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资培养:高师还是大学?——以高师教育分区制为中心的考察(1902—1952)
1
作者 张礼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126,共14页
为挽救国家及民族的危难,为实现教育普及的愿景,在清末兴学时行政者就选定了“寓师资于高师”的模式。这一思路为民初的行政者所继承,并进一步设计出了高师教育分区制,集全国之力建设“六大高师”,以优化高师教育的发展。在克服了重重... 为挽救国家及民族的危难,为实现教育普及的愿景,在清末兴学时行政者就选定了“寓师资于高师”的模式。这一思路为民初的行政者所继承,并进一步设计出了高师教育分区制,集全国之力建设“六大高师”,以优化高师教育的发展。在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之后,其制才规模初具。怎料时代潮流急速转变,“寓师资于大学”似乎更先进,舆论界也多倡导废除高师,在民间的与官方的教育大会上更是争吵不断。此后的大学狂潮中,几所高师也随潮流改变性质,导致“高师升格运动”变了味道,大学多了、高师少了,无法供给合格的师资,给中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只有北京高师不为潮流所动,坚持师范教育的本身,但其自身却遭遇种种意外的打击,部分学者视其为骈枝,断其为“尾巴”,只认可“寓师资于大学”。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行政者又参酌高师旧制创立了师范学院制度,“六大师院”因缘际会得以诞生,这一行动再次证明了高师教育及其分区制的特有价值。只是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一教育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这一问题才彻底解决。高师教育分区制的沉浮史,对当今的师资培养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普及 教育政策 高师教育分区制 六大高师 寓师资于高师
下载PDF
承前启后之共和国初年的高师改造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礼永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5-101,共7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主张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特别是高师教育最为重要,故而在各大行政区各设立一所师范大学,这与近代教育先贤苦苦推行的"高师教育分区制"暗合,同时还提出地方上也应建立师范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主张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特别是高师教育最为重要,故而在各大行政区各设立一所师范大学,这与近代教育先贤苦苦推行的"高师教育分区制"暗合,同时还提出地方上也应建立师范教育机关。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计划,在"院系调整"中,不仅撤销了大学教育学院,还撤销了部分普通大学,着力改建师范学院。经此改革,高师教育也结束了此前动荡的前五十年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旧有观念和认识的消退,绝非朝夕之事,社会舆论包括学界仍旧怀疑是否需要独立的高师教育,教育部对此持开放态度,让双方相互辩论,结果真理越辩越明——中国需要独立的高师教育,由此获得了稳定的后五十年史,直到新世纪前夕教育体制改革,变更了师资培养的方式。立国之初的改革,可谓承前启后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国初年 高师教育分区制 师范大学 普通大学 教育学院 院系调整
下载PDF
范源濂与近代中国的高师教育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礼永 《当代教师教育》 2018年第2期26-33,共8页
湖南教育家范源濂,早岁为塾师,受时风之感化,而入时务学堂学习,立志以开民智、兴教育为己任,特别重视师范教育,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已经察觉中国缺乏新式师资的问题,通过办理速成师范,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师资,其中还有部分... 湖南教育家范源濂,早岁为塾师,受时风之感化,而入时务学堂学习,立志以开民智、兴教育为己任,特别重视师范教育,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已经察觉中国缺乏新式师资的问题,通过办理速成师范,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师资,其中还有部分女性,尽管不完善,但这既解了燃眉之急,又开了新的风气。任职学部期间,筹划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实现了"癸卯学制"关于高师独立设校的规定。民国以后,察觉各省都建一所高师,这种平均主义的做法,反而会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为纠正时弊特地推行"高师教育分区制",划全国为六大师范区,着全力建设"六大高师"。为了此制的实现,甚至"不顾乡情"地勒令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停办。在甚嚣尘上的高师升格与"改大"的论战中,更是出任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明确表明了他的态度,却因经费奇绌,愤而辞职。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高师教育奋斗的一生,值得后人铭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源濂 高师教育 高师教育分区制 北京师范大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