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那曲高寒退化草原有毒杂草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晖 于顺利 +2 位作者 樊胜岳 蒋思平 马超 《杂草科学》 2010年第4期26-29,共4页
采用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灭狼毒"、"灭棘豆",对狼毒、棘豆占优势的那曲退化草原进行有毒杂草防除试验,以探求防除最佳时间、最佳浓度,确定"灭狼毒"、"灭棘豆"使用的技术规范。并通过比较有毒杂草密度、多度、盖度、生物量等... 采用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灭狼毒"、"灭棘豆",对狼毒、棘豆占优势的那曲退化草原进行有毒杂草防除试验,以探求防除最佳时间、最佳浓度,确定"灭狼毒"、"灭棘豆"使用的技术规范。并通过比较有毒杂草密度、多度、盖度、生物量等指标以及其他伴生种的群落学特征在药物喷洒前后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喷洒1年后狼毒、棘豆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2)在最佳时间和最佳药量喷洒的情况下,有毒杂草的死亡率至少在80%以上;(3)喷药前后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不大,但主要物种的相对多度或相对数量显著降低,同时有毒杂草的植株矮化。根据试验结果得到技术规程如下:"灭狼毒"的最佳喷药时间为6月下旬—7月上旬,即在狼毒的盛花期。"灭棘豆"的最佳喷药时间在7月上旬—7月中旬,即棘豆的盛花期。最佳药物使用量:"灭狼毒"的用量为1 050 mL/hm2,"灭棘豆"的用量为1 200 mL/hm2。喷药时应选择晴朗、小风(风力2~3级)的天气,使用原药直接超低量喷洒,不用加水稀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 高寒退化草原 狼毒 棘豆 灭狼毒 灭棘豆
下载PDF
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变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彭岳林 蔡晓布 薛会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对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土壤放线菌数量显著升高。②土壤真... 对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土壤放线菌数量显著升高。②土壤真菌与土壤细菌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放线菌则为负相关;土壤放线菌和土壤细菌间则为显著负相关(P≤0.05)。③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与土壤有机质均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256、-0.7533、0.7215。④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较少,并有不同的变动规律。⑤西藏高原高寒、干旱条件下,轻度退化草地一定程度的沙化所导致的土壤通透性能的改善对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退化高寒草原 西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酶的活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彭岳林 钱成 +2 位作者 蔡晓布 张永青 薛会英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4-350,共7页
对退化高寒草原土壤酶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1)相对于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土壤纤维素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度退化草地土壤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亦呈同一趋势,仅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严重退化草地中... 对退化高寒草原土壤酶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1)相对于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土壤纤维素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度退化草地土壤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亦呈同一趋势,仅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严重退化草地中3种土壤酶活性则均呈显著降低。2)不同土壤酶活性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总体呈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大小则均呈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3)不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值为0.7288—0.9808,P≤0.01),与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效钾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则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H对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对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则不甚明显。4)西藏高原高寒、干旱条件下,中度,特别是轻度退化草地一定程度的沙化所导致的土壤通透性能的显著改善对提高土壤酶活性,进而促进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和有机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5)土壤酶活性不仅可以反映不同程度退化高寒草原土壤肥力水平的差异,同时亦可作为评价草地土壤肥力的一个基本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退化高寒草原 土壤养分 西藏高原
下载PDF
不同状态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岳林 蔡晓布 于宝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9-383,共5页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15年9月,在藏北高原南部分别选取3处高寒草原按0~10、10~20 cm土层采集原状土样,采用涂抹平板法分离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状态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进行了研...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15年9月,在藏北高原南部分别选取3处高寒草原按0~10、10~20 cm土层采集原状土样,采用涂抹平板法分离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状态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3种微生物数量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中均表现出放线菌>细菌>真菌的特征,放线菌在3种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其数量随着草原的退化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各不相同,正常草地中3类微生物的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层数量大于亚表层,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微生物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3种土壤微生物间在不同退化草原中相互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结论】藏北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放线菌为藏北高寒草原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类,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微生物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退化高寒草原 西藏高原 变化规律
下载PDF
西藏高寒草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蔡晓布 彭岳林 于宝政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第6期178-178,共1页
土壤结构的维持和稳定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高寒草原土壤结构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藏北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ll aggregates organic ... 土壤结构的维持和稳定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高寒草原土壤结构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藏北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ll aggregates organic carbon,SAOC)的变化及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常草地不同土层相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无显著差异,退化草地相同粒径SAOC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则里显著提高的趋势:除轻度退化草地表层,不同状态草地各土层微团聚体(〈0.25mm)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大团聚体(〉0.25mm)有机碳。2)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质量分数均呈显著下降,降幅随草地退化加剧却有所降低。但与轻度退化草地相比,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大团聚体、微团聚体有机碳损失量分别增、减2.87、2.90g/kg,亚表层损失量则分别减少1.40、0.34g/kg,由于大团聚体有机碳损失量较大,其土壤抗蚀能力低于轻度退化草地。3)高原寒旱环境中,SAOC质量分数随SOC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分别呈极显著(p〈0.01)提高、显著(p〈0.05)下降的趋势,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对SAOC质量分数的影响则均不显著。该文可为进一步探寻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维持与稳定的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高寒草原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影响因素 草原生态系统 质量分数 退化草地 西藏
下载PDF
高寒草原退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欢 丁明军 +6 位作者 张华 张月菊 黄鹏 吴宇萍 邹天娥 王能玉 曾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51-4265,共15页
为了探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退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退化阶段(未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原植被及土壤因子的差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 为了探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退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退化阶段(未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原植被及土壤因子的差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退化阶段微生物群落特征,并借助冗余分析(RDA)和基于相似或相异度矩阵的多元回归(MRM)识别影响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高寒草原退化显著改变了群落盖度、高度、生物量及禾本科重要值,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和粉粒含量,增加了土壤容重和砂粒含量.退化并未改变细菌和真菌的组成,但改变了组成比例,导致了微生物丰富度(Chao1指数和Richness指数)的损失,但并未显著改变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随着退化的发生,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结合网络拓扑变化特征(网络的节点数和聚类系数显著下降)发现,高寒草原退化导致了微生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减弱,网络结构更加分散,微生物的分布趋向于均质化,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仍然以合作为主(网络正相关连接占比>90%).高寒草原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的耦合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最大,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真菌的群落影响最大.具体而言,植被群落高度、生物量及土壤容重是调节土壤微生物的共性因子,植被辛普森指数、禾本科重要值、土壤全磷、全钾和粉粒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特有因子;而土壤pH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特有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高寒草原 土壤微生物 植被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共现网络
原文传递
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亚娟 曹广民 +1 位作者 龙瑞军 姚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4-529,共6页
以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土壤主要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总生物量的排序为... 以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土壤主要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总生物量的排序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人工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生物量明显降低,尤其是地下生物量,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分别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1.9%,54.8%和13.9%,总生物量分别仅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2.8%,49.4%和29.5%。人工草地的表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而退化对土壤容重没有明显影响,3种天然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在土壤剖面的变异也不明显。4种类型草地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处于很低的水平,退化主要造成表层土壤碳氮的严重损失,平均分别损失了53.0%和52.4%,4种利用方式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极低,而退化对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草原 退化高寒草甸草原 退化高寒草原 人工草地 生物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Effects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 on Soil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lpine Stepp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8
作者 Yin Zhifang Ouyang Hua Yang Zhaopi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年第3期54-61,共8页
Permafrost degradation is prevale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is may lead to changes in water and heat transition in soils and thus affec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ems.In this paper,using the measured... Permafrost degradation is prevale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is may lead to changes in water and heat transition in soils and thus affec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ems.In this paper,using the measured data of alpine steppe in Wudaoliang assessed the model performance in simulating soil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es.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results by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SHAW) model to the measured data showed that SHAW model performed satisfactorily.Based on analyzing the simulated and predicted results,two points were obtained:(1) freezing and thawing of the active layer proceeded both from the soil surface downward.Compared with the freezing process,the thawing process was slower.The freezing period persisted in the surface layer(4 cm depth) for about 5 months;(2) in the next 50 years,frozen period would be shorten about 20 days in the top 100 cm depth while the thawing would start earlier 40 days than present.Soil water storage in the 0-60 cm would decrease by 22% averagely,especially from June to August when the vegetation is at the dominating water consumed stage.Therefore,this kind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 as active layer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es changes will reduc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us influence those ecosystems above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permafrost degradation SHAW model soil water content
下载PDF
Mechanism of plant-soil feedback in a degraded alpine grassla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9
作者 Tiancai Zhou Jian Sun Peili Shi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Although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have been confirmed to be crit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community dynamics,their interactive effects have yet to be fully considered in grassland degradation.Herein,we tested how soi... Although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have been confirmed to be crit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community dynamics,their interactive effects have yet to be fully considered in grassland degradation.Herein,we tested how soil nutrients and microbes regulated plant-soil feedback(PSF)in a degraded alpine grassland.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il total carbon(STC;from 17.66 to 12.55 g/kg)and total nitrogen(STN;from 3.16 to 2.74 g/kg)exhibited significant(P<0.05)decrease from non-degraded(ND)to severely degraded(SD).Despite higher nutrients in ND soil generating significantly(P<0.05)positive PSF(0.52)on monocots growth when the soil was sterilized,a high proportion of pathogens(36%)in ND non-sterilized soil resulted in a strong negative PSF on monocots.In contrast,the higher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dicots coupled with a higher abundance of mutualists and saprophytes(70%)strongly promoted their survival and growth in SD with infertile soil.Our findings identified a novel mechanism that there was a functional group shift from monocots with higher vulnerability to soil pathogens in the ND fertile soil to dicots with higher dependence on nutritional mutualists in the degraded infertile soil.The emerging irreversible eco-evolutionary in PSF after degradation might cause a predicament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grass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soil feedback plant function groups DEGRADATION alpine grassland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