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高家堡背斜和相关断裂特征及成因演化
1
作者 刘卫帅 刘池洋 +5 位作者 周义军 黄雷 刘永涛 于小伟 陈平 李维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0-1815,共16页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高家堡三维地震勘探区,新近研究发现了伴有断裂的背斜构造。在该盆地内部这类规模较大的背斜构造并不多见,因而以往研究薄弱。高家堡背斜构造与区内断裂在时空位置及成因上关系密切,且对奥陶系盐下天然气成藏和分布...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高家堡三维地震勘探区,新近研究发现了伴有断裂的背斜构造。在该盆地内部这类规模较大的背斜构造并不多见,因而以往研究薄弱。高家堡背斜构造与区内断裂在时空位置及成因上关系密切,且对奥陶系盐下天然气成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利用该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钻测井和周邻地区二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构造成果和测试结果,研究了该背斜及其伴生断裂的构造特征,探讨了背斜构造的形成时限和成因模式及其与油气赋存—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高家堡背斜长轴近南北向,呈东陡西缓不对称样式,自奥陶系马三段至地表下中侏罗统均具有完整背斜形态,各层系的隆起幅度和宽度相当,背斜内外层厚度变化不明显。断裂主要在背斜构造带部位发育、成因相关,属褶皱相关断裂。背斜构造形成于135~125 Ma的早白垩世早期,是在东高西低的区域背景下,受构造事件触发,上覆巨厚地层沿奥陶系马三段膏盐岩层发生层间滑动,在奥陶系—寒武系先成南北向断裂发育处受阻、膏盐岩层聚集增厚上拱而形成的底辟式背斜,具晚期一期形成的变形特点。高家堡背斜构造为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褶皱相关断层的发育促使地层储集性能的改善和上下层系之间的连通,有利于油气在较多的层系聚集成藏。研究成果既丰富了盆地构造研究内容,也深化了对研究区油气赋存成藏的认知,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高家堡三维地震区 底辟式背斜 褶皱相关断裂 膏盐岩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