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牵引复位固定术在髁突低位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周小龙 胡明 +2 位作者 陈攀 李明军 和王刚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5期2168-2171,共4页
目的探讨牵引复位固定术在髁突低位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颞下颌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2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 目的探讨牵引复位固定术在髁突低位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颞下颌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2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坚固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CMI、DI、PI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7.23±6.83)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63.40±6.23)min,住院时间为(8.62±1.1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30±1.0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CMI、DI、PI评分分别为(0.11±0.02)分、(0.19±0.03)分、(0.03±0.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5±0.03)分、(0.25±0.04)分、(0.05±0.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复位固定术在髁突低位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CMI、DI、PI,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低位骨折 牵引复位固定术 坚固内固定术 颞下颌关节功能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口内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 被引量:5
2
作者 魏斌 孙国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4-537,共4页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治疗髁突低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所收治8例髁突低位骨折的患者,选择口内入路对髁突低位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8例患者,10侧髁突低位骨折,其中5例患者合并下颌骨体部...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治疗髁突低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所收治8例髁突低位骨折的患者,选择口内入路对髁突低位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8例患者,10侧髁突低位骨折,其中5例患者合并下颌骨体部骨折。髁突低位骨折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穿颊器或侧壁螺丝刀口内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现面瘫及涎瘘等并发症,术后复查全口曲面断层片和三维CT示骨折断端对位良好。3个月后复查,面部无明显疤痕,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利用穿颊器或侧壁螺丝刀口内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相对于传统的耳前、颌下及颌后入路,手术创伤小,面部无明显瘢痕,外形良好,配合内窥镜的使用,更加便于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内入路 内窥镜 髁突低位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经颌后腮腺前缘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家武 俞辉明 《口腔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642-643,共2页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低位骨折、下颌升支骨折内固定新入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单侧髁突低位骨折及下颌升支骨折患者沿耳垂下后作3 cm小切口,翻开皮肤,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方分离,在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方掀起,咬肌内钝性...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低位骨折、下颌升支骨折内固定新入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单侧髁突低位骨折及下颌升支骨折患者沿耳垂下后作3 cm小切口,翻开皮肤,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方分离,在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方掀起,咬肌内钝性分离暴露骨折线后,直视下对髁突骨折、升支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解剖复位,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关节三维活动正常,瘢痕隐蔽。结论颌后腮腺前缘入路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升支骨折的较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低位骨折 下颌升支骨折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曹光明 邹智荣 +2 位作者 王卫红 许彪 曾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沿腮腺筋膜表面向前解剖分离到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牵开显露咬肌表面,钝分离咬肌,暴露骨折断端,用一块L型钛板复位固定骨折。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面瘫。术后3个月复诊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髁突低位骨折,应用下颌后越腮腺穿咬肌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利于保护面神经,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且切口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熟知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的解剖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低位骨折 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 临床解剖
下载PDF
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
5
作者 王云肖 潘志燕 +5 位作者 代福月 董轩 韩立娜 马旭亮 田荣祥 孟卫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4期121-124,共4页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治疗,观察组选择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口腔活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口偏斜、涎腺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3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可提高其效果,减少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改善口腔活动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 可吸收接骨板 低位骨折 面神经损伤
下载PDF
颌后入路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慧 孙国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颌后切口入路法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影像学确诊髁突中低位骨折的21例患者资料,采用颌后切口入... 目的:探讨经颌后切口入路法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影像学确诊髁突中低位骨折的21例患者资料,采用颌后切口入路法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术后张口度、咬合关系、涎瘘、面神经症状以及颞下颌关节复位等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解剖复位,X线复查骨折断端无成角或裂开。临床效果显示术后咬合关系、张口度、开口型均可恢复正常,无永久面瘫、涎瘘病例出现。结论: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面形及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充分保护面神经分支,且能达到髁突解剖复位和坚固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后入路 髁突低位骨折 面型 咬合关系 保护神经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治疗髁突低位骨折效果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冰 邓天政 +2 位作者 朱晓茹 熊亚茸 逄键梁 《人民军医》 2021年第10期979-981,995,共4页
目的:观察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髁突低位骨折11例,采用颌后切口翻瓣,自腮腺前缘入路,显露复位髁突低位骨折段后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对患者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1周、... 目的:观察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髁突低位骨折11例,采用颌后切口翻瓣,自腮腺前缘入路,显露复位髁突低位骨折段后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对患者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1周、3个月,复查全口曲面断层X线摄片。出院后1个月、3个月、1年,对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以及有无涎瘘、感染、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关节强直等并发症进行随访复查。结果:本组11例术后均恢复了咬合关系,并保持稳定状态;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异物排斥反应,开口度正常;两侧面型对称,瘢痕不明显。术后1例出现轻度张口受限,给予开闭口锻炼;2例出现上唇歪斜无力,未给予特殊治疗,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涎瘘、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关节强直、感染等并发症。无一例出现接骨板折断情况;术后1周、3个月复查X线摄片,均显示骨折对位良好,无术后移位情况。结论: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行髁突低位骨折坚强内固定,效果良好;该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并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固定材料所造成的创伤,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一种较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低位骨折 可吸收接骨板 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下颌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治疗方法探讨
8
作者 徐家友 何冬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2年第21期2135-2136,共2页
目的 :探讨下颌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 2 0例 (2 5侧 )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小钛板固定的骨折复位情况、咬关系、张口度的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6例骨折患者术后对位、咬关系、骨折愈合情... 目的 :探讨下颌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 2 0例 (2 5侧 )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小钛板固定的骨折复位情况、咬关系、张口度的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6例骨折患者术后对位、咬关系、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张口正常 ,3例张口轻度受限 ,视为治愈 ;1例术后张口重度困难 ,形成关节强直。治愈率为 95 %。结论 :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骨折 小钛板 内固定 治疗
下载PDF
颌后入路治疗中低位髁状突骨折的体会
9
作者 张占国 张倩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0-52,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颌后入路治疗中低位髁突骨折的方法。方法颌后入路切口对中低位髁突骨折行复位固定术,切口在耳垂下0.5 cm处,向下延长3~3.5 cm,然后用接骨板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结果骨折部位固定愈合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面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探索应用颌后入路治疗中低位髁突骨折的方法。方法颌后入路切口对中低位髁突骨折行复位固定术,切口在耳垂下0.5 cm处,向下延长3~3.5 cm,然后用接骨板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结果骨折部位固定愈合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面神经功能恢复,咬合功能良好,无发病率产生。结论经颌后入路切口治疗髁突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腮腺体的创伤,而且达到了髁突骨折内坚固复位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颌后入路 低位骨折
下载PDF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明星 张凯 赵军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6期946-948,共3页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解剖复位,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正常;A组患者咬合关系紊乱、涎瘘、关节局部牵拉不适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张口度、下颌侧方及前伸运动、主观满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取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治疗,安全有效,可行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骨折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金秀 吴建民 王秀珍 《医学综述》 2015年第6期1100-1102,共3页
目的比较经耳前切口入路与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乐市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10例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颌后入路组(56例)采用经颌... 目的比较经耳前切口入路与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乐市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10例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颌后入路组(56例)采用经颌后切口入路手术,耳前入路组(54例)采取经耳前切口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张口度、侧方运动幅度、下颌前伸运动幅度、后退幅度、咀嚼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张口度、侧方运动幅度、下颌前伸运动、下颌后退运动及咀嚼效率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且颌后入路组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耳前入路组(P<0.05);颌后入路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耳前入路组(P<0.01)。结论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下颌关节的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理想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低位骨折 手术入路 耳前切口
下载PDF
穿腮腺及穿腮腺前沿咬肌两种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荣彬 王朋辉 滕碧和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2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腮腺前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分为两组,每组23例。A组患者实施... 目的探讨采用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腮腺前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分为两组,每组23例。A组患者实施采用腮腺前沿咬肌入路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髁突骨折均得到良好解剖复位、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手术切口愈合良好、骨折对位良好;术后两组患者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及张口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B组的30.43%(P<0.05);A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率为100.00%,高于B组的82.61%(P<0.05)。结论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及腮腺前沿咬肌入路的髁突骨折手术均能令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收获较为理想的骨折复位效果,但相较于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采用腮腺前沿咬肌入路为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实施手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 腮腺前沿咬肌入路 低位骨折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俊 王高丽 +5 位作者 郝兰清 王金雨 周小龙 和王刚 胡明 李凤霞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766-768,共3页
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方法对2009—2017年安康市中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6例(53侧)髁颈下及髁突基部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分2种方法处理面神经,一种[16例(19侧)]是... 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方法对2009—2017年安康市中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6例(53侧)髁颈下及髁突基部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分2种方法处理面神经,一种[16例(19侧)]是在咬肌表面解剖显露面神经后自面神经间横断咬肌手术;另一种[30例(34侧)]是不刻意寻找面神经,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直接打开咬肌筋膜,显露咬肌后横断咬肌,直达升支骨面手术。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全麻清醒后及术后第1天、第7天检查,无一例发生面神经功能障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无论显露面神经与否,均可降低面神经损伤风险,在面神经解剖方法上及防止面神经损伤方面有所改进和创新,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快速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骨折 腮腺前缘 咬肌表面 面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俊 王高丽 +5 位作者 李凤霞 郝兰清 周小龙 和王刚 邹晶 李巧梅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482-484,共3页
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复位固定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方法。方法:37例43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19侧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骨折;B组:21例24侧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绕下颌角皮肤切口,腮... 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复位固定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方法。方法:37例43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19侧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骨折;B组:21例24侧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绕下颌角皮肤切口,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B组术后第2 d咬合关系恢复情况,涎瘘发生情况及术后1月下颌运动时关节局部牵拉不适感等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CT三维重建骨折断端对位及术后1月患者主观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术野,直视下保护面神经、复位固定骨折,不需分离腮腺,发生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危险性大大降低,并能用于下颌支粉碎性骨折等较为复杂的骨折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骨折 腮腺前缘 咬肌表面面神经间
原文传递
改良腮腺切口治疗下颌骨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国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第14期68-68,共1页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切口在下颌骨髁状突中低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中低位髁状突骨折患者行改良腮腺切口入路,穿过腮腺,解剖面神经,直视下解剖复位,并行坚强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经半年随访,19例手术患者治疗效果满意,面部对称,瘢...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切口在下颌骨髁状突中低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中低位髁状突骨折患者行改良腮腺切口入路,穿过腮腺,解剖面神经,直视下解剖复位,并行坚强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经半年随访,19例手术患者治疗效果满意,面部对称,瘢痕隐蔽,无明显神经损伤症状。结论改良腮腺切口是一种治疗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骨折 坚强内固定 改良切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