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形态及特征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华 何幼斌 王振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在海底扇研究及油气勘探中,不断发现一种形态类似曲流河的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其在形态及沉积特征方面与海底扇有较大差异。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重力流的实际研究工作,对该体系的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等开展了进一步的... 在海底扇研究及油气勘探中,不断发现一种形态类似曲流河的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其在形态及沉积特征方面与海底扇有较大差异。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重力流的实际研究工作,对该体系的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等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从沉积环境、流体类型、形态等方面与曲流河进行比较。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水道、废弃水道、堤岸、决口扇及朵叶5个部分。其中,水道分支少,弯度大,岩性主要为砂岩,局部见砾岩;堤岸多为细砂岩和粉砂岩;朵叶主要为砂泥互层;整个沉积体系外部形态为条带状。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的发现及研究将丰富深水沉积研究内容,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浊流 高弯度 水道—堤岸沉积体系
下载PDF
高弯度分流河道砂体内部构型解剖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荣强 马世忠 马迪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0期4866-4869,共4页
砂体内部构型控着流体渗流,影响开发效果。针对三角洲平原高弯度分流河道砂体,以夹层为切入点,通过岩心、测井、成像测井、密井网解剖等方法提取夹层构型参数(倾向、倾角、规模)。其中,夹层平面延伸长度为22~41 m,平面夹层间隔6.8~16.... 砂体内部构型控着流体渗流,影响开发效果。针对三角洲平原高弯度分流河道砂体,以夹层为切入点,通过岩心、测井、成像测井、密井网解剖等方法提取夹层构型参数(倾向、倾角、规模)。其中,夹层平面延伸长度为22~41 m,平面夹层间隔6.8~16.5 m。高弯度分流河道砂体以侧积夹层(4级构型界面)为构型格架,建立了侧积体沉积叠式。平面以废弃河道拐点为轨迹交点,向废弃河道方向曲率逐渐减小,终止于废弃河道。此构型对油田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弯度分流河道 砂体构型 侧积夹层
下载PDF
杏北油田高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构型特征和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伟强 穆龙新 +3 位作者 尹太举 赵伦 李峰 谢鹏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以杏北油田密井网区高弯度分流河道储层为例,基于储层构型理论沉积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法,按复合河道、单河道、点坝、点坝内部侧积体四个层次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并在基于密闭取心井和水淹层测井解释的"静态剩余油分析"与... 以杏北油田密井网区高弯度分流河道储层为例,基于储层构型理论沉积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法,按复合河道、单河道、点坝、点坝内部侧积体四个层次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并在基于密闭取心井和水淹层测井解释的"静态剩余油分析"与基于三维构型模型油藏数值模拟的"动态剩余油分析"的相互验证下,总结高弯度分流河道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在河道内,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上部;在河道外,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顶部和废弃河道遮挡的部位、注采系统不完善的溢岸砂体末端和孤立溢岸砂体内以及动用程度较差的薄层溢岸砂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弯度分流河道 储层构型 密井网 三维构型模型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高弯度曲流河砂体规模定量表征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海峰 范廷恩 +4 位作者 宋来明 胡光义 梁旭 王帅 刘向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曲流河砂体储层是重要的陆相碎屑岩储层类型,采用"将今论古"的思路,以一系列现代高弯度曲流河的基础数据分级构建定量知识库,实现对地下砂体规模的定量表征。从曲流河成因和形态方面对定量表征开展可行性分析,在相对平坦的地... 曲流河砂体储层是重要的陆相碎屑岩储层类型,采用"将今论古"的思路,以一系列现代高弯度曲流河的基础数据分级构建定量知识库,实现对地下砂体规模的定量表征。从曲流河成因和形态方面对定量表征开展可行性分析,在相对平坦的地形条件下,当河流通过增加河道弯度和加长流路来减小河道坡降比以趋于输沙平衡且做功最少,同时堤岸主要由细粒物质组成时,河型向曲流河转化,河道平面几何形态呈正弦派生曲线,在演化过程中河道形态和砂体规模保持良好的规律性;结合储层构型理论的分级表征思路,基于砂体规模的不确定性,通过现代沉积数据选取恰当的置信水平,分级构建多组经验公式,形成高弯度曲流河定量知识库;压实减孔量是沉积物埋藏后体积减小的主要因素,通过去压实校正,建立现代沉积与地下砂体的定量联系,对地下曲流河砂体规模进行原始沉积状态下的定量表征。经实际资料验证,结果客观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高弯度 定量表征 可行性 不确定性 去压实校正
下载PDF
海上油田高弯度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以渤海曹妃甸11-1油田主力砂体Lm943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汪巍 侯东梅 +3 位作者 马佳国 党胜国 权勃 李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62,共8页
渤海海域曹妃甸11-1油田主力产层为高弯度曲流河沉积,采用350~400 m的大井距进行开发时储层构型表征存在困难。以该油田主力砂体Lm943为例,对储层构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刻画。首先进行小层对比,即利用井震资料,以任意井为基准面向一个... 渤海海域曹妃甸11-1油田主力产层为高弯度曲流河沉积,采用350~400 m的大井距进行开发时储层构型表征存在困难。以该油田主力砂体Lm943为例,对储层构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刻画。首先进行小层对比,即利用井震资料,以任意井为基准面向一个方向,逐井对比、相互交织,通过沉积相相控手段分析砂体之间的展布和叠置关系;然后在"弃砂找河"思路指导下利用多属性融合地层切片方法对储层构型界面进行刻画,识别废弃河道与单一点坝;最后充分利用水平井资料对侧积夹层进行刻画。应用Lm943砂体储层构型表征成果指导了该砂体剩余油挖潜,效果显著,预计采收率可提高15%。本文方法可为海上类似油田储层表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高弯度曲流河 储层构型表征 废弃河道 点坝 侧积夹层 剩余油挖潜
下载PDF
高弯度深水浊积水道建模方法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卜范青 张宇焜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8期70-73,共4页
在实际的地质沉积过程中,大多数沉积体系由"多物源"或"变物源"沉积物堆积而成,在进行储层地质建模过程中只给定单一物源方向已不能满足模拟精度的要求。本文以某海外大型深水海底扇油田A为例,根据研究区内高弯度深... 在实际的地质沉积过程中,大多数沉积体系由"多物源"或"变物源"沉积物堆积而成,在进行储层地质建模过程中只给定单一物源方向已不能满足模拟精度的要求。本文以某海外大型深水海底扇油田A为例,根据研究区内高弯度深水浊积水道广泛发育且具有水流方向随着流线时刻变化的特征,在建模过程中结合地质认识,探索出针对该沉积环境的分区法和水道趋势线法两种储层随机模拟方法。分区法是将高弯度水道依据地质认识设定不同区带,各区带独立进行随机模拟;水道趋势线法则依据地质认识,在全区设定符合地质概念的定量趋势线,并假定全区为一个整体的模拟单元进行表征。分区法适用于模拟不同物源,且无交叉叠合的两套沉积体系;而水道趋势线法则更适用于同一类沉积体系下的高弯度深水浊积水道建模。两种模拟方法都实现了在同一套网格中模拟具有"多物源"和"变物源"方向的储层分布,真实再现了高弯度深水浊积复合水道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浊积水道 高弯度 多物源 分区法 趋势线法
原文传递
渭河下游现代沉积特征及河型转化主控因素分析
7
作者 杨龙华 李元昊 +3 位作者 郭雅倩 段祎乐 马婷钰 王首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2-2230,共9页
现代河流沉积一直是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水利学家的研究重点,目前对渭河时间尺度上河流形态变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并不缺乏,但对于曲流河不同河段的河型对比及河型转化控制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曲流河低弯度到高弯度的转化尚不清楚。因此,... 现代河流沉积一直是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水利学家的研究重点,目前对渭河时间尺度上河流形态变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并不缺乏,但对于曲流河不同河段的河型对比及河型转化控制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曲流河低弯度到高弯度的转化尚不清楚。因此,通过对渭河流域地区现代河流的Google卫星影像、实地勘察、样品采集以及相关遥感水文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了两种河型的现代沉积特征及河型转换因素,最终绘制了渭河下游河型转化模式,实现了渭河下游现代河流沉积体的岩性、沉积相类型、河型转化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河型转化的主控因素为河床坡度、河流流量和含砂量。对进一步研究古河道变迁、沉积模式及其蕴藏的油气、地下水、矿产等资源分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渭河 弯度曲流河 高弯度曲流河 沉积微相 河型转化因素
下载PDF
尼日利亚深水区海底扇沉积模式成因探讨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61
8
作者 吕明 王颖 陈莹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75-282,共8页
尼日利亚深水区地貌形态、层序地层结构、钻井岩性及岩心特征、三维地震振幅图等资料显示,深水沉积以低位海底扇为主。浊流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双重属性,不仅形成了扇状的朵叶和分枝状的水道体系,还通过其内部环流形成高弯度的水道体... 尼日利亚深水区地貌形态、层序地层结构、钻井岩性及岩心特征、三维地震振幅图等资料显示,深水沉积以低位海底扇为主。浊流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双重属性,不仅形成了扇状的朵叶和分枝状的水道体系,还通过其内部环流形成高弯度的水道体系。浊积水道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坡度控制,其中高弯度水道主要发育在缓坡地段。区内陡缓相间的阶梯状地形使海底扇总体呈拉长状,其中上扇区以水道为主,下扇区以朵叶为主,中扇区为水道与朵叶的叠合体,且视海平面变化和物源的供应情况而出现活动、前积与废弃、退积等不同的组合方式。水道、决口扇、决口朵叶以及各类侧向或垂向叠加复合体是区内主要的储集体类型。根据重力流水道及扇体的成因特点建立的沉积模式,能够使该区储层研究更加准确和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利亚深水区 海底扇 重力流 高弯度水道 沉积模式 成因 勘探意义
下载PDF
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曲流水道的地震响应特征与演化模式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谢清惠 邓宏文 郭佳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5-661,4,共7页
在西非下刚果盆地内普遍存在平面外形与陆相曲流河相似的曲流水道沉积,通过分析过深水水道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发现重复的垂向叠加和横向迁移是形成高弯度水道的主要原因,其迁移和弯度演化模式更复杂并且与陆相河流相差甚远。深水... 在西非下刚果盆地内普遍存在平面外形与陆相曲流河相似的曲流水道沉积,通过分析过深水水道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发现重复的垂向叠加和横向迁移是形成高弯度水道的主要原因,其迁移和弯度演化模式更复杂并且与陆相河流相差甚远。深水水道的演化模式可总结为4种:①纯横向迁移;②纯垂向叠加;③垂向叠加为主,各期叠加水道向水道复合体的凹岸方向偏离;④水道复合体的基底以横向迁移为主,上部以垂向叠加为主。分析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发现流体参数和沉积颗粒的改变会引起切割和充填作用,并进一步引起侵蚀、过路或沉积作用,从而导致深水水道系统内同时存在横向迁移和垂向叠加两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曲流水道 高弯度水道 演化模式 横向迁移 垂向叠加
下载PDF
基于地震属性的地震相分析思路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林科 覃丽君 +1 位作者 张国焘 孙小琴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0年第6期694-698,共5页
重点阐述了基于地震属性的地震相分析方法。了解区域地质概况、沉积背景,选取完整的沉积体系;选取合适的时窗沿层提取地震属性(RMS,平均瞬时频率、有效带宽),利用RMS属性识别沉积体,平均瞬时频率判断物源方向,有效带宽推测沉积环境及地... 重点阐述了基于地震属性的地震相分析方法。了解区域地质概况、沉积背景,选取完整的沉积体系;选取合适的时窗沿层提取地震属性(RMS,平均瞬时频率、有效带宽),利用RMS属性识别沉积体,平均瞬时频率判断物源方向,有效带宽推测沉积环境及地层的均质性;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绘制该层段的地震相平面图;最后将地震相转相为沉积相。利用该方法对尼日尔三角洲S工区进行地震相分析,识别出高弯度水道、水道-朵叶复合体、末端朵叶等沉积体的典型地震相特征,取得很好的效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均方根属性 平均瞬时频率 有效带宽 高弯度水道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油田深水海底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志鹏 鲍志东 +2 位作者 任战利 赵艳军 于春勇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4-181,共8页
深水海底扇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海底扇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深入分析其沉积体系是预测有利储集体发育区带的关键。根据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地震资料等,对研究区深水海底扇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深水海底扇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海底扇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深入分析其沉积体系是预测有利储集体发育区带的关键。根据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地震资料等,对研究区深水海底扇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力流沉积是研究区深水海底扇主要沉积物类型,但牵引流沉积也大量存在;研究区主要发育水道和朵叶体2种亚相,空间上可分为限制、半限制及非限制3个沉积区域;高弯度的曲流水道是深水海底扇半限制沉积区域的重要特征,水道的弯度指数分布在1.16~2.85之间,其与水道宽度呈正相关关系;水道向非限制沉积区逐渐演变为席状展布、多层叠置的复杂朵叶体沉积。综合分析表明水道和朵叶体均是有利储层发育的重要位置,古地貌是控制海底扇展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弯度水道 朵叶体 沉积特征 深水海底扇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下载PDF
印尼西纳土纳盆地Muda组河流体系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毕素萍 张寿庭 +1 位作者 张铭 夏朝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4-138,共5页
印尼西纳土纳盆地更新世河流体系发育,以地震剖面和切片资料为基础,在盆地内K区块Muda组上部的沉积中识别出了近南北向的辫状河、东西向曲流河和高弯度分流河道三种河流类型。基于河流的切割关系,判断辫状河发育最早,曲流河次之,分流河... 印尼西纳土纳盆地更新世河流体系发育,以地震剖面和切片资料为基础,在盆地内K区块Muda组上部的沉积中识别出了近南北向的辫状河、东西向曲流河和高弯度分流河道三种河流类型。基于河流的切割关系,判断辫状河发育最早,曲流河次之,分流河道最晚。河流类型的演化反映了一个相对海平面上升的过程;早、中期河流方向的改变反映了相对海平面上升明显受构造作用控制。此外,中期曲流河和低弯度河流共存的现象,说明河流沉积还可能受坡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纳土纳盆地 辫状河 曲流河 高弯度分流河道 相对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乌裕尔河依安段沉积特征研究
13
作者 单新 柳成志 楼露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
以乌裕尔河依安段沉积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乌裕尔河依安大桥剖面考察及对依安县境内乌裕尔河沉积体挖探槽、探坑,结合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详细研究了其沉积特征。研究表明,乌裕尔河依安段为细粒曲流河沉积体,在垂向上总共形成了3期沉积... 以乌裕尔河依安段沉积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乌裕尔河依安大桥剖面考察及对依安县境内乌裕尔河沉积体挖探槽、探坑,结合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详细研究了其沉积特征。研究表明,乌裕尔河依安段为细粒曲流河沉积体,在垂向上总共形成了3期沉积旋回,主要发育河道、河漫滩和天然堤3种沉积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沉积、点沙坝、河漫滩和沼泽4种微相。结合粒度分析结果,乌裕尔河依安段沉积体在C-M图上主要发育三段:递变悬浮段、均匀悬浮段和悬浮滚动段,反映了乌裕尔河水动力变化情况及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裕尔河 高弯度曲流河 沉积相 粒度分析 CM图
下载PDF
河北柳江盆地柳江村上石盒子组露头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梦瀛 胡光明 +2 位作者 左宇 范一鸣 王旭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04-109,共6页
目前资料对柳江盆地上石盒子组沉积特征的描述比较简略,针对这种情况,本团队详细考察了柳江村小北山露头,以期揭示上石盒子组更多的沉积特征。通过对3条剖面进行分层,并详细描述岩层的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认为该露头发育有侧积体和典型... 目前资料对柳江盆地上石盒子组沉积特征的描述比较简略,针对这种情况,本团队详细考察了柳江村小北山露头,以期揭示上石盒子组更多的沉积特征。通过对3条剖面进行分层,并详细描述岩层的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认为该露头发育有侧积体和典型的牛轭湖,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根据河相经验公式算出其弯曲度大于1. 7,为高弯度曲流河。在演化过程中,曲流河的规模逐渐变小,同时经历了频繁改道和迁移。此项研究对于实习教学和河流构型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积体 侧积层 废弃河道 高弯度曲流河 宽深比
下载PDF
曲流河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研究——以渤海湾盆地L油田明下段为例
15
作者 徐中波 刘英宪 +2 位作者 林国松 姚元戎 甘立琴 《沉积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994-1002,共9页
【目的】L油田明下段发育多种曲流河模式,其沉积模式和演化规律尚不明确。【方法】综合利用古生物资料、岩心、壁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明下段各时期的曲流河特征、古地质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了明下段曲流河的演化规律。... 【目的】L油田明下段发育多种曲流河模式,其沉积模式和演化规律尚不明确。【方法】综合利用古生物资料、岩心、壁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明下段各时期的曲流河特征、古地质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了明下段曲流河的演化规律。【结果】明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先后发育了五种曲流河模式;L_(4)油组底部L_(4)^(4)小层为辫曲共生模式;L_(4)^(2)~L_(4)^(0)小层为高弯度曲流河模式;L_(3)^(2)小层为限制性曲流河模式;L_(3)^(0)小层为串珠状曲流河模式;L_(2)油组主力储层为低弯度入湖曲流河模式。【结论】明下段时期,研究区古地质背景也不断发生演化,受沉积基准面旋回、古气候、古地貌、沉积区水体环境等古地质因素耦合作用影响,形成了不同时期多种类型的曲流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度入湖曲流河 限制性曲流河 高弯度曲流河 串珠状曲流河 辫曲共生
下载PDF
A Study of 3D Aerodynamic Design for a Transonic Compressor Blading Optimized by the Locations of Aerofoil Maximum Thickness and Maximum Camber 被引量:1
16
作者 Naixing Chen Hongwu Zhang Yanji Xu Weiguang Huang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O. Box 2706, Beijing 100080,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8-203,共6页
A design procedur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 transonic compressor blading was proposed based on a rapid generation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blade configuration and computational meshes, a three-dimensional... A design procedur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 transonic compressor blading was proposed based on a rapid generation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blade configuration and computational meshes, a three-dimensional Navier-Stokes solver and an optimization approach.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design a transonic compressor blading optimized only by selection of the locations of maximum camber and maximum thickness for the airfoils at different span heights and to study how do these two design parameters affect the blade performance. The blading configuration and the computational meshes can be obtained very rapidly for any given combination of maximum camber and maximum thickness. The computational grid system generated is used fox the Navier-Stokes solution to predict adiabatic efficiency, total pressure ratio and flow rate. As a main result of the optimization, adiabatic efficiency was successful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空气动力学设计 优化设计 轴向跨音速压气机 网格计算 气体流动 Navier-Stokes解 最大高弯度 最大厚度 机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