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陈旧骨折缺损5例报告
1
作者 李英华 张怡玉 +1 位作者 杨星华 高为民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3年第3期280-281,共2页
目的 :探讨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缺损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对 5例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缺损的病员施行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骨折缺损手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治愈。疗效评定 :良 4例 ,可 1例。结论 :采用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 目的 :探讨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缺损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对 5例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缺损的病员施行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骨折缺损手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治愈。疗效评定 :良 4例 ,可 1例。结论 :采用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缺损 ,虽不能完全恢复髋臼后壁的解剖形态 ,但能提供髋关节后方的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移植重建术 髋臼后壁陈旧骨折缺损 疗效 关节功能 手术方法
下载PDF
3D打印术前设计辅助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曹泽 朱寅 王黎明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2期13-17,共5页
目的评价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个体化钢板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2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3D组和传统组。3D组(n=31)... 目的评价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个体化钢板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2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3D组和传统组。3D组(n=31)根据患者3D打印骨折模型设计个体化钢板,传统组(n=30)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解剖复位结果、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D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6.77%,显著优于传统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7,P<0.05)。3D组术后3、6、12个月复查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在93.00%以上,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7,P<0.05)。3D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3%,显著低于传统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3,P<0.05)。结论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可提高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恢复,增强手术过程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后壁骨折 术前规划 骨折复位 关节功能
下载PDF
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与标准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张津 申建军 +3 位作者 海祥 刘川源 周文杰 陈志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86-792,共7页
目的:比较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与标准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更优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7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大转子后半截骨组(... 目的:比较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与标准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更优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7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大转子后半截骨组(试验组)及标准K-L入路组(对照组)。试验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2.00±4.5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75±1.15)d。对照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41.00±5.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09±1.20)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总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复位质量(Matta标准)、髋关节外展肌力、髋关节功能(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术后两组并发症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个月随访,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髋关节外展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标准K-L入路法,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对术后髋关节外展肌力恢复更好,术中对涉及髋臼后壁较为粉碎的骨折或臼顶骨折暴露视野更加,提高骨折解剖复位率,为临床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提供新的思路令另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后半截骨 Kocher-Langenbeck入路 后壁骨折 围术期指标 关节功能
下载PDF
术前虚拟规划联合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晨 徐伟 +3 位作者 谢美明 王财儒 邓少林 廖冬发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目的:评估虚拟术前规划和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29例,根据是否采用术前虚拟规划和3D打印模板分为2组,3D打印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1~5... 目的:评估虚拟术前规划和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29例,根据是否采用术前虚拟规划和3D打印模板分为2组,3D打印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1~53岁;基于患者骨盆CT数据采用Mimics和3-Matic软件进行虚拟手术规划,虚拟复位骨折,设计后壁钢板模板及螺钉固定位置,模拟透视记录合适方位以指导术中透视,打印后壁钢板模板和带有后壁骨折块的钢板螺钉模型,然后根据模板预塑形钢板备用。常规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55岁;采用常规的方法术中折弯钢板适应骨折区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结果:2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3D打印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行走能力、髋关节活动度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优6例,良5例,可3例;常规组优5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两组髋关节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技术可缩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复位质量。该技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有效、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壁骨折 术前虚拟计划 3D打印 预塑形
下载PDF
股骨大转子截骨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
5
作者 王晓盼 陈笑天 +5 位作者 李仁杰 刘乐予 代秀松 官建中 吴敏 陈晓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706-712,共7页
目的:评价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髋臼高位后壁骨折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5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10例采用股... 目的:评价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髋臼高位后壁骨折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5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10例采用股骨大转子截骨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为观察组,男5例,女5例,年龄18~75岁;10例单纯Kocher-Langenbeck入路为对照组,男7例,女3例,年龄18~71岁。使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两组骨折的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根据Matta骨折复位质量评价标准,观察组获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而对照组仅3例获解剖复位,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4例。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1.4~96.6分,对照组为65.3~94.5分。根据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对照组,优2例,良3例,可3例,差2例。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00~700 ml,手术时间120~180 min;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00~650 ml,手术时间100~180 min。观察组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1例;对照组创伤性关节炎3例,异位骨化3例,髋外展无力1例。结论:通过对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单纯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相比,将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用于高位后壁骨折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骨折解剖复位率,提升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同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但因样本量较少,未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高位后壁骨折 大转子截骨 Kocher-Langenbeck入路
下载PDF
CT测量的髋关节形态参数与髋臼后壁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应金龙 程雪菲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0期1967-1970,共4页
目的评估CT测量的髋关节形态参数与髋臼后壁(PW)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就诊于本院诊断为髋臼骨折的86例患者。评估所有患者CT数据,并测定髋臼指数(AI)、夏普角、髋臼深宽比(AD/WR)、中心边缘角(CEA)、头颈... 目的评估CT测量的髋关节形态参数与髋臼后壁(PW)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就诊于本院诊断为髋臼骨折的86例患者。评估所有患者CT数据,并测定髋臼指数(AI)、夏普角、髋臼深宽比(AD/WR)、中心边缘角(CEA)、头颈偏移比(HNOR)、髋臼头指数(AHI)、髋臼前扇形角(AASA)、髋臼后扇形角(PASA)和髋臼后倾角(AVA)等髋关节形态特征参数。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CT测定髋关节形态特征参数与髋臼后壁骨折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髋臼PW骨折患者22例(病例组),其他骨折患者64例(对照组)。研究人群主要为男性,平均年龄54.5±14.6岁。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的主要损伤机制是交通事故,对照组主要的损伤机制是高处坠落。髋臼PW骨折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损伤机制(P=0.001)和AD/WR(P=0.021)与PW骨折显著相关。进一步与髋臼PW骨折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损伤机制(P=0.011),髋臼指数(B=0.320;Exp(B)=1.377;P=0.017)和髋臼深宽比(B=33.047;Exp(B)=2.250×10^(14);P=0.028)是PW骨折的显著相关因素。结论CT测定的髋关节形态参数AI和AD/WR与髋臼PW骨折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后壁骨折 指数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振宏 韦进强 +6 位作者 梁周 李建全 梁静然 郭沂 吕广桂 李瑞 易成腊 《骨科》 CAS 2023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手术治疗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2月使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的13例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按1∶1比例制作病人全骨盆...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手术治疗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2月使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的13例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按1∶1比例制作病人全骨盆模型,根据模型进行术前决策,模拟骨折复位、截骨、减压,指导术前选择及预弯内固定物。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复位效果。术后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末次随访时,采用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Majeed评分评估疗效。结果13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94.38±79.82)min,术中出血量为(534.62±268.46)mL。按Matta标准,骨折复位优3例,良7例,优良率为76.92%。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按照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1例,良2例,优良率为75%,Majeed评分为(93.00±4.37)分。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有助于了解骨折形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高内固定物植入的精度、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陈旧骨折 3D打印
下载PDF
髋臼后壁骨折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浩 武晓旭 +3 位作者 刘明杰 汪骋宇 陈斌 孙海钰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00-304,共5页
髋关节是典型的杵臼关节,为一半圆形深窝,前倾20°,外倾53°,是连接躯干及双下肢重要的生理结构,其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常由于车祸伤、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所导致。后壁骨折是髋臼骨折中最常见的简单骨折,尽管解剖复位内固定可... 髋关节是典型的杵臼关节,为一半圆形深窝,前倾20°,外倾53°,是连接躯干及双下肢重要的生理结构,其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常由于车祸伤、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所导致。后壁骨折是髋臼骨折中最常见的简单骨折,尽管解剖复位内固定可以提高髋臼后壁骨折患者髋关节远期功能的优良率,但较少能够完全恢复髋臼的正常功能。该文就髋臼后壁骨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壁骨折 内固定 并发症 治疗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余汪洋 吴伟山 +1 位作者 石业飞 尹纪光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目的:深入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采用THA治疗15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40~76(59.20±9.46)岁... 目的:深入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采用THA治疗15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40~76(59.20±9.46)岁。记录术前及术后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髋关节活动度、神经损伤等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检查评价髋关节功能及手术疗效。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感染。随访时间6~39(18.33±9.27)个月。其中1例术后半年发生髋臼侧假体松动,经过翻修手术后恢复良好;1例髋关节脱位,经切开复位处理后治愈,无不良后果。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8.60±4.01)分,与术前(47.20±11.77)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1(1)分,与术前8(2)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本组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关节功能满意;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显示关节假体贴合良好,无异位骨化发生,假体无松动。结论: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疗效可靠,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对患者全面评估、骨缺损评估,术中髋臼、股骨、内固定物与骨缺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创伤性关节炎 内固定 缺损 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髋臼骨折后壁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立众 倪宏伟 +5 位作者 李正维 周伟 赵大鹏 汤欣 王宏 高春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7-468,共2页
[目的]探索髋臼骨折后壁骨缺损的髋臼重建方法。[方法]6例外伤致髋臼后壁骨缺损的患者采用自体的髂骨重建髋臼后壁,同时采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结果]随访1~5a,发现植骨愈合良好,植骨边缘虽部分吸收,但覆盖良好,髋关节稳定,功能良好,... [目的]探索髋臼骨折后壁骨缺损的髋臼重建方法。[方法]6例外伤致髋臼后壁骨缺损的患者采用自体的髂骨重建髋臼后壁,同时采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结果]随访1~5a,发现植骨愈合良好,植骨边缘虽部分吸收,但覆盖良好,髋关节稳定,功能良好,无明显疼痛。[结论]采用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固定治疗髋臼后壁缺损,植骨方便、接近自然解剖复位、术后早期稳定性好、利于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缺损 植骨 重建
下载PDF
重建钢板联合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
11
作者 王宝 兰贺军 +1 位作者 张楠 关鹏飞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6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联合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重建钢板联合T型钢板内固定(观察组,n=38例)和平行双解剖...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联合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重建钢板联合T型钢板内固定(观察组,n=38例)和平行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n=38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复位质量、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满意复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末次随访按改良Merled'Aubigne-Postel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组优22例,良14例,可2例,对照组优14例,良15例,可8例,差1例;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74%vs.76.32%,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和深部感染各1例,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深部感染3例,术后剧烈疼痛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5%vs.5.26%,P<0.05)。结论重建钢板联合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可获得理想的复位效果,恢复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壁骨折 骨折固定术 重建钢板 T型钢板
下载PDF
髋臼骨折后壁缺损的重建方法及其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鹏 李连欣 周东生 《创伤外科杂志》 2010年第3期277-278,共2页
对于粉碎性、压缩性、缺损性的髋臼后壁骨折,如果手术方法不当,往往造成头臼关系的不匹配,发生创伤性髋关节炎和关节功能障碍。如何重建髋臼后壁缺损?这是当前学者们面临的重大挑战。笔者通过复习有关髋臼后壁缺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应... 对于粉碎性、压缩性、缺损性的髋臼后壁骨折,如果手术方法不当,往往造成头臼关系的不匹配,发生创伤性髋关节炎和关节功能障碍。如何重建髋臼后壁缺损?这是当前学者们面临的重大挑战。笔者通过复习有关髋臼后壁缺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应用自体髂骨解剖性重建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缺损 重建
下载PDF
自体游离髂骨移植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缺损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欣 杨华刚 +1 位作者 陈戈 陈仲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112-115,125,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5例髋臼后壁骨质缺损病例,男4例,女1例;年龄22~46岁,平均31.8岁.均为车祸仪表盘损伤.骨折采用Judet-Letoumel分型,在后壁三个...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5例髋臼后壁骨质缺损病例,男4例,女1例;年龄22~46岁,平均31.8岁.均为车祸仪表盘损伤.骨折采用Judet-Letoumel分型,在后壁三个亚型中为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例.手术均采用自体游离髂骨移植重建髋臼后壁骨折缺损.其中3例为3周内手术,1例为固定失效再手术,1例为陈旧骨折.结果平均手术耗时为90 min(60~120 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神经损伤,所有病例经过随访7~24个月,平均18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6周(11~20周).无术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继发骨折及卧床并发症的发生.1例发生异位骨化,1例术后18月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用髂骨植骨的手术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恢复髋臼原有的形态,但对于青壮年患者,满足一段时间内的正常生活还是有益的,也为二期发生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壁 缺损 髂骨植骨 重建
下载PDF
后壁负重区加用管型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
14
作者 鲍昌珅 罗建 +1 位作者 戴丹锋 孟永骏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4期561-564,共4页
目的 探讨后壁负重区加用管型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传统3.5 mm纵向重建钢板固定治疗18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在后壁负重区加用管型钢板固定。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1个月。术后根据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解... 目的 探讨后壁负重区加用管型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传统3.5 mm纵向重建钢板固定治疗18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在后壁负重区加用管型钢板固定。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1个月。术后根据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2例,良好5例,差1例。术后完全负重时间10~14周。骨折均愈合,时间12~20周。术后1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导致髋关节慢性疼痛,于术后1年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骨折再移位、切口深部感染、螺钉穿透、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d′Aubigne-Postal评分评价患髋功能:优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15/18。结论 在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中,对累及负重区的后壁骨折块加用管型钢板固定,有利于中和该区域巨大的应力,减少内固定失效的风险,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壁骨折 负重区 内固定
下载PDF
髂骨块修复髋臼后壁骨折缺损5例
15
作者 于庆海 孟卫东 《吉林医学信息》 2000年第1期8-8,共1页
关键词 髂骨块 修复 后壁骨折缺损
下载PDF
KL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姚泓成 《当代临床医刊》 2023年第3期68-69,共2页
目的探究分析针对于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实施KL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KL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外侧钢板螺钉支撑外围阻挡固定治疗),各28例。比较分析髋关节... 目的探究分析针对于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实施KL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KL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外侧钢板螺钉支撑外围阻挡固定治疗),各28例。比较分析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在干预前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伤性关节炎、神经刺激症、切口感染1例(3.57%)低于对照组7例(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髋臼后壁骨折患者,通过采用KL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将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壁骨折 KL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 疗效评估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脱位15例报告 被引量:14
17
作者 史庆轩 李佩佳 +3 位作者 罗永忠 赵汉平 刘宁 高玉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900-1901,共2页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置换术选择性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脱位的方法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陈旧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脱位患者一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通过固定骨折、植骨、使用钛网等方式来重建髋臼。[结果]...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置换术选择性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脱位的方法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陈旧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脱位患者一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通过固定骨折、植骨、使用钛网等方式来重建髋臼。[结果]经2~7年的随访,按Harris评分,治疗优良率达86.7%,无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陈旧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脱位的患者通过关节置换术,可以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关节功能,尽早下地活动,尽可能地避免关节病残和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临床证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脱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积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 陈旧骨折 股骨头骨折脱位
下载PDF
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伴创伤性关节炎 被引量:8
18
作者 庄文杰 唐学锋 +1 位作者 杨忠奎 陈实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3799-3800,共2页
本院自2009年2月以来收治12例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通过对髋臼实施复位、矫形、植骨、造盖等大体恢复髋臼窝的形态,行人工全髋置换,经定期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
关键词 陈旧骨折 人工全置换术 创伤性关节炎 治疗 骨折患者 2009年 定期随访
下载PDF
四种步态负载下髋臼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汪光晔 张春才 +5 位作者 禹宝庆 王家林 许硕贵 苏佳灿 牛云飞 张鹏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7期448-451,共4页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髋臼后壁骨折ATMFS(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脚跟着地相、单腿站立位开始相、单腿站立位中期相、单腿站立位结束相)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端移位及头臼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变化,为髋臼后...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髋臼后壁骨折ATMFS(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脚跟着地相、单腿站立位开始相、单腿站立位中期相、单腿站立位结束相)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端移位及头臼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变化,为髋臼后壁骨折的ATMFS内固定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ATRAN2005R2软件建立包含头臼作用力及所有跨髋肌肉收缩力的完整髋臼、后壁骨折及ATMFS坚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对髋臼后壁骨折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对ATMFS固定及无固定2种方法的工作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以完整髋臼为对照,分析4种步态下骨折断面的应力、骨折端移位、头臼接触应力及接触面积,评价ATMFS内固定方法固定的效果。结果:①骨折未固定时接触面积最小,并在骨折边缘形成应力集中(峰值10.9MPa);随着骨折复位ATMFS固定,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压力随之减小,应力集中趋于缓和。②ATMFS所产生的记忆聚合应力,致髋臼软骨下骨发生收缩变形(1.93×10-6~3.48×10-5m),使髋臼的负重顶区更多地参与了头臼之间接触。③ATMFS固定时4步态生理负载下,骨折端移位分别为0.0319、0.0477、0.0372、0.0289mm,所有移位均在安全范围内。④ATMFS固定时,各步态中骨折断面主要为记忆压应力,接近于生理载荷,仅近髋臼窝边缘处骨折面表现为张应力。结论:髋臼后壁骨折ATMFS固定牢固可靠,能有效地降低头臼间的接触应力,增加接触面积,维持骨折断面接近正常生理载荷的记忆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临床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壁骨折 ATMFS固定 有限元分析 接触应力 接触面积
下载PDF
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倪善军 孙俊英 王以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34,47,共5页
目的 研究髋臼后壁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 ,以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左右配对的18具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三组 ,在髋臼后外缘与坐骨大切迹间的中点截骨 ,建立髋臼后壁大块骨折模型。用临床常用的两枚皮质骨螺钉 (CS)... 目的 研究髋臼后壁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 ,以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左右配对的18具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三组 ,在髋臼后外缘与坐骨大切迹间的中点截骨 ,建立髋臼后壁大块骨折模型。用临床常用的两枚皮质骨螺钉 (CS)、髋臼重建钢板 (RP)以及重建钢板 +两枚皮质骨螺钉 (RP +CS)三种内固定方法分别固定每一组骨折 ,然后屈髋 90°对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测量各组骨折块的分离位移以及分离 3mm时的载荷 ,以比较每一种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结果 载荷下 ,髋臼骨折块的分离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 ,统计显示CS组与RP、RP +CS组间差别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1) ,而RP组与CS +RP组之间差别无意义 (P >0 .0 5 )。结论 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以RP较为理想 ,单纯CS力量不足以维持骨折块的稳定 ,而在RP之外再加两枚CS并不能增加内固定强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壁 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