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高强度工作对孕妇心理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施素娟 俞小英 邹水娟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1年第12期2698-2700,共3页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强度工作对孕妇心理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绍兴第二医院建档并分娩的300例孕妇,分为高强度工作组和低强度工作组,每组150例。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评定孕妇妊娠期的工作强度,采用焦虑...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强度工作对孕妇心理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绍兴第二医院建档并分娩的300例孕妇,分为高强度工作组和低强度工作组,每组150例。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评定孕妇妊娠期的工作强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孕妇的精神状态。结果两组孕妇妊娠期工作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组时和分娩前,高强度工作组孕妇SDS和SAS评分均显著高于低强度工作组(均P<0.05)。高强度工作组和低强度工作组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期高强度工作增加了孕妇的精神压力和产生负面情绪的风险,还增加了早产风险,降低了新生儿出生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强度工作 孕妇心理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高强度开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推进速度效应 被引量:5
2
作者 付玉平 张家禄 +2 位作者 李川田 武睿 李晓霞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7,共4页
工作面快速推进是实现煤矿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但是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将导致顶板来压强烈、超前支承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计算等手段,针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对超前支承压力规律的影响进行... 工作面快速推进是实现煤矿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但是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将导致顶板来压强烈、超前支承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计算等手段,针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对超前支承压力规律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推进速度对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大小、位置及范围均产生影响,推进速度加快,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增大,位置向工作面煤壁靠近,影响范围有缩小趋势;(2)通过理论分析计算表明,推进速度增大时,工作面周期来压液压支架载荷增大,通过插值法计算该工作面极限推进速度为13.4 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支承压力 推进速度 效应 强度开采工作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的高强度开采工作面煤岩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辉 王新萍 +2 位作者 芦盛亮 李振波 卢国菊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2-56,共5页
高强度开采工作面煤岩破坏规律是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研究的关键。以山西潞安集团余吾煤业S2205高强度开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微震监测技术并结合传统矿压实测技术,对工作面煤岩破坏规律进行实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震事件频次... 高强度开采工作面煤岩破坏规律是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研究的关键。以山西潞安集团余吾煤业S2205高强度开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微震监测技术并结合传统矿压实测技术,对工作面煤岩破坏规律进行实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震事件频次和能量分布可判断顶底板岩层的破坏范围;微震事件的发生和工作面的推进度有关,当推进度达到一定程度、突然发生大变化、停产后复产时,微震事件会急剧增多,应该保持稳定合理的推进速度;微震事件周期性地超前于周期来压,具体表现为能量和频次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依此预测工作面周期来压;高强度开采工作面煤岩破裂会产生微震事件,事件的频次和能量能反映煤岩破裂程度,事件发生的位置即为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峰值区域。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高强度开采工作面的设备选型、工艺选择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强度开采工作 煤岩破坏 矿压显现
原文传递
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圆圆 罗敏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年第12期99-101,共3页
目的分析猝死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开展合理而有效的防治,降低猝死率。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天津市西青医院办理死亡证的病例351例,根据是否猝死分为猝死病例组64例,正常死亡组28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流行病学特... 目的分析猝死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开展合理而有效的防治,降低猝死率。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天津市西青医院办理死亡证的病例351例,根据是否猝死分为猝死病例组64例,正常死亡组28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流行病学特点,探究猝死的危险因素。结果猝死病例组的男性占比高于正常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猝死病例组中、18~44岁占比高于正常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猝死病例组中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占比高于正常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猝死病例组发病前接触高强度工作、情绪激动、饮酒后、冬季寒冷等诱因均高于正常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接触吸烟后诱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结论猝死发生迅速,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手段,日常要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更要加强预防;猝死患者逐渐年轻化,应加强疾病的早期筛查,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应提高公民的急救技能,有效的救治猝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危险因素 高强度工作 饮酒 情绪激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