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制图 被引量:31
1
作者 曾永年 靳文凭 +3 位作者 何丽丽 吴孔江 于菲菲 徐艳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25-231,I0010,共8页
为有效地监测复杂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该文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例,研究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快速提取方法。首先构建适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分类系统;其次,采用地理分区综合遥感分... 为有效地监测复杂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该文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例,研究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快速提取方法。首先构建适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分类系统;其次,采用地理分区综合遥感分类法对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进行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制图。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方法适宜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信息的有效提取,Kappa系数0.71,较未分区的分类结果高0.12。分类制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其中>6°~25°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量的63.33%,应加大这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该研究为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规划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分类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 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流失及其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曾永年 靳文凭 +1 位作者 王慧敏 谭柳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14-222,共9页
为探究中国西部耕地流失规律,该文利用1999年、2009年遥感数据提取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变化信息,分析耕地流失量和空间分布,并结合地形数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等用Logistic方法定量分析耕地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 为探究中国西部耕地流失规律,该文利用1999年、2009年遥感数据提取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变化信息,分析耕地流失量和空间分布,并结合地形数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等用Logistic方法定量分析耕地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至2009年间,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面积净减少1 393.25 km2,耕地流失1 811.78 km2,其中转化为建设用地157.05 km2,退耕还林/草1 654.73 km2。坡度>25°的耕地中78.82%已进行了退耕还林/草,说明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退耕还林/草成效显著。耕地流失去向评价结果表明,海拔对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率为-66.46%,坡度对退耕还林/草的贡献率高达91.25%,说明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建设占用和生态退耕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建设用地 扩张 耕地流失 退耕还林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岳邦瑞 王军 +1 位作者 雷玉山 侯全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88,共4页
黄土高原旱作区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三农"问题的重要区域。围绕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建设已积累了广泛的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示范推广,导致收效有限。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了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 黄土高原旱作区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三农"问题的重要区域。围绕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建设已积累了广泛的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示范推广,导致收效有限。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了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建设的3类关键技术体系: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现代集水农业与农业主导产业技术体系,以类型化为核心的新农村绿色生态社区规划建设技术体系,以及以循环农业模式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体系,并逐一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 新农村建设 农业集水技术 农村社规划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光敏型高丹草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何振富 蓝祖庆 +3 位作者 贺春贵 王国栋 刘陇生 葛玉彬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6-120,共5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青贮为目的的光敏型高丹草春播高产栽培方式,于2014~2015连续两年以光敏型高丹草大卡和海牛为试验材料,采用全膜双垄沟(FFDRF)、全膜平铺(FFP)、半膜平铺(HF)和露地(NM)四种栽培方式进行种植,观察并比较了其... 为探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青贮为目的的光敏型高丹草春播高产栽培方式,于2014~2015连续两年以光敏型高丹草大卡和海牛为试验材料,采用全膜双垄沟(FFDRF)、全膜平铺(FFP)、半膜平铺(HF)和露地(NM)四种栽培方式进行种植,观察并比较了其生长发育指标和产草量的异同。结果表明:覆膜明显缩短了两个品种的生育期;相对露地处理,除茎粗较稳定外,覆膜处理对其他各农艺性状均影响显著(P<0.05)。两个品种连续两年平均干物质产量以FFDRF处理最高,平均达32.73t/hm2,较FFP、HF和NM分别增产2.14%、27.88%和59.50%,FFP较HF和NM分别增产25.20%和56.16%,HF较NM增产24.73%;两年大卡的干物质产量均高于海牛,平均增产13.52%。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青贮为利用目的时,选择品种大卡以全膜双垄沟或全膜平铺种植方式为最优春播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雨养农业 栽培方式 光敏型高丹草 生长发育 草产量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洱海流域凤羽河氮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晓虹 雷秋良 +7 位作者 周脚根 张亦涛 李影 胡万里 武淑霞 翟丽梅 王洪媛 刘宏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375-5383,共9页
降雨形成的径流携带各种陆面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是导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河流氮磷输出特征均有所差异,因此,为阐明雨强对高原湖泊典型流域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上游的凤羽河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3 a(2011... 降雨形成的径流携带各种陆面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是导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河流氮磷输出特征均有所差异,因此,为阐明雨强对高原湖泊典型流域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上游的凤羽河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3 a(2011~2013年)的出口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分析了4种降雨强度(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对水体氮磷浓度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对凤羽河氮磷排放的影响显著,所有组分的氮和磷浓度平均值在小雨(<10 mm)和中雨(10~25mm)时较低,在大雨(25~50 mm)和暴雨(50~100 mm)时较高;氨氮(NH4+-N)(57. 14%~76. 85%)占总氮(TN)的质量分数大于颗粒态氮(PN)(23. 15%~42. 86%),溶解态总磷(TDP)(22. 73%~28. 00%)占总磷(TP)的质量分数小于颗粒态磷(PP)(72. 00%~77. 27%);不同形态的氮浓度比较为:TN> NH4+-N> PN;不同形态的磷浓度比较为:TP> PP> T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面源污染 氮、磷形态 小流域 高原农业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