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42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1
作者
向永军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84-88,共5页
目的分析42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
目的分析42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首发症状、主要症状、体格检查结果,以及X线、CT、MRI及病理检查结果;42例脊髓髓内占位病变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持续随访12个月,统计患儿术前和术后12个月疼痛、二便障碍及运动障碍发生情况。结果42例患儿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19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5.63±1.47)岁;病程5 h~11年,平均(3.64±1.21)年。病变部位以腰段最多,颈胸段次之;首发症状以肢体活动障碍最为常见,其次为疼痛;症状则以肢体运动障碍最为常见,其次为腰背痛、腹痛及肢体颈肩疼痛;体格检查以腱反射异常,肌力下降,浅反射消失,步态异常最为常见;42例患儿均进行脊髓MRI检查,其成像显示均存在髓内异常信号区与病变段脊髓出现增粗现象。病理类型以良性肿瘤较为常见;所有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全切24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4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均于术后持续随访12个月,与术前比,术后12个月患者疼痛与运动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手术前后二便障碍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多为良性,首发症状多为肢体运动障碍和疼痛,MRI能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而尽早发现、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则能够有效减少占位压迫对于脊髓造成的损伤,提高预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髓内占位
病变
临床特征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
1
2
作者
霍亮
王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850-185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IMSCT)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确诊为IMSCT的16例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特殊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直肠肛管、测压、神经传导速度等临床...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IMSCT)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确诊为IMSCT的16例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特殊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直肠肛管、测压、神经传导速度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5个月~14岁,平均(8.55±4.28)岁。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为1d~9a,平均2.23a。首发症状以疼痛最为常见。主要症状:肢体运动障碍14例,疼痛12例,二便障碍9例,步态异常8例,肢体萎缩3例。体格检查:腱反射异常14例,浅反射消失9例,肛门括约肌松弛6例,巴氏征阳性5例,脊柱畸形4例,局部包块3例,感觉异常2例,双下肢不等长、潜毛窦、色素沉着各1例。患儿均行脊髓MRI检查,均有病变段脊髓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区。病理类型:畸胎瘤5例,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各2例。误诊为尿路感染2例,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各1例。结论儿童IMSCT以先天性肿瘤为主,首发症状多为疼痛,MRI检查为其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本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髓内占位
病变
临床特征
儿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髓内占位性病变18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兆全
郭锁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5期64-65,共2页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类型、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笔者对2002-04~2008-05手术治疗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经MRI明确诊断,其中胶质瘤8例,先天性肿瘤7例,神经鞘瘤2例,海绵性血管瘤1例。18例...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类型、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笔者对2002-04~2008-05手术治疗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经MRI明确诊断,其中胶质瘤8例,先天性肿瘤7例,神经鞘瘤2例,海绵性血管瘤1例。18例患者全部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术治疗。其中病变全切1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肌力较前提高1~2级者13例,术后肌力暂时下降,经2周~1年恢复,比术前改善3例;术后肌力始终无改善或加重者2例,其他症状亦大部明显改善。结论临床类型以胶质瘤和先天性病变较多。采取最新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技术,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占位
病变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髓内占位切除术中脊髓后正中沟定位技术的改良及应用效果分析(附四例报道)
被引量:
1
4
作者
蒋伟超
林立慧
+5 位作者
杨晓翠
郭剑峰
李玉魁
陈曦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25-829,共5页
髓内占位切除术通常需沿着脊髓后正中沟切开脊髓.以防止脊髓背索功能受损,确保手术人路的安全。脊髓后正中沟通常可以通过背正中沟静脉以及两侧神经根中点等标志来识别。然而,髓内肿瘤、囊肿或积液的压迫可能导致脊髓局部发生推挤、旋转...
髓内占位切除术通常需沿着脊髓后正中沟切开脊髓.以防止脊髓背索功能受损,确保手术人路的安全。脊髓后正中沟通常可以通过背正中沟静脉以及两侧神经根中点等标志来识别。然而,髓内肿瘤、囊肿或积液的压迫可能导致脊髓局部发生推挤、旋转,脊髓后正中沟的解剖位置发生扭曲或者是水肿、表面新生血管、局部瘢痕等形成,使术者很难通过肉眼准确辨别脊髓后正中沟的位置。曾有研究报道,在髓内占位患者中,仅凭肉眼和经验辨别脊髓后正中沟的位置,可能会有40%的误判率。而手术中若沿着错判的脊髓后正中沟行脊髓切开.势必会损伤脊髓背索,导致患者术后深感觉功能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占位
脊髓后正中沟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题名
42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1
作者
向永军
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84-88,共5页
文摘
目的分析42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首发症状、主要症状、体格检查结果,以及X线、CT、MRI及病理检查结果;42例脊髓髓内占位病变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持续随访12个月,统计患儿术前和术后12个月疼痛、二便障碍及运动障碍发生情况。结果42例患儿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19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5.63±1.47)岁;病程5 h~11年,平均(3.64±1.21)年。病变部位以腰段最多,颈胸段次之;首发症状以肢体活动障碍最为常见,其次为疼痛;症状则以肢体运动障碍最为常见,其次为腰背痛、腹痛及肢体颈肩疼痛;体格检查以腱反射异常,肌力下降,浅反射消失,步态异常最为常见;42例患儿均进行脊髓MRI检查,其成像显示均存在髓内异常信号区与病变段脊髓出现增粗现象。病理类型以良性肿瘤较为常见;所有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全切24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4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均于术后持续随访12个月,与术前比,术后12个月患者疼痛与运动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手术前后二便障碍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多为良性,首发症状多为肢体运动障碍和疼痛,MRI能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而尽早发现、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则能够有效减少占位压迫对于脊髓造成的损伤,提高预后质量。
关键词
脊髓
髓内占位
病变
临床特征
核磁共振成像
分类号
R729 [医药卫生—儿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
1
2
作者
霍亮
王华
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
出处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850-1852,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IMSCT)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确诊为IMSCT的16例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特殊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直肠肛管、测压、神经传导速度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5个月~14岁,平均(8.55±4.28)岁。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为1d~9a,平均2.23a。首发症状以疼痛最为常见。主要症状:肢体运动障碍14例,疼痛12例,二便障碍9例,步态异常8例,肢体萎缩3例。体格检查:腱反射异常14例,浅反射消失9例,肛门括约肌松弛6例,巴氏征阳性5例,脊柱畸形4例,局部包块3例,感觉异常2例,双下肢不等长、潜毛窦、色素沉着各1例。患儿均行脊髓MRI检查,均有病变段脊髓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区。病理类型:畸胎瘤5例,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各2例。误诊为尿路感染2例,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各1例。结论儿童IMSCT以先天性肿瘤为主,首发症状多为疼痛,MRI检查为其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本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
脊髓
髓内占位
病变
临床特征
儿童
Keywords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lumors
clinical features
child
分类号
R739.4 [医药卫生—肿瘤]
R726.5 [医药卫生—儿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髓内占位性病变18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兆全
郭锁成
机构
河南睢县中医院神经外科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5期64-65,共2页
文摘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类型、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笔者对2002-04~2008-05手术治疗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经MRI明确诊断,其中胶质瘤8例,先天性肿瘤7例,神经鞘瘤2例,海绵性血管瘤1例。18例患者全部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术治疗。其中病变全切1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肌力较前提高1~2级者13例,术后肌力暂时下降,经2周~1年恢复,比术前改善3例;术后肌力始终无改善或加重者2例,其他症状亦大部明显改善。结论临床类型以胶质瘤和先天性病变较多。采取最新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技术,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髓内占位
病变
显微外科技术
分类号
R739.42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髓内占位切除术中脊髓后正中沟定位技术的改良及应用效果分析(附四例报道)
被引量:
1
4
作者
蒋伟超
林立慧
杨晓翠
郭剑峰
李玉魁
陈曦
谭国伟
王占祥
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药学部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出处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25-829,共5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J01380、2018J01376)
福建省卫生计生青年科研课题(2017-2-100)。
文摘
髓内占位切除术通常需沿着脊髓后正中沟切开脊髓.以防止脊髓背索功能受损,确保手术人路的安全。脊髓后正中沟通常可以通过背正中沟静脉以及两侧神经根中点等标志来识别。然而,髓内肿瘤、囊肿或积液的压迫可能导致脊髓局部发生推挤、旋转,脊髓后正中沟的解剖位置发生扭曲或者是水肿、表面新生血管、局部瘢痕等形成,使术者很难通过肉眼准确辨别脊髓后正中沟的位置。曾有研究报道,在髓内占位患者中,仅凭肉眼和经验辨别脊髓后正中沟的位置,可能会有40%的误判率。而手术中若沿着错判的脊髓后正中沟行脊髓切开.势必会损伤脊髓背索,导致患者术后深感觉功能丧失。
关键词
髓内占位
脊髓后正中沟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Keywords
Intramedullary placeholder
Posterior median sulcus of spinal cord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分类号
R651.2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42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向永军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临床特征
霍亮
王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髓内占位性病变18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李兆全
郭锁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髓内占位切除术中脊髓后正中沟定位技术的改良及应用效果分析(附四例报道)
蒋伟超
林立慧
杨晓翠
郭剑峰
李玉魁
陈曦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