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夕线石带”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任留东 陈炳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15-721,共7页
通过对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石榴子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倒转变质的研究,认为除夕线石带以外的其它变质带主要由固相变质反应形成。夕线石的出现并非蓝晶石或十字石带递增变质所致。"倒转变质"不应包括所... 通过对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石榴子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倒转变质的研究,认为除夕线石带以外的其它变质带主要由固相变质反应形成。夕线石的出现并非蓝晶石或十字石带递增变质所致。"倒转变质"不应包括所谓的夕线石带。实际上,夕线石化与深熔作用之后的溶液(或熔体)活动更为密切。时间顺序上应是递增变质作用及分带→深熔作用→夕线石化,夕线石的出现不是深熔作用的开始,而是深熔作用的结束。夕线石的形成主要与变形作用过程中黑云母和/或钾长石的分解及碱(土)金属组分的迁移有关,关键在于溶液(或熔体)组分沿裂隙迁移过程中发生的组分逐步沉淀,最早沉凝的Al、Si组分形成夕线石和石英,之后陆续有其它的组分的结晶;细夕线石粗粒化即进一步转化形成柱状夕线石的同时形成蠕英结构和斜长石生长边。夕线石化可能与深熔花岗(片麻)岩的上升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 聂拉木 夕线石化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