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5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PRN的方案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沈丽芳 吴伯乐 胡夏云 《浙江创伤外科》 2018年第5期1012-1013,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1+PRN的方案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85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确诊为继发于AMD或者高度近视并且... 目的探讨分析1+PRN的方案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85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确诊为继发于AMD或者高度近视并且接收单一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在治疗后1天、7天、1年内每个月的BCVA(最佳矫正视力)、CRT(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以及1年之后眼部地图装萎缩进展。结果在患者治疗之后,不同时间点AMD与高度近视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相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1周~3月期间视力提升最为显著,在治疗后3月~1年基本趋于平稳。CRT的治疗改善情况与BCVA一样,在随访观察1年会后,所有的患者患眼相较健眼中地图状萎缩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随访过程中,有9眼发生结膜下出血情况、轻度视网膜劈裂的患者有1例,其他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通过对AMD及高度近视黄斑CNV患者,行1+PRN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疗效,并且能够在治疗中及治疗后保证患者的安全可操作性,注射次数较少就不会对患者地图状萎缩造成较大影响,可以在当前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PRN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后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不同时期OCT表现
2
作者 陶建军 《系统医学》 2021年第20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对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方法进行治疗后对不同时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产生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7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选择0.5 mg(0... 目的探讨对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方法进行治疗后对不同时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产生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7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选择0.5 mg(0.05 mL)雷珠单抗对患者实施玻璃体腔注射。完成注射后不同时间段对患者展开随访操作;于前2次随访期间,准备相同剂量雷珠单抗对患者实施玻璃体腔注射;随访期间就患者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以及最佳矫正视力等展开对应检查,就不同时间段眼底OCT变化展开对比。结果采用雷珠单抗对患者注射后,同注射前比较,视力均获得显著提高,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分别表现为(1.44±2.12)行、(1.54±2.49)行、(1.88±2.30)行以及(1.68±2.59)行;采用雷珠单抗对患者注射后通过OCT发现,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2个月、手术后3个月以及手术后6个月CFT分别为(354.59±25.35)、(301.23±22.95)、(290.19±18.36)、(272.85±31.27)、(262.55±26.83)μm,同手术前CFT水平比较,手术后不同时间段CFT水平均呈现出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7、15.937、15.729、19.315,P<0.05)。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方法有效运用,可使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视力水平获得显著提升,并且使不同时期OCT水平获得显著降低,最终实现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有效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 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 不同时期 视力水平 OCT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任荟璇 胥树念 李海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06/2019-12我院眼科收治的因高度近视导致CNV的患者56例5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28眼行玻璃体腔...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06/2019-12我院眼科收治的因高度近视导致CNV的患者56例5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28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组28例28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末次治疗后随访3mo,记录患者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定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OCT仪水平线性扫描测量CNV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BCVA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mo两组患者眼压、CNV面积及CM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低于对照组(18%)。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CNV疗效优于雷珠单抗,可有效改善BCVA,降低CMT,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雷珠单抗 高度近视 脉络新生血管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邱岩 王宗华 +1 位作者 张惠敏 张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906-908,共3页
目的:通过频域OCT观察高度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mCNV)患者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屈光度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0-10/2014-12于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单眼mCNV的患者30例。采用频域... 目的:通过频域OCT观察高度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mCNV)患者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屈光度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0-10/2014-12于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单眼mCNV的患者30例。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SD-OCT),分别测量患眼与健眼黄斑中心凹下及其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5mm处的脉络膜厚度(SFCT,SCT1.5mm, ICT1.5mm,NCT1.5mm,TCT1.5mm)。屈光度、眼轴长度、黄斑中心凹下及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屈光度、眼轴长度、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与mCNV的关系。 结果:mCNV患眼与对侧健眼相比,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CNV眼的ICT1.5mm变薄(140.85±33.46μm ),与对侧眼相比(168.95±4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T1.5mm变薄是mCNV的危险因素( OR=2.12;95%CI:1.35-3.28;P=0.02)。 结论:ICT1.5mm变薄可能是mCNV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厚度
下载PDF
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媛 张金嵩 李秀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9-951,共3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72例(72眼),分为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和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行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底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高度近视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02.38±39.05)μm,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61.72±22.2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关,脉络膜血流灌注减少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薄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新生血管 高度近视
下载PDF
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4
6
作者 胡丹 惠延年 +1 位作者 张鹏 白建伟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1-175,共5页
目的观察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对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对26例28眼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了激光经瞳孔温热... 目的观察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对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对26例28眼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了激光经瞳孔温热治疗。男10例11眼,女16例17眼,平均年龄40.2岁。屈光度-6.00~-12.00,均伴有不同程度矫正视力下降、注视性暗影、视物变形等临床症状。采用光斑直径为1.2、2.0及3.0mm光斑,功率为100~300mW的激光照射60s。6眼进行了2次治疗。随访4~40周,通过视力、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矫正视力提高>2行者10眼(36%),无变化者16眼(57%),视力下降者2眼(7%)。12眼注视性暗影及视物变形等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眼底检查出血渗出完全消退或减轻者共6眼。复查眼底造影者中7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明显消退、出血减轻。结论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有一定的效果,该法较安全、经济。但其治疗参数、远期疗效及并发症仍需更大样本的长期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 治疗 高度近视 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 安全性
下载PDF
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行抗VEGF治疗后黄斑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严立 阎静 赵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6-389,共4页
目的:分析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独治疗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单独治疗后黄斑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寻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效治疗方... 目的:分析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独治疗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单独治疗后黄斑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寻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11-1/2015-06-30于我院治疗的43例45眼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进行疗效比较,采用抗VEGF单独治疗的20例22眼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PDT治疗的23例23眼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mo两组患者患眼视力状况,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强反射区域变化和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CNV渗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NV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EP)的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两行及以上眼数比例为82%,显著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ICGA检查观察组CNV停止渗漏眼数比例为86%,渗漏减少14%,与对照组(74%,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与对照组(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NV突破RPE的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DT治疗,抗VEGF单独治疗能显著提升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CNV患者的视力,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NV停止渗漏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高度近视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光动力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炜 何守志 崔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6期483-484,F003,共3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16例(17眼)病理性高度近视连续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光...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16例(17眼)病理性高度近视连续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光动力治疗后患者的OCT图像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7眼中有12眼CNV呈类圆形团块状,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5眼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亦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17眼中9眼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11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4眼伴不同程度视网膜水肿和增厚。12眼经光动力治疗(PDT)后,FFA检查显示荧光素渗透消退或减弱,OCT检查显示CNV团块不同程度退缩,形态亦发生变化。结论OCT检查可确定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团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的OCT图像以突出于色素上皮层的类圆形团块为特征,形态和大小可因治疗和观察时间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疾病 吲哚花青绿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毛羽佳 杨媛媛 +1 位作者 何丽琴 殷俏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31期55-57,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眼科中心2012年8月~2014年8月就诊的高度近视CNV患者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测量最佳矫正视力...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眼科中心2012年8月~2014年8月就诊的高度近视CNV患者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测量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照相、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所有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05mL。治疗后第1、2、3、6个月各随访1次,对比分析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1.7±0.5)针,BCVA较治疗前提高(0.36±0.12)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1,P〈0.05)。CMT降低(78.60±25.3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1,P〈0.05)。术后及随访期间未发生眼部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视力预后好,视网膜水肿消退明显,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玻璃体腔注射 RANIBIZUMAB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厚度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学喜 林巧雅 黄雪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0-1121,共2页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09年6月门诊的56例(11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观察有无CNV及CN...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09年6月门诊的56例(11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观察有无CNV及CNV的生长特征,记录患者基本情况、主要症状及黄斑区病理性改变。分析影响CNV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56例(11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CNV发生率为14.29%(16/112)。性别(r=-0.015,P=0.879)与CNV的发生无关;年龄(r=0.629,P=0.000)、屈光度(r=0.725,P=0.000)、眼轴(r=0.236,P=0.013)、后巩膜葡萄肿(r=0.344,P=0.000)、后极部大片视网膜脉络膜萎缩(r=0.421,P=0.000)、漆裂纹(r=0.421,P=0.000)和Fuchs斑(r=0.519,P=0.000)与CNV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CNV的发生率高,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大片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漆裂纹、Fuchs斑、年龄、屈光度和眼轴是高度近视黄斑区CNV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下载PDF
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黄萍 胡秋明 蒋本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37-0040,共4页
评估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近视CNV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广西医大晶亮眼科医院确诊为近视CNV黄斑出血的患者共45例45眼,随机分为对照组25 例(25 只眼)和治疗组20 例(20 只眼)。 ... 评估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近视CNV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广西医大晶亮眼科医院确诊为近视CNV黄斑出血的患者共45例45眼,随机分为对照组25 例(25 只眼)和治疗组20 例(20 只眼)。 对照组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予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止血祛瘀明目片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1次或多次,以术后6个月作为治疗终点,与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及黄斑出血吸收时间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6个月BCV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新生血管网明显缩小(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术后黄斑出血吸收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CNV黄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黄斑出血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减少了玻璃体腔注药的次数,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祛瘀明目片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出血 雷珠单抗 近视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特征
12
作者 郑倩倩 《大医生》 2024年第20期128-131,共4页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存在CNV的高度近视患者为CNV组,另选取同期40例单...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存在CNV的高度近视患者为CNV组,另选取同期40例单纯高度近视患者为单纯组,选取同期4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视力者为正常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研究对象视盘旁萎缩(PPA)-α、PPA-β区域微血管计数(MVD)面积、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SFCT)、CCD,分析CNV组研究对象分型及影像学特征分布情况。结果CNV患者中Ⅰ型9例(22.50%)、Ⅱ型28例(70.00%)、混合型3例(7.50%);焦点状5例(12.50%)、丝条状6例(15.00%)、团网状29例(72.50%)。CNV组研究对象的SFCT、CCD均小于单纯组及正常组;单纯组研究对象的SFCT、CCD均小于正常组(均P<0.05)。CNV组研究对象PPA-α、PPA-β区域MVD面积均大于正常组及单纯组,血流密度均小于正常组及单纯组;单纯组研究对象PPA-α、PPA-β区域MVD面积均大于正常组,血流密度小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存在CNV的高度近视患者中Ⅱ型较为常见,影像学特征主要为团网状,SFCT、CCD均较单纯高度近视患者小,PPA-α、PPA-β区域MVD面积较大、血流密度较小,故临床应针对该类研究对象进行早期干预,以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毛细血管密度
下载PDF
高度近视继发黄斑新生血管抗VEGF术后患者近期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13
作者 方芳 于燕 方严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新生血管(MNV)患者近期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抗VEGF治疗的高度近视继发MNV患者28例(28只眼)的临... 目的探讨影响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新生血管(MNV)患者近期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抗VEGF治疗的高度近视继发MNV患者28例(28只眼)的临床资料。以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为视力预后不良组和视力预后良好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眼部特征及相关生物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继发MNV患者抗VEGF治疗1个月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MNV面积,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Z=6.371,6.949,2.437,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CMT改善、MNV面积改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轴长度和术前MNV面积是影响MNV患者抗VEGF治疗后视力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抗VEGF治疗高度近视继发MNV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术后视力与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CMT改善、MNV面积改善相关,其中,眼轴长度和术前MNV面积是影响视力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新生血管 抗VEGF 视力预后
下载PDF
高度近视脉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
14
作者 朱媛 杜善双 +1 位作者 田冰玉 田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1期36-37,共2页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收集我院眼科2015月1月至2016年1月就诊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高度近视患者56例,共62眼,按是否发生脉络新生血管,分为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n=28例,32眼)和未发...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收集我院眼科2015月1月至2016年1月就诊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高度近视患者56例,共62眼,按是否发生脉络新生血管,分为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n=28例,32眼)和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n=28例,30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底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眼轴长度、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SFCT水平低于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840、-0.738,P<0.05)。结论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性与脉络膜血管灌注减少有关,其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庄海容 刘平 胡学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3-745,共3页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praphy,OCT)探讨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特征。方法对45例(45眼)高度近视患者黄斑...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praphy,OCT)探讨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特征。方法对45例(45眼)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CNV进行FFA及OCT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图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NV位于中心凹者27眼,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08;CNV位于中心凹以外(未累及中心凹)者18眼,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32,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V位置与患者的年龄和眼轴长度无关。FFA显示典型CNV 29眼,CNV边界清晰且具有一定的形态,随脉络膜背景荧光逐渐增强而增强,晚期呈边界清晰的片状高荧光;隐匿型CNV16眼,FFA显示CNV呈现边界欠清的强荧光。OCT显示典型CNV 31眼,CNV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隆起,呈边界清晰的纺锤形或类圆形强反射;隐匿型CNV 14眼,多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表现为不规则增强紊乱的反射信号。结论高度近视黄斑区CNV的FFA和OCT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结合FFA和OCT的图像特征对高度近视黄斑区CNV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与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16
作者 边梦婷 边红霞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19-22,54,共5页
目的:比较光动力疗法(PDT)与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包头市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合并CNV的患者29例共29只眼。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13只眼... 目的:比较光动力疗法(PDT)与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包头市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合并CNV的患者29例共29只眼。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13只眼),B组(16只眼),A组行PDT治疗,B组行IVC治疗。门诊随访半年,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结果:A组治疗前后BCVA均无差异。B组治疗后1周及1月BCVA提高,分别为:(0.204±0.088)、(0.268±0.139)(P=0.025、0.013)且术后1月时BCVA最好。A组治疗后1月、3月、6月时CRT均降低,分别为:(192.15±22.71)μm、(179.00±7.71)μm、(174.92±8.90)μ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月时CRT明显降低,为(160.56±47.03)μ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RT相比:治疗后1月时B组下降较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T治疗后患者视力改善不明显,但一定时间内可维持黄斑区功能,对于病情稳定有一定作用。IVC可在治疗后早期能提高患者视力,促进黄斑区渗漏及出血吸收,随时间延长,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接近治疗前水平。在治疗后早期,IVC较PDT对于提高视力,改善黄斑区功能更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康柏西普 高度近视 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基于超广角SS-OCTA的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血管改变
17
作者 涂书 姚昱欧 +1 位作者 曾巧珠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1027,共8页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24 mm×20 mm超广角SS-OCTA扫描的正常受试者168例168眼作为对照组及高度近视患者182例182眼作为高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全域平均及中央区3D-CVI和CCD,对AL与3D-CVI、CCD分别做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并得出3D-CVI及CCD降低时的AL界值。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3D-CVI和中央区3D-CVI分别为(31.37±7.85)%和(29.63±9.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86±4.25)%和(35.01±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1、7.337,均P<0.05)。高度近视组平均CCD为(45.59±3.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4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8,P=0.003)。相关分析结果提示高度近视组中平均3D-CVI、平均CCD均与AL呈负相关(r=-0.547,-0.657,均P<0.001)。进一步对AL和3D-CVI、CCD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平均3D-CVI降低的AL界值为28.93 mm,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1,灵敏度为0.690,特异度为0.944);平均CCD降低的AL界值为28.26 mm,曲线下面积为0.884(P<0.001,灵敏度为0.793,特异度为0.832)。结论高度近视患者3D-CVI和CCD均降低,随着AL增长,CCD早于3D-CVI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脉络膜血管指数 脉络膜毛细血管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比较 被引量:8
18
作者 黎蕾 王文吉 +2 位作者 袁非 赵耐青 袁源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 lardegeneration ,AMD)和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未接受过激光或手术治疗的AMD组 4 1...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 lardegeneration ,AMD)和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未接受过激光或手术治疗的AMD组 4 1例 5 4眼和近视组 4 0例 4 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AMD组 2 4例 32眼随访 12~ 72月 (中位数36月 ) ;近视组 2 4例 2 7眼随访 13~ 72月 (中位数 5 4月 )。结果 初诊时 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意义 (P =0 .5 37) ;均以中心凹下CNV为主 (P =0 .92 5 ) ;AMD组CNV较大 (0 .90±0 5 3)DD ,近视组较小 (0 .5 4± 0 .31)DD(P =0 .0 0 0 1)。末诊时近视组视力较AMD组为好 (P =0 .0 19)。 2组比较 :AMD组以纤维瘢痕为主 (P =0 .0 0 1) ,近视组以色素增殖和萎缩为主 (P =0 .0 0 0 1)。结论 AMD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直径较大 ,晚期以纤维瘢痕为主 ,自然视力预后差。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直径较小 ,晚期以色素增殖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为主 ,病程相对自限 ,但自然视力预后也是差的。两者都需要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时更应强调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变性 近视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李平 宋徽 +3 位作者 冀垒兵 肖云 李明 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670,共4页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抗,注射后随访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结果治疗过程中,行一次注射者17例17眼,两次者32例32眼,三次者7例7眼,平均注射1.82次。治疗后BCVA为0.31±0.36,较治疗前的0.08±0.26明显提高(P<0.05),视力提高及稳定者占87.3%。年龄≥50岁者16例16眼,治疗前BCVA为0.04±0.38,治疗后为0.25±0.31(t=2.238,P<0.05);年龄<50岁者40例40眼,治疗前BCVA为0.18±0.32,治疗后为0.54±0.33(t=3.341,P<0.05);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中心凹下者19例19眼,治疗前BCVA为0.05±0.26,治疗后为0.29±0.37(t=2.319,P<0.05),位于中心凹旁者37例37眼,治疗前BCVA为0.21±0.27,治疗后为0.56±0.31(t=2.981,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治疗前为(365.13±98.77)μm,治疗后为(254.24±54.86)μm(t=3.164,P<0.05)。FFA检查黄斑部CNV荧光渗漏消失者49例49眼;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持续存在,但较治疗前渗漏面积明显减弱者7例7眼。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雷珠单抗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晓玲 林冰 +3 位作者 张宗端 陈燕燕 夏伟丹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 2000年第4期239-240,共2页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therapy ,PDT)治疗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 vascularization ,CNV)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例 3眼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 ,注射光敏剂Visu dyneTM(Verteporfin ,BPD)后予 5...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therapy ,PDT)治疗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 vascularization ,CNV)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例 3眼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 ,注射光敏剂Visu dyneTM(Verteporfin ,BPD)后予 5 0J/cm2 的红光 (6 90nm)照射CNV病变区 83秒 ,观察其不良反应及短期疗效。结果 :初步检查显示治疗后视力稳定或提高 ,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PDT治疗高度近视所致的CNV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 高度近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