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徐莉 孙晓明 +5 位作者 翟伟 梁金龙 梁业恒 沈昆 张泽明 汤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05-512,共8页
初步的岩相学和冷热台显微测温表明,CCSDHP-UHP岩石中石英脉和后期碳酸盐脉中含有3种流体包裹体:盐水溶液(NaCl-H2O)包裹体(Ⅰ类)、NaCl-CaCl2-H2O(Ⅱ类)和N2-CH4纯气相(Ⅲ类)包裹体,其中Ⅰ类盐水溶液包裹体可进一步分为中高盐度盐水溶... 初步的岩相学和冷热台显微测温表明,CCSDHP-UHP岩石中石英脉和后期碳酸盐脉中含有3种流体包裹体:盐水溶液(NaCl-H2O)包裹体(Ⅰ类)、NaCl-CaCl2-H2O(Ⅱ类)和N2-CH4纯气相(Ⅲ类)包裹体,其中Ⅰ类盐水溶液包裹体可进一步分为中高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Ia)、中等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Ib)和低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Ic),而Ⅲ类为CCSD中首次发现;Ia、Ib和Ⅱ型流体包裹体主要以原生或假次生形式赋存在榴辉岩的石英脉或石英颗粒中,在角闪岩相的片麻岩及其石英脉中均未观察到,显示它们可能主要被捕获于榴辉岩的减压重结晶或退变质阶段,而Ic型包裹体分布广泛,表明其主体可能是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的最晚阶段捕获的;N2-CH4纯气相包裹体均为原生包裹体,主要呈孤立和小群状与Ia和Ib类包裹体分布于榴辉岩中条带状石英脉中,可能主要是在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条件下被捕获的;CCSD榴辉岩中石英脉的主体形成于板块折返有关的减压重结晶和退变质,而片麻岩中石英脉则主要来源于角闪岩相及其后期退变质作用;榴辉岩和片麻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的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区别,但它们各自相似于其寄主岩石中的石英颗粒中包裹体,说明CCSD中HP-UHP岩石在板块折返过程中释放出的变质流体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板块折返 石英脉 流体包裹体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下载PDF
南阿尔金造山带西段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特征及构造意义
2
作者 冯欣 侯红星 +2 位作者 邵兴坤 薛彦萍 秦丹鹤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江尕勒萨依地区位于东昆仑西段—南阿尔金造山带,地处秦—祁—昆造山带西段,本次在该区部署实施了1∶5万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对该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主要类型、地质特征、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详细讨论了其变质期次和温压条... 江尕勒萨依地区位于东昆仑西段—南阿尔金造山带,地处秦—祁—昆造山带西段,本次在该区部署实施了1∶5万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对该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主要类型、地质特征、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详细讨论了其变质期次和温压条件,并对其折返机制及构造意义进行了研究,将南阿尔金早古生代俯冲碰撞杂岩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了五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622~517 Ma),洋壳俯冲阶段(517~500 Ma),陆壳深俯冲阶段(500~487 Ma),俯冲板片断离及折返阶段(460~451 Ma)及碰撞后伸展阶段(425~385 Ma)。从而重建了东昆仑西段—南阿尔金地区早古生代以来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对于探讨该区壳-幔相互作用、洋-陆转换及大陆地壳演化等地球动力学过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岩石学特征 构造意义 南阿尔金造山带
下载PDF
大别山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07-1620,共14页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与折返是地球动力学过程,虽人眼不能见及,但在岩石中留下种种记录。本文以大别山为例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进行了探讨。文中(1)综合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观测资料,剖析了大别山造山带的结构构造,指...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与折返是地球动力学过程,虽人眼不能见及,但在岩石中留下种种记录。本文以大别山为例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进行了探讨。文中(1)综合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观测资料,剖析了大别山造山带的结构构造,指出了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通道的莫霍面断口和折返形成的挤压穹隆地壳结构;(2)综合变质岩石学P-T-t轨迹研究资料,追踪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地下的运动轨迹,揭示了其在俯冲-折返过程不同时段经过的深度和运动速率,并指出其向南的折返极性;(3)结合沉积岩石学研究资料,利用合肥盆地中砾岩成分和碎屑白云母Si含量记录,限定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地表的时间为中侏罗世前。基于上述资料,本文重建了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三阶段折返过程,指出大别山包含三个岩片,于230Ma左右分别从不同深度快速折返,折返速率为3~10km/Ma,于210Ma左右进入中地壳,并于180Ma左右快速折返(折返速率为3km/Ma左右)至上地壳,白垩纪折返速率极慢(0.1km/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返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大别山造山带
下载PDF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结构构造的演化规律(PTt-D轨迹)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震宇 董火根 郭令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24-430,共7页
根据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中尺度 -显微构造分析及PTt研究 ,建立它们的结构和构造随变质作用 (前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峰期、前角闪岩相和角闪岩相 )有序演化的PTt D轨迹。这一演化主要包括 :在岩石的矿物结构方面从石榴石静态重... 根据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中尺度 -显微构造分析及PTt研究 ,建立它们的结构和构造随变质作用 (前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峰期、前角闪岩相和角闪岩相 )有序演化的PTt D轨迹。这一演化主要包括 :在岩石的矿物结构方面从石榴石静态重结晶结构到柯石英假像及放射状张裂隙构造 ;在岩石组构方面从L >S到L -S和S >L榴辉岩 ;以及在中尺度构造方面发育的D1和D2变形构造。该PTt D轨迹同时可以提供有关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模式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结构构造 PTt-D轨迹 折返
下载PDF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造山后伸展作用
5
作者 金维浚 石耀霖 +1 位作者 宋鸿林 马文璞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9-34,共6页
大别山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岩以不同的类型分布在不同的构造地层中。这种产状可以用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相转变的底辟上升、造山楔伸展构造作用来解释。文中分析了大别山高压一超高压变质的基本特征,综述了造山后伸展作用的机制... 大别山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岩以不同的类型分布在不同的构造地层中。这种产状可以用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相转变的底辟上升、造山楔伸展构造作用来解释。文中分析了大别山高压一超高压变质的基本特征,综述了造山后伸展作用的机制和对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造山楔 相转变 造山后伸展作用 拆返模式
下载PDF
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特征研究
6
作者 徐永江 李拴成 刘明博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4年第4期45-46,120,共3页
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内出露一套以榴辉岩、蓝片岩和长英质片岩为主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被认为是在洋盆俯冲-折返过程中形成的变质杂岩体。对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样品的岩石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 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内出露一套以榴辉岩、蓝片岩和长英质片岩为主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被认为是在洋盆俯冲-折返过程中形成的变质杂岩体。对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样品的岩石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西南天山地区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榴辉岩以SiO2含量低、Ba和U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和轻稀土元素亏损为特征,其原岩为普通洋中脊玄武岩(N-MORB);蓝片岩以SiO2含量低、Ba和轻稀土元素富集为特征,其原岩为洋岛玄武岩(OIB);石榴石白云母片岩以SiO2含量高、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富集、Eu呈弱负异常为特征,其原岩为陆源沉积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原岩类型
下载PDF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外来^40Ar成因探讨
7
作者 冯慧乐 王非 师文贝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1276,共16页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质单元,特殊的形成环境使该类变质岩的矿物中常因含有外来^40Ar而^40Ar/^39Ar年龄偏老,制约了^40Ar/^39Ar年代学在此类岩石中的应用。本文探讨了氩在不同相中的溶解度与分配系数的差异,并着重...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质单元,特殊的形成环境使该类变质岩的矿物中常因含有外来^40Ar而^40Ar/^39Ar年龄偏老,制约了^40Ar/^39Ar年代学在此类岩石中的应用。本文探讨了氩在不同相中的溶解度与分配系数的差异,并着重论述了扩散参数与压力的关系及压力对岩体封闭性的影响,系统总结了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中外来^40Ar的形成机制。此外,随Fe/Mg、Si/Al、K等组分不同,氩在矿物中保存能力的某种规律性变化、离子孔隙度研究等也从理论上为研究氩的扩散和封闭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高压—超高压变质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氩在这类矿物中的扩散更为复杂。对外来^40Ar形成机制的探讨对揭示高压—超高压变质结晶环境、岩体开放与否、不同矿物对氩保存能力等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40AR/^39AR 外来^40Ar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多期变质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4
8
作者 刘良 廖小莹 +3 位作者 张成立 陈丹玲 宫相宽 康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34-1656,共23页
在岩相学观察和锆石CL图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分析方法,本文确定北秦岭清油河退变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0±6Ma,退变质时代为453±9Ma,原岩形成时代为655±9Ma;松树沟超高压长英质片麻岩的峰期变质... 在岩相学观察和锆石CL图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分析方法,本文确定北秦岭清油河退变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0±6Ma,退变质时代为453±9Ma,原岩形成时代为655±9Ma;松树沟超高压长英质片麻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7±8Ma,两期退变质时代分别为448±4Ma和421±2Ma,原岩形成时代上限832±25Ma;寨根石榴石辉石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8±2Ma,中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为450±3Ma,角闪岩相退变质时代为426±1Ma,原岩形成时代为573±40Ma;西峡北榴闪岩的角闪岩相变质时代为423±3Ma,原岩形成时代为843±7Ma。新确定的这些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与前人已报导的区内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结合区内高压-超高压岩石不仅分布在秦岭岩群北缘的官坡-双槐树一带,而且断续出露在秦岭岩群中部或偏南侧的清油河北-松树沟-寨根北甚至西峡北东西一线,进一步表明它们应是同一期构造地质事件的产物。北秦岭已发现的全部正变质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均呈透镜体状分布在围岩片麻岩中,松树沟超高压长英质片麻岩的原岩为典型的陆壳沉积物,因此,这些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可能都是陆壳俯冲-深俯冲作用的产物。结合岩相学观察、锆石CL图像和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高压-超高压岩石在~500Ma经历了峰期变质作用后,又分别在~450Ma和~420Ma遭受了中压麻粒岩相和或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叠加,充分说明这些高压-超高压岩石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由陆壳俯冲-深俯冲、之后连续两次抬升的构造演化过程。另外,本次研究新获得的这些岩石的原岩形成时代介于843±7Ma~573±40Ma之间,结合官坡榴辉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791~814Ma以及松树沟榴闪岩原岩时代为787±16Ma的研究,共同表明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原岩形成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因此,限定俯冲-深俯冲的陆壳物质应来自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的大陆地壳或地质体。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本文初步认为,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是商丹洋向北俯冲拖曳南秦岭新元古代陆壳物质在~500Ma发生陆壳俯冲-深俯冲作用的产物,之后在~450Ma与~420Ma经历了两期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多期变质时代 大陆深俯冲作用
下载PDF
大别山东北缘桐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解析及其对郯庐断裂带的制约 被引量:6
9
作者 林伟 冀文斌 +2 位作者 石永红 李秋立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0-964,共15页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桐城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详细的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将研究区从空间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上部低温-高压单元、中部中温-高压单元和下部超高压单元。根据研究区多期构造变形分析,共识别出了五期有区域构造地...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桐城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详细的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将研究区从空间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上部低温-高压单元、中部中温-高压单元和下部超高压单元。根据研究区多期构造变形分析,共识别出了五期有区域构造地质学含义的事件(D_1-D_5):D_1代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晚三叠世同碰撞早期折返过程;D_2表征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晚三叠世同碰撞晚期折返过程;D_3记录了早白垩世中大别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也即整个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大规模伸展构造在研究区的表现;D_4可能标志着郯庐断裂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D_5表现为脆性正断作用,控制了晚白垩世-古近纪潜山半地堑盆地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了研究区所经历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其构造几何形态很难用郯庐断裂左行平移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来解释,也不支持桐城地区存在巨大走滑作用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地体 郯庐断裂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多期构造变形 大别山造山带
下载PDF
阿尔金山中段高压-超高压带(含菱镁矿)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10
作者 校培喜 王永和 +2 位作者 张汉文 潘长利 孙南一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7-74,共8页
阿尔金山走滑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 ,向东北与北山构造带相连 ,它斜切了塔里木板块和柴达木地块、东天山构造带和祁连构造带。新近在该构造带中段苏吾什杰一带发现了高压 -超高压岩石新类型——含菱镁矿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 ,其与高压... 阿尔金山走滑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 ,向东北与北山构造带相连 ,它斜切了塔里木板块和柴达木地块、东天山构造带和祁连构造带。新近在该构造带中段苏吾什杰一带发现了高压 -超高压岩石新类型——含菱镁矿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 ,其与高压壳源型榴辉岩共生一起 ,为幔源型超高压变质岩构造侵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石榴子石 橄榄岩 走滑断裂
下载PDF
合肥盆地侏罗系沉积岩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物源年代学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任伟 桑海清 +4 位作者 张任祜 储著银 江茂生 李双应 金福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0-485,共6页
对安徽省独山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物源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证明它们属三叠纪时期扬子向华北大陆下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产物.对在凤凰台组发现的一类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砾石,测得多硅白云母、磷灰石和全岩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 对安徽省独山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物源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证明它们属三叠纪时期扬子向华北大陆下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产物.对在凤凰台组发现的一类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砾石,测得多硅白云母、磷灰石和全岩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为232.1±2.1 Ma(MSWD=0.59).对三尖铺和凤凰台组沉积岩中碎屑成因的多硅白云母,其40Ar/39Ar年龄谱的坪年龄值一致,分别为216.5±0.6和217.4±1.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沉积岩 大别造山作用 合肥盆地 物源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同位素年龄 同位素年代学
原文传递
CCSD HP-UHP变质岩中磷灰石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及其示踪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汤倩 孙晓明 +3 位作者 梁金龙 徐莉 翟伟 梁业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255-3266,共12页
磷灰石是一种能在UHP变质峰期稳定存在并富含稀土元素(REE)的常见副矿物,其REE组成变化可以对变质过程进行地球化学示踪。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光谱仪(LA-ICP-MS)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钻井中及其附近出露的不同变质程度的HP-UHP... 磷灰石是一种能在UHP变质峰期稳定存在并富含稀土元素(REE)的常见副矿物,其REE组成变化可以对变质过程进行地球化学示踪。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光谱仪(LA-ICP-MS)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钻井中及其附近出露的不同变质程度的HP-UHP变质岩(榴辉岩、角闪(片)岩和片麻岩)中的磷灰石进行了REE组成原位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围岩中磷灰石的REE组成特征及其相关系数变化很大,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可以分为3大类:Ⅰ.轻稀土(LREE)富集型,其REE总量(∑REE)很高,可达n×1000×10^(-6);Ⅱ.中稀土(MREE)富集型,其(La/Sm)_N<1,Eu异常变化较大;Ⅲ.重稀土(HREE)富集型,其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左倾形式,∑REE总量很低,仅为9.228×10^(-6),且具明显的Eu负异常。磷灰石颗粒原位分析显示从边部到中心∑LREE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表明了在俯冲折返的过程发生过短时增温作用,并极有可能发生过部分熔融。部分熔融过程中磷灰石中的LREE将与其它大离子半径元素一起优先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稀土元素 磷灰石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下载PDF
苏吾什杰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永和 校培喜 +2 位作者 张汉文 孙南一 李建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0-563,共4页
在阿尔金构造带中段,首次在测区发现了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初期石榴二辉橄榄岩和榴辉岩,在此基础上将前长城系原阿尔金群解体,并从其中解体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酸性变质古侵入体等;厘定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期阿尔金杂岩;鉴别并... 在阿尔金构造带中段,首次在测区发现了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初期石榴二辉橄榄岩和榴辉岩,在此基础上将前长城系原阿尔金群解体,并从其中解体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酸性变质古侵入体等;厘定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期阿尔金杂岩;鉴别并填绘出与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后造山期伸展密切相关的奥陶纪阿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和奥陶纪—泥盆纪阿尔金构造岩浆岩带;确定阿尔金断裂形成于白垩纪末,经历了主要4期变形。发现3个夷平面,计算出晚更新世以来测区隆升速度为1.58~1.8cm/a,上升逾46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吾什杰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阿尔金杂岩 阿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俯冲带硫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硫循环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继磊 高俊 +2 位作者 黄高风 马智佩 王信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5-1359,共15页
俯冲带是全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控制着硫(S)在地球内部圈层及表层的循环,影响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稳定性以及地球的宜居性。厘清S在俯冲带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循环特征对理解地球各储库的氧化还原状态、岩浆作用与演化、... 俯冲带是全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控制着硫(S)在地球内部圈层及表层的循环,影响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稳定性以及地球的宜居性。厘清S在俯冲带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循环特征对理解地球各储库的氧化还原状态、岩浆作用与演化、成矿物质聚集、以及地球大气成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进入俯冲带之前的大洋岩石圈的S结构模型,对S在大洋板片中的分布状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归纳。随后,系统阐述了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记录的板片变质及脱水过程中硫的地球化学行为。岩石学研究表明俯冲板片中的S多以硫化物相存在,硫酸盐矿物在弧前深度就已被释放或分解。相较于熔体,俯冲带流体中S的溶解度更高,是运移硫的更有效方式。DEW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流体中S含量总体较低,但在俯冲板片~90km处其含量有一个峰值(浓度0.5%~1.0%)。岩相学证据、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磷灰石S近边吸收结构(S-XANES)特征以及模拟结果都显示俯冲深部流体中S多以HS^(-)及H_(2)S形式存在,不含大量的SO_(4)^(2-)及硫酸盐;中f_(S_(2))流体有利于S迁移出俯冲板片,从而促进俯冲带大规模S循环,而高f_(S_(2))流体在流-岩交换过程沿流体通道发生S的锁固作用而不利于俯冲带S循环。质量平衡计算显示全球俯冲带S输入通量为4.65×10^(13)g/yr,弧下深度板片S输出通量为2.91×10^(12)g/yr,板片-岛弧S循环效率仅6.3%。俯冲板片在弧下深度可能存在一个短暂高效的S释放窗口,释放流体的δ^(34)S值为-2.1±3.0‰。基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硫化物的研究,初步厘清了俯冲板片中S的地球化学行为,首次从板片角度全面、定量地限定了俯冲带的脱硫通量、效率、种型和同位素特征,提出俯冲带循环的S不是岛弧岩浆的氧化剂,与岛弧环境的正δ^(34)S值也无直接因果联系,对解析俯冲带S循环和理解地球长期的S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还展望了俯冲带S循环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在俯冲带流体氧化还原性质(硫酸盐的命运)、俯冲沉积物对S循环的制约、俯冲带环境下多硫同位素的分馏效应、S循环与其它挥发分(如C等)循环之间的耦合关系、地球历史上深部S循环等方向做出探索,更深入地理解俯冲带及全球S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硫循环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板片流体 岛弧氧逸度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白垩纪沉积物下的变质岩体演化
15
作者 倪斌 杨风丽 +1 位作者 李筱 于鹏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4-552,共9页
为了揭示南黄海北部白垩纪沉积物下的地震反射异常体的地质属性和形成过程,进行了地震反射和重、磁反演等研究,结合区域地表地质研究成果,推测该异常体可能为三叠纪下扬子地块深俯冲阶段经历高压变质作用后被拆离折返的岩体,并在南北两... 为了揭示南黄海北部白垩纪沉积物下的地震反射异常体的地质属性和形成过程,进行了地震反射和重、磁反演等研究,结合区域地表地质研究成果,推测该异常体可能为三叠纪下扬子地块深俯冲阶段经历高压变质作用后被拆离折返的岩体,并在南北两大地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中被推覆至南黄海北部的古生代地层之上.研究结果显示:异常体内部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杂乱和空白反射,局部存在发散结构;与上、下地层之间存在2~3个同相轴的较强—强反射;另外,该异常体也具有高层速度(6 000~6 500m/s)、高密度(〉2.7g/cm3)和中低磁化强度(-0.5A/m)等特征.通过海陆区域地质调查和类比,进一步揭示了该异常体和苏鲁三叠系高压变质地体具有时空上的一致性.这一发现为认识印支期东亚大陆碰撞和地质演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苏鲁造山带 地震反射异常体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原文传递
《阴极发光技术在岩石学和矿床学中的应用》
16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4-174,共1页
本书收集近20年来在地球科学等领域中应用阴极发光技术进行研究的最新典型实例。首次应用阴极发光技术系统研究中国主要大型韧性剪切带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古老地台上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岩、古老的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及不同成因类型... 本书收集近20年来在地球科学等领域中应用阴极发光技术进行研究的最新典型实例。首次应用阴极发光技术系统研究中国主要大型韧性剪切带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古老地台上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岩、古老的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及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床。在恢复变质岩原岩、揭示岩石韧性剪切变形、变质程度及变质相系、金矿石和含金岩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及流体活动、演绎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造山带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中金的活化和沉淀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阴极发光在沉积岩石中应用的新成果,对恢复沉积岩的原始结构构造、研究沉积古环境、探讨孔隙和裂缝的演化历史、微量元素的迁移、识别古生物化石、划分和对比地层、地质找矿和石油勘探等都有明显成效。阴极发光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中有效而快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发光技术 岩石学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应用 矿床学 地球科学研究 韧性剪切变形 系统研究 沉积岩石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Geochronology of source materials from high-pressure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Jurassic sedimentary rocks of Hefei Basin 被引量:11
17
作者 LIRenwei LIShuangy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6期605-610,共6页
In this report, it is proven through stable iso-topic geochronological study that for the Jurassic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Dushan area of Anhui Province, the source materials derived from high-pressure and ultrahigh... In this report, it is proven through stable iso-topic geochronological study that for the Jurassic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Dushan area of Anhui Province, the source materials derived from high-pressure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are the products of 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of the Yangtze plate under the North China plate during the Triassic period. The cobble of high-pressure or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 in the Fenghuangtai Formation of Hefei Basin has Rb-Sr isotopic isochron age of phengite, apatite and whole rock, 232.1±2.1 Ma (MSWD = 0.59). Plateau ages of 40Ar/39Ar age spectra of detrital phengites in the Sanjianpu and Fenghuangtai formations are concordant, and they are 216.5±0.6 Ma and 217.4±1.3 Ma,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侏罗纪沉积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源物质 地质年代 大别造山作用 同位素测年
原文传递
俯冲隧道研究:进展、问题及其挑战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建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71-1691,共21页
俯冲隧道是指汇聚板块边界上下板片之间具有独立运动学特征的相对窄的薄弱带,主要由低密度、低黏度、高度剪切变形的基质(沉积物或蛇纹岩)和少量相对能干的块体所组成,具有典型混杂岩特征,并可向下和向上流动(回流),形成隧道环流.俯冲... 俯冲隧道是指汇聚板块边界上下板片之间具有独立运动学特征的相对窄的薄弱带,主要由低密度、低黏度、高度剪切变形的基质(沉积物或蛇纹岩)和少量相对能干的块体所组成,具有典型混杂岩特征,并可向下和向上流动(回流),形成隧道环流.俯冲隧道模型最初是基于对现代大洋俯冲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观察及数值模拟而建立的,当时模拟设计的最大深度为30km.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和对古俯冲带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把俯冲隧道模型延伸到俯冲带80~100km及更大深度,并由此来探讨俯冲带深部动力学环境及古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机制.近年来,俯冲隧道模型也应用到了大陆俯冲带中,用于解释大陆俯冲带不同等级变质岩的折返机制以及大陆俯冲过程中的流体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等,这是对俯冲隧道模型的拓展.虽然大陆俯冲带在物质组成、板片/地幔楔界面性质等方面与洋壳俯冲带不同,但大陆俯冲隧道在结构和动力学特征等方面与大洋俯冲隧道有许多相似性.已有的研究使我们对俯冲隧道的结构和动力学特征有了基本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和进一步澄清,特别是通过数值模拟获得的俯冲隧道基本特征需要精细的古俯冲隧道地质解剖来证实或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界面 俯冲隧道 混杂岩 数值模拟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折返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