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猪屠宰检疫中淋巴结的选择及其剖检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成贵 庞媚娟 +1 位作者 孙龙辉 王维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第7期193-193,171,共2页
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组成,是体内的重要滤过器及防卫装置。动物机体的淋巴结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的造血机能,并与其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淋巴结的变化不仅反映所支配区域的病灶性变化,而且反映全身的感... 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组成,是体内的重要滤过器及防卫装置。动物机体的淋巴结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的造血机能,并与其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淋巴结的变化不仅反映所支配区域的病灶性变化,而且反映全身的感染状况。当病原微生物侵害机体某器官或局部组织时,就很快被局部淋巴结阻截,并由巨噬细胞加以吞噬,阻截或清除。由于病原的刺激,淋巴结会出现充血、水肿、出血、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猪屠宰检疫 淋巴器官 局部淋巴结 造血机能 免疫功能 巨噬细胞 腹股沟深淋巴结 病原微生物 滤过器 髂内淋巴结
下载PDF
经阴道超声在盆腔肿瘤髂内淋巴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怡红 赵志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841-8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在盆腔肿瘤髂内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将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的盆腔肿瘤患者42例,术前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髂内淋巴结情况,记录所发现淋巴结数量和大小,术中对切除髂内区组织内的...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在盆腔肿瘤髂内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将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的盆腔肿瘤患者42例,术前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髂内淋巴结情况,记录所发现淋巴结数量和大小,术中对切除髂内区组织内的淋巴结进行分离并测量记录送病理检查,与术前超声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39例患者髂内淋巴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相符,准确率为92.8%(39/42),漏诊2例,误诊1例,其中11例患者存在髂内淋巴结转移,超声准确诊断9例;无转移患者31例,超声准确诊断30例。结论经阴道超声可有效诊断盆腔肿瘤髂内淋巴结转移,对肿瘤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经阴道 盆腔肿瘤 转移 髂内淋巴结
下载PDF
卵巢的淋巴流向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云祥 吕玉峰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3期239-243,337,共6页
本文在90例女性新生儿及婴儿尸体上,用器官内淋巴管注射方法,观察了卵巢的淋巴流向。实验材料分为3组,每组各30例(60侧)。第1组:由卵巢注入普鲁士蓝氯仿溶液。每个卵巢发出4~10条集合淋巴管,沿卵巢动、静脉上行,注入腰淋巴结。右侧卵巢... 本文在90例女性新生儿及婴儿尸体上,用器官内淋巴管注射方法,观察了卵巢的淋巴流向。实验材料分为3组,每组各30例(60侧)。第1组:由卵巢注入普鲁士蓝氯仿溶液。每个卵巢发出4~10条集合淋巴管,沿卵巢动、静脉上行,注入腰淋巴结。右侧卵巢的集合淋巴管多是注入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一部分人腔静脉外侧淋巴结、腔静脉前淋巴结及主动脉下淋巴结。左侧卵巢的集合淋巴管多是注入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一部分入主动脉前淋巴结。第2组:先结扎两侧卵巢悬韧带,然后进行注射。有26侧(43%)卵巢发出的1~2条集合淋巴管,经过子宫阔韧带,注入髂间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及髂外淋巴结。第3组:同时结扎两侧卵巢悬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然后再进行注射。有19侧(31%)卵巢的1条集合淋巴管,经过子宫阔韧带,注入髂间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及髂内淋巴结。本文研究表明,卵巢的淋巴可通过上、下两条路径。在正常情况下,都向上汇入腰淋巴结;当结扎卵巢悬韧带后,则可向下进入盆部的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流向 淋巴结 淋巴结 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卵巢
下载PDF
小鼠阴道黏膜接种布鲁菌S_2疫苗株树突状细胞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董炳梅 何媛娜 +5 位作者 王蓓 韩丽滨 耿彦生 付景丽 曹志然 王家鑫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4,59,共5页
将2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1~4组经阴道接种布鲁菌,第5组阴道滴注PBS(对照组),分别在处理后12、24、48、72h摘取髂内淋巴结,用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淋巴结的分布变化;同... 将2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1~4组经阴道接种布鲁菌,第5组阴道滴注PBS(对照组),分别在处理后12、24、48、72h摘取髂内淋巴结,用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淋巴结的分布变化;同时收集外周血用ELISA法进行IFN-γ检测。用布鲁菌负载DCs,分别在2、4、6、8、10、12h收集细胞悬液制备涂片,姬姆萨染色。结果显示:阴道接种布鲁氏菌疫苗12~48h髂内淋巴结中Dcs的数量明显增多,成群分布,呈现由浅层皮质向副皮质区迁移的趋势;72h后大量DCS呈单在分布,分布范围增大;接种疫苗后血清中IFN-γ含量逐渐升高,至48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72h后,血清中IFN-γ含量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布鲁菌负载DCs后,在4h仅有少量DCs吞噬布鲁菌,至12h吞噬布鲁菌的DCs数量明显增加。结果表明,DCs具有较强捕获布鲁菌的能力,并在抗原刺激下向引流淋巴结迁移,刺激淋巴结免疫细胞产生IFN-γ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 树突状细胞 动力学 髂内淋巴结 迁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