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髁状突囊内骨折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被引量:3
1
作者 胡娟 姚志涛 +2 位作者 王珊 胡阿特·哈德尔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4610-4616,共7页
背景:国内外学者均认为髁状突囊内骨折后形成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原因主要是大量成骨的过程。评估不同类型髁状突囊内骨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为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提供细胞生物学及分子学证据。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背景:国内外学者均认为髁状突囊内骨折后形成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原因主要是大量成骨的过程。评估不同类型髁状突囊内骨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为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提供细胞生物学及分子学证据。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不同类型髁状突囊内骨折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6只健康山羊双侧关节随机分为4组,8只山羊为左侧A型髁突囊内骨折组(A组)+右侧B型髁突囊内骨折组(B组),另外8只为左侧C型髁突囊内骨折组(C组)+右侧对照组(D组),分别在术后1,2,3,6个月各时间点A、B组处死2只,C、D组处死2只,即每个时间点共处死4只,分离、提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根据是否进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分为诱导组和非诱导组,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培养7,10 d时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诱导培养1周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与结论:与非诱导组比较,4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明显升高(P<0.05);B组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较A、C、D组明显升高(P<0.05)。结果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且B型髁突囊内骨折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性明显高于A型、C型髁突囊内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囊内骨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碱性磷酸酶活性 骨钙素 成骨分化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髁状突囊内骨折的疗效对比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颖 吕继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对比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01~2016-01的37名单侧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成年患者资料。其中21名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16名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术前及术后的临床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被完... 目的:对比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01~2016-01的37名单侧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成年患者资料。其中21名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16名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术前及术后的临床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被完整收集并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术后2组患者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张口度均明显改善,但手术治疗组张口度显著大于保守治疗组(P<0.05);保守治疗组的关节不适、关节杂音及关节盘移位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P<0.01)。结论:手术治疗髁状突囊内骨折与保守治疗相比可以显著改善颞下颌关节的术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囊内骨折(ICF)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下载PDF
髁状突囊内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颞下颌关节强直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饶坚 曾明亮 +2 位作者 尹文华 彭蕾 何伟 《安徽医专学报》 2021年第6期47-48,共2页
目的:分析髁突囊内骨折软组织损伤的类型及保守治疗后发生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因素。方法:将某医院收治的髁突囊内骨折未行手术治疗13例患者(18个髁突囊内骨折)纳入研究,收集受伤后及半年后下颌骨CT及MRI图像资料,利用MRI对软组织损伤进行... 目的:分析髁突囊内骨折软组织损伤的类型及保守治疗后发生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因素。方法:将某医院收治的髁突囊内骨折未行手术治疗13例患者(18个髁突囊内骨折)纳入研究,收集受伤后及半年后下颌骨CT及MRI图像资料,利用MRI对软组织损伤进行分类和随访。结果:13例患者的18个髁突囊内骨折有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颞下颌关节强直,其中2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结论:CT及MRI是正确有效的诊断方法。保守治疗过程,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张口度的恢复以及防止髁突运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囊内骨折 CT及MRI 保守治疗 颞下颌关节强直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在髁状突囊内骨折中的表现和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姚志涛 阿布都合肯·亚如拜克 +1 位作者 李伟东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83-2185,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髁状突囊内骨折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IL)-1β、IL-6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现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山羊15只,6-8个月龄,体重10 - 12 kg,... 目的 探讨在髁状突囊内骨折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IL)-1β、IL-6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现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山羊15只,6-8个月龄,体重10 - 12 kg,雌雄不限,击打一侧颞颌关节区造成颞颌关节骨折,即刻进行CT扫描记录验证后的动物模型,取骨折处以及对侧健康处软骨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MP、FGF1、IGF1、IL-1β、IL-6以及TGF-β,并分别检测两组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MP:对照侧为(101.51 ±2.16) cm^2,与实验侧的(101.23±1.90) 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F1:对照侧为(91.03±2.37) cm^2,与实验侧的(91.19 ±3.13) 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1:实验侧为(153.43 ±1.18) cm^2,与对照侧的(97.26±1.02) cm^2比较,实验侧IGF1表达显著增高(P<0.05).IL-1β:实验侧为(146.04±1.24) cm^2,与对照侧的(98.77±1.83) cm^2比较,实验侧IL-1β表达显著升高(P<0.05).IL-6:实验侧为(130.08±1.03) cm^2,与对照侧的(83.05±1.22) cm^2比较,实验侧IL-6表达显著升高(P<0.05).TGF-β:实验侧为(84.04±1.70) cm^2,与对照侧的(85.10 ±2.11) 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PI3K和AKT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 髁状突囊内发生骨折后,IGF1首先被激活,进而使得其下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炎症相关因子IL-1和IL-6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囊内骨折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在髁状突囊内骨折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倩倩 韩瑞 +3 位作者 丁翔 丁丹丹 徐涛 徐锦程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9期1446-1448,1461,共4页
目的分析与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术中采用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共15例,计18侧,其中有三侧行保守治疗,余均... 目的分析与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术中采用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共15例,计18侧,其中有三侧行保守治疗,余均经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有无张口度和(或)张口型的改变,有无颞下颌关节弹响的发生,有无双皮质螺纹钉的松脱、吸收等。结果 14例患者均无面瘫、涎瘘发生,1例患者出现短暂的额纹消失,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2 mL注射用水溶解,肌肉注射、1次/d、1支/次,2个疗程)支持治疗,3个月内恢复正常,15例患者咬合关系和张口度恢复良好(双脚规测量张口度≥3 cm),无关节弹响、开口型偏斜、咬合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CT示双皮质螺纹钉固定在位、无松脱,骨折断端复位良好。术后6个月三维CT(水平位和冠状位)结果示:髁突头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恢复较好,无明显关节粘连、髁突头吸收等。结论经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行髁状突囊内骨折坚强复位内固定术时能在直视下行复位固定,具有视野暴露清晰、较少面神经损伤、极少损伤关节盘和关节软骨等优点,可为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囊内骨折 坚强内固定 改良耳颞切口 颌下切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