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子聚乙烯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远期CT成像骨溶解分析
1
作者 王希鹏 刘江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9-1085,共7页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使用高分子聚乙烯假体在术后随访15年以上的骨溶解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04年4月日本金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84例(105髋)行THA治疗的髋关节...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使用高分子聚乙烯假体在术后随访15年以上的骨溶解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04年4月日本金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84例(105髋)行THA治疗的髋关节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77例;年龄41~75岁,平均56.4岁。继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94髋、骨盆截骨术后4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2髋、创伤性髋关节骨关节炎2髋、股骨头坏死2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髋。Crowe分型:Ⅰ型79髋、Ⅱ型19髋、Ⅲ型6髋、Ⅳ型1髋。患者均使用第一代高分子聚乙烯髋臼内衬联合26 mm氧化锆股骨头。术后摄X线片分析髋臼假体周围辐射透光情况及骨溶解发生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测量垂直距离(骨盆下边缘泪滴线与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线相交处的距离)、水平距离(髋关节旋转中心至泪滴下缘泪滴间线与垂直线相交处的水平距离)、髋臼杯前倾角;并行CT扫描及CT三维多平面重建(three-dimensional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3D-MPR)分析髋臼和股骨侧骨溶解情况;结合X线片和CT结果,根据Narkbunnam提出的评分标准对骨溶解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18年,平均15.9年。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均未发生髋臼松动或内衬断裂。除1例术后X线片检查发现髋臼处有1条可透射线外,余83例X线片未显示任何髋臼或股骨侧可透射线;无1例患者行髋关节翻修术。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髋臼杯前倾角-10°~39°,平均22°;垂直距离3.5~47.1 mm,平均24.6 mm;水平距离22.6~48.1 mm,平均31.7 mm。末次随访时X线片和CT 3D-MPR图像示患者均未出现髋臼或股骨骨溶解,根据Narkbunnam提出的骨溶解评分标准示任何区域均为0分。结论高分子聚乙烯假体不会增加THA术后远期骨溶解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溶解 高分子聚乙烯假体 CT成像
原文传递
髋假体高分子聚乙烯磨损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范红先 戴闽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磨损不仅能造成关节假体本身的破坏而引起机械性失败,还能产生大量磨损颗粒(weardebris)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osteolysis).无菌性松动的病例行翻修手术时,在骨与假体之间可见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界膜(interface membrane).... 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磨损不仅能造成关节假体本身的破坏而引起机械性失败,还能产生大量磨损颗粒(weardebris)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osteolysis).无菌性松动的病例行翻修手术时,在骨与假体之间可见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界膜(interface membrane).1983年Goldring等[1]首先对其进行了描述,并证实该界膜组织具有产生骨吸收因子PGE2和胶原酶的能力.通过对界膜组织的大量研究发现,界膜组织中存在大量假体磨损颗粒.目前认为,这些磨损颗粒是引起局部骨溶解,继而导致假体松动的重要原因.任何人工髋关节的制造材料经磨损后都能产生磨损颗粒并出现在界膜组织中,而其中以高分子聚乙烯的磨损颗粒数目最多且生物活性最强,成为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聚乙烯磨损 研究进展 人工髋关节 无菌性松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