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圆针弧形髓内固定法治疗胫腓骨干骨折
1
作者 何振辉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124-129,共6页
本文介绍了作者自行设计的用以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的“骨圆针弧形髓内固定法”的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麻醉及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对该疗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在术中和术后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亦作了简单阐述。并对... 本文介绍了作者自行设计的用以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的“骨圆针弧形髓内固定法”的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麻醉及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对该疗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在术中和术后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亦作了简单阐述。并对本法的固定作用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本法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骨折固定方法,易于掌握、易于普及、不需要特殊设备,各级医院都可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髓内固定法 腓骨
下载PDF
三角针髓内固定法治疗锁骨骨折 被引量:3
2
作者 邱凡 王平 漆伟 《中医正骨》 2006年第1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髓内固定法 锁骨骨折 三角针 治疗 医疗器械 总结报告
下载PDF
改良克氏针髓内固定法治疗锁骨折(附48例报告)
3
作者 林宗汉 丘诚远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年第8期764-764,共1页
关键词 改良克氏针髓内固定法 治疗 锁骨折
下载PDF
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汪鹏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2期254-255,共2页
目的 :探讨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有38例患者,对照组有37例患者。... 目的 :探讨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有38例患者,对照组有37例患者。我院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法对治疗组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钢板内固定法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痂愈合的时间、骨折部位愈合的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其骨痂愈合的时间及骨折部位愈合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法对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显著缩短其骨痂愈合的时间及骨折部位愈合的时间,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提升其临床疗效。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钢板内固定 胫腓骨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二种髓内穿针固定法对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黄常福 刘征役 金鹏宇 《浙江临床医学》 2002年第2期137-137,共1页
关键词 锁骨骨折 髓内固定 近端穿刺 远端穿刺 疗效对比
下载PDF
两种髓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的比较
6
作者 张少先 陈兴礼 +1 位作者 赵锦胜 俞冲 《实用骨科杂志》 2001年第5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髓内固定法 手术方
下载PDF
髓内针改良内固定法治疗锁骨骨折32例观察
7
作者 王维干 张长松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年第7期375-375,共1页
目的 :改良锁骨中外段骨折髓内针内固定术式。方法 :应用髓内针逆行穿针治疗锁骨中外段骨折 3 2例。结果 :3 2例均于 6~ 8周达临床愈合 ,无关节僵硬。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单 ,髓内针不易松脱 ,可早期活动 。
关键词 锁骨骨折 髓内针内固定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内踝入路非扩髓动力髓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8
作者 陈哨军 任新云 +1 位作者 刘敦厚 朱明德 《伤残医学杂志》 2004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索胫骨下段骨折髓内固定的新方法。方法:1998年~2001年间,随机选择25例胫骨下段骨折,年龄17岁~54岁,平均30.84岁;男23例,女2例。16例闭合骨折,0级5例、1级7例、2级4例;9例开放骨折,1级7例、2级2例。骨折复杂程度,A型4例、B型1... 目的:探索胫骨下段骨折髓内固定的新方法。方法:1998年~2001年间,随机选择25例胫骨下段骨折,年龄17岁~54岁,平均30.84岁;男23例,女2例。16例闭合骨折,0级5例、1级7例、2级4例;9例开放骨折,1级7例、2级2例。骨折复杂程度,A型4例、B型19例、C型2例。平均连续随访13个月,观察早期负重、骨连接愈合时间、关节功能及骨不连、延迟愈合、感染等。结果:全部病例采用内踝入路非扩髓逆行动力预弯梅花针髓内固定。平均术后7.5天(3天~21天)早期负重。平均19.04周(10周~40周)骨连接愈合。创伤与非创伤肢体膝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别,但踝关节存在差别。无骨不连、畸形愈合。1例延迟愈合,在鼓励负重下于40周骨连接愈合。1例开放2级C型骨折,伤口软组织感染,保留髓内固定、清创换药、静脉与局部抗生素应用及植皮治愈。结论:胫骨下段骨折内踝入路非扩髓动力髓内固定是一值得临床探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非扩髓动力髓内固定法 手术治疗 胫骨下段骨折 生物力学 并发症
下载PDF
股骨近端并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评定 被引量:1
9
作者 苗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9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并股骨干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股骨近端并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髓内钉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观...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并股骨干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股骨近端并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髓内钉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手术时间、患者术中出血量、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为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以及膝关节功能均获得显著恢复。结论临床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方法以及髓内钉固定方法对股骨近端并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均体现出操作步骤简单、固定牢靠以及微创等优点,可将患者患肢功能进行保留,发挥两种方法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并股骨干骨折 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 髓内固定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31
10
作者 张卫星 《中国医药导刊》 2016年第2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并研究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1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 目的探讨并研究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1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法进行治疗.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法的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骨性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不愈合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骨性愈合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8.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法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固定 钢板内固定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
下载PDF
AO微创内固定系统在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谢建发 唐永生 +1 位作者 彭济河 黄诗军 《当代医学》 2013年第20期56-56,共1页
目的探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系统)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2月接受胫骨骨折治疗的患者100名,其中50名患者使用AO微创内固定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50名患者使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比... 目的探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系统)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2月接受胫骨骨折治疗的患者100名,其中50名患者使用AO微创内固定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50名患者使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4.0%,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2.0%,因此,AO微创内固定系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法,P<0.05。结论 AO微创内固定系统可有效地治疗患者下肢骨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微创内固定系统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 胫骨骨折 比较
下载PDF
压砸伤断指的再植
12
作者 邹锦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35-436,共2页
关键词 压砸伤 断指 再植术 克氏针髓内固定法 Kessler肌腱修复
下载PDF
胫骨内侧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传玺 张彬彬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年第8期716-716,共1页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胫骨内侧 治疗 骨折愈合时间 钢板 髓内固定 交通事故 交通事业
下载PD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reated by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n subsection and autograft fusion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建华 刘鹏 李起鸿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7年第4期209-215,共7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Methods: Totally 21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undergoing a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April 2001 to Janu...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Methods: Totally 21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undergoing a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April 2001 to January 200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experience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 in subsection, 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Preoperativ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nd follow-up image data, X-rays and semi-quantitative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 (JOA) sco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toration of lordosis (Cobb's angle), intervertebral heights, the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Results: Preoperative symptoms were markedly alleviated or disappeared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JOA scores, the ratio of improvement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72. 2%, including excellent in 9 cases (42.9%), good in 7 cases (33.3%), fair in 3 cases (14.3%) and poor in 2 cases (9.5%).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X-rays showed obvious improvements in lordosis and in 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of the cervical spine (P〈0. 01).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instrument failure during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14. 2 months (9-24 months, P〉0. 01). Conclusion: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n subsection, 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s a rational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ULTILEVEL anterior decompression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临床用血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姚锁良 董昭强 +2 位作者 刘玮 贺晓婵 孙琪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4年第2期304-305,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切复固定不同年龄组手术患者用血情况。方法:选择2007-01-2011-06股骨干骨折患者627例,其中男466例,女161例,按年龄分为8组:幼儿期组(88例);童年期组(48例);青春期组(35例);青年期组(69例);壮年期组(206例);老年前期...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切复固定不同年龄组手术患者用血情况。方法:选择2007-01-2011-06股骨干骨折患者627例,其中男466例,女161例,按年龄分为8组:幼儿期组(88例);童年期组(48例);青春期组(35例);青年期组(69例);壮年期组(206例);老年前期组(94例);老年期组(73例);高龄期组(14例)。调查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及术后输血总量。结果:分析不同年龄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和术中、术后平均输血量。结论:各项指标随着年龄的增加均有所延长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切复带锁髓内固定 年龄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study on treatment of midshaft tibial fracture with expandable and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 被引量:5
16
作者 毕擎 朱丹杰 +3 位作者 邱斌松 洪剑飞 章水均 夏冰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7年第4期228-232,共5页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midshaft tibial fracture with expandable intramedullary nails compared with interlocking intramednilary nails. Methods: From June 2003 to August 2005, 46...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midshaft tibial fracture with expandable intramedullary nails compared with interlocking intramednilary nails. Methods: From June 2003 to August 2005, 46 patients (27 males and 19 females, aged 20-74 years, mean =38.4 years ) with midshaft tibial fracture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in our department. The causes of fractures were traffic injury in 21 patients, fall injury in 6, tumbling injury in 11 and crushing injury in 8. According to AO/ ASIF classification, Type A fracture was found in 16 patients, Type B in 11, Type C1 in 5, and Type C2 in 2. Open fractures were found in 12 patients, according to Gustilo classification, Type Ⅰ in 9 patients and Type Ⅱin 3 patients. Based on the patients'consent, 24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xpandable intramedullary nails (Group A ) and 22 with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 (Group B ). The operation time, blood loss during operation, X-ray fluoroscopic times, hospitalization time, weight bearing time after operation, healing time of fracture and complications of all the patients were recorde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ll the case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Johner-Wruhs.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4 months ( mean = 16.2 months). The time of operation, the blood loss, X-ray fluoroscopic times,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healing time of fracture of Group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 compared with those of Group B, but the time for weight bearing after operation, the Johner- Wruhs degree of clinical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0.05). Conclusions: Expandable intramedullary nail can shorten operation time, decrease blood loss and reduce invasion, which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tibial midshaft fra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fixation intramedullary Tibial fractures Clinical medic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