.947(P<0.001)。结论:双源DECT-VNCa图在RCMR为1.79时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较高;CT值有助于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骨髓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虚拟去钙图 对比物质相对比值 骶骨翼 隐匿性骨折
下载PDF
21例骶骨翼伪似骨破坏的CT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存友 陈义财 赵志贤 《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第18期2344-2346,共3页
目的:探讨骶骨翼假性破坏的形成机制及表现以减少误诊。方法:对21例骶骨翼假性破坏病例行1mm~2mm薄层扫描或扫描后1mm~2mm薄层重建,并行MPR,SSD等重建,观察骶骨翼假性破坏的CT表现及其周围骨质情况。随机抽取160例腰骶椎轴位扫描病人... 目的:探讨骶骨翼假性破坏的形成机制及表现以减少误诊。方法:对21例骶骨翼假性破坏病例行1mm~2mm薄层扫描或扫描后1mm~2mm薄层重建,并行MPR,SSD等重建,观察骶骨翼假性破坏的CT表现及其周围骨质情况。随机抽取160例腰骶椎轴位扫描病人统计骶骨翼假性骨破坏的出现率。结果:160例腰骶椎轴位扫描中有4例出现骶骨翼假性破坏(2/120,1.67%)。21例骶骨翼见不均质性密度增高影,骨小梁结构模糊不清。1mm~2mm薄层扫描或重建及MPR、SSD重建后,病变不明显,髓腔密度同对侧比较基本正常。13例骶骨翼后缘皮质局限性缺省,凹面向后,边缘硬化。结论:骶骨翼假性破坏主要是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所致。薄层扫描是消除该假象的主要方法。骶后缘局限性骨质缺损为重要的鉴别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翼 解剖 伪影 部分容积效应 薄层扫描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载PDF
骶骨翼肥大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张光洪 《中医正骨》 2003年第1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骶骨翼肥大综合征 治疗 临床资料 CT
下载PDF
骶骨翼骨折致骶丛神经损伤1例治疗体会
7
作者 王世柱 公茂春 《伤残医学杂志》 1999年第4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骶骨翼骨折 骶丛神经损伤 治疗
下载PDF
逆向骶骨翼⁃髂骨螺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的最佳进针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8
作者 李栋 王玮 +2 位作者 周金华 殷渠东 马运宏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4-622,共9页
目的探讨逆向骶骨翼⁃髂骨螺钉(RSAIS)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的最佳进针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数据库中的90例骨盆结构无异常患者CT数据,男女各45例;年龄21~69岁[(45.5±... 目的探讨逆向骶骨翼⁃髂骨螺钉(RSAIS)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的最佳进针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数据库中的90例骨盆结构无异常患者CT数据,男女各45例;年龄21~69岁[(45.5±6.4)岁]。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模拟RSAIS固定方法,测量前方可进针范围面积;分别取自位于髋臼后上方的髂骨⁃髋臼隐窝(A1),以及自A1横向向后1 cm(A2)、2 cm(A3)和纵向向下1 cm(A4)、2 cm(A5)共5个进针点,以S1椎弓根螺钉进针点作为出针点,行前、后连线所在5种钉道(对应5组)的横断面和矢状面CT扫描。2名观察者分别测量钉道解剖参数,包括钉道长度、宽度和高度,并分析观察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CC)。20具3D打印第5腰椎⁃骨盆⁃股骨标本,制作Tile C型骨盆骨折模型,分为5组,每组4具,前环均采用交叉螺钉固定,后环5组分别按上述5种钉道各置入1枚RSAIS固定,生物力学试验机测量300 N垂直载荷下各组整体位移和骶髂间隙局部位移。利用上述解剖和力学试验结果的最佳进针点规划钉道,沿规划钉道经皮置入1枚直径7.3 mm RSAIS固定治疗1例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记录螺钉置入透视时间、螺钉位置,以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疼痛数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骨盆骨折Majeed功能评分等情况。结果前方可进针范围面积为(1236.64±12.04)mm2。3个横向进针点所在钉道长度自前向后逐渐减少,其中A1组的长度最大为(104.9±10.4)mm,A2组其次为(98.5±9.8)mm,A3组最小为(92.7±9.7)mm(P<0.01),而钉道宽度和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纵向进针点(A1、A4和A5组)所在钉道长度、宽度和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较A4、A5距离髋臼缘更远。2名观察者测量三个钉道解剖参数ICC的最小值为0.88,最大值为0.98;95%CI下限最小值为0.90,最大值为0.96;95%CI上限最小值为0.95,最大值为0.99。3个横向进针点置入螺钉固定后,A1、A2和A3组整体位移和骶髂间隙局部位移从前到后均逐渐增大,A1组分别为(2.93±0.09)mm和(1.49±0.14)mm,A2组分别为(3.14±0.12)mm和(1.63±0.54)mm,A3组分别为(3.23±0.12)mm和(1.67±0.67)mm,其中整体位移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髂间隙局部位移A1组较A2组、A3组减少(P<0.01);3个纵向进针点置入螺钉固定后,A1、A4和A5组整体位移和骶髂间隙局部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进针置入RSAIS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为66 s,螺钉位置优;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疼痛数字评分由术前6分降至1分,ODI由术前41改善至18,Majeed功能评分81分。结论对于Tile C型骨盆骨折,从位于可进针范围前上部位的髂骨⁃髋臼隐窝进针,钉道最长、螺钉稳定性最好,且安全性较好,可作为RSAIS最佳进针点。按最佳进针点置入RSAIS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骨盆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骶骨翼⁃髂骨螺钉
原文传递
前后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跨骶骨的髂骨间接骨板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的效果对比研究
9
作者 刘伟 宋远征 +2 位作者 杨茂杰 孟乾 周猛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8-634,共7页
目的:对比前后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跨骶骨的髂骨间接骨板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腹直肌... 目的:对比前后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跨骶骨的髂骨间接骨板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腹直肌外侧入路组42例,前后入路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恢复情况、骨折复位质量、疼痛情况、骨盆功能、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7~12个月随访,平均(10.5±1.3)个月。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前后入路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3d、术后7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前后入路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盆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P)水平均高于术前(P均<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前后入路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直肌外侧入路与前后入路跨骶骨的髂骨间接骨板治疗SJDISWF的复位质量、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安全性相近,但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有效改善术后骨代谢生化标记物N-MID、OC、BA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入路 腹直肌外侧入路 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
下载PDF
S2骶骨翼螺钉技术进展
10
作者 康宇翔 李国望 徐宝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585-1588,1593,共5页
很多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须将活动的腰椎部分固定融合至稳定的骶骨结构上,而腰骶区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骶骨侧为内固定系统的应力集中区,因此,内固定松动、断裂常先出现于骶骨侧,最终导致融合失败,严重影响临床疗效。随着影像学技... 很多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须将活动的腰椎部分固定融合至稳定的骶骨结构上,而腰骶区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骶骨侧为内固定系统的应力集中区,因此,内固定松动、断裂常先出现于骶骨侧,最终导致融合失败,严重影响临床疗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及骶骨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S2骶骨翼螺钉技术因其是在不跨越骶髂关节的基础上增加骶骨侧固定点和固定强度,可避免固定骶髂关节带来的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该技术的应用解剖学、生物力学、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2骶骨翼螺钉 内固定 腰骶融合
原文传递
经皮骶骨翼髂骨钉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华锋 郑召民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1-663,共3页
现代脊柱外科内固定技术日新月异,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涉及腰骶节段的内固定融合技术,以及定义更加广泛的脊柱-骨盆固定融合技术却仍然十分具有挑战性[1].骶骨翼髂骨钉固定(S2alar iliac fixation,S2AI)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骨盆固定技... 现代脊柱外科内固定技术日新月异,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涉及腰骶节段的内固定融合技术,以及定义更加广泛的脊柱-骨盆固定融合技术却仍然十分具有挑战性[1].骶骨翼髂骨钉固定(S2alar iliac fixation,S2AI)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骨盆固定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2-6].近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经皮微创S2AI技术,我们就该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技术 骶骨翼 骨钉 脊柱外科 融合技术 骨盆固定 临床结果 经皮微创
原文传递
皮质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内固定在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潘爱星 刘玉增 +6 位作者 海涌 关立 张希诺 丁红涛 李越 吴秉超 陆鸿一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297-1302,共6页
目的探索皮质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 目的探索皮质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AS)内固定技术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7.9±8.2)岁,随访时间(2.6±0.4)年。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和再次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4例患者中近端ASD患者14例,远端腰骶部ASD患者8例,近端远端同时ASD 1例,上下融合中间节段ASD("夹心"ASD)1例。邻近椎体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T值)为-1.98±0.91,其中10例T值<-2.5。手术时间为(125±36)min,术中出血量为(85±33)ml。术后下地时间为(3.1±1.9)d,住院日为(9.0±2.6)d。术前患者腰痛VAS为(5.2±1.0)分,腿疼(6.8±1.9)分,ODI评分56.6%±12.8%。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为(1.4±0.6)分,腿疼(0.9±0.4)分,ODI评分13.8%±6.3%。末次随访患者各指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体临床效果满意。在末次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尚未再次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结论CBTS及SAS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腰椎ASD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内固定可靠且并发症少等优势,尤其对于骨量降低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邻近节段退变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骶骨翼螺钉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骶骨翼假性破坏的CT诊断
13
作者 曹存友 陈义财 赵志贤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7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骶骨翼假性破坏的形成机理以减少误诊。资料和方法对9例骶骨翼假性破坏行1—2mm薄层扫描或重建,并做MPR、SSD重建,观察骶骨翼表面及周围情况。结果骶骨翼假性破坏表现为骶骨翼区不均质密度增高影,小梁模糊,骶后缘皮质局限... 目的探讨骶骨翼假性破坏的形成机理以减少误诊。资料和方法对9例骶骨翼假性破坏行1—2mm薄层扫描或重建,并做MPR、SSD重建,观察骶骨翼表面及周围情况。结果骶骨翼假性破坏表现为骶骨翼区不均质密度增高影,小梁模糊,骶后缘皮质局限性缺损。结论骶骨翼假性破坏主要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所致,薄层扫描是消除部分容积效应的主要方法,骶后缘皮质局限性缺损是重要的鉴别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翼 伪影 部分容积效应 CT
原文传递
骶骨翼纵行骨折的X线诊断
14
作者 张为钊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1998年第12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骶骨翼骨折 X线 诊断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骶骨发育不全合并脊柱骨盆分离1例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海平 郝定均 +2 位作者 郭华 何思敏 惠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1-384,共4页
骶骨发育不全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影像学表现为骶骨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脊柱骨盆不稳或明显的脊柱骨盆分离,骶骨缺损侧半侧骨盆出现漂浮,同时可伴有脊柱旋转侧凸畸形,行走困难或跛行。手术治疗旨在阻止畸形继续发展,改善患者行走功... 骶骨发育不全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影像学表现为骶骨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脊柱骨盆不稳或明显的脊柱骨盆分离,骶骨缺损侧半侧骨盆出现漂浮,同时可伴有脊柱旋转侧凸畸形,行走困难或跛行。手术治疗旨在阻止畸形继续发展,改善患者行走功能。但是由于发育不全骶骨与髂骨的缺损处较大,骨皮质大量缺乏,植骨量需求较大,很难达到坚强融合,手术易失败而致畸形继续加重。目前文献报道的关于融合脊柱骨盆治疗骶骨发育不全的技术创伤较大.涉及腰椎固定而丧失其活动度.感染发生率较高,并有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我们通过简单的髂骨-骶骨-髂骨固定手术成功治疗1例骶骨发育不全合并脊柱骨盆分离患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螺钉 骶骨翼 骶骨发育不全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国人骶骨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谷方 张跃明 葛兆茹 《泰山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67-269,共3页
测量了国人骶骨161块,获得了骶骨翼长、骶骨底宽、上面后宽、耳状面长和耳状面宽的平均值。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耳状面长的性别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关键词 骶骨翼 骶骨 耳状面 测量
下载PDF
骶骨的性差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月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89年第2期6-9,共4页
对183例成人骶骨(男111,女72)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骶骨性别差异,结果发现:骶骨上面,伴>翼的一组有极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体<翼的一组由于全部为女性骶骨,因此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更为显著。骶骨按其长宽比例被划分为... 对183例成人骶骨(男111,女72)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骶骨性别差异,结果发现:骶骨上面,伴>翼的一组有极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体<翼的一组由于全部为女性骶骨,因此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更为显著。骶骨按其长宽比例被划分为三种类型——长骶型、中骶型和宽骶型。其中长骶型和宽骶型性别差异极为显著(P<0.001);中骶型未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男女耳状面的长度,也显示了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通常女性耳状面的长度短于男性。对骶骨弯曲度也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骶骨 骶骨翼 耳状面
下载PDF
第五腰神经椎管外受压的解剖基础 被引量:7
18
作者 杜心如 张一模 +5 位作者 孔祥玉 齐聪儒 刘建丰 孙贺 赵玲秀 翟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73-74,共2页
第五腰神经椎管外受压的解剖基础杜心如,张一模,孔祥玉,齐聪儒,刘建丰,孙贺,赵玲秀,翟栋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椎管外因素所致的腰腿痛逐渐被认识[1~3],如第五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等[4]。目前与之相关的解剖学资料尚少,... 第五腰神经椎管外受压的解剖基础杜心如,张一模,孔祥玉,齐聪儒,刘建丰,孙贺,赵玲秀,翟栋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椎管外因素所致的腰腿痛逐渐被认识[1~3],如第五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等[4]。目前与之相关的解剖学资料尚少,为此作者对第五腰神经在椎管外的走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神经 解剖基础 腰椎横突 椎管外 骶骨翼 髂腰韧带 腰椎椎体 腰椎间盘 隧道出口 腰骶神经根疾患
下载PDF
第一骶椎前庭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京涛 王建民 赵寿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19,共2页
骶骨前庭是指骶骨翼与骶骨体移行处最狭窄的三维可用空间,是通向骶骨椎体的解剖入口,分为骶1前庭、骶2前庭.目前国内外对骶骨前庭解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选取32例骶骨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测量第1骶椎前庭三维的解剖参数.
关键词 CT测量 前庭 临床意义 骶椎 三维CT重建 解剖参数 骶骨翼 骨椎体
下载PDF
第十四讲 推拿治疗骨伤科疾病(二)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选民 《中国乡村医药》 2016年第15期42-43,共2页
第七节髂腰韧带损伤髂腰韧带损伤是以第5腰椎一侧或两侧深在性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伤科病证。髂腰韧带连接第四、五腰椎与髂骨,分为上束和下束两部分。上束为薄的筋膜层,起于第四腰椎横突尖,纤维斜向外下方,向后止于髂嵴... 第七节髂腰韧带损伤髂腰韧带损伤是以第5腰椎一侧或两侧深在性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伤科病证。髂腰韧带连接第四、五腰椎与髂骨,分为上束和下束两部分。上束为薄的筋膜层,起于第四腰椎横突尖,纤维斜向外下方,向后止于髂嵴。下束为腱弓样组织,起于第五腰椎横突尖,纤维斜向外下方,向后止于髂嵴的上束止点前内方。下束又可分为两股,分别止于骶髂关节前面及骶骨翼的外侧,具有限制第5腰椎前屈、保护椎间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腰韧带 骶骨翼 腰部活动受限 骶髂关节 骨伤科疾病 髂嵴 骶棘肌 外旋 七节 斜扳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