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海湖东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 1
-
-
作者
汪海娇
田丽慧
张登山
王俏雨
-
机构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86,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61017,41661001)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2018-S-1)
+1 种基金
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2018-NK-A3)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20-KF-06)资助。
-
文摘
土壤水分是沙地植被格局和过程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最大的限制因子。沙漠地区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以高寒半干旱沙地青海湖东沙地为研究区,以栽植人工固沙植物(小叶杨、樟子松、沙棘和乌柳)的沙丘和自然固定沙丘(沙蒿为优势种)作为研究样地,探讨不同固沙植物影响下的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受降水、植被蒸腾作用和地表蒸发的共同影响,不同物种的分布模式具有差异性,但都表现为7月的土壤含水量最高。(2)同一植物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在迎风坡最高,樟子松、沙棘和乌柳在背风坡最高,而沙蒿在丘顶最高,但只有乌柳的土壤含水量在沙丘地貌部位间的差异明显(P<0.05)。不同植物在同一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也具有差异性,迎风坡樟子松的土壤含水量最小,只有1.81%,而沙蒿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3.48%。丘顶处乌柳的土壤含水量仅为1.82%,而沙蒿可达3.58%。背风坡处的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乌柳最大为3.41%。(3)土壤水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模式不同,土壤含水量整体表现为10~20 cm处最高。不同植物的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和樟子松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沙棘和沙蒿表现为120 cm土层深度内无明显变化,而乌柳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在各地貌部位不同,具体表现为迎风坡无明显变化、丘顶降低和背风坡增加的趋势。土壤水分在高寒半干旱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分布除受到降水、土壤分布、物种类型、植物根系分布的影响之外,还与沙丘微地貌形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关键词
高寒半干旱沙地
固沙植物
土壤水分
季节变化
垂直分布
青海湖
-
Keywords
alpine semi-arid sandy land
sand-fixing plants
soil moisture
seasonal variation
vertical change
Qinghai Lake
-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