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髓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熟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1
作者 周光全 陈果 牟皎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6期65-67,共3页
目的总结髓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熟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增生(MPDCP)的诊断与治疗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PDC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取骨髓组织进行骨髓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检查,取丘疹皮肤和颈部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目的总结髓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熟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增生(MPDCP)的诊断与治疗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PDC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取骨髓组织进行骨髓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检查,取丘疹皮肤和颈部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男,45岁。因“红斑性皮肤丘疹1个月,发现外周血原始细胞3 d”入院。入院时表现为皮肤红斑性丘疹、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和肺部阴影。骨髓涂片显示存在两种异常细胞群,即20.5%的原始细胞和24.5%的pDCs。骨髓免疫分型检查显示,原始细胞表达CD34^(+)、CD117^(+)、CD123^(+)、HLA-DR^(+)、CD13^(+)、CD33^(+)、CD38^(+)和TdT^(+)。pDCs表达CD4^(+)、CD123^(+)(高)、CD303^(+)、CD38^(+)和HLA-DR^(+),但不表达CD56;皮肤丘疹和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pDCs浸润,pDCs表达CD4^(+)、CD123^(+)和CD38^(+),不表达CD56。对细胞分选的骨髓液中两种异常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原始细胞和pDCs具有基本一致的基因突变,提示pDCs与原始细胞具有类似的肿瘤克隆起源。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患者确诊为MPDCP。给予VA方案化疗,28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患者获得深度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度肝功能损伤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MPDCP临床表现多样,骨髓涂片、骨髓免疫分型、骨髓基因测序和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VA化疗方案能够使MPDCP患者获得深度完全缓解MRD阴性,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系白血病 细胞树突细胞 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熟浆细胞树突状细胞增生 细胞学检测 细胞免疫检测 维奈克拉 阿扎胞苷
下载PDF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改善及外周血树突状细胞mDCs和pDCs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郭亚丽 李鹏飞 +2 位作者 吴慧芬 张希 应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208,共5页
目的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症状改善及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 目的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症状改善及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3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在常规雾化治疗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外周血mDCs、pDCs及mDCs/pDCs数据变化、症状改善情况及肺功能的影响。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mDCs比例没有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pDCs比例均持续下降(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3周外周血pDCs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DCs/pDCs比值升高(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3周的mDCs/pDCs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早晚的咳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肺功能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病例均未脱落,观察组复发率4.55%(3/66)低于对照组15.15%(10/66)(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更能快速降低外周血pDCs比例、提升mDCs/pDCs比值,有助于快速纠正患儿体内Th1/Th2的失衡状态同时减轻临床症状、优化肺功能,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 咳嗽变异性哮喘 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孟鲁司特钠
下载PDF
人结直肠癌和肿瘤引流淋巴结组织中Foxp3^+调节性T细胞和髓样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丹 宋紫绮 +4 位作者 李怡飞 历春 董志恒 董营 盖晓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1-626,I0005,共7页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和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组织中的浸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RC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5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RC患者标本及...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和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组织中的浸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RC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5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RC患者标本及TDLN组织样本中Foxp3^+ Tregs及CD11c^+mDCs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频数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RC患者癌组织中Foxp3^+ Tregs的阳性表达频数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癌组织中Foxp3^+ Tregs阳性表达频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TNM分期Ⅲ+Ⅳ期组患者癌组织中Foxp3^+ Tregs阳性表达频数高于TNM分期Ⅰ+Ⅱ期组患者(P<0.01);肿瘤引流阳性淋巴结(mTDLN)组织中Foxp3^+ Tregs阳性表达频数明显高于肿瘤引流阴性淋巴结(mfTDLN)组织(P<0.01)。CRC患者癌组织中CD11c^+mDCs的阳性表达频数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癌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TNM分期Ⅲ+Ⅳ期组患者癌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低于TNM分期Ⅰ+Ⅱ期组患者(P<0.01);不同浸润深度癌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DLN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明显低于mfTDLN组织(P<0.01)。CRC和TDLN组织中Foxp3^+ Tregs表达与CD11c^+mDCs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CRC的发生发展与癌组织局部微环境中Foxp3^+ Tregs及CD11c^+mDCs的表达频数有关。Foxp3^+ Tregs和CD11c^+mDCs在抑制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引流淋巴结 肿瘤转移 调节性T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频数与细胞表型的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朱文静 谢青 +5 位作者 陈榕 贾妮娜 项晓刚 林兰意 郭斯敏 王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2007-201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mDC的百分比数.磁珠分选方法分离纯化mDC,流式细胞仪检测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11c+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频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8%±0.61% vs 0.77%±0.56%,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mDC频数与血清ALT水平、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374,-0.435,均P<0.05),患者组不同肝脏炎症程度mDC频数存在差异.新鲜分离的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较低,但患者组CD8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6%±21.54% vs 18.71%±10.93%,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1c+mDC亚群百分比降低,但m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率并未严重受损,外周血中CD11c+mDC数量减少可能与血清病毒载量及肝脏炎症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D11c^+树突状细胞 频数 细胞表型
下载PDF
尼古丁对哮喘大鼠树突状细胞髓样分化因子88及白介素-10、白介素-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毅 杜永成 许建英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尼古丁对哮喘大鼠模型树突状细胞(DCs)Toll受体转导途径中重要接头蛋白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表达影响及其与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的关系,从细胞水平探讨尼古丁加重哮喘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制备哮喘大鼠模型,... 目的通过研究尼古丁对哮喘大鼠模型树突状细胞(DCs)Toll受体转导途径中重要接头蛋白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表达影响及其与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的关系,从细胞水平探讨尼古丁加重哮喘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制备哮喘大鼠模型,培养骨髓来源的DCs及脾脏来源的淋巴细胞,实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哮喘组、尼古丁组和哮喘加尼古丁组,其中对照组和哮喘组大鼠DCs在培养5 d后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PBS继续培养72 h,尼古丁组和哮喘加尼古丁组大鼠DCs在培养5 d后加入质量浓度为400μg/ml尼古丁作用72 h。收集各组细胞及细胞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各组IL-10和IL-12的浓度。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内MyD88的含量。采用MTT法测定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①哮喘加尼古丁组和哮喘组大鼠DCs IL-10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IL-12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加尼古丁组大鼠DCs IL-10和IL-12的表达均低于哮喘组大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尼古丁组、哮喘组和哮喘加尼古丁组大鼠DCs MyD88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加尼古丁组大鼠DCs MyD88的表达低于哮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哮喘组大鼠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加尼古丁组大鼠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与哮喘组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弱,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DCs MyD88的表达与IL-12呈显著的正相关(r=0.644,P<0.01),与IL-10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IL-12与IL-10的表达呈显著的负相关(r=-0.388,P<0.05)。DCs中IL-10的表达与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r=0.524,P<0.01);IL-12的表达与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尼古丁可以抑制哮喘大鼠DCs MyD88以及IL-10、IL-12的表达,并降低DCs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这可能是吸烟加重哮喘的免疫学机制之一。其中MyD88依赖的Toll受体转导途径可能在尼古丁下调IL-12的表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 白介素-10 白介素-12 分化因子88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频数和细胞表型的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香莉 郑天送 +4 位作者 贾妮娜 肖晋美 高虹 张继萍 张桓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5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频数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11c^+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比率;磁珠分选方法分离纯化CD11c^+mDC...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频数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11c^+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比率;磁珠分选方法分离纯化CD11c^+mDC,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中CD11c^+mDC占PBMC的比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1%±0.40%)vs.(0.78%±0.40%),P<0.05];患者组不同临床严重程度CD11c^+mDC频数存在差异;新鲜分离的CD11c^+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较低,但患者组CD80和CD86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3%±3.22%)vs.(2.50%±1.23%),(43.95%±16.42%)vs.(17.22%±7.53%),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中CD11c^+mDC频数降低,但CD11c^+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率并未严重受损;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中CD11c^+mDC频数降低可能与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活动期 CD11c-+树突状细胞 频数 细胞表型
下载PDF
Ag85B调节小鼠髓样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TSLP介导下TSLPR和OX40L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钱江 吴健 +5 位作者 安弘 房祥峰 李东风 杨士芳 孟锦绣 高兴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80-1687,共8页
目的:研究抗原85B(Ag85B)体外诱导小鼠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s)的成熟以及对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介导下m DCs表达TSLP受体(TSLPR)和OX40L的影响,探究Ag85B抑制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重组小鼠GM-CS... 目的:研究抗原85B(Ag85B)体外诱导小鼠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s)的成熟以及对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介导下m DCs表达TSLP受体(TSLPR)和OX40L的影响,探究Ag85B抑制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重组小鼠GM-CSF和IL-4体外诱生C57BL/6小鼠未成熟的m DCs,并运用免疫磁珠分离的方法纯化,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流式细胞术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表型鉴定;分别用0、50、100、200μg/L不同浓度的Ag85B或TSLP作用于纯化并鉴定后的m DCs,培养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6、TSLPR和OX40L的表达,选取最佳的Ag85B或TSLP处理浓度。随后将m D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g85B处理组、TSLP处理组和Ag85B+TSLP处理组,培养24 h后检测m DCs的促炎表面分子TSLPR和OX40L的表达。结果:体外诱导培养7 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面呈现不规则树突样突起,扫描电镜下见细胞类圆形,表面有少量皱褶和较少分叉的树突状突起,符合未成熟m DCs的形态学特点;纯化后的m DCs表达表面分子CD11c的细胞较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细胞多,符合未成熟m DCs的表型特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200μg/L的Ag85B处理组m DCs表达CD80和CD86的细胞比率显著增高(P〈0.05),表达TSLPR和OX40L的细胞比率无显著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50、100和200μg/L浓度的TSLP处理组的m DCs表达CD80和CD86的细胞比率均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50μg/L TSLP处理组相比较,100μg/L和200μg/L TSLP处理组的m DCs表达TSLPR和OX40L的细胞比率均显著升高(P〈0.05)。选取200μg/L作为Ag85B和TSLP的优化作用浓度,结果发现Ag85B处理组和Ag85B+TSLP处理组的m DCs表达TSLPR和OX40L的细胞比率较TSLP处理组均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Ag85B可通过上调m DCs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促进其成熟,同时下调TSLP介导的m DCs表达促炎表面分子TSLPR和OX40L,推测Ag85B可能通过TSLP介导的m DCs途径抑制气道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85B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树突状细胞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受体 OX40L
下载PDF
HBe Ag对髓样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4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燕飞 汤永志 +3 位作者 朱坚胜 朱敏 陈华忠 刘均艳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HBe Ag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Toll样受体4(TLR4)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mDC;加入HBe Ag体外刺激,经脂多糖(LPS)刺激获得成熟mDC。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蛋... 目的探讨HBe Ag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Toll样受体4(TLR4)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mDC;加入HBe Ag体外刺激,经脂多糖(LPS)刺激获得成熟mDC。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MTS法检测m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培养至第9天,HBe Ag刺激组TLR4、NF-κB相对表达量为0.12±0.01、0.75±0.12,分别低于对照组的0.27±0.03、1.20±0.13(均P<0.05)。在DC/淋巴细胞比例为1∶5、1∶10、1∶20的反应中,HBe Ag刺激组刺激指数为2.93±0.05、2.56±0.19、1.44±0.09,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83±0.05、3.57±0.35、2.13±0.11(均P<0.05)。结论 HBe Ag抑制mDC TLR4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减弱m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HBEAG TOLL受体4 NF-ΚB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分析
9
作者 侯刚 赵莉 +3 位作者 叶欣 范华 万宝美 宋文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3904-3907,共4页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髓样树突状细胞进行功能分析。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7在泰山医学院完成。①髓样树突状细胞来源于2005-07/12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12例,女8例,年...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髓样树突状细胞进行功能分析。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7在泰山医学院完成。①髓样树突状细胞来源于2005-07/12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1~42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HBsAg(+)、HbeAg(+)、HbcAb(+),乙型肝炎病毒DNA均为阳性,3个月内均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诊断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等病毒重叠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②以14例健康供血员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男8例,女6例,年龄21~36岁。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供血员各取外周血20mL,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去除红细胞和粒细胞,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培养其分化发育为髓样树突状细胞,锥虫篮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并进行细胞计数。④收集培养第10天的1×109L-1髓样树突状细胞,离心管中分别加入荧光标记抗体HLA-DR-FITC和CD86-FITC,终浓度为5mg/L,4℃标记45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表型。⑤取培养第7天的1×109L-1髓样树突状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的胎牛血清、50μg/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L白细胞介素4、1U/L肿瘤坏死因子α的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后收集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与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⑥培养第10天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以30Gyγ放射线灭活后,每孔分别按髓样树突状细胞:T细胞=1∶40,1∶20,1∶10,1∶5加入到已含有纯化T细胞的96孔板中,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髓样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结果:①髓样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生成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10d时,呈典型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低密度,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有丰富的伸长毛刺,悬浮不贴壁,与正常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髓样树突状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区别。锥虫篮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髓样树突状细胞活力均大于9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3.4±0.3)×109L-1,(5.2±0.3)×109L-1,t=17.2183,P<0.01]。②髓样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及细胞因子含量变化:与正常人群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CD86和HLA-DR分子表达率均明显降低(t=5.4351~8.7062,P均<0.01);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明显降低(t=13.7208,P<0.01),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无明显变化。③混合淋巴细胞效应:在髓样树突状细胞:T细胞=1∶5,1∶10,1∶20,1∶40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激活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群(t=17.7096~28.0225,P均<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功能降低,可能是导致机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生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CD86 HLA-DR 细胞因子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数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减少
10
作者 钱菊英 陆浩 +7 位作者 姚康 孙爱军 黄榕翀 郝颖 施鸿毓 王克强 邹云增 葛均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6-16,共1页
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近年来研究发现,DC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免疫炎性反应过程。人外周循环中主要有两类DC:髓样树突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关细胞(pDC),在自身免疫... 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近年来研究发现,DC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免疫炎性反应过程。人外周循环中主要有两类DC:髓样树突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关细胞(pDC),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外周血DC数量明显下降。本课题主要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mDC和pDC数量的变化。方法入选17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健康对照人群。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分析测定③组人群中外周血DC数量及其亚型的绝对数和比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发作后7 d进行随访。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mDC与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值及其绝对值较正常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均明显下降(P值均<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中,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037±0.035)%, (0.229±0.015)%和(0.223±0.016)%,③组中mDC的绝对数分别为(3.78±0.85)μL、(14.84±0.97)μL和(14.5±1.34)μL,pDC所占比例分别为(0.018±0.023)%、(0.056±0.006)%和(0.039±0.005)%,绝对数分别为(1.51±0.46)μL、(3.29±0.31)μL、(12.25±0.36)μL,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外周血mDC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pDC所占比例明显下降(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组,mDc及pDC所占百分比及绝对数在心肌梗死后1周明显增高(P值均<0.05)。结论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外周血DC数量下降相似,急性心肌梗死时外周血mDC及pDC在急性期明显降低,1周后明显上升。提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外周血DC数量明显下降可能参与斑块不稳定的形成,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 树突状细胞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树突细胞 外周循环 免疫炎性反应 细胞 急性期 流式细胞
下载PDF
黄芪多糖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成熟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立民 张彦明 +4 位作者 陆沭华 孙雨梅 赵广圣 张兴霞 崔红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成熟的影响。方法:收集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23例AML...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成熟的影响。方法:收集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23例A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pDC。APS刺激pDC5d后,流式细胞术检测pDC表型、光镜观察p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pDC的超微结构;不同质量浓度APS(0、50、100、200μg/ml)处理24h后,ELISA检测pDC上清中IFN-α、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光镜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PS可使pDC的突起增多、变长,呈现成熟形态特征。APS可促进pDC的分化和成熟,使CD11c、CD80、CD86阳性率明显提高,并呈APS浓度依赖性(P<0.05)。APS还可浓度依赖性地上调pDC分泌IFN-α、TNF-α和IL-6(P<0.05)。结论:APS能够增强AML患者pDC的功能,并促进其分化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急性细胞白血病 细胞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下载PDF
干扰素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髓样树突状细胞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吴重阳 靳彩彩 《卫生职业教育》 2009年第9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有效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健康人和CML患者治疗前(初诊未治的慢性期)与IFN—α治疗1年后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的数量变化;分析CML患者外周...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有效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健康人和CML患者治疗前(初诊未治的慢性期)与IFN—α治疗1年后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的数量变化;分析CML患者外周血mDCs数量的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结果与健康人比较,CML患者外周血中mDCs数量减低(P〈0.01);经IFN—α和羟基脲有效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体内mDCs的数量有所恢复,尤其是治疗后达MCR的患者,其mDCs数量接近正常;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体内mDCs数量与白细胞数、年龄呈负相关,和IFN—α的疗效呈正相关,与患者性别无关。结论CML患者体内mDCs的数量降低,IFN—α有效治疗CML可能与恢复mDCs的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干扰素Α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伴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
13
作者 孔利华 秦丽莉 +4 位作者 冯安华 刘真真 唐娜 臧继康 王海英 《新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216-220,共5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BPDCN伴AML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该例患者为69岁男性,因发热1周入院,无典型的皮肤损害表现,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BPDCN伴AML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该例患者为69岁男性,因发热1周入院,无典型的皮肤损害表现,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分析示增生极度活跃,且瘤细胞免疫表型独特,确诊为BPDCN伴AML。建议其选择含维奈克拉的低强度化学治疗方案,但患者放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浆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 急性系白血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14
作者 丁秋燕 汪伟 +2 位作者 罗昊军 李怡 丁涵露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肾组织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7例活跃期MPA患者(MPA活跃组)和18例缓解期MPA患者(缓解组),并以性别...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肾组织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7例活跃期MPA患者(MPA活跃组)和18例缓解期MPA患者(缓解组),并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分析法测定三组人群外周血中mDC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其中mDC以Lin1^(-)HLA-DR^(+)CD11c^(+)确定,Treg细胞以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确定,将进行了肾穿刺的24例MPA患者分为局灶性12例,新月体性5例,混合性7例。结果MPA活跃组外周血mDC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均较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下降(P<0.05),mDC、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占比均与BVAS评分负相关(P<0.05)。新月体性组外周血mDC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均较局灶性组、混合性组下降(P<0.05)。结论外周血mDC和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下降与MPA患者疾病活跃度及肾组织急性病理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树突状细胞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小鼠骨髓浆细胞样与髓样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剑峰 李东方 +2 位作者 郭权威 况军 张建华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626-1631,共6页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浆细胞样与髓样树突状细胞亚群的体外培养、分离及鉴定的方法,探讨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亚群间生物学功能的差异。方法:获取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利用重组小鼠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rmFlt3-L)诱导其向pDC及mDC亚群分...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浆细胞样与髓样树突状细胞亚群的体外培养、分离及鉴定的方法,探讨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亚群间生物学功能的差异。方法:获取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利用重组小鼠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rmFlt3-L)诱导其向pDC及mDC亚群分化,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及磁珠抗体对小鼠骨髓DC亚群进行分离与鉴定,计算不同时间点细胞数量及mDC与pDC的占比,确定最佳分选时间,然后将Lewis肺癌细胞裂解物分别刺激mDC及pDC,观察DC细胞形态、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免疫表型分子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及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小鼠骨髓细胞经rmFlt3-L体外诱导培养8~9d,可获得表型为CD11c+CD11b-B220+pDC与CD11c+CD11b+B220-mDC。功能方面,在负载Lewis肺癌细胞裂解物条件下,mDC组分泌的IL-12及TNF-α均高于pDC组(P<0.05);mDC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高于pDC组(P<0.05)。形态上,mDC体积较大,细胞核不规则,且细胞周边见较多的“突起”;而pDC体积较小,呈类圆形,大部分细胞表面无“突起”。免疫表型方面,负载Lewis肺癌细胞裂解物的mDC组细胞表面CD80、CD86、CD40及MHC-Ⅱ类分子平均荧光强度值高于pDC组。结论:小鼠骨髓细胞在rmFlt3-L的刺激诱导下分化成pDC与mDC亚群,负载肿瘤细胞裂解物的mDC的生物学功能强于pDC,可能与mDC的形态成熟与共刺激分子表达上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肿瘤细胞裂解物
下载PDF
IL-37对人原代髓样树突状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6
作者 吴万通 崔兆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2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37(IL-37)对人原代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表达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IL-12的影响。方法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将全血细胞分离后提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分选方法分离纯化CD11c+CD123lowHLA-DR+的m DC。将分选后的m D...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37(IL-37)对人原代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表达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IL-12的影响。方法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将全血细胞分离后提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分选方法分离纯化CD11c+CD123lowHLA-DR+的m DC。将分选后的m DC分为3组:未处理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培养后,再加入100 ng/mL LPS;IL-37预处理组分别加入0.125、0.25、0.5、1μg/mL IL-37后,再加入100 ng/mL LP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 DC中TNF-α、IL-6、IL-12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2水平。结果与未处理组比较,对照组TNF-α、IL-6、IL-12 mRNA表达均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IL-37预处理组加入0.25、0.5、1μg/mL IL-37预处理后,TNF-α、IL-6 mRNA表达降低;加入0.5、1μg/mL IL-37预处理后,IL-12 mRNA表达降低(P均<0.01)。与未处理组比较,对照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2水平升高。各浓度IL-37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TNF-α水平均降低(P均<0.05);加入0.25μg/mL IL-37预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IL-6、IL-12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IL-37能够降低人原代m DC表达和分泌炎症相关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37 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介素6 细胞介素12
下载PDF
脐血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军 黄亚娟 +2 位作者 万云 王敏 池田和真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2-385,共4页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11c的表达,...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11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培养体系 树突状细胞(mdc) CD123
下载PDF
HIV感染者经HAART后血液中髓样树突状细胞增加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功能持续减少
18
作者 温韬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3年第2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HIV感染 HAART 血液 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数量 功能 持续减少
下载PDF
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缺乏未成熟的外周血浆细胞样和髓样树突状细胞
19
作者 Baumgart D.C. Metzke D. +1 位作者 Schmitz J. 陈云茹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5年第7期28-29,共2页
Background: Breakdown of tolerance against the commensal microflora is believ ed to be a major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Dendritic cells (DC)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is process ... Background: Breakdown of tolerance against the commensal microflora is believ ed to be a major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Dendritic cells (DC)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is process in various animal mod els, but data on human DC in IBD are very limited. Aim: To characterise plasmacy toid DC (PDC) and myeloid DC (MDC)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versus inactive IBD a nd healthy controls. Patients and Methods: Peripheral blood was obtained from 10 6 patients (Crohn’ s disease (CD) n = 49, ulcerative colitis (UC) n = 57) and h ealthy controls (n = 19). Disease activity was scored using themodified Truelove Witts (MTWSI) for UC and the Harvey Bradshaw severity indices (HBSI) for CD. Fo ur colour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enumerate, and phenotyp e DC. DC from patients with acute flare ups and healthy controls were cultured a nd stimulated with CpG ODN 2006 or lipopolysaccharide (LPS). Results: IBD patien ts in remission (PDC UC, 0.39% ; CD, 0.35% ; MDC- 1 UC, 0.23% ; CD, 0.22% of PBMC) have slightly lower numbers of circulating DC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 trols (PDC 0.41% , MDC- 1 0.25% of PBMC). In acute flare ups IBD patients ex perience a significant drop of DC (PDC UC, 0.04% ; CD, 0.11% ; MDC- 1 UC, 0.1 1% ; CD, 0.14% of PBMC) that correlates with disease activity (correlation co efficients: PDC MTWSI, 0.93; HBSI, 0.79; MDC- 1 MTWSI, 0.75; HBSI, 0.81). Moreo ver, both express α l4β 7 integrin and display an immature phenotype. Freshly isolated PDC and MDC- 1 from untreated flaring IBD patients express higher base line levels of CD86 which increases further in culture and upon stimulation comp 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Conclusion: IBD patients lack immature blood DC duri ng flare ups which possibly migrate to the gut. An aberrant response to microbia l surrogate stimuli suggests a disturbed interaction with commens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树突状细胞 细胞 疾病活动度 克罗恩病 严重度 溃疡性结肠炎 动物模型 微生物类 循环血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源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TLR7、TLR9的表达
20
作者 段丽芳 范建伟 张晓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s)的功能及Toll样受体7(TLR7)及TLR9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p DCs功能缺陷的可能原因。方法免疫磁珠分选11例初诊未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s)的功能及Toll样受体7(TLR7)及TLR9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p DCs功能缺陷的可能原因。方法免疫磁珠分选11例初诊未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15例健康对照(正常对照组)外周血p DCs,用Cp G ODN 2216刺激外周血p DCs,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检测上清液IFN-α、TNF-α、IL-6水平;real-time PCR检测p DCs TLR7 mRNA、TLR9 mRNA表达。结果 AML组和ALL组p DCs产生的IFN-α、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 DCs功能明显下降;AML组和ALL组p DCs内TLR7 mRNA、TLR9 mRNA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源p DCs内TLR7 mRNA、TLR9mRNA表达减少,可能进一步抑制p DCs功能,是AL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OLL受体7 TOLL受体9 细胞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