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丽汉诗对宋诗之接受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正海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2-72,286,共11页
高丽与宋朝并存三百多年,其文学也深受宋代文学影响。就高丽汉诗而言,其对宋诗的接受,主要包括文本的接受、作家的接受以及诗学观点的接受等。通过梳理高丽诗人阅读的宋人诗集,分析他们对宋诗接受的方式,并深入了解宋代诗学观念对高丽... 高丽与宋朝并存三百多年,其文学也深受宋代文学影响。就高丽汉诗而言,其对宋诗的接受,主要包括文本的接受、作家的接受以及诗学观点的接受等。通过梳理高丽诗人阅读的宋人诗集,分析他们对宋诗接受的方式,并深入了解宋代诗学观念对高丽汉诗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高丽汉诗的发展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高丽汉诗 诗学接受
下载PDF
《箕雅》高丽汉诗用韵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高航 《南开语言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32-39,共8页
《箕雅》是朝鲜汉诗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三个朝代所有优秀汉诗作品。通过对高丽汉诗用韵情况与《广韵》《平水韵》的比较,认为高丽汉诗在用韵方面严守《广韵》独用、同用原则,在韵字选用上也不乏自己的... 《箕雅》是朝鲜汉诗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三个朝代所有优秀汉诗作品。通过对高丽汉诗用韵情况与《广韵》《平水韵》的比较,认为高丽汉诗在用韵方面严守《广韵》独用、同用原则,在韵字选用上也不乏自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雅 高丽汉诗 广韵 平水韵
原文传递
高丽中后期诗风转变的关键——论李仁老对杜甫诗法的接受 被引量:2
3
作者 孔英民 严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3-191,共9页
杜甫诗作重法,其"用法至于无迹"的诗法论,启发了朝鲜高丽朝汉诗人李仁老。高丽诗坛崇尚规范易学的汉诗,杜甫诗因恪守诗法、格律严整而深受欢迎。李仁老推崇杜甫,并将杜甫的诗法论用于批评朝鲜汉诗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 杜甫诗作重法,其"用法至于无迹"的诗法论,启发了朝鲜高丽朝汉诗人李仁老。高丽诗坛崇尚规范易学的汉诗,杜甫诗因恪守诗法、格律严整而深受欢迎。李仁老推崇杜甫,并将杜甫的诗法论用于批评朝鲜汉诗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初具本土特色的诗法观。李仁老的诗法评论,不仅奠定了高丽朝汉诗学基础,而且对于清除高丽诗风之弊,纾解高丽诗坛困境,促进高丽汉诗创作的良性发展,乃至于走出朝鲜汉诗创作的一条特色之路,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李仁老 高丽汉诗 诗法无迹
下载PDF
崔致远作品辑佚与整理——评《崔致远全集》
4
作者 刘畅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1年第11期46-53,共8页
李时人、詹绪左编校《崔致远全集》是目前学界整理最为完备的崔致远作品全集,在版本选择、作品搜选、校勘等方面,都体现出较高的文献价值。该书编校建立在吸收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但也仍有未尽之处。如《桂苑笔耕集》未参校清末杨尚文精写... 李时人、詹绪左编校《崔致远全集》是目前学界整理最为完备的崔致远作品全集,在版本选择、作品搜选、校勘等方面,都体现出较高的文献价值。该书编校建立在吸收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但也仍有未尽之处。如《桂苑笔耕集》未参校清末杨尚文精写本;作品辑佚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辨、回应学界先行研究;校勘用心,但编例未明。且总体上,仍有不少落叶微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崔致远全集 高丽汉诗
下载PDF
高丽、朝鲜汉诗长安形象钩沉
5
作者 刘志峰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20年第3期11-15,共5页
在宋、金、元交替的动荡政治格局下,高丽汉诗长安形象呈现出浓厚的政治意味,并逐渐成为文学语境中象征文化优越地位的符号;伴随着朝鲜时期学习、推崇唐诗的热潮,朝鲜文人在接受唐诗长安意象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长安文学形象的创作,并出... 在宋、金、元交替的动荡政治格局下,高丽汉诗长安形象呈现出浓厚的政治意味,并逐渐成为文学语境中象征文化优越地位的符号;伴随着朝鲜时期学习、推崇唐诗的热潮,朝鲜文人在接受唐诗长安意象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长安文学形象的创作,并出现了以"长安"指代明朝首都的作品。此外,长安形象已经融入高丽、朝鲜的风俗与文化,这一过程丰富了东亚长安形象的内涵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形象 高丽汉诗 朝鲜汉诗 小中华意识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以韩国汉诗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志峰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3-158,共16页
统一新罗、高丽、朝鲜时期的"长安"汉诗多达3千余首,本文通过研究韩国汉诗中的"长安",论证了其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东亚文明圈范围内"长安形象"的概念,即,在东亚文明圈范围内,... 统一新罗、高丽、朝鲜时期的"长安"汉诗多达3千余首,本文通过研究韩国汉诗中的"长安",论证了其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东亚文明圈范围内"长安形象"的概念,即,在东亚文明圈范围内,以汉唐长安城为母体,衍生出的与长安等特定城市(如高丽开京、朝鲜汉阳)相关的景观、生活、风俗等一系列的文学形象,当中包含着深沉的人文情感。通过比较中国唐诗、韩国汉诗中的"长安形象",得出韩国汉诗长安形象具有受容性与偏离性的特征。同时,长安形象还反映了中韩两国历史上的文化关系。新罗时期长安形象反映了唐对新罗的政治、文化优势;高丽时期长安含义发生改变的原因与北宋灭亡、高丽文化发展有很大关系;朝鲜时期长安汉诗数量剧增,缘于受到了明代复古文学批评风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长安形象 新罗汉诗 高丽汉诗 朝鲜汉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