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
作者 王恩博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08-210,共3页
对于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刻画难度大,如何寻找剩余油甜点区成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关键。以H区块为例,在分析不同韵律性储层水淹特征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间、断层附近剩余油富集以及... 对于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刻画难度大,如何寻找剩余油甜点区成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关键。以H区块为例,在分析不同韵律性储层水淹特征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间、断层附近剩余油富集以及正韵律和渗透率极差小的反韵律厚油层顶部,并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制定合理的挖潜对策,包括实施加密井、老井侧钻及厚层顶部部署水平井等,现场部署实施各类井23口,日注水量增加440方,日产油量最高增加170t,采油速度提高0.28%,阶段累增油5.7万t,预计可提高水驱采收率5%,实现水驱控制储量有效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剩余油 分布特征 挖潜对策
下载PDF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聚集度表征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晨云 窦松江 +4 位作者 窦煜 柳朝阳 黄博 王振宇 李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0-695,共6页
剩余油聚集度是评价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果及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剩余油储量丰度,确定油藏优势储量区;利用单块面积、分布密度和形状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剩余油聚集度的表征。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稳定开发的油藏... 剩余油聚集度是评价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果及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剩余油储量丰度,确定油藏优势储量区;利用单块面积、分布密度和形状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剩余油聚集度的表征。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稳定开发的油藏,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离散与聚集可分为一次离散阶段、迅速分离阶段、波动聚集与离散阶段和二次离散阶段。利用表征指标对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二区七断块Nm3-4-1小层进行评价,该小层剩余油聚集度随着开发的进行稳步下降,现阶段由于注采结构和井网调整,剩余油聚集度开始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熵权法 剩余油聚集度 剩余油团块属性 形状指数 注采井网 分布密度 采收率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油砂体的剩余油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民勇 吴建云 +3 位作者 刘桂平 李胜华 秦兆磊 杨晓汶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剩余油 含水 油砂 油田 油藏精细管理 采收率 油层注水
下载PDF
高含水期扇三角洲油藏基于储层构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4
作者 唐韵 洪亚飞 张顺康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3期329-334,342,共7页
扇三角洲是我国断陷盆地重要的油藏沉积类型,沉积相带变化快,地质特征复杂。随着油藏水驱开发的深入,剩余油高度分散,油水运动规律认识难度大,挖潜实施效果差异大,剩余油分布模式认识不清。本文以C3断块泰一段3号砂层组油藏为例,通过研... 扇三角洲是我国断陷盆地重要的油藏沉积类型,沉积相带变化快,地质特征复杂。随着油藏水驱开发的深入,剩余油高度分散,油水运动规律认识难度大,挖潜实施效果差异大,剩余油分布模式认识不清。本文以C3断块泰一段3号砂层组油藏为例,通过研究区构型单元垂向和侧向的精细识别,明确了构型单元主要叠置关系,建立了储层构型格架;通过油藏剩余油类型的总结研究,探讨了不同砂体叠置关系下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和模式,以期为同类型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再认识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储层构型 含水 剩余油
下载PDF
高含水期剩余油控制因素及调整挖潜研究--以辽东湾J油田东营组东二下亚段为例
5
作者 张振杰 张国浩 +2 位作者 瞿朝朝 李展峰 王永平 《录井工程》 2023年第3期132-138,共7页
随着渤海辽东湾海域J油田逐步进入高-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调整挖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进一步厘清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以J油田主体区东侧东营组东二下亚段为例,在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依据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 随着渤海辽东湾海域J油田逐步进入高-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调整挖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进一步厘清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以J油田主体区东侧东营组东二下亚段为例,在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依据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论对单成因砂体垂向及平面的接触关系进行了详细解剖,并分析了构型单元对油水运动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层间不同单砂体相带干扰、层内单砂体隔夹层和韵律性以及平面单砂体接触关系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各小层内部及单砂体间由于存在渗流屏障导致在砂体边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据此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及数模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设计两口调整井方案,钻后初期合计日产油140 t,截至目前累产油超5.0×10^(4) t,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高含水开发后期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单成因砂 剩余油 控制因素 调整挖潜
下载PDF
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 被引量:45
6
作者 林承焰 孙廷彬 +3 位作者 董春梅 李志鹏 田敏 李士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1-1136,共6页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 剩余油 水下分流河道 含水 窄薄砂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砂体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瑞 刘宗宾 +2 位作者 廖新武 王公昌 田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8,共18页
渤海SZ油田发育典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更趋零散,挖潜难度日益增大,有必要开展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表明,高含水期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结构与注采井网的配置关系对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具有直接的控制... 渤海SZ油田发育典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更趋零散,挖潜难度日益增大,有必要开展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表明,高含水期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结构与注采井网的配置关系对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在讨论研究区井间单砂体的注采连通性的基础上,按井间单砂体注采完善状况将研究区宏观剩余油分布模式类型总结为注采不完善未动用剩余油和注采完善已动用剩余油,其中,未动用剩余油包括井间不连通类、连而不通类以及通而不畅类,已动用剩余油包括局部通畅类和注采完善类两种类型。依据剩余油平面分布规模以及纵向分布模式,开展了海上油田规则井网下定向井、水平井以及细分层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不规则定向挖潜实践,矿场应用效果良好。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三角洲前缘砂体高效开发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三角洲前缘 剩余油 定向井 水平井
下载PDF
中高含水期河流相砂体剩余油定量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申春生 胡治华 +2 位作者 李林 康凯 梁世豪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53,共5页
海上河流相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如何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渤海PL油田河流相砂体的储层特征和水淹特征,通过数模机理研究落实了油田水淹厚度系数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渗透率级... 海上河流相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如何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渤海PL油田河流相砂体的储层特征和水淹特征,通过数模机理研究落实了油田水淹厚度系数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渗透率级差之间的量化关系,并以该量化关系为指导,预测出井点水淹厚度系数和水淹厚度,进而根据各井点水淹厚度进行了等值线图绘制,利用水淹厚度图对小层平面、层内剩余油进行了定量预测。经过10口新钻调整井的验证,剩余油厚度预测误差一般小于30%,具有较高的吻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河流相砂 水淹厚度系数 水淹厚度等值线图 剩余油预测
下载PDF
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陆建林 李国强 +2 位作者 樊中海 李朝勇 薛玉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52,共5页
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是油藏晚期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 ,充分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数的特点 ,结合油藏工程学有关原理 ,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 ,并在双河油田 437块进... 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是油藏晚期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 ,充分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数的特点 ,结合油藏工程学有关原理 ,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 ,并在双河油田 437块进行了精心的试井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及油水井试井资料的精细解释 ,研究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 ,剩余油富集带位于井间一定区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得到了对于高含水开发后期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新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油田 剩余油分布 不稳定试井 试井解释 双河油田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 被引量:19
10
作者 郑爱玲 王新海 刘德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3,共5页
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 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跃进2号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潜 断块油气藏 含水 油砂 剩余油
下载PDF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潜力定量化表征新方法 被引量:30
11
作者 耿站立 姜汉桥 +2 位作者 陈民锋 孙梦茹 曾玉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102,共3页
高含水期油藏与中低含水期油藏相比,剩余油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常规的剩余油潜力分布定量化表征方法在高含水期不再适用。考虑到剩余油分流能力与含水饱和度之间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高含... 高含水期油藏与中低含水期油藏相比,剩余油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常规的剩余油潜力分布定量化表征方法在高含水期不再适用。考虑到剩余油分流能力与含水饱和度之间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潜力分布定量化表征的新概念——优势潜力丰度。分析了胜坨油田坨七断块顶部油藏沙二段8—10砂层组高含水期剩余油优势潜力分布规律,在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部位的优势潜力丰度最大相差达10倍,有效地突出了剩余油优势潜力部位,明确了剩余油的挖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剩余油 分流能力 相对渗透率 优势潜力丰度
下载PDF
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启民 郑兴范 林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22,共4页
本文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以各种监测资料为依据,采用综合分析判断的方法,研究了喇、萨、杏油田高含水后期不同类型油层动用状况,搞清了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提出了三次加密调整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含水 剩余油分布 油气藏 砂岩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单砂体剩余油成因及分布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仝磊 《化工管理》 2020年第17期111-112,共2页
随着我国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提高,对于许多剩余油的开采与分布位置就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出来,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针对地质上的砂体单元进行单砂体处理,在另一方面,单砂体的开发也是基于地质条件与地质成因进行处理的,从而形... 随着我国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提高,对于许多剩余油的开采与分布位置就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出来,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针对地质上的砂体单元进行单砂体处理,在另一方面,单砂体的开发也是基于地质条件与地质成因进行处理的,从而形成渗流单元,在某种程度上就形成了剩余油的密集与分散效果,文章就着重分析了特高含水期的单砂体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点,进而为特高含水期单砂体剩余油的成因与分布研究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理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单砂剩余油 成因分析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多学科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亮 牛艳平 张一伟 《断块油气田》 CAS 1999年第5期29-33,共5页
以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油藏为解剖对象,探索了一套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以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基础,采取由点到面、静动结合、多学科协同的研究方法,应用虚拟井预测方法研究了单井剩余... 以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油藏为解剖对象,探索了一套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以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基础,采取由点到面、静动结合、多学科协同的研究方法,应用虚拟井预测方法研究了单井剩余油分布特征,分微相建立了不同的水淹模式;根据正演井间分形克里格方法建立的非均质概念模型与示踪剂方法的有机结合很好地指示了井间剩余油分布情况;应用动态综合分析法、物质平衡法、水驱特征曲线法以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等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本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剩余油分布 虚拟井 模型 油气田开发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扇三角洲储集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途径 被引量:8
15
作者 付国民 李永军 石京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综合分析岩芯、测井、生产资料等静态和动态资料 ,并在油藏三维两相模拟的基础上 ,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双河油田北块 1-3 层系扇三角洲储集层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成因因素及潜力类型。研究表明 :扇三角洲储集层油藏特高含... 综合分析岩芯、测井、生产资料等静态和动态资料 ,并在油藏三维两相模拟的基础上 ,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双河油田北块 1-3 层系扇三角洲储集层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成因因素及潜力类型。研究表明 :扇三角洲储集层油藏特高含水开发期后期 ,剩余油高度分散和隐蔽 ,不同储层砂体剩余油分布、潜力、水淹模式不同 ,前缘席状砂体、河口坝砂体是进一步挖潜的对象。层内、层面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水驱油田的开发和剩余油的分布 ,层内及层间非均质性控制了油层的水淹厚度及垂向上剩余油的分布 ,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油层的水淹面积及剩余油平面分布。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储集层 剩余油分布 挖潜途径 含水 双河油田
下载PDF
萨尔图油田河流相储集层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周琦 高宏印 袁淑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1-53,共3页
萨尔图油田葡Ⅰ给河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复杂,在高合水后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质的主要因素,也是产生大量剩余油的根本原因。高弯曲河道剩余油分布与侧积作变化一致,呈侧积层和废弃河道遮... 萨尔图油田葡Ⅰ给河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复杂,在高合水后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质的主要因素,也是产生大量剩余油的根本原因。高弯曲河道剩余油分布与侧积作变化一致,呈侧积层和废弃河道遮挡的环形条带状。最外线的废弃河道和点坝下游处剩余油富集;与注水砂体连通不好的点坝存在较多的剩余油;低弯曲河道与顺在河道水淹沿主流线快速推进,河道边部形成断续分布的剩余油富集区。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葡Ⅰ1-4油层河流相储层精细地质模型研究,199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地质模型 剩余油分布 油田
下载PDF
濮城沙二段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济畅 陈光明 +3 位作者 刘国宏 周道泉 景新荣 慕赢科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28,共3页
濮城 Es2 段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 ,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 ,油藏产量递减大 ,含水上升快 ,注采系统适应性差。应用测井资料、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分析、沉积相分析、数值模拟及测井沉积微相法 ,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采方法展开研究 ,剩... 濮城 Es2 段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 ,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 ,油藏产量递减大 ,含水上升快 ,注采系统适应性差。应用测井资料、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分析、沉积相分析、数值模拟及测井沉积微相法 ,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采方法展开研究 ,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后 ,增油效果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剩余油分布 剩余油饱和度 挖潜 濮城油田
下载PDF
塔河低幅大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小杰 梁宏刚 +2 位作者 娄大娜 段洪泽 顾维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90,共5页
为准确表征低幅大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特征,为油藏下一步调整指明方向。以塔河1区三叠系下油组为例开展精细数值模拟剩余油综合研究,目标油藏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井间。剩余油主... 为准确表征低幅大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特征,为油藏下一步调整指明方向。以塔河1区三叠系下油组为例开展精细数值模拟剩余油综合研究,目标油藏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井间。剩余油主要受构造、夹层、储层非均质、断层、井网、井型、沉积韵律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针对低幅度大底水油藏剩余油的主要特点,氮气泡沫驱挖潜剩余油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未来可能成为此类油藏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底水油藏 含水 剩余油 影响因素 挖潜
下载PDF
半封闭边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全力 冯文光 姚昌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124,198-199,共4页
双河油田437块Ⅱ4–6层系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边水油藏,边水活跃,目前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单元采出程度45.82%,综合含水率高达97.8%。根据储层地质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了双河油田437块Ⅱ4–6层系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 双河油田437块Ⅱ4–6层系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边水油藏,边水活跃,目前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单元采出程度45.82%,综合含水率高达97.8%。根据储层地质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了双河油田437块Ⅱ4–6层系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成果,结合储层地质特征、地层流体性质以及油藏生产动态资料,采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目前双河油田437块Ⅱ4–6层系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剩余油富集区域,为开发方案调整,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封闭边水油藏 含水 油藏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双河油田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4
20
作者 鲁国甫 杨永利 +3 位作者 冯毅 卢晓鸥 刘峥君 陈小瑜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98-99,共2页
以双河油田砂砾岩岩心为实验对象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和 T2 弛豫时间谱分析 ,对水驱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是由孔径分布图计算出的采出程度与常规水驱油实验计算出的采出程度很相符 。
关键词 砂岩油气藏 砾岩油气藏 含水 剩余油 核磁共振 成像 双河 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