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复位率及并发症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晓洁 滕月 俞晓艺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第9期751-756,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4月发表的关于后巩膜加固术治...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4月发表的关于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采用Stata 12.0统计学软件分别对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257只眼),其中有效性分析纳入10篇(257只眼),并发症分析纳入8篇(197只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视网膜复位率MD=0.77,95%CI(0.62,0.89),P=0.000;并发症发生率为MD=0.38,95%CI(0.08,0.74),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发现各研究对Meta分析结果均无明显影响,漏斗图及Egger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纳入的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得到良好的解剖复位,规避内眼手术感染风险,从长远来看仍然是目前手术治疗的一线方案,同时植入材料的改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 后巩膜加固术 视网膜复位率 并发症 META分析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OCT扫描与对比敏感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展峰 张军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258-2261,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对比敏感度曲线(CSF)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R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1月~2010年3月华西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112例(195眼)进行OCT检查,并对明确诊断的黄斑劈裂24例(36眼)进行CSF检查,分析其OCT...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对比敏感度曲线(CSF)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R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1月~2010年3月华西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112例(195眼)进行OCT检查,并对明确诊断的黄斑劈裂24例(36眼)进行CSF检查,分析其OCT及对比敏感度值(CS)的图像特征。结果所有病例皆发现巩膜后葡萄肿及玻璃体不全脱离牵引征。黄斑外层劈裂集中在黄斑中心凹及巩膜后葡萄膜肿附近(Ⅰ类),内层劈裂多位于黄斑旁中心凹区域(Ⅱ类),混合型劈裂病变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两层劈裂(Ⅲ类)。各类黄斑劈裂在不同环境模式下的对比敏感度曲线有差异,在暗环境、有眩光的CS值均低于亮环境及无眩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OCT可及时准确反映近视黄斑劈裂的病理进展,对比敏感度曲线能早期反映黄斑劈裂近视眼的视功能改变。临床两者结合对评估近视黄斑劈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对比敏感度 后巩膜葡萄肿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闫忠阳 冬敏 +3 位作者 杨娜 李雅琳 李成泉 王莉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3-345,349,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者23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吲哚菁绿染色后剥除黄斑区内界膜2~3 PD。术后随访6个月,...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者23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吲哚菁绿染色后剥除黄斑区内界膜2~3 PD。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黄斑区视网膜劈裂的最高值(MxFT)、b波振幅及黄斑区最小及最大视网膜厚度,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23例(30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个月,30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术后6个月患眼眼轴长度明显短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与术前MxFT相比,术后6个月MxF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6眼(20.0%)基本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患眼b波振幅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其中24眼(80.0%)较术前显著提高,三维地形图中央峰逐步恢复,位于旁中心凹区域的不规则低反应区变少或消失。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黄斑中心区最小、最大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减小(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VFQ-25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可显著提高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视力及改善视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完全内界膜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艳辉 张胜娟 +3 位作者 李云环 李雅琳 李磊磊 王莉菲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完全内界膜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比较。方法回顾33例(33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病例,分为A组20例(20只眼)完全剥除内界膜,B组13例(13只眼)保... 目的探讨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完全内界膜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比较。方法回顾33例(33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病例,分为A组20例(20只眼)完全剥除内界膜,B组13例(13只眼)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均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气体填充。术后随访6个月。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A型和(或) B型超声、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记录BCVA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FT)、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至最后随访期,A组术后1、3、6个月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P=0. 000,P=0. 003),B组术后1、3、6个月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0,P=0. 010,P=0. 013),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 106,P=0747)。A组术后1、3、6个月CF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P=0. 000,P=0. 000),B组术后1、3、6个月CF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P=0. 000,P=0. 000,P=0. 00),两组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统计学意义(F=0. 779,P=0. 515)。两组术后视网膜大部分完全复位,劈裂腔消失。其中A组随访期间出现2只眼黄斑裂孔。结论 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是有效及安全的,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的剥除术可以降低术中及术后黄斑裂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 25G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程朝晖 李筱荣 《国际眼科纵览》 2017年第2期73-78,共6页
黄斑劈裂是高度近视常见的黄斑病变之一。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的切线和前后方向牵引、视网膜血管牵拉、巩膜扩张被认为是重要发病因素。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玻璃体手术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黄斑扣带术。治疗时机及治疗手段虽有共识但... 黄斑劈裂是高度近视常见的黄斑病变之一。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的切线和前后方向牵引、视网膜血管牵拉、巩膜扩张被认为是重要发病因素。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玻璃体手术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黄斑扣带术。治疗时机及治疗手段虽有共识但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 玻璃体黄斑牵拉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巩膜扣带术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郭笑霄 王佳琳 王艳玲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8期753-755,共3页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是高度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发生分离,主要通过OCT诊断.目前玻璃体切除足其主要的手术方式之一,但对于是否联合内界膜剥除存在争议,争议焦点在于剥膜术后是否存在并发黄斑裂孔的风险.文中主要就玻...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是高度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发生分离,主要通过OCT诊断.目前玻璃体切除足其主要的手术方式之一,但对于是否联合内界膜剥除存在争议,争议焦点在于剥膜术后是否存在并发黄斑裂孔的风险.文中主要就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的病理基础及手术方式演变、疗效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原文传递
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手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桂馥 吴宏禧 游志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更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01/2014-06我院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29例2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5眼)和对照组(14眼),试验组给予23... 目的:观察和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更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01/2014-06我院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29例2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5眼)和对照组(14眼),试验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对照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治疗,术后随访视网膜复位率和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结果: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G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撕除 高度近视黄斑
下载PDF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远期效果 被引量:6
8
作者 申战省 陈梦平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776-779,共4页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以异体硬脑膜或异体巩膜进行后巩膜加固术30例(37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5年。结果术后OCT显示37眼中视网膜劈裂腔消失33眼(89.2%),2眼劈裂...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以异体硬脑膜或异体巩膜进行后巩膜加固术30例(37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5年。结果术后OCT显示37眼中视网膜劈裂腔消失33眼(89.2%),2眼劈裂无变化,2眼发展为黄斑孔。术后屈光度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10,P=0.000)。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4,P=0.011)。术前患者眼轴长度平均为(29.42±2.67)mm。术后6个月、1、3和5年依次为:(28.21±1.87)mm、(28.63±1.62)mm、(29.16±2.15)mm和(29.31±2.42)mm。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远期效果良好,可以稳定眼轴,改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高度近视 后巩膜加固术 效果 远期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治疗中青年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帅 黄俊 +2 位作者 游志鹏 毛新帮 谢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220-3224,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治疗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将我院眼科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6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联合手术组(30眼)和分期手术组(30眼),联合手术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治疗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将我院眼科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6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联合手术组(30眼)和分期手术组(30眼),联合手术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手术,分期手术组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择期行白内障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分期手术组二次手术率,两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远近视力,术后6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复位情况并行视觉质量调查问卷。结果分期手术组术后晶状体混浊加重27只眼(90%),因此行Ⅱ期白内障手术21只眼(70%)。联合手术组BCVA恢复、术后远视力及术前术后远视力差值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黄斑区视网膜情况及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视觉质量综合评分联合手术组优于分期手术组(t=-3.95,P=0.00),联合手术组在远视力、立体视觉、视疲劳项目上评分占优势,分期手术组在干眼、夜间眩光项目上评分高于联合手术组(均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治疗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有效避免二次手术,改善视功能,是临床上可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玻璃体切割 晶状体置换 高度近视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觉质量调查问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