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强风雹天气的干侵入作用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叶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5期44-52,共9页
利用0.25°×0.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6月13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风雹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风雹天气发生在华北冷涡后部西北气流中,强天气发生前... 利用0.25°×0.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6月13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风雹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风雹天气发生在华北冷涡后部西北气流中,强天气发生前大气整层较为干燥,冷涡后部横槽南下,自上而下带来干冷空气,低层水汽辐合与午后地面高温共同作用,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2)地面辐合线和弱冷锋是此次风雹天气的触发机制;(3)对流单体在干侵入的一侧首先发展加强,随后在地面辐合线附近不断产生小的对流单体,对流单体合并后进一步加强,逐渐形成弓形回波带,大风出现在回波带前地面辐合线附近,冰雹出现在中气旋左侧区域;(4)对流单体的移动方向与地面辐合线一致,地面辐合线稳定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增强,地面辐合线断裂后对流系统迅速减弱、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干冷空气入侵 地面辐合线 强对流 中层径向辐合
下载PDF
山东省三次暖切变线极强降水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杨晓霞 吴炜 +6 位作者 姜鹏 徐娟 胡顺起 刁秀广 高留喜 王文青 华雯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50-1560,共11页
应用加密观测、常规观测、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的资料及NCEO/NCAR(1°×1°)再分析资料,对由东省三次极强降水天气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三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前低... 应用加密观测、常规观测、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的资料及NCEO/NCAR(1°×1°)再分析资料,对由东省三次极强降水天气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三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前低层大气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同,有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和暖湿平流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面辐合线附近产生的上升运动相叠加,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较强的风垂直切变使得对流有组织地发展。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的干冷空气侵入,使得对流不稳定加强,中高层具有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入侵诱发低层中尺度涡旋发展,辐合上升运动加强。低层暖湿气流螺旋式辐合上升与中高层入侵的干冷空气相遇,水汽凝结率增大,降水强度增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的时段与极强降水的时段相对应。有利的地形对局地短时极强降水有重要作用。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低槽的位置、强弱不同,中高冷空气的强度和入侵路径不同,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内部结构和移动方向不同,造成强降水的地理位置和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强降水 诊断和对比分析 低层暖切变线 高空槽 高层干冷空气侵入 地形作用 云团特征
下载PDF
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3
作者 沈易安 邱吉东 奚雷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0期173-175,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产品和CMA-RA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26日在浙江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热动力因子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诊断了此次雷暴大风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大风天气发生时,浙北...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产品和CMA-RA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26日在浙江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热动力因子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诊断了此次雷暴大风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大风天气发生时,浙北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前倾槽和低层切变线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层不同的温度平流带来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增大的CAPE值为对流触发提供了充足的不稳定能量,西南低空急流带来适量的水汽,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高空辐散与低空辐合的动力配置、上干下湿的层结条件、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均为雷暴大风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阵风锋的出现与合并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物理量分析 高层干冷空气 阵风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