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kg/m2。随...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在膝关节置换术中针对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11月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术前查X线(负重侧位、轴位相),对髌股关节炎分级并测量髌骨厚度和髌股间隙。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smith...目的:探讨髌骨置换在膝关节置换术中针对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11月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术前查X线(负重侧位、轴位相),对髌股关节炎分级并测量髌骨厚度和髌股间隙。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smith&nephew),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中行髌骨截骨后假体置换,并在置换前后测量髌骨的运动轨迹。术后随访。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行髌骨截骨安装假体,140例均髌骨轨迹良好,可以达到'no thumb test',9例采用了外侧支持带松解等操作,后髌骨轨迹良好。术后126患者均获得随访12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110.5°(90°-125°),出现19髌前疼痛口服非甾体类药物逐渐缓解,无1例出现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骨坏死、髌骨坏死、髌骨骨折及皮肤坏死等。结论对于严重的髌股关节炎行髌骨置换后可以更好的重建髌股关节,改善关节屈伸功能,减少髌骨的相关并发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文摘目的:探讨髌骨置换在膝关节置换术中针对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11月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术前查X线(负重侧位、轴位相),对髌股关节炎分级并测量髌骨厚度和髌股间隙。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smith&nephew),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中行髌骨截骨后假体置换,并在置换前后测量髌骨的运动轨迹。术后随访。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行髌骨截骨安装假体,140例均髌骨轨迹良好,可以达到'no thumb test',9例采用了外侧支持带松解等操作,后髌骨轨迹良好。术后126患者均获得随访12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110.5°(90°-125°),出现19髌前疼痛口服非甾体类药物逐渐缓解,无1例出现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骨坏死、髌骨坏死、髌骨骨折及皮肤坏死等。结论对于严重的髌股关节炎行髌骨置换后可以更好的重建髌股关节,改善关节屈伸功能,减少髌骨的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