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海娜 梁慧 +4 位作者 王振平 冯志慧 赵应满 钟健 秦鑫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应用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AIS患者,均予以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后90 d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其纳入预后良好组...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应用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AIS患者,均予以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后90 d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其纳入预后良好组(66例,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组(26例,m RS评分>2分)。所有患者于入院1周内行MagnetomTrio型3.0T HR-MRI检查,对比管腔狭窄率、最狭窄处管腔面积、斑块负荷、T_(2)加权成像(T_(2)WI)信号强度指数、T_(1)WI信号强度指数及斑块强化率参数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0THR-MRI参数对AIS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I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梗死灶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74,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最狭窄处管腔面积低于预后良好组,T_(2)WI信号强度指数、T_(1)WI信号强度指数及斑块强化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8、4.443、4.413、3.89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_(2)WI信号强度指数、T_(1)WI信号强度指数、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及斑块强化率预测AI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43、0.739、0.706和0.74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灶直径>3.0 cm、T_(1)WI信号强度指数、T_(2)WI信号强度指数、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及斑块强化率是影响AI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9、257.151、105.073、4.091、1.121,P<0.05)。结论:3.0THRMRI在AIS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效能,能通过观察T_(2)WI信号强度指数、T_(1)WI信号强度指数、最狭窄处管腔面积、斑块强化率等参数变化,为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且上述参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往往代表患者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扫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秀萍 王平翻 +2 位作者 李豪鹏 焦美艳 王丙聚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扫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壁及、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急性脑梗死组,同期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6例为短暂性脑缺血组,两组患者均行高分辨... 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扫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壁及、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急性脑梗死组,同期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6例为短暂性脑缺血组,两组患者均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性质及相关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DC)曲线评估高分辨磁共振参数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斑块位置(腹侧壁、上侧壁)、狭窄重构方式(负性)、斑块表面形态(不平整)比例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Amln)水平明显低于短暂性脑缺血组,管壁面积(WAmln)、斑块负荷、狭窄率、斑块面积水平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组患者斑块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Amln、WAmln、斑块负荷、狭窄率、斑块面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7、0.828、0.779、0.821、0.936(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分辨磁共振扫描斑块多出现在腹侧壁、上侧壁部位,狭窄呈负性重构、斑块表面形态不平整,LAmlm、WAmlm、斑块负荷、狭窄率、斑块面积呈明显异常表达,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扫描 急性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血管壁 斑块特征 应用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模型构建
3
作者 孙永安 庞灵恩 +2 位作者 张永刚 顾艳 何明利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2069-2073,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HR-VW-MRI检查,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61,mRS>2分)与预后良好组(n=85,mRS≤2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斑块特征,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拟合出患者IS预后不良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结果:责任血管狭窄(P=0.002)、斑块内出血(P=0.001)、斑块强化(P=0.002)是ICA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拟合出脑梗死复发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ln[h(t,X)/h0(t)]=-0.891X1-1.020X2-0.812X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734(95%CI:0.60~0.817)。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斑块强化、责任血管狭窄与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建立的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预后 斑块出血 斑块强化 责任血管狭窄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价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的瘤壁特点
4
作者 朱先进 姜彬 +3 位作者 刘奇 艾泉山 陈瑞玲 张拥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211-1214,共4页
目的 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直径<7 mm)的瘤壁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共25例患者共计33处小动脉瘤... 目的 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直径<7 mm)的瘤壁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共25例患者共计33处小动脉瘤纳入分析。评估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壁是否强化、瘤壁有无局部变薄,并测量动脉瘤的大小、瘤壁厚度等。并比较微小动脉瘤组(直径<3 mm)和小动脉瘤组(直径3~7 mm)上述特点的差异。结果 25例33处小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平均(3.3±1.5) mm,其中直径<3 mm和直径3~7 mm组分别为17处和16处,最大动脉瘤壁厚度为(0.9±0.3) mm。19处(57.6%)动脉瘤壁可见强化,9处(27.3%)可见动脉瘤壁局部变薄。根据动脉瘤直径分为微小动脉瘤组(n=17)和小动脉瘤组(n=16)。两组的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占比、动脉瘤位置分布、瘤壁强化程度、最大瘤壁厚度、局部动脉瘤壁变薄占比、腔内血栓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小动脉瘤的动脉瘤直径、瘤壁强化占比分别为(2.2±0.5) mm、35.3%,均低于小动脉瘤组[(4.4±1.4)mm、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VWI图像有助于全面评估颅内小动脉瘤壁及瘤腔的特点。超1/2的小动脉瘤可见瘤壁强化,且微小动脉瘤的瘤壁强化比例更低,超1/4小动脉瘤可见局部瘤壁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动脉瘤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瘤壁
下载PDF
平扫及增强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评估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5
作者 朱先进 姜彬 +3 位作者 刘奇 艾泉山 张拥波 刘尊敬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3-17,共5页
目的使用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HRMR⁃VWI)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管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HRMR⁃VWI数据库里30例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T1平扫及T... 目的使用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HRMR⁃VWI)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管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HRMR⁃VWI数据库里30例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T1平扫及T1增强HRMR⁃VWI图像。测量最窄层面及参考层面的血管面积(VA)、最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WT)及最小WT。计算血管病变的重构指数,并评估斑块的强化程度及斑块位置。对比症状性狭窄与无症状性狭窄患者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异。结果最终27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症状性狭窄患者20例、无症状性狭窄患者7例。27例患者的重构指数为1.2±0.3,偏心指数为0.6±0.2,有17例患者可见斑块明显强化。症状性狭窄患者与无症状性狭窄患者相比,最窄层面VA、最窄层面的最大WT、参考层面最大WT、最窄层面的重构指数更大,正性重构的比例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狭窄患者与无症状性狭窄患者最窄层面的最小WT、参考层面VA、偏心指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斑块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图像显示,2组患者斑块明显强化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无症状性狭窄患者相比,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最窄层面VA、最窄层面的最大WT、参考层面最大WT、重构指数均更大,存在正性重构的比例更高。这些发现对评估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基底动脉 斑块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斑块强化特征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满意 王跃 +1 位作者 李慧东 叶自青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69-72,81,共5页
目的:运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D-HR-MRI)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患者的责任斑块强化特征并探究其与脑卒中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怀柔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72例ICA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96个动脉粥... 目的:运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D-HR-MRI)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患者的责任斑块强化特征并探究其与脑卒中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怀柔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72例ICA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96个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根据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将斑块分成轻-中度狭窄组(33个)和重度狭窄组(63个)。根据斑块发生时间(1个月内)划分为亚急性-急性斑块组(47个)和非急性斑块组(包括慢性斑块和无责任斑块)(49个)。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对3D-HR-MRI的结果进行影像学特征评估,斑块强化程度以垂体强化程度为参照,根据斑块强度程度分成显著强化组(52个)和非显著强化组(包括中等强化组和非强化组)(44个)。分析ICAS、斑块强化程度和脑卒中的关联性。结果:72例患者中共检出96个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多样本Kruskal-WallisH检验表明,脑卒中发生时间和斑块强化程度显著相关(H=3.294,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性斑块组和非急性斑块组间差异与ICAS程度[P<0.05,OR(95%CI)=1.0(0.3~2.6)]和斑块强化程度[P<0.05,OR(95%CI)=1.0(0.4~2.0)]均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重度动脉狭窄[P<0.05,OR(95%CI)=1.0(0.3~1.9)]和斑块显著强化[P<0.05,OR(95%CI)=1.0(0.4~2.1)]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的ICAS和斑块显著强化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脑卒中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狭窄(ICAS)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 斑块强化 脑卒中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的一致性研究
7
作者 魏雪 刘希睿 +2 位作者 童林艳 李晋芳 龚思引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23期3979-3984,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研究者对高分辨磁共振(HRMR)和非HRMR颅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狭窄IS患者110例,根... 目的比较不同研究者对高分辨磁共振(HRMR)和非HRMR颅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狭窄IS患者11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7例,其中男70例,女27例;年龄27~95岁;根据是否完善HRMR分为HRMR组41例,非HRMR组56例。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2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估,并进行CISS病因及致病机制分型,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方法比较不同研究者CISS分型及致病机制分型的一致性。结果病因分型方面:HRMR组患者中一致39例,不一致2例,一致性优秀(ICC=0.793,P<0.001);非HRMR组患者中一致45例,不一致11例,一致性中等(ICC=0.692,P<0.001)。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致病机制分型方面:38例HRMR组患者中一致31例,不一致7例,一致性优秀(ICC=0.751,P<0.001);33例非HRMR组患者中一致23例,不一致10例,一致性中等(ICC=0.686,P<0.001)。结论HRMR能提高不同研究者颅内动脉狭窄IS患者CISS病因及致病机制分型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颅内动脉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8
作者 王子堂 张凌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7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山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疑似头颈部动脉狭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 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山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疑似头颈部动脉狭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作为参照,随后再依次开展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VWI)、头颈CT血管成像(CTA)诊断。对比分析不同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头颈血管CTA诊断(P<0.05)。两种诊断方法的漏诊率、误诊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狭窄程度、鉴别斑块性质结果对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期间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其诊断结果接近于金标准,其临床应用可保障诊断结果准确性,明确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为后期临床诊疗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头颈CT血管成像诊断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增强在术前直肠肿瘤TNM分期中的研究
9
作者 蒋加行 林芝葑 黄松涛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9期60-64,共5页
目的:探究直肠肿瘤术前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在术前直肠肿瘤淋巴转移(TNM)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期间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直肠肿瘤患者,术前均接受高分辨MRI增强检查,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目的:探究直肠肿瘤术前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在术前直肠肿瘤淋巴转移(TNM)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期间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直肠肿瘤患者,术前均接受高分辨MRI增强检查,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分析MRI增强检查的T分期、N分期及其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术后病理分期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T_(1)期14例、T_(2)期29例、T_(3)期25例、T_(4)期12例;N_(0)期28例、N_(1)期33例、N_(2)期19例。高分辨MRI常规与增强检查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6.25%(69/80),N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0.00%(72/80),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对比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806、0.847,P<0.05)。术前80例患者经高分辨MRI检出转移性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88.75%(71/80),分析发现转移性淋巴结多集中于直径为0.8~1.0 cm范围内,占66.41%。随着N分期、T分期增加,肿瘤感兴趣区(ROI)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依次增加,转移性淋巴结K^(trans)明显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90,P<0.05)。结论:术前高分辨MRI常规与增强检查与直肠肿瘤术后病理TN分期具有高度一致性,完善高分辨MRI增强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肿瘤进展情况及确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 增强检查 直肠肿瘤 肿瘤淋巴转移(TNM)分期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儿童癫痫结构性病因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胡云 简清勇 杨瑞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3期4059-4061,共3页
目的:探究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在诊断儿童癫痫结构性病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1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MRI、HR-MRI成像检查,分析HR-MRI及MRI检查结果;比较不同MRI序列对... 目的:探究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在诊断儿童癫痫结构性病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1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MRI、HR-MRI成像检查,分析HR-MRI及MRI检查结果;比较不同MRI序列对儿童癫痫脑皮质发育异常主要征象的检出率;对比癫痫患儿健侧与患侧海马代谢产物变化。结果:101例癫痫患儿HR-MRI成像阳性检出率为92.08%,明显高于常规MRI成像阳性检出率63.37%(P<0.05);高分辨序列对致痫灶边界、征象的清晰度及范围显示征象的完整性明显优于常规序列(P<0.05);海马硬化患儿患侧NAA/(Cho+Cr)、NAA/Cho及NAA/Cr比值低于非海马硬化患儿(P<0.05)。结论:HR-MRI成像对儿童癫痫结构性病因有较高诊断价值,能提升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海马硬化的检出率,可为临床对药物难治性儿童癫痫诊治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 儿童 癫痫 结构性病因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徐亚龙 菲尔多斯·艾比布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3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98例纳入症状性组,选取同期98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无症状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高...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98例纳入症状性组,选取同期98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无症状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率MRI检测,比较两组的动脉斑块分布情况及动脉斑块MRI特征差异,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分辨率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并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MRI参数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MRI参数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无症状性组比较,症状性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症状性组相比,症状性组的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富脂质核发生率、纤维帽破裂发生率及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CAS)分级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测准确率为80.21%(154/192),Kappa值=0.708(95%CI:0.625~0.791);轻度组的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高于中重度组,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低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CBF、CBV呈负相关性(P<0.05),与MTT、TTP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高分辨率MRI能够准确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诊断效能高,可为临床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评估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梁丰 齐铁伟 +6 位作者 李竹浩 王猛 王丽琴 李凡滢 杨毅兵 欧斯奇 黄正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接受HR-VWI检查的颅内动脉瘤分为破裂组(n=12)和未破裂组(n=88),对比两组动脉瘤...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接受HR-VWI检查的颅内动脉瘤分为破裂组(n=12)和未破裂组(n=88),对比两组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宽度、高/颈比(aspect ratio,AR)、子囊和瘤壁强化等级。以动脉瘤是否破裂为因变量,以上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破裂动脉瘤中,对症状性亚组(n=8)和无症状亚组(n=8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破裂组的动脉瘤大小(t=2.187,P=0.031)、AR(t=3.164,P=0.002)、子囊比例(P=0.012)和瘤壁强化分级(P<0.001)大于未破裂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瘤壁强化等级是破裂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未破裂动脉瘤中,症状性亚组瘤壁强化分级(P<0.001)和AR(t=3.939,P<0.001)大于无症状亚组。结论破裂动脉瘤中HR-VWI瘤壁强化分级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存在瘤壁强化现象。有必要获得瘤壁的组织学标本,与HR-VWI结果对照分析,进一步研究瘤壁强化的机制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瘤壁成像的初步评估 被引量:10
13
作者 瞿米睿 王驰 +4 位作者 陈士跃 段国礼 吕楠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54例66个动脉瘤患者的3.0 T HR-MRI多序列管壁成像资料,比较其中49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瘤壁强化组(18例,2...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54例66个动脉瘤患者的3.0 T HR-MRI多序列管壁成像资料,比较其中49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瘤壁强化组(18例,21个动脉瘤)与未强化组(31例,40个动脉瘤)的动脉瘤病变特征,分析影响破裂的危险因素。将另外5例破裂动脉瘤作为对照组,按照动脉瘤大小、部位及临床基本特征以1∶2比例从UIA中选取基线匹配患者10例作为未破裂组,比较两组动脉瘤病变特征。结果 (1)HR-MRI显示瘤壁强化与否在不同动脉瘤的位置、瘤体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瘤高与颈宽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瘤体体率<2组与≥2组的强化率分别为20.0%(8/40)和61.9%(13/21),破裂组动脉瘤子囊发生率高于未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瘤颈宽度、瘤体体率、瘤高与颈宽比值和强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研究初步结果显示,HR-MRI动脉瘤壁强化与动脉瘤破裂有相关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破裂危险
下载PDF
DWI联合高分辨磁共振T2WI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志涛 杨耀文 +4 位作者 杨尧华 黑静雅 赵建国 李文玲 葸燕燕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8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联合高分辨磁共振T2WI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35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鳞癌33例,腺鳞癌1例,腺癌1例,患者术前均接受DWI...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联合高分辨磁共振T2WI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35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鳞癌33例,腺鳞癌1例,腺癌1例,患者术前均接受DWI联合高分辨磁共振T2WI检查,根据影像结果明确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比较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及最小ADC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术前磁共振检查发现短径超过0.8cm盆腔淋巴结95个,其中明确淋巴结转移108个,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性淋巴结T2信号强度略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平均ADC值以及最小ADC值均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联合高分辨磁共振T2WI成像能够清晰观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在鉴别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中准确性较高,同时可通过对淋巴结ADC值的定量分析预测宫颈癌是否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高分辨磁共振 宫颈癌 盆腔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3.0 T高分辨磁共振在直肠癌术前T N分期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福军 钱银锋 +6 位作者 王啸 柏亚 侯唯姝 李晓舒 张诚 吴津民 胡孝朋 《安徽医学》 2019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36例,以术后病理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别计算高分辨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及N分期的整...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36例,以术后病理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别计算高分辨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及N分期的整体符合率,及与病理的一致性。结果直肠癌高分辨MRI检查T分期与病理T分期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MRI检查对T分期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75.00%)。高分辨MRI检查对直肠癌N分期的符合率相对较差(44.44%)。直肠癌高分辨MRI检查T分期与病理分期的Kappa一致性分析,T1+T2期、T3期具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Kappa值=0.410、0.481),而T4期一致性极好(Kappa值=0.893)。结论高分辨直肠MRI可用于直肠癌术前的准确定位及分期,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评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 直肠癌 分期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飞翔 方乐 +3 位作者 李松涛 邢影 徐磊 朱丽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744-3746,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管壁特点及动脉硬化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起病72 h确诊为MCA供血区梗死患者,行头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分别测量及计算入组患者双侧MCA的最窄层面及参考层面的...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管壁特点及动脉硬化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起病72 h确诊为MCA供血区梗死患者,行头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分别测量及计算入组患者双侧MCA的最窄层面及参考层面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狭窄率、重塑指数等参数及评估斑块分布、斑块内出血等特征。结果比较入组患者卒中侧及卒中对侧MCA,最窄层面VA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窄层面LA卒中侧小于卒中对侧(P<0.05);而最窄层面W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及狭窄率卒中侧大于卒中对侧(P<0.05)。两侧MAC重塑方式比例不同(χ~2=14.166,P<0.05),且卒中正性重塑比例大于卒中对侧。MCA分布于下壁和腹侧壁斑块明显多于上壁或背侧壁;卒中侧分布于上壁和背侧壁斑块多于卒中对侧(χ~2=8.929,P<0.05)。两侧MCA发生斑块内出血的比例不同(χ~2=10.637,P<0.05),卒中侧要高于卒中对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负荷、血管正性重塑、斑块分布及斑块内出血与缺血性脑卒密切相关。HRMRI能够更加准确评估动脉硬化血管状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3.0T高分辨磁共振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差异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旭 刘丹青 +4 位作者 崔豹 马露 李依霞 蔡幼铨 蔡剑鸣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654-656,687,共4页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 102例脑缺血患者中,脑梗死52例,短暂性脑缺血50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分(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6.525,P=0.000)。结论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及易损性明显高于非症状侧斑块,症状侧斑块内易损成分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脑缺血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娴娴 王雪扬 +3 位作者 沈媛 吴莉娟 胡建斌 侍海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9-911,916,共4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对比症状性与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HR-MRI确诊有椎动脉狭窄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检查前有无与责任椎动脉狭窄相关的后循环梗死发生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所有...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对比症状性与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HR-MRI确诊有椎动脉狭窄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检查前有无与责任椎动脉狭窄相关的后循环梗死发生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所有患者均行三维时间飞跃血管成像确定椎动脉狭窄部位,计算最狭窄处的狭窄率,并对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行T1加权抑脂序列成像,信号高于周围肌肉150%判定为斑块内出血,应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症状组28例,无症状组32例;两组椎动脉狭窄率对比,无症状组高于症状组[(72±33)%vs.(65±28)%,P=0.3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内出血例数对比,症状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9例vs.2例,P=0.024)。结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发生率较无症状组高,斑块内出血可能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高分辨磁共振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检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丽华 管霞 +1 位作者 孟磊 宋东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3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检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分为症状组(44例)及无症状组(44例...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检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分为症状组(44例)及无症状组(44例),2组均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组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症状组双侧颈动脉、颈内动脉斑块分布概率均较无症状组显著高(P<0.05);44例患者共检出87支动脉狭窄,DSA检出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各53、16、15、3支,症状组经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共检出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各53、15、16、3支,准确率分别为100.00%、93.75%、93.33%、100.00%,与DSA检出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 DSA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安宁 张宇 +2 位作者 乔婷 杨慧 俞春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854-4855,共2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行颅脑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诊断动脉瘤患者63例(75个动脉瘤),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未破组56例(66个动脉瘤)和已破组7例(9个动脉瘤),将未破组分为强化组21例(25个...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行颅脑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诊断动脉瘤患者63例(75个动脉瘤),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未破组56例(66个动脉瘤)和已破组7例(9个动脉瘤),将未破组分为强化组21例(25个动脉瘤)和未强化组35例(41个动脉瘤),观察各组动脉瘤的特征,分析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结果已破组全部强化;强化组和未强化组动脉瘤位置、大小、宽径、瘤高与颈宽比(AR)以及瘤体体率(S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子囊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破组和已破组瘤颈宽度、AR、S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子囊和强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管壁强化和子囊情况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