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雨锋两类中尺度低压(扰动)及其暴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董佩明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641-657,共17页
对 1 999年 6月梅雨锋频发型中尺度低压 (扰动 )及其暴雨代表个例 ,利用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进行了数值研究。基准试验成功复制出中尺度低压 (扰动 )和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 ,系统和降水的演变与强度结果比较合理。借助于高时空分辨率... 对 1 999年 6月梅雨锋频发型中尺度低压 (扰动 )及其暴雨代表个例 ,利用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进行了数值研究。基准试验成功复制出中尺度低压 (扰动 )和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 ,系统和降水的演变与强度结果比较合理。借助于高时空分辨率的模式输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中尺度低压 (扰动 )发生发展较详细的演变过程 ,同时也可描述出发展演变中某些更加细微的特征和反映对流层高低空气流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基准试验基础上设计的一组数值试验 ,探讨了同中尺度低压 (扰动 )暴雨相关的物理过程 ,包括降水的显、隐式参数化方案 ,凝结潜热释放 ,行星边界层过程 ,局地地形对中尺度低压 (扰动 )及其所伴暴雨发生发展的影响。这些结果能在更加深入理解梅雨锋上两类中尺度低压 (扰动 )及其暴雨过程的具体物理图象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低压(扰动) 梅雨锋 暴雨 数值研究 高低空相互作用
下载PDF
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与季风的建立I·基本理论方法和气候场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曾庆存 张东凌 +2 位作者 张铭 左瑞亭 何卷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302,共18页
将曾庆存等提出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计算季风的理论方法作了改进,使之更便于研究季风的建立过程.该理论方法将环流突变和季风建立时段,其'变差度'和与其前和其后场的'相似度'等由空间场的泛函随时间的变化(即数学名... 将曾庆存等提出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计算季风的理论方法作了改进,使之更便于研究季风的建立过程.该理论方法将环流突变和季风建立时段,其'变差度'和与其前和其后场的'相似度'等由空间场的泛函随时间的变化(即数学名词上的'流'[flow])一起求出来.研究Ⅰ先分析气候平均场,Ⅱ分析各个别年份的情况及年际变化.研究Ⅰ的结果表明:(1)该方法可以客观定量地定出'突变'时段的关键日期;与季风建立过程联系,即是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它比人们用天气-气候学方法(甚至用别的气象要素)定出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或有明显实用价值的'季风来临日期'要早2至4天.(2)在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区域,夏季风的来临在许多关键地区伴有明显的环流突变,建立和推进者很快,但也有许多区域不表现为当地环流的突变,推进速度也慢.(3)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低空的热带季风分支,在6月中以前可明确区分为3个子系统,(a)西太平洋暖池和邻近低纬区域,4月中下旬建立;(b)热带东北印度洋(北界与孟加拉湾相邻,但不包括其在内)及索马里东边海洋,4月末至5月初建立;和(c)南海区域,5月上旬从南到5月下旬到北部.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最快,于5月末候即可达北回归线附近,然后与暖池西北区域风场的突变一起,于6月中旬影响到东亚30°N区域;印度洋季风于6月初到达印度半岛东南端,然后逐渐推向印-巴次大陆.7月中以后,热带季风才连成一片,由非洲东岸直至长江下游和菲律宾附近.副热带季风分支于6月中旬可以感到其影响,于7、8月盛行于东亚和西太平洋区域,且结构和演变都比较复杂;6~7月间只表现为在(5~20°N,120~150°E)区域有强的环流突变(与副高增强并北移对应),7月中至8月底,则在上述区域和沿30°N的长江下游和日本以南的洋面上有3个强的环流突变中心(对应于副高又一次增强北移和西伸).这里暂不讨论温寒带季风分支.(4)季风具有鲜明的三度空间斜压结构,尤其是在低空季风'爆发'之前,平流层早已有强的环流突变,季节调整完成,然后突变向下延伸(虽然强度大减),跟着就有当地的低空季风'爆发'(建立).平流层和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季风建立的关系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突变 季风来临的预兆日期 亚澳季风系统 南海季风 暖池 低空环流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