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专著:《青藏高原中部冰冻圈动态特征》
1
作者 姚檀栋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95-795,共1页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部冰冻圈动态特征 姚檀栋 书评 地质 地貌 冰川 气候 水热分布
下载PDF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及策略 被引量:5
2
作者 韦永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3期127-131,共5页
云南位于云贵低纬高原之上,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等条件,使得云南农业具有显著的三大高原农业特征。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也面临四大难题。为此,一是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针,引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云南位于云贵低纬高原之上,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等条件,使得云南农业具有显著的三大高原农业特征。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也面临四大难题。为此,一是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针,引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二是以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规模效益难提升的问题。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解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难的问题。四是以"互联网+"营销模式,着力解决市场开拓难度大的问题。五是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入手,着力解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农业 高原特征 面临难题 发展策略
下载PDF
甘肃省玛曲县人工增雨气象条件分析
3
作者 李宝梓 陈乾 苏艳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467-471,共5页
分析了甘肃省玛曲县降水的气候背景和天气系统,结果表明,80%的降水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为此,综述了用卫星云图分析青藏高原MCSs活动的特征及其大尺度环境条件和降水的关系,发现青南高原和玛曲对流云团的低云冰水路径,其中心强度为... 分析了甘肃省玛曲县降水的气候背景和天气系统,结果表明,80%的降水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为此,综述了用卫星云图分析青藏高原MCSs活动的特征及其大尺度环境条件和降水的关系,发现青南高原和玛曲对流云团的低云冰水路径,其中心强度为223~245 g/m2,大于东侧的陇南和陕南,而高云光学厚度则相反,玛曲仅为8,是陇南和陕南的44%,显然与高原海拔高度较高有关。玛曲的大降水多由对流云团产生,降水效率较小约为19%~40%,人工增雨潜力应比冷锋高云带大,但小于古巴热带对流云的增雨率3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玛曲 降水的天气气候背景 高原对流云团特征 降水效率 人工增雨潜力
下载PDF
贵州高原6种掌突蟾形态特征差异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拓 李仕泽 +3 位作者 刘京 魏刚 穆浪 粟海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68,共20页
本文通过形态指标测量,比较了分布于贵州高原的6种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物种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显示,头体长比较,6种掌突蟾的头体长从大到小依次为赤水掌突蟾(L.chishiensis).绥阳掌突蟾(L.suiyangensis)、金沙掌突蟾(L.jinshaens... 本文通过形态指标测量,比较了分布于贵州高原的6种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物种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显示,头体长比较,6种掌突蟾的头体长从大到小依次为赤水掌突蟾(L.chishiensis).绥阳掌突蟾(L.suiyangensis)、金沙掌突蟾(L.jinshaensis)、毕节掌突蟾(L.biie)、武陵掌突蟾(L.wulingensis)、紫腹掌突蟾(L.purpuraventra);聚类分析显示,在6个物种中,紫腹掌突蟾与毕节掌突蟾差异最大,与赤水掌突蟾差异最小:6种掌突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吻长/头体长、鼻间距/头体长、上眼睑宽/头体长、胫宽/头体长、后肢长/头体长和第4指长/头体长这6项比值性状上,形态特征判别准确率为75.0%~100.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0.0%。此外,本研究还对6种掌突蟾的质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综合形态测量特征,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贵州高原这6种掌突蟾的形态特征差异,为后续掌突蟾属的分类学及谱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突蟾属 形态特征差异:贵州高原
原文传递
再论青藏高原范围 被引量:67
5
作者 张镱锂 李炳元 +1 位作者 刘林山 郑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43-1553,共11页
伴随青藏高原研究的深入,高原内外多学科研究程度和认识的提高,及地理大数据、地球观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青藏高原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系统论述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分析探讨了高原地貌宏观结构(高原面、高... 伴随青藏高原研究的深入,高原内外多学科研究程度和认识的提高,及地理大数据、地球观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青藏高原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系统论述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分析探讨了高原地貌宏观结构(高原面、高原内低盆地与高原边缘河谷低地等)和周围边界各自然地段构成的基本特征。采用ArcMap软件,通过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及新资料对高原地貌比较研究,实现了1∶100万比例尺地图精度的青藏高原范围的界定。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起西昆仑山-祁连山山脉北麓,南抵喜马拉雅山等山脉南麓,南北最宽达1560 km;西自兴都库什山脉和帕米尔高原西缘,东抵横断山等山脉东缘,东西最长约3360 km;范围为25°59′26″N~40°1′6″N、67°40′37″E~104°40′43″E,总面积为308.34万km^(2),平均海拔约4320 m。在行政区域上,青藏高原分布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尼泊尔、不丹、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9个国家。其中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面积约258.09万km^(2)(占高原总面积的83.7%),平均海拔约4400 m,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新疆等6省区,西藏和青海两省区主体分布在高原范围内(约占高原总面积的6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确定范围原则 方法依据 范围边界 高原特征数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