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动间隙控制系统的高压涡轮机匣试验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嘉麟 高金海 +2 位作者 柳光 崔垒 郭宝亭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0-750,共11页
为研究某型主动间隙控制(Active Clearance Control,ACC)系统的工作特性,设计并搭建了高压涡轮机匣试验台。依据高压涡轮机匣的热环境分析结论,采用了控制温度的方式模拟热源。通过对该试验方案的误差分析及不同工况的重复性试验分析,... 为研究某型主动间隙控制(Active Clearance Control,ACC)系统的工作特性,设计并搭建了高压涡轮机匣试验台。依据高压涡轮机匣的热环境分析结论,采用了控制温度的方式模拟热源。通过对该试验方案的误差分析及不同工况的重复性试验分析,对该试验方案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有无ACC系统、不同热源温度下机匣温度场与位移场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ACC系统未作用时,机匣径向热变形随温度增加近似线性增长,每升高1℃机匣径向热变形在3.5μm左右;在ACC系统作用时,温度场在周向出现"山峰"分布,位移场的周向不均度增大,最大周向不均匀度为335μm,并观察到壁面流区与泉流区呈现"IOI"状的交错分布现象。通过对不同工况下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ACC系统工作效率与机匣热变形率呈负相关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间隙控制 热源模拟 高压涡轮机 热变形 试验
下载PDF
基于六西格玛设计的高压涡轮机匣优化设计 被引量:3
2
作者 侯汉莉 熊艳华 +2 位作者 罗安栋 周莹舻 王增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40,62,共6页
结合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机匣优化设计绿带项目,通过对高压涡轮机匣结构因素的优化,改善了转子与静子间的热匹配特性,保证了该型涡轮小叶尖间隙设计,阐述了六西格玛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在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中的运用。通过应用客户需求分析... 结合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机匣优化设计绿带项目,通过对高压涡轮机匣结构因素的优化,改善了转子与静子间的热匹配特性,保证了该型涡轮小叶尖间隙设计,阐述了六西格玛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在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中的运用。通过应用客户需求分析、产品质量屋模型和试验设计分析等,确定了机匣的关键设计因子和传递函数,并通过仿真计算表明设计满足产品使用要求。采用的方法具有通用性,对航空发动机同类产品的六西格玛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涡轮机 六西格玛设计 需求分析 关键质量特性 质量屋模型 实验设计 设计因子 叶尖间隙
下载PDF
高压涡轮机匣热固耦合下多目标优化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戴雄 关玉璞 +2 位作者 赵振华 陈伟 刘璐璐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92-1999,共8页
建立了包含高压涡轮(HPT)机匣基本结构在内的轴对称参数化模型,基于热固耦合变形和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结果,选择了灵敏度高的12个关键结构参数作为优化设计变量,采用第2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开展了以机匣等效质量和挂钩处径向... 建立了包含高压涡轮(HPT)机匣基本结构在内的轴对称参数化模型,基于热固耦合变形和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结果,选择了灵敏度高的12个关键结构参数作为优化设计变量,采用第2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开展了以机匣等效质量和挂钩处径向平均位移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机匣加强肋结构朝着有利换热的方向发展,其他结构朝着机匣质量减轻的方向发展;优化后模型质量及径向位移量均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涡轮机 多目标优化 参数化模型 热固耦合 遗传算法
原文传递
高压涡轮机匣加强肋表面换热特性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远见 毛军逵 +3 位作者 江华 李毅 沈毅 陆海鹰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19-2628,共10页
针对高压涡轮叶尖间隙主动控制机匣的多层结构,重点分析了机匣内部加强肋和安装螺栓共同组成的基本换热单元,利用热膜法研究了加强肋表面的局部和平均传热系数,得到了不同进气状态、加强肋高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冲击靶面... 针对高压涡轮叶尖间隙主动控制机匣的多层结构,重点分析了机匣内部加强肋和安装螺栓共同组成的基本换热单元,利用热膜法研究了加强肋表面的局部和平均传热系数,得到了不同进气状态、加强肋高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冲击靶面传热系数随着冲击雷诺数的增长而增大,但传热系数的增长速率随着冲击雷诺数的增大而缓慢降低。3排冲击射流工况中,靠近出流位置的加强肋表面平均传热系数最高。试验结果表明,加强肋表面的传热系数受到加强肋高度和冲击雷诺数耦合作用。在高雷诺数时,增加加强肋高度带来的换热强化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间隙控制 高压涡轮机 加强肋 冲击换热特性 热膜法
原文传递
718Plus高压涡轮机匣超声波探伤缺陷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攀智 项春花 +1 位作者 邹朝江 王华东 《物理测试》 CAS 2021年第4期25-28,共4页
Leap发动机高压涡轮机匣用718Plus合金棒料,经锻造碾环、热处理、机加等工序加工为环形锻件,在超声波探伤检验后,发现内部存在几处异常显示不合格。通过对锻件临近缺陷处的金相组织检验、力学性能测试,并以0.1 mm逐层打磨抛光直至显示缺... Leap发动机高压涡轮机匣用718Plus合金棒料,经锻造碾环、热处理、机加等工序加工为环形锻件,在超声波探伤检验后,发现内部存在几处异常显示不合格。通过对锻件临近缺陷处的金相组织检验、力学性能测试,并以0.1 mm逐层打磨抛光直至显示缺陷,对缺陷处进行了光学显微观察及EDS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锻件的锻造、热处理过程正常,缺陷形貌及化学成分表明缺陷为镍基718Plus合金冶炼过程中夹渣型缺陷,属冶炼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18Plus 高压涡轮机 夹杂
原文传递
多层涡轮机匣内螺栓对换热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震雄 毛军逵 +3 位作者 江华 李俊山 沈毅 陆海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41-1449,共9页
针对叶尖间隙主动控制系统的高压涡轮多层机匣,研究了机匣内部斜向冲击高肋结构中,定位螺栓对机匣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中改变孔平均雷诺数-Re(2543~7121)、螺栓直径与冲击孔直径比D d(2.67,4.13,5.33)、螺栓间距与冲击孔直径比S d(... 针对叶尖间隙主动控制系统的高压涡轮多层机匣,研究了机匣内部斜向冲击高肋结构中,定位螺栓对机匣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中改变孔平均雷诺数-Re(2543~7121)、螺栓直径与冲击孔直径比D d(2.67,4.13,5.33)、螺栓间距与冲击孔直径比S d(23.2,30.7,45.2)等参数,获得了不同工况下螺栓安装面局部和平均Nu数变化规律,并整理出对应的经验关系式。研究中发现,安装螺栓的存在,显著增强了机匣表面的局部换热效果,但是平均换热系数的提升幅度有限。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试验参数范围内,当保持螺栓间距比不变时,增加螺栓直径可以有效强化机匣表面的换热系数,如当螺栓直径比D d由2.67增加到5.33时,螺栓周围机匣表面平均Nu数增加幅度达20%~30%。当螺栓直径比保持不变的工况中,螺栓间距比S d为30.7时机匣表面平均Nu数达到最大值,但是螺栓间距比参数对机匣表面换热系数影响相对较小,平均Nu数的变化幅度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涡轮机 主动间隙控制 定位螺栓 换热特性 经验关系式
下载PDF
水下航行器高压涡轮内特性数值计算方法
7
作者 樊玮鹏 洪军伟 +2 位作者 李红烨 张赫 陈勇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66,共4页
开展高压涡轮机内特性研究对提高大功率水下航行器热动力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一维气动理论,开展高压涡轮机三维几何构型设计及热力计算,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三维数值仿真计算方法,对高压涡轮机的内特性及流动特征进行计算。结果表... 开展高压涡轮机内特性研究对提高大功率水下航行器热动力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一维气动理论,开展高压涡轮机三维几何构型设计及热力计算,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三维数值仿真计算方法,对高压涡轮机的内特性及流动特征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涡轮机内特性结果与热力计算结果相吻合,基于标准模型和标准避免函数的数值仿真计算方法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此外,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涡轮机动叶片做功情况,为涡轮机设计优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涡轮机 内特性 数值仿真
下载PDF
高压涡轮外环固定环变形仿真分析及结构改进
8
作者 于博 陈浩 杨利宁 《今日制造与升级》 2023年第2期48-50,共3页
外环固定环连接高压涡轮外环与高压涡轮机匣,构成了径向三层分布的复杂结构,该结构具有独特的变形特征。外环固定环的变形会导致与其连接的高压涡轮外环的变形,从而导致叶尖间隙变化,对高压涡轮气动性能有较显著的影响。文章对外环固定... 外环固定环连接高压涡轮外环与高压涡轮机匣,构成了径向三层分布的复杂结构,该结构具有独特的变形特征。外环固定环的变形会导致与其连接的高压涡轮外环的变形,从而导致叶尖间隙变化,对高压涡轮气动性能有较显著的影响。文章对外环固定环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其工作状态下变形的规律,并进行了结构优化,有效降低其变形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涡轮机 外环固定环 变形
下载PDF
冲击距离对涡轮外环表面温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汤旭 李国杰 《航空发动机》 2017年第4期7-10,共4页
为分析涡轮外环具体结构对温度的影响,在确定的流动与边界条件下,以某型发动机高压涡轮外环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一定简化,应用3维数值模拟手段计算和分析了不同冲击距离对外环温度最大值及分布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外环温度水平和分布均匀程... 为分析涡轮外环具体结构对温度的影响,在确定的流动与边界条件下,以某型发动机高压涡轮外环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一定简化,应用3维数值模拟手段计算和分析了不同冲击距离对外环温度最大值及分布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外环温度水平和分布均匀程度的约束下给出了冲击距离的最优值为冲击孔距离的6.5倍。具有较为实用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涡轮机 热负荷 涡轮外环 冲击冷却距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压涡轮主动间隙控制机匣内部换热特性试验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井山 毛军逵 +2 位作者 李毅 沈毅 陆海鹰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8-304,共7页
针对高压涡轮叶尖主动间隙控制(ACC)机匣中的典型换热结构,利用试验研究了多层机匣结构中内斜向冲击射流的局部换热特征,重点分析了进口雷诺数(10000~24000)、冲击孔入射角度(30°,45°,60°)、冲击孔直径(1.0... 针对高压涡轮叶尖主动间隙控制(ACC)机匣中的典型换热结构,利用试验研究了多层机匣结构中内斜向冲击射流的局部换热特征,重点分析了进口雷诺数(10000~24000)、冲击孔入射角度(30°,45°,60°)、冲击孔直径(1.0,1.5,2.0mm)等参数对带肋机匣表面局部和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中发现加强肋的存在显著影响了机匣表面局部传热系数,同时由于冲击射流局部强化换热作用,多层机匣内表面不同位置的传热系数相差很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气进口雷诺数的增加,机匣加强肋表面局部和平均传热系数均提高.在研究参数范围内,冲击孔直径为2.0mm,孔数为23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最佳的换热效果;相比30。和60。冲击孑L入射角度,冲击孔入射角度为45°能获得更好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间隙控制(ACC) 高压涡轮机 斜向冲击 换热特性 热膜法
原文传递
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碰摩振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丁小飞 彭丹阳 +1 位作者 曹航 陈果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97,共7页
针对某双转子涡扇发动机转子叶片-机匣碰摩振动问题,建立了新型叶片-机匣碰摩的力学模型。将所提出的碰摩模型应用于某型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整机模型中,开展了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和高压涡轮机匣的碰摩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碰摩导致... 针对某双转子涡扇发动机转子叶片-机匣碰摩振动问题,建立了新型叶片-机匣碰摩的力学模型。将所提出的碰摩模型应用于某型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整机模型中,开展了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和高压涡轮机匣的碰摩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碰摩导致整机振动值较大幅度的增大,同时伴随着高压转子倍频和高低压组合频振动成分。对某发动机整机试车振动数据分析表明:其振动偏大主要是由于工作过程中转子和静子机匣的热变形不协调导致的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和高压涡轮机匣的碰摩引起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振动总量和高压基频振动的增大,同时伴随明显的高压2倍频振动和高低压组合频振动。仿真分析结果与发动机实测振动数据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静子碰摩 高压涡轮转子叶片 高压涡轮机 热变形 整机振动 双转子涡扇发动机
下载PDF
Unsteady Rotor-Stator Interaction in High Speed Compressor and Turbine Stages 被引量:3
12
作者 I.Trébinjac D.Charbonnier F.Leboeuf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89-297,共9页
The blade row interaction can alter the time-mean flow and therefore be of interest for aerodynamic design analysis. Whereas results within low subsonic turbomachines are quite numerous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have b... The blade row interaction can alter the time-mean flow and therefore be of interest for aerodynamic design analysis. Whereas results within low subsonic turbomachines are quite numerous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have been far fewer works which give results of blade row interaction within high speed cases. Two cases are relate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effects of an incoming wake on the rotor flow field of a transonic compressor are analyzed. The blade row interaction proved to be positive regarding the total pressure ratio, but negative regarding the losses. The second case concerns a transonic turbine.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deterministic correlations included in the Averaged Passage Equ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steady aerodynamics rotor stator interaction deterministic stress.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exit-to-throat width ratio on performance of high pressure convergent-divergent rotor in a vaneless counter-rotating turbine 被引量:3
13
作者 ZHANG Lei WANG HuiShe +1 位作者 LUO WeiWei XU JianZh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723-732,共10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design of a high pressure rotor (with exit Mach number around 1.5) for the vaneless counter-rotating turbine by choosing adequate exit-to-throat width ratio. Based on the previous design an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design of a high pressure rotor (with exit Mach number around 1.5) for the vaneless counter-rotating turbine by choosing adequate exit-to-throat width ratio. Based on the previous design analysis and test results, effects of the exit-to-throat width ratio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nsonic turbine cascade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exit-to-throat width ratio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urbine cascade, a flow model of the convergent-divergent turbine cascade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Laval nozzle. Then a method on how to choose the adequate exit-to-throat width ratio for the turbine cascade was proposed. To validate the method, it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dequate exit-to-throat width ratio for the high pressure rotor of the vaneless counter-rotating turbine. The high pressure turbine rotor was redesigned with the new exit-to-throat width ratio.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sentropic efficiency of the redesigned vaneless counter-rotating turbine under the design condition has increased by 0.9% and the efficiencies under the off-design conditions are also improved significantly. On the original design, a group of compressional waves are created from the suction surface after about 60% axial chord in the high pressure turbine rotor. While on the new design the compressional waves are eliminated. Furthermore, on the original design, the inner-extending waves first impinge on the next high pressure turbine rotor suction surface. Its reflection is strong enough and cannot be neglected. However on the new design the inner-extending waves are weakened or even eliminated. Another main progress is that the redesigned high pressure turbine rotor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original rotor, a part of the blade (from 60% axial chord to the trailing edge) is thin leading to the intensity problem and difficult arrangement of the cooling system. In the new design, however,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rotor airfoil along the chord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The intensity of the rotor is enhanced. It is possible to arrange the cooling system reasona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it-to-throat width ratio counter-rotating turbine transonic turbine high pressure rotor
原文传递
Aerodynamics Design of Two-stage Vane-less Counter-rotating Turbinec 被引量:1
14
作者 Yang Zhou Huoxing Liu +1 位作者 Wei Li Jun Ze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06-412,共7页
It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to greatly improve aero-engines' performance by utilizing vaneless counterrotating turbine(VCRT) technology.To supply sufficient power,VCRT turns to be high Mach number,large f... It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to greatly improve aero-engines' performance by utilizing vaneless counterrotating turbine(VCRT) technology.To supply sufficient power,VCRT turns to be high Mach number,large flow angle at high-pressure turbine(HPT) rotor exit,and low blade camber angle,which increase difficulties to turbine design.As the axial velocity ratio of HPT rotor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ones,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VCRT velocity triangles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developed,and how the efficiency varied by HPT stator/rotor exit flow angle is also figured out.The key points to design a high efficient practicable VCRT are to select velocity triangle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flow coefficient,high outlet flow angle and large axial velocity ratio of HPT rotor.Meanwhile,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convergent blade and convergent-divergent blade shows the latter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VC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nter-rotating turbine vaneless velocity triangle aerodynamic desig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