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的高原季风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田俊 马振峰 +1 位作者 范广洲 陈小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8-315,共8页
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60站月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高原季风指数IPM2。结果表明:与原有高原季风指数相比,该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性更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当高原夏季风偏弱时,巴尔喀什湖... 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60站月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高原季风指数IPM2。结果表明:与原有高原季风指数相比,该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性更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当高原夏季风偏弱时,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亚洲东岸高压脊、印度低压均加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和源于西太平洋的偏南风水汽输送均加强,这种环流形式有利于四川盆地西(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少);当高原夏季风偏强时,情况相反。IPM2弱(强)大(小)年与四川盆地西(东)部涝年环流背景相似,表明IPM2能够很好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指数 相关 夏季降水
下载PDF
盛夏高原季风指数的探讨及其对四川盆地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庞轶舒 马振峰 +1 位作者 杨淑群 杨小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6-899,共14页
综合考虑盛夏时期高原环流场与高度场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新的高原季风指数。通过相关统计、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与其他高原季风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响应盛夏高原热力的年际变化,反映高原盛夏风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 综合考虑盛夏时期高原环流场与高度场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新的高原季风指数。通过相关统计、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与其他高原季风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响应盛夏高原热力的年际变化,反映高原盛夏风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指数研究分析盛夏时期高原季风对四川盆地降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盛夏高原季风偏强时,对流层中层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地区高度场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偏强,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波列呈"+-+"分布。低层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高压外围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将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至我国南方地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与东北亚阻塞高压之间的异常偏北气流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异常东北风使北方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汇集于四川盆地,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导致该地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指数 对比分析 四川盆地盛夏降水
下载PDF
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算法的改进及对比
3
作者 张少波 吕世华 +1 位作者 赵勇 杨显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5-326,共12页
关于青藏高原季风,现有研究分别从近地层的热低压、气旋式环流切变以及风场的涡度和散度等角度定义了高原季风指数,但现有指数均更多地关注高原空间场的对比,而没有考虑风场的冬、夏转换特征。因此,在之前的工作中,基于风场季节变率指数... 关于青藏高原季风,现有研究分别从近地层的热低压、气旋式环流切变以及风场的涡度和散度等角度定义了高原季风指数,但现有指数均更多地关注高原空间场的对比,而没有考虑风场的冬、夏转换特征。因此,在之前的工作中,基于风场季节变率指数,从高原近地层冬、夏风场对比的角度定义了一种新的高原季风指数,这里对该指数进行改进和简化,以便于其的进一步推广。为了验证改进的效果,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计算高原季风指数,并比较了不同高原季风指数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差异及其与夏季降水相关的差异。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高原季风指数物理含义清楚,弥补了原指数计算复杂的不足。(2)物理基础的差异使得新指数在8月达到峰值,不同于其他指数在6月达到峰值。整体而言,不同高原季风指数和高原降水的年变化特征均有较高的一致性。(3)新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高原季风与高原夏季降水东、西反相的相关系数分布特征,且不同于其他指数在高原一致的相关系数分布特征,对于高原地区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降水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指数 夏季降水 指数对比
下载PDF
高原季风的分布特征及其指数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懿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王炳赟 朱丽华 周定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17-1530,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P、Z和σ三种坐标系中对青藏高原地区冬、夏季各环流场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高原季风的主要分布区域,并得出对流层高原季风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由散度场表征的风场辐散、辐合上。同时,利用高原主体中心的散度...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P、Z和σ三种坐标系中对青藏高原地区冬、夏季各环流场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高原季风的主要分布区域,并得出对流层高原季风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由散度场表征的风场辐散、辐合上。同时,利用高原主体中心的散度区域平均值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原季风指数Div-PMI。对比分析新、旧几种高原季风指数的计算方法、物理意义、年变化及年际变化,表明DivPMI指数计算方法简单,且能较好地解释高原季风的产生机理,在反映高原季风的季节演变特征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各种高原季风指数与1、4、7、10月中国降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Div-PMI指数与高原地区降水呈一致负相关,且相关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高原季风指数 散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风演变及其与土壤湿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娟 文军 +2 位作者 王欣 贾东于 陈金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6,共12页
利用1979-2014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构建了一个能更有效反映季风演变过程的高原季风新指数(ZPMI),并与已有高原季风指数TPMI、DPMI和QPMI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PMI反映的高原夏季风爆发和撤退的时间较Z... 利用1979-2014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构建了一个能更有效反映季风演变过程的高原季风新指数(ZPMI),并与已有高原季风指数TPMI、DPMI和QPMI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PMI反映的高原夏季风爆发和撤退的时间较ZPMI、DPMI提前1~2个月左右,ZPM I能更好的反映高原上季风降水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而其冬季风和夏季风具有相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夏季风增强的趋势更显著。同时,ZPMI也能够较好的描述高原上的气象要素特征,即:在强季风年,高原中、东(西)部降水多(少),气温高(低);而弱季风年,则与之相反。高原晚春(4-5月)土壤湿度与当年高原夏季风存在显著的相关,当4-5月高原中部、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偏大(小)、西部土壤湿度偏小(大)时,高原夏季风偏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 高原季风指数 土壤湿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年波包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肖天贵 李江林 +1 位作者 李湘 彭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6-966,共11页
采用1996—2005年NCEP/NCAR 600 hPa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和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WPD),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年(1998年和1997年)不同发展阶段的波包传播特征。研究表明,在高原夏季风开始前,都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期间高... 采用1996—2005年NCEP/NCAR 600 hPa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和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WPD),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年(1998年和1997年)不同发展阶段的波包传播特征。研究表明,在高原夏季风开始前,都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期间高原地区都有来自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地区向东传播的波包和来自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地区向西传播的波包。当乌拉尔山向高原地区的波包传播减弱,高原地区波包传播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地区时,高原夏季风爆发。在高原夏季风爆发后,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维持期和减弱期等不同阶段。季风加强期间,强年(1998年)主要是从西太平洋地区向西传播到高原的波包值,而弱年(1997年)西太平洋地区几乎没有向西传播到高原的波包;季风维持期间,强年(1998年)表现出高原地区波包大值区向四周频散的趋势,而弱年(1997年)反映出与强年(1998年)相反的特征,高原地区有来自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传播来的波包;季风结束减弱期间,乌拉尔山地区的波包值再次向东传播影响到高原地区。最后分析波包强中心对应着天气系统扰动能量的中心,并且与天气系统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波包强中心的传播常常与槽脊的移动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季风 高原季风指数 WPD 波包传播
下载PDF
高原季风与高原低涡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郑蓓 范广洲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9年第3期7-13,74,共8页
本文基于高原季风指数和高原涡数据集,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高原季风和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有:(1)高原季风夏强冬弱,高原季风的准4年、准6年周期振荡的特征十分明显。(2)30年来高原... 本文基于高原季风指数和高原涡数据集,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高原季风和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有:(1)高原季风夏强冬弱,高原季风的准4年、准6年周期振荡的特征十分明显。(2)30年来高原低涡平均每年生成64.2个,其中有51.2个是暖性高原低涡。高原低涡的强度季节内呈正态分布,高原低涡的生成频数的季节内变化有明显的周期振荡特征。(3)高原季风的周期振荡特征在季节尺度和年际尺度上与高原低涡气候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准4年与准6年周期振荡特征十分明显。通过相关概率统计:高原季风的建立时间与强度都与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有一定的正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指数 高原低涡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基于气象数据的风速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剡文林 刘栗 杨永强 《能源与环保》 2018年第9期126-131,共6页
为了研究云南区域风速时空变化特征,云南地区选用33个气象站,以气象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其风速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分别从季风期、非季风期、年、季节的风速变化率空间分布、海拔高度与风速变化情况、季风指数与风速变化规律和气温... 为了研究云南区域风速时空变化特征,云南地区选用33个气象站,以气象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其风速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分别从季风期、非季风期、年、季节的风速变化率空间分布、海拔高度与风速变化情况、季风指数与风速变化规律和气温变暖与风速变化规律进行的,研究得出:风速变化趋势总体上和我国年均风速变化趋势相似。云南地区风速变化率表征为:由西向东风速降低幅度逐渐变小的规律,反射了地形的影响;季风指数的加强对我国云南地区风速降低具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指数的显著增大,会对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地面风速的变化;由于气温变暖,主要体现在最低温度显著升高,这一因素是导致风速降低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数据 风速时空变化 季风 海拔高度 高原季风指数 气温变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