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度功能性训练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系统综述——基于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测试
1
作者 陈晓可 张栋 +1 位作者 陈超凡 曹春梅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3,共13页
目的:阐明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训练绩效差异。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就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对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探析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共纳入15篇相关文献,结果发现... 目的:阐明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训练绩效差异。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就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对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探析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共纳入15篇相关文献,结果发现:1)在运动素质方面,HIFT对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爆发力的训练效果优于持续性有氧训练或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抗阻训练或有氧联合抗阻训练没有显著差异,或较弱于抗阻训练,其训练效果受抗阻的负荷和人群差异的影响,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更能提高平衡性和敏捷性;2)在生理机能方面,HIFT对有氧能力的改善优于有氧联合抗阻训练,与高强度间歇训练和高强度持续性有氧训练相当,但相对更能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HIFT对无氧能力的改善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具有相似效果;3)在身体成分方面,HIFT对体成分的影响相对传统单一训练模式效果相当,HIFT可能是改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成分的一种高效的运动方式;4)由于HIFT的动作模式具有多样性、循环性的特点,参与HIFT的受试者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愉悦性和运动主动性。结论:HIFT既可提高肌肉运动表现、机体平衡能力和敏捷能力,又可改善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能使参与者具有更高的愉悦性和主动性,可作为对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补充训练方式。建议:今后研究应在明确HIFT训练模式和训练强度的基础上,探索适用于不同人群的HIFT处方指南和适用于不同专项运动员的HIFT方案,结合表面肌电特征或生物力学参数,从更多视角研究和阐明其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功能性训练 运动素质 生理机能 身体成分
下载PDF
辨析与整合:高强度功能性训练科学研究的理性审视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润极 张茜岚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1-65,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强度功能性训练的科学背景、概念认知、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异同,以及在大众健身中的应用等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高强度功能性训练是以高强度间歇训练、抗阻训练等训练理念为基础,结合功能性训练的基本...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强度功能性训练的科学背景、概念认知、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异同,以及在大众健身中的应用等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高强度功能性训练是以高强度间歇训练、抗阻训练等训练理念为基础,结合功能性训练的基本训练思想,形成的以动作模式为逻辑起点,以高强度为基本原则,以间歇时间为调整手段,以提高参与者有氧和无氧供能能力、动作质量和体能储备为目标的训练方法;动作模式与间歇时间不同是高强度功能性训练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差异性所在;高强度功能性训练在大众健身中能够有效强化新手锻炼者和部分女性参与者的训练动机,进而对优化运动表现起到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功能性训练 强度间歇训练 军事体能 大众健身 运动表现 训练动机
下载PDF
高强度功能性训练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证研究
3
作者 孟凡臣 母毅刚 《羽毛球》 2023年第2期0185-0187,共3页
通过高强度功能性训练优化大学生健康体适能。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明确研究框架。将大学生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过12周的高强度功能性训练之后,实验组的体脂率、左右手的握力、纵跳能力、坐位体前屈... 通过高强度功能性训练优化大学生健康体适能。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明确研究框架。将大学生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过12周的高强度功能性训练之后,实验组的体脂率、左右手的握力、纵跳能力、坐位体前屈值变化明显,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肺活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体脂率、纵跳测试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不如实验组差异明显,对照组的体脂率、左右手握力、体前屈值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高强度功能性训练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功能性训练 大学生 健康体适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