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夏季高原“湿池”水汽含量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 被引量:6
1
作者 任倩 周长艳 +2 位作者 何金海 岑思弦 邓梦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8-658,共11页
利用Hadley中心提供的逐月海温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逐月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探讨了1979~2011年夏季青藏高原"湿池"的水汽含量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的... 利用Hadley中心提供的逐月海温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逐月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探讨了1979~2011年夏季青藏高原"湿池"的水汽含量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水汽(去趋势)EOF第二模态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前期3~4月关键区(5°S^20°N,45°E^75°E)的海温异常可以作为夏季高原水汽的预测信号。在暖水年,赤道附近显著的东风异常对夏季高原水汽输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00 hPa上副热带高压显著增强并西移,600 hPa上赤道附近为显著的异常东风,将水汽从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向西输送到印度半岛,并在异常反气旋环流西侧的南风作用下,将水汽带向青藏高原。高层风场上,西太平洋地区辐合,青藏高原上空辐散。以上环流形势表明暖水年夏季青藏高原水汽偏多;冷水年则相反。就影响机制而言,前期春季印度洋海温显著偏暖,引起其上空异常的对流上升运动,驱动异常沃克环流从春到夏显著维持,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跳和异常增强西移,有利于赤道东风异常的增强和西移,并经过水汽输送通道将水汽带向青藏高原上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关键区 高原“湿池” 赤道异常东风 沃克环流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湿池”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霄 巩远发 +1 位作者 岑思弦 张永莉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67-172,共6页
采用1948-2007年共60年的NCEP/NCAR资料,计算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可降水量,并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上有一个明显的"湿池",湿池有3个可降水量中心,分别位于高原西南部、高原... 采用1948-2007年共60年的NCEP/NCAR资料,计算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可降水量,并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上有一个明显的"湿池",湿池有3个可降水量中心,分别位于高原西南部、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湿池3个中心的可降水量变化有着明显的年代际特征,高原西南部以13.9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高原南侧9.2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高原东南部时间尺度2.6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趋势分析表明,高原西南部的可降水量可能开始增加,而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的可降水量应该依然处于偏少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池” 可降水量 小波变换 多时间尺度
下载PDF
基于ERA-Interim资料分析青藏高原“湿池”变化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谢启玉 巩远发 +1 位作者 杨蓉 连帆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63-1171,共9页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称"湿池")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分析了1979—2012年间高原"湿池"的一些变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主要结果包括: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强度最强,ERA资料除了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中心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高原东南部和西南部有两个高湿中心。冬季1月,两种资料均只在高原东南部有高湿中心。总体上,ERA资料与探空观测资料的高湿中心区更为接近。7月,高原南部高湿中心在1990年代中期(1994—1996年)之后持续偏强,西北部中心强度有弱—强—弱—强交替变化特征;1月,高湿中心在1980年代末期开始持续偏强。高原南部高湿中心带在7月几乎是一个连续的区域,1996年以后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在1月则是分为东西两段的高湿中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池” 大气水汽含量 ERA-Interim资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