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4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联合检测在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1
作者 杨幸达 胡友珠 +3 位作者 邹志斌 朱红 钟波 俞大林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1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技术参数联合检测在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新余市人民医院确诊的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患者67例作为研...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技术参数联合检测在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新余市人民医院确诊的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将其分为A组(烟雾病,n=32)和B组(烟雾综合征,n=35)。患者接受HR-MRI检查,比较两组的管腔最大横截面积、管腔最小横截面积、血管最大横截面积、血管最小横截面积、管壁最大厚度、管壁强化概率、基底节区小血管强化概率及管腔增厚概率。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HR-MRI技术参数联合检测鉴别诊断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的价值。结果两组的管腔和血管横截面积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管壁最大厚度为(1.13±0.22)mm小于B组的(1.25±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0,P<0.05);A组管壁强化、基底节区小血管强化及管腔增厚概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管壁最大厚度、管壁显著强化、基底节区小血管强化、管壁偏心性增厚及其联合检测鉴别诊断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5、0.584、0.619、0.618、0.693。结论临床上可优先选择HR-MRI技术参数联合检测进行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联合检测 烟雾病 烟雾综合征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
作者 陈育红 林振堃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第4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纳入研究,依据不同检查方法分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组(100例)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纳入研究,依据不同检查方法分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组(100例)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准确率比对照组高(P<0.05);造影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而影像学特征(增强指数、LAS深度)方面,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中,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提高检出的准确率,更好地判断疾病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准确率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帕提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36-0039,共4页
探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 探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检查,同时测定血清MMP-10水平,观察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诊断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以及血清MMP-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重度组各项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结论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诊断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 血清MMP-10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评估价值
4
作者 缪滢钰 李海歌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8期129-131,共3页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 M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120例疑似C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CVUS)、HR MR-VWI检查,将...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 M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120例疑似C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CVUS)、HR MR-VWI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VUS、HR MR-VWI诊断价值,同时对CIS患者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HR MR-VWI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20例疑似CIS患者经DSA诊断确诊CIS患者(阳性)80例、非CIS患者(阴性)40例,CVUS检查检出阳性65例、阴性55例,HR MR-VWI检查检出阳性74例、阴性46例。HR MR-VWI诊断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CV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确诊80例CIS患者,共计斑块320处,包括责任斑块112处、非责任斑块208处,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HR MR-VWI特征比较,管腔狭窄、斑块位置、斑块形态、斑块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S患者诊断中应用HR MR-VWI检查,相比CVUS有更好的诊断价值,诊断效能更高,且可对颅内动脉斑块强化程度进行分析,从而评估疾病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颈部血管超声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效能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评估价值
5
作者 牛振 马春雷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4年第1期22-24,28,共4页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I)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颅内动脉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安阳地区医院拟诊为ACI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结果...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I)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颅内动脉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安阳地区医院拟诊为ACI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ACI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n=32)和中重度狭窄组(n=57)。分析HR-MRI对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情况及其诊断价值。结果HR-MRI诊断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Kappa值为79.75%,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轻度狭窄组的血管重构指数高于中重度狭窄组,而斑块总厚度、负荷、强化率均低于中重度组(P<0.05),上述HR-MRI成像参数诊断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效能均较高(P<0.05),其中约登指数为0.884,AUC为0.9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75%、94.74%,均高于RI、斑块负荷以及斑块强化率(P<0.05)。结论HR-MRI成像可以有效提高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可为ACI的早期诊断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急性脑梗死 颅内动脉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
6
作者 焦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78-81,共4页
分析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在近1年时间内到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当中选择140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颅脑成像技术、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HR-M... 分析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在近1年时间内到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当中选择140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颅脑成像技术、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HR-MRI)进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种检测技术均能够实现对疾病的有效诊断,但观察组所采用的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病症诊断正确率(P<0.05)。结论 采用HR-MRI技术将能够更精准地诊断出患者所患有的脑血管疾病,且成像相对更加清晰,能够为医生疾病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获得更精准的诊断结果,从而减少漏诊、误诊等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临床诊断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燕新 李涌 潘德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VWI)联合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CAS)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收治的MCA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狭窄...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VWI)联合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CAS)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收治的MCA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另选取同期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健康体检的50名志愿者为对照组,均进行HRMR-VWI检查记录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参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MP-10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RMR-VWI参数联合血清MMP-10诊断MCAS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MCAS组HRMR-VWI参数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血清MMP-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HRMR-VWI参数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血清MMP-10水平均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RMR-VWI参数联合血清MMP-10检测诊断MCA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6,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92.0%,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HRMR-VWI联合血清MMP-10检测可提高MCAS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性狭窄 大脑中动脉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 基质金属蛋白酶10
下载PDF
双模态全视场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的角膜缘高分辨率成像
8
作者 费可意 黄远聪 +4 位作者 陈钰培 骆仲舟 李赛群 袁进 肖鹏 《眼科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69-179,共11页
目的:开发细胞级高分辨率、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的双模态全视场光学相干层析系统(full-field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FFOCT),实现角膜缘组织的双模态FFOCT成像。方法:基于Linnik干涉成像原理,利用高数值孔径显微物镜(NA=0.8)及高速... 目的:开发细胞级高分辨率、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的双模态全视场光学相干层析系统(full-field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FFOCT),实现角膜缘组织的双模态FFOCT成像。方法:基于Linnik干涉成像原理,利用高数值孔径显微物镜(NA=0.8)及高速平面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相机,设计搭建高分辨率的组织静态结构和内源动态功能成像一体化双模态FFOCT系统;构建基于四相位调制结构影像提取及时域干涉信号动态频谱分析的功能影像重建算法;对人供体角膜缘组织开展各深度层的双模式FFOCT成像有效性验证。结果:搭建的双模态FFOCT成像系统可实现横向分辨率0.5μm,轴向分辨率1.7μm,成像视野320μm×320μm,相机采集速度100 Hz。系统实现角膜缘组织无外源标记情况下的细胞级分辨率三维结构和内源功能成像,FFOCT静态结构影像清晰显示角膜缘上皮、Vogt栅栏、隐窝、基质、血管及淋巴管等结构,FFOCT动态功能影像突出显示了代谢活跃细胞(角膜缘上皮细胞、免疫细胞等)。结论:双模态FFOCT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可提供角膜缘微观结构和活细胞无标记内源功能可视化信息,将为角膜缘疾病的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全新的成像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高分辨率 角膜缘成像
下载PDF
腔内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技术联合腔内二维超声高分辨率血流显像技术在宫腔息肉样病变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9
作者 许瑶璇 刘小华 柏明珠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85-93,共9页
目的探讨腔内三维超声(transvaginal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TVS)自由解剖成像技术(Omniview)联合腔内二维超声(transvaginal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2D-TVS)高分辨率血流显像技术(high definition live flow lmaging te... 目的探讨腔内三维超声(transvaginal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TVS)自由解剖成像技术(Omniview)联合腔内二维超声(transvaginal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2D-TVS)高分辨率血流显像技术(high definition live flow lmaging technique,HD-flow)在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妇幼保健院行常规2D-TVS检查拟诊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子宫黏膜下肌瘤(submucosal myoma,SM)、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EH)、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患者共172例,进一步行3D-TVS Omniview联合2D-TVS HD-flow检测,所有患者均入院进行了宫腔镜(hysteroscopic,HS)手术。HS手术病理证实EPS 90例、EH 54例、SM 12例、EC 6例,分泌期子宫内膜(secretory endometrium,SE)10例。将超声诊断结果与HS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手段的诊断效能。结果3D-TVS Omniview联合2D-TVS HD-flow对EPS和EH的诊断效能均显著高于常规2D-TVS(均P<0.05),但显著低于HS手术病理诊断(P<0.05)。3D-TVS Omniview联合2D-TVS HD-flow与常规2D-TVS对SM的诊断效能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为0.914。3D-TVS Omniview联合2D-TVS HD-flow与HS手术病理诊断对EC的诊断效能相当(AUC均为0.917,P>0.05),且高于常规2D-TVS(AUC为0.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TVS Omniview联合2D-TVS HD-flow对宫腔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效能高于常规2D-TVS,可作为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息肉样病变 腔内三维超声 腔内二维超声 自由解剖成像技术 高分辨率血流显像技术 诊断效能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带来颅内血管疾病诊疗的革命性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洪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37-339,共3页
由于DS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但这些技术只能评估血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因血管病的根源在于血管壁的病理改变,而上述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评估.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核... 由于DS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但这些技术只能评估血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因血管病的根源在于血管壁的病理改变,而上述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评估.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e,HRMR-VWI)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尝试直接观察颅内血管壁结构的精细改变.这一技术的运用已使我们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从疾病发生后的形态改变层面提升至疾病的病理层面,对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判断,必将带来革命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疾病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管壁成像技术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脑血管内斑块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胥继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技术在脑血管内斑块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收治的脑血管内斑块患者60例,根据是否出现梗死灶分为有症状组(n=34)和无症状组(n=26),均行HR-MRI扫...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技术在脑血管内斑块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收治的脑血管内斑块患者60例,根据是否出现梗死灶分为有症状组(n=34)和无症状组(n=26),均行HR-MRI扫描,比较两组HR-MRI信号特征及斑块参数(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程度、血管重构指数)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评估脑血管内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有症状组HR-MRI扫描T_(1)加权图像、T_(2)加权图像高信号征比例均高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HR-MRI斑块参数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程度、血管重构指数水平均高于无症状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HR-MRI斑块参数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程度、血管重构指数评估脑血管内斑块的阈值分别为1.25 mm^(2)、74.20%、75.45%、1.05,其中斑块强化程度、血管重构指数的曲线下面积(95%CI)最大,诊断灵敏度为85.3%、82.4%,特异度为92.3%、84.6%。结论:HR-MRI斑块参数评估脑血管内斑块均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斑块强化程度、血管重构指数诊断效能更高,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内斑块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 评估价值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进展
12
作者 贾慧 朱润秀 +1 位作者 李自如 袁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6期339-342,共4页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缺血性卒中是我国第一死亡原因,且仍呈现上升趋势[1]。其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2],通过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评估至关重要。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直...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缺血性卒中是我国第一死亡原因,且仍呈现上升趋势[1]。其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2],通过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评估至关重要。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直接可视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病因分型、治疗效果和预后、未来卒中风险评估和疾病的鉴别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志战 李新 李三国 《录井工程》 2017年第2期1-3,共3页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助推录井实现了对岩石孔隙结构及孔隙流体的物性量化评价,但钻井工艺技术的进步及非常规油气勘探的发展,使核磁共振录井的检测对象从常规储集层拓展到钻井液及泥页岩储集层,并对流体分辨率及孔喉分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助推录井实现了对岩石孔隙结构及孔隙流体的物性量化评价,但钻井工艺技术的进步及非常规油气勘探的发展,使核磁共振录井的检测对象从常规储集层拓展到钻井液及泥页岩储集层,并对流体分辨率及孔喉分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研发了钻井液核磁共振在线录井仪及小型化三维核磁共振录井仪,建立了荧光钻井液体系下的地层含油性评价方法及泥页岩核磁共振评价方法,在有效解决荧光钻井液条件下油层、低气油比油层及页岩油气层识别与评价难题的同时,也在一体化核磁共振录井仪研发、天然气水合物评价、岩心驱替过程可视化、钻井液材料性能评价、泥页岩水化损伤机理、水泥浆固化过程研究等领域,展现出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核磁共振 录井技术 在线 三维 进展
下载PDF
高分辨率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14
作者 林锐 吴仁华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1期853-855,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对比增强 相位对比 血管成像技术 非创伤性 临床实践 初期 高分辨率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齐小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328-330,共3页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05月-2021年05月这期间收治的8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分配的方式分成HR-MRI组与CT组,每组各44例,对两种诊断方法应用检出率、误诊率以及影像学特...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05月-2021年05月这期间收治的8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分配的方式分成HR-MRI组与CT组,每组各44例,对两种诊断方法应用检出率、误诊率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HR-MRI组患者检出率、误诊率分别为95.45%、4.55%,CT组患者检出率、误诊率分别为75.00%、25.00%,两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HR-MRI组与CT组影像学特征显示,两组患者狭窄率、斑块面积、LAS数量上对比结果显示P>0.05;在增强指数、LAS深度上对比结果显示P<0.05。结论: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较高,能够提高检出率、降低误诊率,同时还能帮助医师更好地判断患者病情,以此来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与干预,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与CTA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与斑块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鹏 赵东旭 +2 位作者 李奎 孔洋洋 冯仪男 《中外医疗》 2020年第13期181-182,188,共3页
目的探究大脑中动脉狭窄与斑块性质运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与CTA成像进行评价的效果情况。方法方便选取在2017年4月-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分别对患者实施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 目的探究大脑中动脉狭窄与斑块性质运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与CTA成像进行评价的效果情况。方法方便选取在2017年4月-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分别对患者实施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CTA成像检查。结果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检出率51.56%与CTA成像诊断检出率48.4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1,P>0.05)。相比于CTA成像诊断,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对大脑中动脉斑块的总检出率(37.50%)和稳定斑块检出率(20.31%)、易损斑块检出率(17.19%)均较高(χ^2=12.095、10.625、11.541,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与斑块性质运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与CTA成像进行评价的效果均十分显著,但是相比于CTA成像检查,运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更好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CTA成像 大脑中动脉狭窄 斑块性质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静伟 卞立松 +2 位作者 李桂林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为无症状组18例和症状组4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HR-MR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分别占27.8%(5例)和54.5%(24例),壁间血肿在两组中分别占22.2%(4例)和43.2%(19例),瘤壁强化在两组分别占33.3%(6例)和77.3%(34例),以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组中18.2%(8例)的患者出现复发,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5.6%(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能够较好显示VBDA的病变特点。症状性VBDA中瘤壁强化和复发比例均较高,提示HR-MRI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瘤壁的稳定性并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瘤壁稳定性 复发
下载PDF
跟腱外伤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18
作者 赵国强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77-0080,共4页
通过对比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与CT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效果,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两组各包含50例的病例进行诊断,使用MRI和CT技术分别对其完成诊断,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漏诊误诊... 通过对比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与CT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效果,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两组各包含50例的病例进行诊断,使用MRI和CT技术分别对其完成诊断,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漏诊误诊率。结果 MRI技术相较于CT技术在诊断准确率上优势明显(98.00% vs 60.00%),而在漏诊误诊率方面,MRI技术也显著优于CT技术 (2.00% vs 40.00%)。在不同创伤类型的检出率方面,MRI方法也普遍优于CT方法。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跟腱外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外伤 核磁共振成像 CT技术 诊断准确率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
19
作者 陈秀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01-0004,共4页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波来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自其问世以来,MRI已在医学诊断中广泛应用,成为疾病诊断、病变评估以及治疗效果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优势在于无创、无辐射损...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波来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自其问世以来,MRI已在医学诊断中广泛应用,成为疾病诊断、病变评估以及治疗效果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优势在于无创、无辐射损伤,且能够提供多平面的图像,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尤为出色。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和精细化。与此同时,MRI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不仅需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还需掌握MRI相关的技术知识,以协助医生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护理要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医学诊断 护理综述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20
作者 郭晓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13-0116,共4页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度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分别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分别为患者提供检查;此外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核磁共振血管...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度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分别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分别为患者提供检查;此外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对于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阳性率;并计算和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的诊断效能。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阳性率为78.33%,与血管造影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的阳性率为65.00%,显著低于核磁共振与血管造影,P<0.05。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均显著高于CT检查。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不但高效无创,且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