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空间聚类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郭津津 樊守彬 +3 位作者 王军玲 田灵娣 张东旭 孙改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城市交通排放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研究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对制定减少排放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该研究根据北京市城区路网车流数据计算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 城市交通排放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研究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对制定减少排放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该研究根据北京市城区路网车流数据计算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轻型汽车流量在路网中比例为93%,对CO和HC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93%和89%重型汽车流量在路网中比例为6%对PM和NO_x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92%和73%,摩托车的流量和污染物排放比例均较低;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车流量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模式为聚集模式通过高/低聚类分析发现车流量和污染物总排放量的空间模式为高值聚集;热点图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热点地区主要位于二环至四环之间的中部和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尾气 排放清单 空间分布模式 空间自相关分析 高/低聚类分析 热点分析
下载PDF
基于实时交通出行数据的居民生活便利性评价——以武汉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顾江 张晓宇 萧俊瑶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156-174,共19页
居民生活便利性是评价宜居城市最核心的方面。本文基于实时交通出行数据,将居民的现实出行状况纳入研究,并整合生活圈理论、可达性方法和大数据手段,以期完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评价体系。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居民生活便利性的空间差... 居民生活便利性是评价宜居城市最核心的方面。本文基于实时交通出行数据,将居民的现实出行状况纳入研究,并整合生活圈理论、可达性方法和大数据手段,以期完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评价体系。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居民生活便利性的空间差异为研究对象,着重揭示其整体特征和基础设施布局存在的短板,并基于街道划分对各个街道的生活便利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主城区居民生活便利性呈现显著的高值聚类、低值分散的空间特征;片区生活便利性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一致性,不同类型生活便利度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交通因子存在显著的低值聚类。居民生活便利性内在地反映了一定片区各类设施的分布状况,本文指出武汉市主城区居民生活便利度的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进而揭示武汉市主城区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等的结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便利度 生活圈 POI数据 实时交通出行数据 空间自相关分析 高/聚类分析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下载PDF
夜光遥感支持下的城市人口核密度空间化及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小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56-2266,共11页
基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街道社区人口统计数据、夜光遥感影像、Landsat8影像,融合核密度与回归方程,绘制30 m栅格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①采用核密度方法对69个社区人口计算生成人口密度分布图。建立786个... 基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街道社区人口统计数据、夜光遥感影像、Landsat8影像,融合核密度与回归方程,绘制30 m栅格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①采用核密度方法对69个社区人口计算生成人口密度分布图。建立786个居民小区点的人口密度与夜光遥感的常规QQ分位图,检测出人口密度存在较大的误差区域:五凤街道和洪山镇。②建立人口密度与夜光遥感、Landsat8线性分解的不可渗透表面影像之间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修正两个区域的人口密度误差。③采用高/低聚类分析、热点分析、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得到鼓楼区人口高聚类属性,显示了鼓楼区最大商业圈区域与人口密度最大居民点区域,展示了人口聚类的空间局部差异性格局。结果:①研究中所采用的人口空间化技术融合了2种空间化方法:核密度与回归方程。生成30 m栅格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图。②鼓楼区人口密度均值分为3种类型:11 000、25 000和50 000人/km2,人口密度分布近似正态分布。③当鼓楼区人口密度均值大于33 000人/km2,不可渗透表面灰度值与人口密度相关性更强。反之,夜光亮度值与人口密度相关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人口密度 核密度 回归方程 空间自相关 高/低聚类分析 热点分析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