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初步鉴定 被引量:15
1
作者 余腾琼 叶昌荣 +5 位作者 徐福荣 梁斌 张金渝 王建军 毛孝强 戴陆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5-259,共5页
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 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 ,在 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 17个菌株分为 7个致病型 (Ⅰ~Ⅶ ) ,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 7个品种 (黄玉... 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 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 ,在 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 17个菌株分为 7个致病型 (Ⅰ~Ⅶ ) ,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 7个品种 (黄玉、毫糯扬、TN1、珍珠矮、IR2 6、南粳 33、金南风 )的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 ,明确了 7个致病型在这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早生爱国 3号 (Xa 3)、IR15 45 339(xa 5 )、IRBB2 1(Xa 2 1)、扎昌龙 (Xa 2 2 t,Xa 2 4t)对所接种菌均表现抗病 ,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鉴定 粳稻
下载PDF
高原粳稻抗倒性与农艺性状及亲本抗倒性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丁明亮 苏振喜 +6 位作者 邹茜 朱振华 袁平荣 陈于敏 刘慰华 陆树刚 戴陆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5-330,共6页
调查了26份高原粳稻品种(系)的田间抗倒性,测定了材料的株高、穗重、穗长、节间长度、节间壁厚、节间直径与节直径7类共20个性状,同时分析了品种抗倒性与系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长、穗重与节间直径3类性状与抗倒性相关不显著,株高... 调查了26份高原粳稻品种(系)的田间抗倒性,测定了材料的株高、穗重、穗长、节间长度、节间壁厚、节间直径与节直径7类共20个性状,同时分析了品种抗倒性与系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长、穗重与节间直径3类性状与抗倒性相关不显著,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下节间壁厚、穗下节直径这4类性状与品种抗倒性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品种系谱分析表明,品种(系)的抗倒性与其亲本关系密切。品种抗倒性与其亲本关系密切,选择抗倒伏品种作亲本,可以提高育成品种的抗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抗倒性 农艺性状 相关性 系谱分析
下载PDF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振华 蒋志农 +1 位作者 赵国珍 苏振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4-198,共5页
以云南省高原粳稻区生产上应用的41个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12个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在选取的6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 以云南省高原粳稻区生产上应用的41个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12个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在选取的6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72.51%;将供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聚为6大类,显示出大部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因此,在粳稻品质育种时,应注重外观品质(垩白和粒形性状)和碾米品质选择,同时要拓宽亲本遗传背景,加强亲本创新研究,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稻米品质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凉山州高原粳稻开花习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戴红燕 华劲松 +1 位作者 蔡光泽 郑传刚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17,20,共5页
凉山州高原粳稻在自然环境中抽穗后3~4d开始开花,5~8d进入开花盛期,10~12d相继结束;1日内的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16:00;每朵颍花开花历时60~110min不等;闭花授粉粒和停止发育粒教因品种而异;水稻开花与颖壳内湿度、田... 凉山州高原粳稻在自然环境中抽穗后3~4d开始开花,5~8d进入开花盛期,10~12d相继结束;1日内的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16:00;每朵颍花开花历时60~110min不等;闭花授粉粒和停止发育粒教因品种而异;水稻开花与颖壳内湿度、田间温度和生态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开花习性 研究 开花时间 田间温度
下载PDF
高原粳稻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于敏 单艳 +8 位作者 世荣 苏振喜 邹茜 刘慰华 朱振华 寇姝燕 袁平荣 戴陆园 赵国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6,共7页
对2个高原粳稻骨干亲本滇榆1号和轰早生及其衍生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亲本的穗长、剑叶角度、宽度和结实率差异不显著,其余性状差异显著。(2)2个亲本衍生品种的剑叶角度、单株穗数、穗实粒数、结... 对2个高原粳稻骨干亲本滇榆1号和轰早生及其衍生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亲本的穗长、剑叶角度、宽度和结实率差异不显著,其余性状差异显著。(2)2个亲本衍生品种的剑叶角度、单株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存在较大差异,其余性状差异较小。(3)滇榆1号和轰早生衍生品种的前5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5.5%和85.3%,第1主成分因子分别是株型和粒数,其贡献率分别为39.9%和41.1%。(4)74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85%的品种分布在第Ⅰ类和第Ⅲ类,这些品种的主要特征是株高90-100 cm,剑叶长25-34 cm、宽1.5-1.7 cm,穗长20 cm左右,每穗91-138粒,每株7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为85%和27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骨干亲本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现状及淀粉RVA谱特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国珍 刘吉新 +6 位作者 陈于敏 苏振喜 世荣 朱振华 邹茜 寇姝燕 袁平荣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4-41,共8页
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Rapid Visco 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 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Rapid Visco 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2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3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分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4 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占40.6%.5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稻米品质 淀粉RVA谱特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灰色关联分析在高原粳稻品种选育决策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振华 蒋志农 +2 位作者 世荣 赵国珍 苏振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7-59,共3页
以云南省2003和2004年中部高原粳稻多点区域试验参试的12个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这些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粳稻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序依次为:全生育期>千粒重>结实率>... 以云南省2003和2004年中部高原粳稻多点区域试验参试的12个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这些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粳稻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序依次为:全生育期>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数>穗长>株高>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明确了高原粳稻各性状之间的关联程度,为高原粳稻品种选育决策和优质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经济性状 灰色关联度分析 关联序 选育决策
下载PDF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特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国珍 蒋聪 +5 位作者 邹茜 世荣 袁平荣 苏振喜 朱振华 戴陆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6-920,927,共6页
采用表型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76个云南高原粳稻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食用稻品种品质1级标准,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和胶稠度达2级标准,精米率达3级标准,其余品质性状的平均值均在3级以下。品... 采用表型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76个云南高原粳稻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食用稻品种品质1级标准,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和胶稠度达2级标准,精米率达3级标准,其余品质性状的平均值均在3级以下。品种间变异最小的品质性状是糙米率和碱消值,变异最大的是垩白度,其次是垩白粒率。(2)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3)在选出的6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9.6%。(4)76个云南粳稻聚为4类,其中第1类包括52个品种,表明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狭窄。在今后的云南粳稻品质育种中,应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同时拓宽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稻米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高原粳稻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世荣 刘吉新 +6 位作者 陈于敏 李荣波 郑晔 张其钢 吴志刚 刘慰华 赵国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分析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状况,寻找与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在2种海拔条件下调查81份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并利用48个SSR标记对供试品种进行多态性扫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 【目的】分析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状况,寻找与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在2种海拔条件下调查81份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并利用48个SSR标记对供试品种进行多态性扫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 2.1 MLM(MixedLinear Model)方法进行SSR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37个SSR标记在供试品种间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出139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2~10个,平均3.76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2个亚群,关联分析表明,在P<0.05水平,2种环境下均检测出RM1195和RM209分别与株高和千粒重相关联,RM267、RM332、RM490、RM583和RM590与结实率相关联,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74~0.352。而在P<0.001水平,只有RM332与结实率相关联,该分子标记位于11号染色体上。【结论】检测出的7个标记可以为高原粳稻杂交配组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SSR标记 群体遗传结构 关联分析
下载PDF
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梁斌 王敬文 +3 位作者 明风 戴陆园 叶鸣明 沈大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3年第B12期38-42,共5页
用IS-PCR和rep-PCR法分析了17个采自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和7个其他地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用2个适合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引物J3和ERIC对这24个菌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用IS-PCR和rep-PCR法分析了17个采自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和7个其他地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用2个适合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引物J3和ERIC对这24个菌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反应,J3引物有14条条带,ERIC引物有13条条带,2个引物呈现18种谱型。用PHYLIPVersion3.6软件UPGMA聚类分析法分析白叶枯病菌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可将24个病原菌分为4簇,3个来自菲律宾的白叶枯病菌与中国的菌系距离较远,云南高原粳稻区分离的菌系十分复杂,4个簇中都有,但主要集中在2个簇中,共有14个菌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白叶枯病菌 遗传多样性 水稻
下载PDF
云南省高原粳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蒋聪 段玉云 +2 位作者 杨旭昆 吴志刚 邹茜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1期74-83,共10页
明确云南省不同海拔稻作区的选择目标,为云南省高原粳稻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种植27个高原粳稻品种,高海拔地区种植13个高原粳稻品种,采集2017年云南省区域试验的12个性状田间表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 明确云南省不同海拔稻作区的选择目标,为云南省高原粳稻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种植27个高原粳稻品种,高海拔地区种植13个高原粳稻品种,采集2017年云南省区域试验的12个性状田间表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的高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中海拔地区云南省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92%~11.26%之间;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11^**),与株高、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427^*、r=0.425^、r=0.393^),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高苗、成穗率、株高、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基本苗、有效穗、穗长、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千粒质量因子>结实率因子>有效穗因子>穗长因子;产量与11个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穗长>实粒数>株高>总粒数>成穗率>千粒质量>基本苗>结实率>有效穗>最高苗。(2)在高海拔地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82%~9.99%之间;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88^**),与成穗率、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6182^*、r=0.6154^*、r=0.5562^*),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最高苗、成穗率、株高、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全生育期、基本苗、有效穗、穗长、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结实率因子>成穗率因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总粒数>株高>实粒数>穗长>结实率>成穗率>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全生育期>千粒质量。结果表明,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中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偏长、株高偏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品种,而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适中、株高偏高、成穗率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的品种类型,并注意性状间的协调发展,以充分表现品种潜力,选育出优异的高原粳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减源缩库对高原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钏兴宽 李国生 +3 位作者 康洪灿 王锦艳 孙文涛 陈国松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选择4类代表性粳稻品种,于抽穗期(穗颈全部抽出)设去剑叶、去倒二叶、去倒三叶、去上三叶、缩库1/3和对照6个处理,研究滇型杂交粳稻、云光两系杂交粳稻、外引两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4个类型高原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结果表明,减源... 选择4类代表性粳稻品种,于抽穗期(穗颈全部抽出)设去剑叶、去倒二叶、去倒三叶、去上三叶、缩库1/3和对照6个处理,研究滇型杂交粳稻、云光两系杂交粳稻、外引两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4个类型高原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结果表明,减源处理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缩库使结实率和千粒重上升,说明4种高原粳稻均存在源库关系进一步协调的问题;各处理结实率升降绝对值大小依次是去上三叶>去剑叶>去倒二叶>去倒三叶>缩库1/3;千粒重升降绝对值大小依次是去上三叶>去剑叶>缩库1/3>去倒二叶>去倒三叶。各处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在不同类型高原粳稻上的表现存在差异,滇型杂交粳稻和云光两系杂交粳稻更需要强源,以提高结实率;常规粳稻和外引两系杂交粳稻需在进一步强源的基础上,适当扩库,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源库特性 结实率 千粒重
下载PDF
高原粳稻抗倒性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明亮 高春琼 +1 位作者 袁平荣 苏振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9-924,共6页
为了明确影响高原粳稻抗倒性的主要因素,以26份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高原粳稻抗倒性及其相关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抗倒性在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和相关性。株高和穗下第4、3、... 为了明确影响高原粳稻抗倒性的主要因素,以26份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高原粳稻抗倒性及其相关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抗倒性在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和相关性。株高和穗下第4、3、2节间壁厚4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最大,而穗下第3、2、4、1节直径、穗下第4、3节间距离和穗下第1节间壁厚7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较小,其余9个茎秆性状不影响或者通过上述茎秆性状而间接影响抗倒性。株高、穗下第4、3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壁厚和节直径共11个农艺性状与抗倒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穗长、穗重、穗下第1、2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和第5节直径共9个性状与抗倒性相关不显著。在高原粳稻的育种中,应注重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良以提高高原粳稻品种(系)抗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抗倒性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硫酸钾镁肥不同施用方法对高原粳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红燕 华劲松 +4 位作者 张荣萍 蔡光泽 苏解放 苏云龙 武阿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2-135,共4页
以楚粳28为试验材料,共设8个施肥处理:AX-硫酸钾镁肥作为底肥,1次性施入;BX-硫酸钾镁肥与农家肥作为底肥,1次性施入;AY-60%硫酸钾镁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40%硫酸钾镁肥;BY-60%硫酸钾镁肥与农家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40%硫酸钾镁肥;AZ-... 以楚粳28为试验材料,共设8个施肥处理:AX-硫酸钾镁肥作为底肥,1次性施入;BX-硫酸钾镁肥与农家肥作为底肥,1次性施入;AY-60%硫酸钾镁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40%硫酸钾镁肥;BY-60%硫酸钾镁肥与农家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40%硫酸钾镁肥;AZ-60%硫酸钾镁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30%硫酸钾镁肥,移栽后40 d施10%硫酸钾镁肥;BZ-60%硫酸钾镁肥与农家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30%硫酸钾镁肥,移栽后40 d施10%硫酸钾镁肥;CK1(对照1)仅施用农家肥作底肥;CK2(对照2)不施用任何肥料,研究其对高原粳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稻株生长后期,农家肥与硫酸钾镁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功能叶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及SOD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延缓叶绿素和可溶性糖的衰减,起到提高稻株抗逆、抗旱能力及延缓植株衰老的作用;硫酸钾镁肥60%作底肥,移栽后14 d追施硫酸钾镁肥40%的处理产量相对最高。因此,生产上建议施用180 kg/hm2硫酸钾镁、22 500 kg/hm2腐熟农家肥作底肥,移栽返青后14 d左右用硫酸钾镁肥120 kg/hm2作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钾镁肥 施用方法 高原粳稻 生理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增密减氮对高原粳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成贵 资月娥 +6 位作者 陈路华 梅贵华 郭肖艳 许石昆 桂媛 马淑琴 李贵勇 《中国稻米》 2018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水稻生产正向减量增效方向转型。以陆育4号为材料,研究了增密减氮对高原粳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移栽密度可以获得增产,并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减少10%氮肥... 水稻生产正向减量增效方向转型。以陆育4号为材料,研究了增密减氮对高原粳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移栽密度可以获得增产,并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减少10%氮肥用量、增加20%移栽密度的处理比对照增产6.37%,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5.84%;减少20%氮肥用量、增加30%移栽密度的处理比对照增产4.07%,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8.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密减氮 高原粳稻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高原粳稻矮源雪河矮早的研究和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钏兴宽 王锦艳 +2 位作者 李国生 康洪灿 王硕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5-66,共2页
雪河矮早是云南高原粳稻冷水谷的矮杆突变体,田间种植雪河矮早和中、高杆粳稻材料R-3、12p 224,用雪河矮早分别与R-3和12p 224配制正反交组合。调查雪河矮早田间主要性状表现,室内考察雪河矮早主要经济性状。调查雪河矮早配制组合的F1... 雪河矮早是云南高原粳稻冷水谷的矮杆突变体,田间种植雪河矮早和中、高杆粳稻材料R-3、12p 224,用雪河矮早分别与R-3和12p 224配制正反交组合。调查雪河矮早田间主要性状表现,室内考察雪河矮早主要经济性状。调查雪河矮早配制组合的F1代株高表现和F2代株高分离情况并进行卡方(x2)测验。对雪河矮早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遗传分析再次证实雪河矮早株高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符合3∶1的分离比例。对高原粳稻矮源雪河矮早的应用作出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河矮早 高原粳稻 矮杆基因 遗传研究
下载PDF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抗药性室内鉴定及其rpfC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雅云 张恩来 +9 位作者 阿新祥 汤翠凤 张斐斐 陈丹 董超 吴坤 徐福荣 周英 祁春学 戴陆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5-674,共10页
为了探索云南省高原粳稻上十种不同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叶枯灵和新植霉素三种农药的抗药性及其机制,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农药的 NA 培养基进行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抗药性筛选,并设计与菌株抗药性密切相关的 rpfC 基因特异引物,对... 为了探索云南省高原粳稻上十种不同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叶枯灵和新植霉素三种农药的抗药性及其机制,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农药的 NA 培养基进行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抗药性筛选,并设计与菌株抗药性密切相关的 rpfC 基因特异引物,对抗药性不同的菌株进行扩增、测序、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噻枯唑对参试的所有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180 mg/L,而叶枯灵为10~100 mg/L,没有发现对新植霉素产生抗性的菌株;病原菌的致病型与对农药的敏感性相关,致病性强的菌株,其抗药性较强.将致病型和抗药性不同的10个菌株的 rpfC 基因序列与 GenBank 中登录号为 X97865.1的基因序列比对,序列同源性为92%~98%,而 RpfC 蛋白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8.3%至99%).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强的Ⅵ型菌株2001-31的 RpfC 蛋白序列的六个功能域完整,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弱的0型菌株 DH-L-1的 RpfC 蛋白序列的信号接收区域 REC 已经消失.7个致病性和抗药性中等的菌株中,Ⅳ型菌株⑤较为特殊,其 RpfC 蛋白序列已经不能形成功能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抗药性 rpfC 基因分析
下载PDF
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振华 袁平荣 +7 位作者 刘慰华 邹茜 寇姝燕 黄望启 赵国珍 苏振喜 陈于敏 世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22-25,共4页
为研究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宜香725为对照品种,选用6个优质高产抗病耐寒的高原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抗病性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高原粳稻在该地籼稻区均... 为研究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宜香725为对照品种,选用6个优质高产抗病耐寒的高原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抗病性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高原粳稻在该地籼稻区均能正常安全成熟,生育期与对照品种相当或略短于对照,产量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为155~161d,产量为6939.0~10374.0kg/hm^2,其中云粳39号的生育进程与对照品种同步,生育期161d,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且综合性状好,抗逆性较强,可见云粳39号较适宜于该地籼稻区示范推广种植。楚粳28号和云粳26号的产量分别为9738.0和9676.5kg/hm^2,略低于对照籼稻品种,在当地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籼稻种植区 生态适应性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高原粳稻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振华 蒋志农 世荣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1期19-21,共3页
为探索高原粳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003和2004年中北部高原粳稻区多点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北部粳稻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序依次为穗... 为探索高原粳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003和2004年中北部高原粳稻区多点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北部粳稻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全生育期、结实率、穗总粒数,为云南中北部高原粳稻品种选育决策和优质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表3,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 经济性状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高原粳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红燕 华劲松 +2 位作者 张荣萍 蔡光泽 陈理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5-88,共4页
为了合理选择高原粳稻的育秧时间和育秧方式,降低低温寒潮对幼苗的影响,通过对常规粳稻合系22-2和粳型巨胚稻西巨胚1号幼苗在日温12℃/夜温8℃和日温14℃/夜温10℃的低温条件下进行处理,分析测定在处理0、3、6 d时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 为了合理选择高原粳稻的育秧时间和育秧方式,降低低温寒潮对幼苗的影响,通过对常规粳稻合系22-2和粳型巨胚稻西巨胚1号幼苗在日温12℃/夜温8℃和日温14℃/夜温10℃的低温条件下进行处理,分析测定在处理0、3、6 d时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存活率、株高、≥1 cm的根数、叶片凋萎程度、地上部干物质量。结果表明:处理一定时间后,低温可导致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部分低温处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升高趋势;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株高、≥1 cm的根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都在缓慢增加,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常温对照;随着温度的降低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凋萎程度增加。综合试验结果看出,2个粳稻品种在同一低温下生长时,随着低温持续时间的增加,植株幼苗的生长越来越缓慢,可能由于处理温度越低,对植株造成的伤害越大,试验中西巨胚1号的耐冷性弱于合系22-2。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气温稳定通过日温14℃/夜温10℃后才能播种并采取覆膜等保温措施,取膜前应日揭夜盖进行炼苗,取膜后若遇倒春寒,应灌深水护苗,或再次覆膜保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高原粳稻 幼苗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