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培养对猪离体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云开 苏海 程晓曙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观察高压培养对猪离体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PAEC)增殖,分泌一氮氮(NO)、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猪主动脉内膜,制德3~6代血管内皮细胞的单细胞悬液。分正常压力组,坟状态(24kPa)... 目的:观察高压培养对猪离体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PAEC)增殖,分泌一氮氮(NO)、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猪主动脉内膜,制德3~6代血管内皮细胞的单细胞悬液。分正常压力组,坟状态(24kPa)组,每组八孔,0.5×10^4个细胞/孔,1.细胞生长试验;正常压力组,高压力(24kPa)组,均放在37℃,5%CO2相中培养1,3,5天后进行细胞计数。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培养 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内皮素 PAEC
下载PDF
高压培养及卡托普利干预对猪离体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云开 苏海 程晓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4-305,共2页
目的 :利用高压培养猪离体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模型 ,研究高压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分泌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的影响及卡托普利 (Cap)、去甲肾上腺素 (NE)的干预作用。方法 :制备 3 - 6代猪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单细胞悬... 目的 :利用高压培养猪离体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模型 ,研究高压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分泌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的影响及卡托普利 (Cap)、去甲肾上腺素 (NE)的干预作用。方法 :制备 3 - 6代猪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单细胞悬液 ,分为 4个组 ,每组 8孔 ,5× 1 0 4 个细胞 /孔 ,①对照 (control)组 ,②Captopril (1 0 - 5mol/L)组 ,③Norepinephrine (1 0 0 μg/L)组 ,④Captopril+norepinephrine组 ,培养 1、3、5d后 ,进行细胞计数 ,培养 48h后测培养液中的NO和ET含量。结果 :①细胞生长试验 :Cap组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1 )而NE组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1 ) ,NE +C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②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NO及ET含量 :Cap组ET含量低于而NO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而NE组ET含量高于而NO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NE +Cap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卡托普利抑制高压培养PAEC的增殖 ,抑制ET分泌 ,促进NO分泌 ,而NE则具有相反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内上缩血管肽类 高压培养 卡托普利 离体主动脉内皮细胞 影响
下载PDF
高压培养调节E选择素表达及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被引量:3
3
作者 许灿新 王春 +6 位作者 朱炳阳 颜涛 罗迪贤 梁磊 李凯 罗其富 廖端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观察高压培养对内皮细胞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在自制的可调压力培养箱中,用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的不同压力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E选择素蛋白的表达,W... 目的观察高压培养对内皮细胞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在自制的可调压力培养箱中,用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的不同压力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E选择素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核因子κB的表达分布。结果高压培养和大气压培养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高压培养E选择素表达明显增加,180 mmHg培养24 h E选择素的表达升高1.5倍;180 mmHg培养6 h和12 h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的表达降低2倍多;180 mmHg培养24 h激活核因子κB,使其转位于细胞核。结论高压培养促进E选择素表达,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参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高压培养 E选择素 核因子ΚB 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
下载PDF
高压培养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冯俊朝 关丽 +1 位作者 张政祥 王湛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研究高压培养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利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生物活性检测 ,观察高压培养对平滑肌细胞增殖、PDGF和AngⅡ的影响。 结果 高压培... 目的 研究高压培养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利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生物活性检测 ,观察高压培养对平滑肌细胞增殖、PDGF和AngⅡ的影响。 结果 高压培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使MAPK活性增加 ,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PDGF、AngⅡ增加。 结论 高压培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可能是通过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PDGF、AngⅡ增加 ,进而促进MAPK活性增加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培养 平滑肌细胞增殖 蛋白激酶
下载PDF
高压培养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和人单核细胞的粘附 被引量:1
5
作者 许灿新 朱柄阳 +2 位作者 高治平 罗迪贤 廖端芳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4期449-451,467,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高压培养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为高血压和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以不同的压力(0、120、150、180、210 mmHg)培养细胞,细胞计数法测定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 目的探讨体外高压培养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为高血压和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以不同的压力(0、120、150、180、210 mmHg)培养细胞,细胞计数法测定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率。结果高压培养明显增加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粘附率,180 mmHg高压培养细胞较大气压力(0 mmHg)培养24 h粘附率增加约3.6倍;但MG132预处理抑制了180 mmHg高压培养诱导的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率。结论高压培养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培养 血管内皮细胞 粘附率
下载PDF
无或低血清条件下高压培养促进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
6
作者 王春 许灿新 +4 位作者 郭紫芬 李君牧 罗迪贤 廖端芳 李凯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观察高压培养对无或低血清条件下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无或0.5%血清培养基,在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设定为0 mmHg)30-180 mmHg压力下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用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 目的观察高压培养对无或低血清条件下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无或0.5%血清培养基,在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设定为0 mmHg)30-180 mmHg压力下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用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和MTT评价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在低血清条件下,高压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标准大气压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计数和MTT结果显示高压培养比大气压培养细胞生长增加约30%。无血清大气压培养平滑肌细胞2天后,未见明显的活细胞,而高压培养大鼠平滑肌细胞仍能保持生长。结论无或低血清条件下,高压培养能保持血管平滑肌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培养 无血清培养 细胞生长
下载PDF
介绍一种高压离体细胞培养装置 被引量:6
7
作者 徐劲松 程晓曙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高压离体细胞培养装置 高血压 机械力学 细胞功能
下载PDF
Studies on Enhancing Yield of Embryos in Microspore Culture of Brassica napus L.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浩杰 蒲晓斌 +2 位作者 张锦芳 蒋俊 蒋梁材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4期37-40,共4页
In ecological zone of Chengdu, Sichuan, microspore culture was carried out in Brassica napus L.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microspore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on microspore formation s... In ecological zone of Chengdu, Sichuan, microspore culture was carried out in Brassica napus L.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microspore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on microspore formation stage,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 disinfection solution of buds, cultivation concentration on microspore and strain-age were both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n microspore culture. At a temperature below 5 ℃ or above 20 ℃, the material had a much lower embryo producing rate or even could not produce any embryo, but at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of 10 -15 ℃ the embryo yield was up to 300 pieces per bud; the best cultivation effect appeared when 0. 1% HgCl2 was used for disin- fection; the best density of microspore was 3 -4 buds per dish; In 2009, while strain-age was from 125 d to 150 d, the microspore embryo yield increased as strain-age increased. When stain-age was 150 days, the microspore embryo yield was up to the highest, but the yield declined after 150 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Technical system Stain-age Embryo yield
下载PDF
Excess Heat Power Registration in High Voltage Electrolysis Cell Experiments
9
作者 Alexander Karabu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3年第11期697-711,共15页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he heat and high-energy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cathode solid medium in the high voltage electric discharge system (electrolysis cell and glow discharge device) is presented. The experim...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he heat and high-energy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cathode solid medium in the high voltage electric discharge system (electrolysis cell and glow discharge device) is presented.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Electrolysis in heavy water with a Pd cathode, electrolysis in light water with Ni and Pd cathodes, the glow discharge in deuterium with a Pd cathode. Excess heat was observed in experiments with high-voltage electrolysis (1,000 V or more). 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excess heat power values of 5-8 W for glow discharge and 180-280 W for high-voltage electrolysis and heat efficiency up to 170% for glow discharge, and 800% for high-voltage electrolysis. The production of impurity nuclide yield showing a shift of up to a few per cent from natural isotopic abundances was detected by spark mass spectrometry and by secondary ionic mass spectrometry. The authors propose based on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a phenomenological model for low energy nuclear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discharge excess heat power heat efficiency impurity nuclid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