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聚氧乙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物的界面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姚叶锋 杨光 陈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31-534,392,共5页
采用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碳谱对聚氧乙烯 ( PEO) /纳米二氧化硅 ( Nano-Si O2 )复合物体系的相态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运动进行了研究 ,发现随着复合物中 Si O2 含量增加 ,PEO结晶度明显降低 ,且 PEO非晶区的分子运动受到明显约束 ... 采用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碳谱对聚氧乙烯 ( PEO) /纳米二氧化硅 ( Nano-Si O2 )复合物体系的相态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运动进行了研究 ,发现随着复合物中 Si O2 含量增加 ,PEO结晶度明显降低 ,且 PEO非晶区的分子运动受到明显约束 ,基于对 PEO非晶区及 Si O2 颗粒表面羟基质子的自旋 -自旋弛豫行为的分析 ,提出了复合物的界面模型以及 Si O2 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乙烯 纳米二氧化硅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 界面相互作用 聚合物固体电解质
下载PDF
淀粉-丙烯酸钠接枝共聚物的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孔旭新 徐昆 +1 位作者 王丕新 陈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39-1742,共4页
运用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通过测量13C魔角旋转/交叉极化(CP/MAS)谱、1H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及旋转坐标系中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ρ,对一系列淀粉-丙烯酸钠接枝共聚物的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与淀粉、均聚丙烯酸钠及两者共混物的实验... 运用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通过测量13C魔角旋转/交叉极化(CP/MAS)谱、1H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及旋转坐标系中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ρ,对一系列淀粉-丙烯酸钠接枝共聚物的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与淀粉、均聚丙烯酸钠及两者共混物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接枝共聚导致了淀粉结晶度的明显降低;在共混物和接枝共聚物中,淀粉和聚丙烯酸钠组分都具有纳米尺度的相容性,由于接枝的效应,接枝共聚物中两个组分表现出比共混物更高的相容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丙烯酸钠接枝共聚物 相结构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碳谱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下载PDF
拉伸状态下弹性聚醚酯聚集态结构和分子运动的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伟信 张莉莉 +1 位作者 张惠平 陈群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2-436,共5页
用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碳谱方法对不同拉伸比的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聚集态结构和分子运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共聚物中的聚四氢呋喃(PTMO)链段在拉伸比为2 0时开始就出现结晶,且结晶度和晶片厚度都随着拉伸比增加而明显增加,而样品中未结晶... 用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碳谱方法对不同拉伸比的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聚集态结构和分子运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共聚物中的聚四氢呋喃(PTMO)链段在拉伸比为2 0时开始就出现结晶,且结晶度和晶片厚度都随着拉伸比增加而明显增加,而样品中未结晶部分的高频分子运动随拉伸比的变化则不明显,拉伸导致的PTMO结晶主要发生在“纯”的PTMO非晶区.通过1 H自旋扩散实验,估算出在拉伸比为4 . 0倍时,PTMO非晶区与结晶区的界面层厚度为1 .1nm ,PTMO非晶区与硬段的结晶区的界面厚度约为3 .1n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 聚集态结构 分子运动 聚醚酯 拉伸状态 弹性 嵌段共聚物 拉伸比 聚四氢呋喃 界面层厚度 非晶区 晶片厚度 扩散实验 界面厚度 结晶区 谱方法 结晶度 ^1H 自旋 硬段
下载PDF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在水泥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4
作者 方永浩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4-60,共7页
介绍了强功率质子去耦、交叉极化、魔角旋转和多脉冲去耦等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以及固体高分辨27Al和29SiNMR在水泥熟料矿物分析、水化产物分析和水化过程、火山灰反应及与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研究中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 强功率质子去耦 交叉极化 魔角旋转 多脉冲去耦 ^27Al和^29Si核磁共振 水泥化学
下载PDF
丝光沸石催化剂的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一青 孔祥铭 杨德琴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3-247,共5页
利用2 9SiMASNMR及2 7AlMASNMR技术研究了丝光沸石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关键词 ^29SiMASNMR ^27AlMASNMR 丝光沸石催化剂 结构变化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的高分辨核磁共振影像特点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臧召霞 刘志强 +4 位作者 王全 魏亚芬 刘永丹 殷萍 刘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9期51-53,共3页
目的:探究后循环缺血的高分辨核磁共振影像特点及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80例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 MRI)检查,分析HR MRI血管成像特点,研究其临床相关性。结果:MRI诊断发现枕叶、小脑... 目的:探究后循环缺血的高分辨核磁共振影像特点及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80例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 MRI)检查,分析HR MRI血管成像特点,研究其临床相关性。结果:MRI诊断发现枕叶、小脑、脑干共有72个梗死灶,新鲜梗死灶、陈旧梗死灶所占比例分别为37.50%、62.50%;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大脑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疾病患者各1例、3例、72例;72例患有椎基底动脉病中双侧椎动脉狭窄、单侧椎动脉狭窄、双侧椎动脉闭塞、双侧椎动脉不显影、单侧椎动脉闭塞者、椎动脉不显影、椎基底动脉变异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9.44%、41.67%、5.56%、4.17%、12.50%、11.11%;椎基底动脉管腔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所占比例分别为30.88%、33.82%、35.29%;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背侧、腹侧、右侧、左侧分别占44.93%、78.26%、53.62%、81.16%。结论:高分辨核磁共振可以反应椎基底动脉管腔不同狭窄程度与斑块分布情况,为后期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高分辨核磁共振 相关性
下载PDF
Hadamard技术在不均匀场中获取高分辨核磁共振谱的应用
7
作者 高凤连 蔡聪波 +2 位作者 陈妤姗 黄悦 黄联芬 《现代电子技术》 2014年第11期57-60,64,共5页
核磁共振(NMR)谱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分子间多量子相干技术(iMQCs)可以有效地在不均匀磁场中获得高分辨NMR谱,但是该方法获取高分辨谱通常需要较长的数据采集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Hadamard技术具有时间... 核磁共振(NMR)谱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分子间多量子相干技术(iMQCs)可以有效地在不均匀磁场中获得高分辨NMR谱,但是该方法获取高分辨谱通常需要较长的数据采集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Hadamard技术具有时间短和信噪比高的特点,该技术可以较大地缩短不均匀场下采集高分辨NMR谱的时间,因而扩展并增强iMQCs方法在不均匀场下获取高分辨谱的实用性。总结了近几年Hadamard技术结合iMQCs方法在不均匀磁场中获取高分辨NMR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对其优缺点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amard技术 高分辨核磁共振 不均匀场 相关谱
下载PDF
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近年进展(一) 被引量:1
8
作者 缪振春 《国外分析仪器技术与应用》 2000年第1期8-17,共10页
微弱样品信号的检测和强大溶剂信号的压抑长期经来一直是NMR方法学中的重要课题。关于微弱样品信号检测方法的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最近发展的超导探头,高分辨微量线圈探头,高分辨微量魔解探头和亚微量反检测梯度场NMP新探... 微弱样品信号的检测和强大溶剂信号的压抑长期经来一直是NMR方法学中的重要课题。关于微弱样品信号检测方法的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最近发展的超导探头,高分辨微量线圈探头,高分辨微量魔解探头和亚微量反检测梯度场NMP新探头的性能,并且列举了实际应用实例,关于强大溶剂信号的压抑方法的研究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 微弱信号检测 溶剂信号压抑
下载PDF
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法的最新进展:(三)基于场梯度脉冲的异核二?… 被引量:1
9
作者 缪振春 《国外分析仪器技术与应用》 2000年第3期12-22,共11页
异核耦合相关二维NMR实验技术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强有力手段。场梯度脉冲新的发展和应用,使测定异核耦合相关二维NMR谱的时间大为缩短,强度比1H-13C或1H-13C高得多的1H-12C或1H-14N干扰信号可得到... 异核耦合相关二维NMR实验技术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强有力手段。场梯度脉冲新的发展和应用,使测定异核耦合相关二维NMR谱的时间大为缩短,强度比1H-13C或1H-13C高得多的1H-12C或1H-14N干扰信号可得到有效压抑,t1噪音也显著降低。采用最近新发展的三种HMBC型远程异核耦合二维NMR新技术(CT-HM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法 异核二维NMR 场梯度脉冲
下载PDF
高分辨核磁共振对脑桥梗死不同病灶形态类型的病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曼纯 白小欣 +2 位作者 龙玉 张燕婷 蔡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794-79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梗死病灶形态与病因机制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2019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25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病灶形态类型分为脑桥旁中梗死(PPI)和脑桥深部小...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梗死病灶形态与病因机制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2019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25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病灶形态类型分为脑桥旁中梗死(PPI)和脑桥深部小梗死(SDPI)。两组患者均在急性起病10 d内接受基底动脉的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依据HRMRI基底动脉管壁与穿支动脉的特点区分不同的梗死病因机制,分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和腔隙性梗死(LI)。比较两种分型方法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DWI梗死灶形态分型显示,PPI组有15例(60.0%),SDPI组有10例(40.0%);HR-MRI的病因机制分型显示,BAD组有23例(92.0%),其中15例均表现为脑桥旁正中梗死,8例表现为脑桥深部小梗死,LI组有2例(8.0%);两种影像学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I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发病机制一致,SDPI需进一步接受高分辨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梗死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梗死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腔隙性梗死 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专利计量的高分辨核磁共振仪生产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11
作者 边钰雅 魏阙 池万福 《电子测试》 2015年第8X期37-38,共2页
本研究选择高分辨核磁共振仪生产企业,基于专利计量方法,其中在竞争对手或合作者分析方面,识别企业技术水平,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竞争态势,结合分析后对我国高频率核磁共振仪生产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文献收集法 专利计量 高分辨核磁共振
下载PDF
3.0T高分辨核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东旭 梁柏靓 +3 位作者 孙鹏 李伟东 徐刚 李奎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4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核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0月经颅内超声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颅内动脉症状性狭窄患者27例,应用3.0T高分辨MRI的对比增强技术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核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0月经颅内超声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颅内动脉症状性狭窄患者27例,应用3.0T高分辨MRI的对比增强技术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动脉管壁成像,通过斑块的强化程度评估斑块的易损性,结合核磁功能成像,探讨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结果27例症状性狭窄患者中,共51个动脉硬化斑块,其中40个斑块可见不同程度强化,11个斑块未见强化,即78%的责任斑块出现了症状性狭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6,P=0.000);两组狭窄程度比较结果显示,斑块强化组较非强化组狭窄程度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5,P=0.001)。结论高分辨核磁共振有利于识别颅内症状性动脉硬化性狭窄,评估斑块的易损性,为临床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核磁共振 易损斑块 核磁功能成像
下载PDF
3.0T核磁共振高分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彩荣 何建平 +1 位作者 罗荣芳 张世衡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7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R-MRI)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20例MCA粥样硬化患者资料,根据临床症状性MCA将其分为有症状组(56例)和无症状组(64例)。两组均行HR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R-MRI)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20例MCA粥样硬化患者资料,根据临床症状性MCA将其分为有症状组(56例)和无症状组(64例)。两组均行HR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与DSA的MCA M1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HR-MRI与DSA检查判断MCA大脑中动脉M1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539,P<0.05);HR-MRI诊断MCA的M1中重度狭窄(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79.17%、95.05%和100.00%;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MCA血管最狭窄处血管面积、管腔面积和管壁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症状组MCA患者斑块大小和斑块负荷分别为(6.24±1.12)mm2和(0.43±0.10)mm2,明显高于无症状组MCA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9,t=7.495;P<0.05)。结论:3.0T HRMRI在MCA粥样硬化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可对狭窄管壁及斑块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 诊断
下载PDF
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何思锦 李颖彬 +1 位作者 张燕婷 白小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例)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责任血管(基底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检查,依据HR-MRI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T1压脂序列等的信号强弱,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这四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87.114、159.423、8.942、11.551,95%CI分别为4.218~1 799.078、3.235~7 855.957、1.054~75.857、1.011~132.043(均P<0.05)。结论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复发 Essen卒中评分 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联合核磁共振3D CUBE T1高分辨率成像和磁敏感技术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鑫 郎文娟 +1 位作者 石锴 张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联合核磁共振3D CUBE T1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和磁敏感技术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发生在24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口学数据及影像学特征,评估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 目的联合核磁共振3D CUBE T1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和磁敏感技术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发生在24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口学数据及影像学特征,评估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同时出现3D CUBE T1高信号和SVS征(双征组)的危险因素,分别比较入院时、出院时NIHSS评分和3 m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有无差别。结果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找到与MRA血管闭塞及双征组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7 d出院时NIHSS评分时,分析发现MRA组患者(P=0.007)及双征组患者(P=0.010)患者NIHSS评分更高,临床表现更重。比较患者出院后3 m Rankin改良评分,分析发现MRA组(P=0.019)及双征组时(P=0.026)患者3 m时预后更差。同时数据表明利用双征与MRA评估患者的症状轻重及预后有较好的一致性(比较NIHSS评分时P=0.996,比较Rankin改良评分时P=0.912)。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联合应用核磁共振3D CUBE T1序列血栓高信号和磁敏感血管征能够更好的判断及预测患者的预后,同时出现3D CUBE T1高信号和磁敏感血管征(SVS)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更高,3 m后预后也更差。联合二者与MRA组相比在评估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有较好的一致性,值得在临床进行技术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在肿瘤代谢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育 赵靖霞 +2 位作者 杨根金 张薇 娄子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24-1027,共4页
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HRMAS)无需溶剂提取分离,能直接检测离体生物组织样品,得到较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图谱,在代谢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HRMAS检测脑、肝、肾、肺等多种离体肿瘤组织,可以直接得到组织细胞中分子水平的代谢... 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HRMAS)无需溶剂提取分离,能直接检测离体生物组织样品,得到较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图谱,在代谢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HRMAS检测脑、肝、肾、肺等多种离体肿瘤组织,可以直接得到组织细胞中分子水平的代谢物结构和组成信息。基于这些优势,HRMAS在肿瘤早期诊断研究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HRMAS技术在肿瘤组织代谢组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学 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 代谢 肿瘤
下载PDF
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人类低级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的代谢组特征(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文学 楼海燕 +9 位作者 张红萍 聂秀 向云 杨永霞 吴光耀 漆剑频 岳勇 雷皓 唐惠儒 邓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42-1153,共12页
采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HRMAS1H NM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研究了39例人体脑肿瘤组织的代谢组特征.39例肿瘤样本分别来自39个脑肿瘤患者,包括15例低级星形细胞瘤,13例纤维型脑膜瘤和11例过渡型脑膜瘤.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 采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HRMAS1H NM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研究了39例人体脑肿瘤组织的代谢组特征.39例肿瘤样本分别来自39个脑肿瘤患者,包括15例低级星形细胞瘤,13例纤维型脑膜瘤和11例过渡型脑膜瘤.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表明,脑肿瘤组织的代谢组中主要含有脂肪酸、乳酸、胆碱代谢物(如胆碱、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氨基酸(如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牛磺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和谷胱甘肽等代谢物.通过对核磁共振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发现低级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的代谢组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在过渡型和纤维型两个亚类脑膜瘤之间该差别相对较小.与脑膜瘤相比,低级星形细胞瘤中甘油磷酸胆碱、磷酸胆碱、肌醇与肌酸的含量较高,而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谷胱甘肽和牛磺酸的含量较低.NAA的含量在低级星形细胞瘤中尽管较低但能观察到,而脑膜瘤中却未发现NAA的信号.结果表明,HRMAS1H NMR和多变量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组织代谢组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脑肿瘤,而且还可以为脑肿瘤提供丰富的代谢组信息,这些信息对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具有潜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 模式识别 统计分析
下载PDF
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 (HR/MAS)在固相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贺文义 姚念环 +1 位作者 Kit S.LAM 刘刚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1-208,共8页
使用微量探头分析了不同树脂、溶剂、温度对1 HNMR线宽的影响 ,并运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跟踪固相载体上羟基氨基酸的糖基化反应 .该研究表明使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探头可以快速、直接鉴定树脂上的产物 ,是固相合成中重要... 使用微量探头分析了不同树脂、溶剂、温度对1 HNMR线宽的影响 ,并运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跟踪固相载体上羟基氨基酸的糖基化反应 .该研究表明使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探头可以快速、直接鉴定树脂上的产物 ,是固相合成中重要的分析工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 HR/MAS 固相合成 微量探头 羧基氨基酸 糖基化反应 组合化学 树脂 反应载体
下载PDF
1.5T高分辨核磁共振诊断脑动脉硬化对后循环脑梗死预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小林 洪方明 《黑龙江中医药》 2022年第5期37-39,共3页
目的:探究1.5T高分辨核磁共振(HR MRI)诊断脑动脉硬化对后循环脑梗死(PCCI)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行影像学检查的患者189例,均接受1.5T HR MRI检查,根据是否存在PCCI分为PCCI组和无PCCI组,并就两组是否发... 目的:探究1.5T高分辨核磁共振(HR MRI)诊断脑动脉硬化对后循环脑梗死(PCCI)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行影像学检查的患者189例,均接受1.5T HR MRI检查,根据是否存在PCCI分为PCCI组和无PCCI组,并就两组是否发生动脉硬化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纳入189例患者中,经检查PCCI者90例(47.62%)。1.5T HR MRI检查示,枕叶、小脑、脑干共计梗死灶80个,其中新鲜梗死灶30个(37.50%),69个陈旧梗死灶60个(662.50%)。基底动脉狭窄常见于椎动脉起始部/第二段/第四段(V0/2/4),出现频次分别为16.67%(15/90)、30.00%(27/90)、23.33%(21/90)。椎基底动脉管腔轻、中、重度狭窄者分别有24例(31.17%)、25例(32.74%)、28例(36.36%)。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背侧、腹侧、右侧、左侧分别占比18.18%、29.87%、20.78%、32.47%。两组动脉硬化发生率分别为75.56%、32.32%,后循环脑梗死组高于无后循环脑梗死组(P<0.05)。动脉硬化组与无动脉硬化组患者年龄、合并PCCI以及冠心病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PCCI是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5T HR MRI检查能够反映椎基底动脉管腔不同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的分布情况,为后期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核磁共振 脑动脉硬化 后循环脑梗死 影像检测 核磁功能成像
原文传递
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
20
作者 吴超 王金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研究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在临床中开展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诊断重要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100例,纳入时间2016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1月,对100例患者全部开展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显示其中68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 研究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在临床中开展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诊断重要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100例,纳入时间2016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1月,对100例患者全部开展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显示其中68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而剩余32例经检验结果显示为阴性,本研究将此结果判定为“金标准”。随后再分别开展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诊断以及B超检查,分析不同方式诊断结果。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行B超诊断后符合率64.00%,敏感度为47.06%,特异度为75.00%。行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诊断后符合率95.00%,敏感度为92.65%,特异度为93.75%。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B超诊断(P<0.05);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诊断漏诊及误诊率均低于B超诊断(P<0.05);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诊断总满意率高于B超诊断(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在临床中开展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诊断至关重要,诊断结果与金标准DSA无限接近,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诊断依从性以及患者对诊断结果满意度,降低临床漏诊率或误诊率,为后期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3.0 T高分辨核磁共振 脑部CT 准确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